第105章 王府密函,浙东风起-《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朝堂上的波澜,随着朱元璋的乾纲独断而暂告平息,但由此引发的暗流,却悄然向着帝国的四方扩散而去。

  西安,秦王府。

  书房内烛火通明,朱樉屏退侍从,再次展阅读自金陵的密信。信中不仅详述了朝会上太子朱标如何应对保守派官员的质疑,更附上了朱标那番“穷则变,变则通”言论的几乎原话。

  朱樉的手指划过信纸上那些力透纸背的抄录字句,眉头紧锁,旋即又缓缓松开。他想象着大哥站在奉天殿中,面对一众皓首老臣,不疾不徐却字字千钧的模样。那画面,与他记忆中总是温和带笑、甚至有时显得有些过于宽仁的兄长形象,隐隐有些重叠,却又似乎多了些什么。

  “以水治水……河海并济……”朱樉低声重复着这几个词,猛地将信纸拍在桌上,“倒是敢想!”

  他起身在书房内踱步。他镇守西北,深知粮秣转运之难,也听说过黄河改道泛滥的惨状。若大哥这新法真能成……他甩甩头,将这念头压下。成不成尚且两说,但这番在朝堂上公开与守旧势力对抗的魄力,却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太子兄长。

  “看来,大哥也不全然是个只会讲仁义的‘老好人’。”朱樉嘴角扯出一丝意味不明的笑,似是自嘲,又似是警醒。他提起笔,沉吟片刻,终究还是落下,写下一封给朱标的回信。信中只字未提朝堂之争,只言西安风物,关切兄长劳顿,最后轻描淡写地附上一句:“闻兄领河漕新政,任重道远,弟在西北,亦感同身受,盼兄珍摄。” 看似寻常家书,其中微妙的态度转变,唯有局中人方能体会。

  几乎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浙江,宁波府。

  一间临海的雅致别院内,几位身着绸缎、看似寻常富商翁的人正在品茗,然而眉宇间的精明与偶尔流露的气势,却显示他们绝非普通商贾。其中一人,正是致仕多年的前元朝海运万户,如今在浙东潜势力依旧庞大的地方豪强——方国珍的旧部核心,沈仁。

  “消息确认了?”沈仁放下茶杯,声音低沉。

  “千真万确,”下首一人恭敬回道,“朝廷已决意试行太子所提新政,其中重中之重,便是要开拓海漕,以补河运之不足。旨意不日便将下达沿海各府县。”

  在座几人眼神交换,皆看到对方眼中的精光与一丝紧张。

  海漕!这对他们这些扎根沿海、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甚至暗中仍操控部分私人海上贸易的势力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数。

  “太子朱标……”沈仁指尖摩挲着温热的杯壁,若有所思,“这位殿下,倒是不同于其父。朱元璋重农抑商,严控海事,恨不得将所有人都捆在土地上。这位太子,却似乎看到了海上的利益。”

  “沈公,此乃机遇,还是危机?”另一人忍不住问道。

  “祸福相依。”沈仁目光锐利,“朝廷若大力推行海漕,必然要倚重熟悉海情、拥有船只人手的势力。我等若能被招安,转为官办,便是洗白上岸,光明正大扩张势力的良机。届时,航线、码头、造船……其中利益,岂是如今偷偷摸摸可比?”

  但他话锋一转,语气凝重:“然,朝廷亦必借此机会,严加管控,整顿海防。我等若不能顺应时势,或仍想保有昔日独立王国之态,必遭雷霆打击。朱元璋的刀,可还没生锈。”

  “那……我等该如何应对?”

  沈仁沉吟良久,缓缓道:“立刻派人,带上重礼,前往京师,多方打点,尤其是……东宫属官。我们要让太子殿下知道,在浙东,有愿意为朝廷海运效力、且有能力效力的‘忠顺’之民。同时,约束手下,近期所有‘私活’暂且收敛,静观其变,等待朝廷章程明确。”

  他抬起头,望向窗外漆黑的海面,那里蕴藏着无尽的财富与风险:“太子的新政,是一阵风。这阵风,可能把我们吹上青云,也可能把我们拍死在岸上。如何借这股风,就看我们的本事和……选择了。”

  浙东的海面上,波澜不惊,但暗流已然涌动。太子朱标在金陵城中的一个决策,正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其涟漪已远远超出了朝堂,开始触及帝国那些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庞杂势力。

  东宫内,朱标对于西安和浙东因他而起的暗涌尚不知情。他正伏案疾书,与几位心腹属官和工部选调的能吏详细推演试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从民夫征发的批次、钱粮调拨的节奏,到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与地方官府的交涉预案,力求将蓝图落到实处,堵住所有可能被攻击的疏漏。

  灯光映着他专注而略显疲惫的侧脸。他知道,自己提出的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路,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扎实、谨慎。这不仅仅是为了治河通漕,更是为了证明他朱标的路,能带领大明走向更稳固的将来。无形的压力如山,却也激发着他骨子里属于朱家男儿的倔强与斗志。

  雏凤清声已鸣,接下来,便是迎风展翼,搏击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