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投石问路,东宫纳贤-《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浙东沈家的动作极快,且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重礼和投诚的意愿,并未直接送往东宫,而是通过几位与江南士绅往来密切、且在朱标面前能说得上话的文官,委婉地传递了上来。

  核心意思很明确:闻听太子殿下欲开海漕,浙东沈氏,乃前朝巨贾沈万三之远支同宗,虽不敢妄称富可敌国,然累世经营,于沿海航运、货殖往来略有薄产心得,有海船若干,熟谙水性的船工伙计亦有不少。今愿倾尽所能,报效朝廷,为太子殿下新政效力。

  消息传到朱标耳中时,他正与詹事府左春坊大学士董伦及几位户部、工部官员商议海运章程的细节。听闻“沈万三”这个名字,朱标眉头微动,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深思。

  沈万三,那个传说中富可敌国,曾因意图犒赏朝廷军队而触怒父皇,最终被抄家流放的传奇商人。其名号在大明初年,几乎就是“巨富”与“皇权警示”的代名词。尽管此“沈家”自称远支,但其选择在此刻冒头,背后意味,耐人寻味。

  朱标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看向在场一位年纪较长、曾在江南督办过漕粮的户部郎中,问道:“李郎中,你久在江南,对此沈家,可有耳闻?”

  李郎中躬身回道:“殿下明鉴。沈万三本家确已败落,但其姻亲、门人、远支旁系散落江南各地,依托昔日人脉和残余资本,多在航运、商贸领域有所经营。浙东这一支,臣有所听闻,其当家者名沈荣,颇善经营,船队规模在私人海商中确属翘楚,与沿海市舶司及各码头关系匪浅。其家资虽远不及沈万三当年,却也不容小觑。”

  他顿了顿,补充道:“此辈商人,最是精明。此时投靠,一是见海漕有利可图,二来,恐怕也是听闻陛下对殿下信任有加,新政势在必行,想借此机会,摆脱昔日沈万三案的阴影,寻一个官面上的依靠,将家业洗白做大。”

  董伦在一旁捻须道:“殿下,商人重利,其心难测。然,开拓海漕,确需熟悉海事、拥有现成船只人手的行家。若能用之得当,可事半功倍。关键在于,如何设置条款,严加监管,使其利归朝廷,而抑其弊。”

  朱标沉吟不语。他明白董伦和李郎中的意思。沈家是一把快刀,用好了,能迅速打开海运局面;用不好,也可能伤及自身,甚至让新政蒙上“与商争利”、“纵容豪商”的污名。尤其是顶着“沈万三”这个敏感的名字,更容易引来御史的攻讦和父皇的猜疑。

  但另一方面,朱标也清楚,要想做成事,就不能因噎废食。海运新辟,确实需要这样的地头蛇提供经验和资源。完全抛开他们,靠自己从头摸索,耗时费力,效果未必好。

  思忖良久,朱标终于开口,声音沉稳:“沈家主动投效,其心虽待察,其才或可用。然,朝廷自有法度,不可因私废公。”

  他对董伦和李郎中吩咐道:“可派人接触沈家,表明东宫知晓其意。然,朝廷即将颁布《海运章程》,所有参与海漕之船只、人员,皆需登记造册,接受市舶司及沿海卫所双重核查与管理。运粮航线、时间、损耗标准,皆需按章办事,不得有误。其船队可编为‘海运协办’,按运量领取运费,若有功,朝廷不吝赏赐;若有过,严惩不贷。绝不允许其借机垄断航线、挟制官府。”

  他特意强调:“告诉他们,这是朝廷的法度,非是东宫私恩。让他们好生做事,莫要心存侥幸,更不要想着借东宫之名,行不法之事。”

  这一番安排,既给了沈家一个为国效力的机会,将其纳入监管体系,又划清了界限,避免了过于密切的私人关联,将合作严格限定在公务范畴内。

  “殿下思虑周详,臣等遵命。”董伦和李郎中齐声应道,心中对太子处理此事的分寸感颇为佩服。既用了其力,又防了其弊,更避开了可能的政治风险。

  很快,东宫方面的意思便通过渠道传回了浙东。

  沈家府邸内,当家沈荣听到回信,细细品味着“朝廷法度”、“海运协办”、“按章办事”这些词语,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笑容。他看向身旁的心腹:“这位太子殿下,年纪不大,手段却老辣。既不拒绝我们送上的刀,又给这把刀套上了牢牢的鞘。想靠着太子的名头胡作非为,是不可能了。”

  心腹低声道:“那……家主,我们还要……”

  “要!当然要!”沈荣斩钉截铁,“这是洗刷‘沈万三’这个名号带给家族晦气的最好机会,也是将家业真正做大的正道!太子要的是能做实事、懂规矩的人。那我们就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把规矩守得严严实实!让太子,让朝廷看看,我沈家,是能用的,也是可信的!”

  他立刻下令:“立刻清点我们最好的海船,挑选最可靠的船工把头,所有账目准备接受核查。今后一切行事,严格按照朝廷即将颁布的章程来,绝不许出半点纰漏!”

  一股新的力量,在朱标稳健的驾驭下,开始被整合进大明海运的宏图之中。而朱标,在书房灯下,看着初步拟定的《海运章程》草案,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新政顺利推行,还有无数的考验在前方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