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朝堂波澜,雏凤清声-《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太子朱标总领治河漕运新策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在朝堂内外激荡起层层涟漪。赞同者有之,认为太子殿下目光长远,敢于突破陈规;观望者更多,心中盘算着此举背后的利害得失;而暗藏不满者,亦开始悄然涌动。

  次日早朝,气氛便显得有些微妙。

  当朱标出班,简要回禀已初步选定河南开封府附近一处区域作为减水河及水柜试点,并拟调派工部得力干员、征发部分民夫先行勘察时,一位年迈的御史便颤巍巍地出列了。

  “陛下,老臣有本奏。”老御史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黄河水患,历朝历代皆以固堤束水为正道。太子殿下所言‘分洪蓄水’,固然新奇,然古未有名例可循。强行分泄洪水,若掌控失当,恐非减患,而是酿成新灾!且征发民夫,兴修水利,动辄耗费钱粮无数,若成效不显,岂非劳民伤财,空耗国力?望陛下与太子殿下三思,还是沿用旧法,稳妥为上。”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了几位保守派官员的附和。他们或引经据典,或以“祖制”“旧例”为盾,对新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了质疑。言辞虽不算激烈,但那股固守成规、不愿变通的阻力,却清晰地弥漫在朝堂之上。

  朱标静立听着,面色平静。他早已预料到会有反对的声音。待几位官员奏毕,他才再次出列,并未直接反驳,而是转向那为首的老御史,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

  “王御史忧国忧民,所言确是老成持重之见。然,标有一问,请教王御史:我朝立国以来,加固堤防不曾懈怠,为何黄河决口之患,仍时有发生?近年河工款项投入几何,而沿岸百姓因水患流离失所者又减损几何?”

  老御史一时语塞。数据摆在眼前,旧法确实未能根治水患,且耗费巨大。

  朱标不再看他,目光扫过众臣,声音提高了几分,清越而坚定:“固堤束水,如同治病只治其标,未除病根。黄河泥沙问题不解决,河床日高,堤防再固,终是悬在沿岸百姓头顶的一柄利剑!《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前人未曾做过,不代表我大明不可为!正因旧法效力有限,我们才更应探求新路。”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沉毅:“至于劳民伤财,更非标所愿见。故此策首重‘试点’,范围有限,投入可控,正为验证其效,规避风险。若成,则逐步推广,惠及万民;若不成,损失亦在可承受之内,及时调整便是。若因惧怕未知风险便固步自封,我大明何谈开拓进取,何谈江山永固?”

  这一番话,既有对事实的清醒认知,又有变革的决心与勇气,更包含了务实稳健的步骤。不仅回应了质疑,更展现了一种超越年龄的担当与气魄。

  龙椅上,朱元璋眯着眼睛,将殿中情势尽收眼底。他看到儿子在质疑面前不卑不亢,条理清晰,更看到其话语中那股以民为本、敢于任事的锐气,心中暗自点头。他知道,这是朱标必须经历的锤炼。

  此时,另一位素以实干着称的工部侍郎出列支持:“陛下,太子殿下所言甚是。臣查阅古籍,古时亦有分水之议,只是限于条件未能施行。如今我大明国力鼎盛,工程技艺非前朝可比,试行新法,正当其时!臣愿亲赴试点,督导勘察事宜。”

  紧接着,几位原本中立的官员,见太子思路清晰,且陛下虽未明确表态却也无制止之意,也纷纷出言表示可先行试点,以观后效。

  朝堂上的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朱元璋见火候已到,这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太子之策,朕已详加斟酌。治水如治国,岂能一味拘泥古法?标儿敢于任事,思虑周全,试点之法更是稳妥。此事,便按太子所议去办。工部、户部全力协同,若有怠慢阻挠者,朕决不轻饶!”

  “臣等遵旨!”皇帝金口已开,众臣再无异议,齐声应命。

  一场朝堂风波,在朱标有理有据的应对和朱元璋的强力支持下,迅速平息。

  退朝之后,朱标走在长长的宫道上,阳光将他的身影拉得修长。他能感受到身后那些投向他的目光,有钦佩,有审视,也有依旧存在的疑虑。但他心中并无多少得意,只有更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在那些具体的工程细节里,在地方官吏的执行中,在莫测的自然变化前。

  然而,经此一役,“太子朱标”不再仅仅是一个仁厚的储君符号。他在朝臣面前清晰地展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务实作风和应对压力的能力。那只一直被朱元璋羽翼庇护的雏凤,终于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清越之声,开始振动翅膀,准备迎接更广阔的天空。

  消息传到后宫,马皇后听闻朝堂经过,对前来问安的朱标只是温柔一笑,轻轻替他整理了一下衣冠,一切尽在不言中。而西安的秦王府里,朱樉收到密报,哼笑一声:“大哥就是心思重,不过……能扛住那帮老顽固,倒也有点本事。”语气中,少了以往的几分随意,多了些许难以言明的重视。

  大明帝国的未来,正在这每一次的朝议、每一项的决策中,缓缓铺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