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治河新策,东宫定计-《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秋意渐深,金陵城外的长江水势渐缓,但朝廷对于水利的关切却并未松懈。这一日,奉天殿内,朱元璋召集重臣,商议黄河治理及漕运疏通之事。

  黄河水患,历来是中原腹地的心腹大患,而漕运更是维系南北、供养京师的命脉。工部呈上了数套方案,或主张加固堤防,或建议疏浚河道,争论不休。

  朱元璋端坐龙椅,听着臣工们的议论,眉头微蹙。这些方案,多是老生常谈,耗费巨大,却难保长久。他的目光扫过肃立一旁的太子朱标,见他凝神静听,若有所思,便开口问道:“太子,对此事,你有何见解?”

  朱标闻声出列,躬身一礼,声音清朗而沉稳:“回父皇,儿臣近日翻阅典籍,咨询河道老吏,于治河漕运一事,略有浅见。”

  “讲。”朱元璋简短道。

  “儿臣以为,治水如治国,堵不如疏,防不如导。”朱标从容不迫,开始阐述他的想法,“以往多注重加固堤防,与水争地,然黄河泥沙俱下,堤防愈高,河床愈高,终有溃决之险,且劳民伤财,非长久之计。”

  他顿了顿,见父皇和众臣都凝神听着,继续道:“儿臣之策,首重‘分泄’与‘蓄滞’。可在黄河下游择地势低洼之处,开辟减水河、修建水柜(水库),于汛期分泄洪水,存入水柜,既可减轻主河道压力,防范溃堤,所蓄之水又可用于旱时灌溉,或补充漕运水源。此所谓‘以水治水’。”

  接着,他话锋一转,指向漕运:“至于漕运,目前过度依赖运河,一旦黄河泛滥或运河淤塞,则南北脉络受阻。儿臣建议,可大力整治沿海航线,鼓励、规范海漕。海运虽有其风险,然载重量大,不受内陆河道影响,可与河漕互为补充,双路并行,则我大明南北运输可保无虞,亦能减轻运河沿线民夫徭役之苦。”

  朱标一边说,一边示意内侍展开他事先准备好的简要图说,上面勾勒出他设想的分洪区、水柜位置以及海漕路线。

  殿内一时寂静。工部几位官员面面相觑,太子提出的“分泄蓄滞”与“海运补充”之策,思路新颖,跳出了他们习惯的框架,其中涉及工程规划、移民安置、海运风险等诸多难题,但细想之下,又确实直指当前治水漕运的弊端。

  朱元璋看着侃侃而谈的儿子,眼中精光闪动。他出身底层,深知水利关乎国计民生,也明白旧有方法的局限。朱标的方案,不仅仅是在技术上提出新想法,更体现了其统筹全局、注重长远、体恤民力的执政思路。

  “分洪蓄水,以丰补歉……河海并济,双路保障……”朱元璋低声重复着其中的关键,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点着,“标儿,此策构想大胆,然工程浩大,非一日之功,其中细节,你可有章程?”

  “回父皇,”朱标显然早有准备,“儿臣初步设想,可先择一二处试点,如山东、河南交界处地势低洼之地,先行开辟减水河,修建小型水柜,观测其效,积累经验。同时,可令沿海卫所挑选坚固官船,招募熟悉海路的船工水手,先行小规模尝试海运漕粮,验证航线,评估损耗。若试点成功,再逐步推广。所需钱粮,可从历年河工款项中划拨部分,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部分水柜、码头建设,以减朝廷压力。”

  他没有提出一蹴而就的激进方案,而是强调了“试点”和“逐步推广”,显得务实而稳健。

  朱元璋沉吟良久,目光扫过下方众臣:“诸位爱卿,以为太子之策如何?”

  几位重臣交换了一下眼神,户部尚书首先出列:“陛下,太子殿下之策,高瞻远瞩,若能成功,确可解黄河水患与漕运梗阻之痼疾。然初期的确需投入,且海运风险需严加管控。”

  兵部尚书也道:“海运若成,亦可锻炼水师,巩固海防,臣以为可行,但需加强沿海巡防,确保漕船安全。”

  工部尚书见大势所趋,也躬身道:“太子殿下思虑周详,‘试点’之法尤为稳妥,臣等愿依殿下指引,细化章程。”

  见主要大臣并未强烈反对,反而大多看到了其中的潜力,朱元璋心中已有决断。他深知任何改革都会触及利益、面临阻力,但朱标的方案无疑指向了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好!”朱元璋最终拍板,“太子朱标,朕命你总领治河与漕运新策事宜,会同工部、户部、兵部,详细拟定试点方案及海运章程,尽快奏报。一应所需,各部需全力配合。”

  “儿臣(臣)领旨!”朱标与相关各部大臣齐声应道。

  退出奉天殿,朱标心中并无太多轻松。他知道,提出构想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蓝图变为现实,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如何应对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但这第一步,他成功地迈出去了。

  消息很快传出,太子殿下提出了一套新颖的治河漕运方略,并得到陛下支持,总领其事。朝野上下,有期待,有观望,也有疑虑。但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位日益成熟的储君,已经开始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上,留下自己深刻的印记。他不再仅仅是被父皇教导的太子,而是真正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权力,试图为这个帝国解决一些根深蒂固的难题。

  东宫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朱标与挑选出来的属官及部分支持新法的技术官员,埋首于大量的图册、数据之中,开始为那宏伟的构想,填充上坚实的细节。一场关乎帝国命脉的变革,已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