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连连摆手:不必了不必了。
红袖微微怔住,她对李赛在大都的境况颇为在意,思忖片刻后点头应允。
朱慕将手中的文书向前一推,王离立即会意,将几份方案分发给贾鲁、李善长、刘伯温与胡惟庸等人。
众人接过文书,凝神细读。
大都城外荒芜寂寥。
尽管多次探查确认朱慕大军已撤离,城中军民仍胆战心惊,无人敢踏出城门半步。
两座京观静静矗立,引来成群乌鸦与野狗啃食,散落的头颅遍地都是。
第三日清晨,察罕的旗帜出现在城外。
守城士兵见状魂飞魄散,若非哈麻厉声喝止,不少人险些弃械而逃。
慌什么!是察罕大人的援军到了!哈麻高声呵斥,心中却暗忖:这般惊弓之鸟,如何抵挡朱慕铁骑?
这支打着察罕旗号的军队实则由替身率领。那替身与察罕形貌酷似,披甲执锐时更难辨真假。
随军信使将密函送入城中,哈麻阅罢立即赶往皇宫。
陛下,察罕到了。哈麻打断了正沉醉歌舞的妥欢帖睦尔。
皇帝刚要发怒,听闻察罕之名顿时转怒为喜:速宣他进宫!
自勤王军接连溃败后,妥欢帖睦尔对这位名将愈发倚重。
哈麻反常地没有嫉妒,反而意兴阑珊——在这摇摇欲坠的朝廷争权夺利,终究是徒劳。
襄阳那边也该有消息了...他正出神,被妥欢帖睦尔的呵斥惊醒:哈麻!还不快去传旨!
他急忙禀报:“陛下,察罕恐怕无法亲自入宫面见陛下了,他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中提到颍州刘福通有所异动,似有进犯汴州之意,他必须即刻率军赶往汴州,不敢延误。”
“什么?这刘福通竟如此猖狂!好,你传朕旨意,命察罕务必为朕铲除此贼!”
妥欢帖睦尔猛地起身,将对朱慕的愤懑与无奈尽数倾泻于刘福通身上,眼中杀意凛然。
“遵命,陛下。此外,这是察罕大人的亲笔信,请陛下过目。”
“朕知道了,你退下吧。”妥欢帖睦尔示意太监接过信函,朝哈麻摆了摆手。
待哈麻离去,妥欢帖睦尔随手将信搁在案上,抿了一口酒,悠然道:“乐声怎停了?接着奏乐,接着舞!”
殿内丝竹之声再度响起。
1.4
假察罕率军在大都短暂现身,震慑于两座京观之威,随后未作停留便匆匆离去。
然而此举却让城中百姓稍感安心,终于有人敢迈出城门。
哈麻奉命收敛了京观及散落的头颅。
尽管妥欢帖睦尔对这支被朱慕击溃的勤王军队不屑一顾,但该有的体面仍需维持,否则不仅寒了将士之心,更会令城中百姓终日惶惶。因此,这两座京观断不可留。
京观清理后,出城的人果然多了起来。
大都似乎正逐渐重现昔日的繁华?
但烈火烹油,盛景岂能长久。
金陵。
汉王府,议事厅内。
贾鲁、李善长等文官细阅手中计划书后,神色凝重。
众人皆在思索这份官制改革的深意。
片刻后,贾鲁率先开口:“汉王,此官制改革规模甚大,三部十二司之制,几乎颠覆了沿用数百年的旧制。”
朱慕颔首。
他拟定的三部十二司制度,既借鉴后世官制之长,又结合当下实情。
按他的构想,大汉最高行政机构为内阁,直接对皇帝负责。
内阁下设三部:民部、军部、政务部。各部主官称部长,位列内阁。
内阁由左右丞相及三位部长组成——共五人。
其中,胡惟庸任民部尚书,刘伯温执掌政务部,军部大权则交予朱慕最信赖的朱一。
朱慕深知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因此将兵权牢牢握在手中,朱一作为他的亲信代表他管理军务。
内阁由贾鲁、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朱一五人组成,贾鲁与李善长分任左右丞相。
朝廷下设三部:民部辖农务司、商务司、工务司、税务司;政务部辖户籍司、外政司、吏务司、律务司;军部辖参谋司、后勤司、检点司、纪律(军法)司。
朱慕对地方行政体系进行精简,废除旧有的路、府、县 ,改为省、市、县、镇、乡五级,既节省开支,又使政务层级清晰,深入基层,提高效率。
军事上,朱慕改革兵役制度,在江南、两淮、湖北、山东等地推行以 为框架的义务兵制,士兵皆为职业军人。尽管拥有系统提供的无限兵源,但他仍着眼于长远,为后世奠定制度基础。
此外,他创立海军,为未来的航海与殖民时代布局。
官员选拔沿用科举,但增设理科,分文理两科取士。同时推行技能考试与公务员考试,吸纳偏才专才,力求网罗天下英才。
贾鲁翻阅新制,惊叹朱慕竟能设计如此缜密的体系,真乃天纵之才,不愧为神仙转世。
李善长捻须暗喜,多年夙愿终得实现,入阁拜相,感念汉王知遇之恩。
胡惟庸窃喜,虽位居贾鲁、李善长之下,但执掌民部已显汉王器重,瞥见刘伯温时,心中不免得意。
刘伯温深感朱慕信任,初投效便委以政务部重任,决心竭诚报效。
朱一唯命是从,朱慕之令便是他的意志。
数日后,新制推行,内阁拟定五年发展计划,由朱慕定下纲要,内阁完善细则,各部落实执行。
朱慕确信,通过推行新政改革,大汉王朝不仅提升了军事实力,更成功瓦解了前朝残余势力,进一步强化了 集权。
这段时日里,朱慕虽忙碌却倍感充实。
白天他总要去探望沈玉莲与幼子,入夜后则轮流宿于方方圆圆或芸娘房中。
每逢去芸娘处,她总会邀红袖作陪,三人共赏琴韵书画,令朱慕身心舒畅。
这般雅趣方方圆圆不解其味,沈玉莲又全心照料朱珏,无心理会这些闲情。
故而朱慕格外享受与芸娘相处的时光,与红袖的情谊亦日渐深厚。
光阴似箭,转瞬已是一载。
时序更迭至大汉二年。
江南再获丰年,湖北与江西亦收成颇佳,唯山东再逢大旱,幸有充足粮储赈济。
这场赈灾之举深得鲁地民心,大汉政权自此在山东根深蒂固。
同年,川蜀大夏遭陈友谅与李思齐南北夹击,疆土十失 ,仅余渝州孤城坚守。
若非两家势力接壤后频生摩擦,以致互相攻伐,大夏恐已覆灭。
是年,察罕亲率大军进逼颍州。这位元廷最后的柱石,欲趁大汉驰援山东之际,先灭刘福通所率红巾军。
大都城内,妥欢帖睦尔依旧醉生梦死,昔年雄心尽消,只愿苟且偷安至终。
弃守徐州的朱元璋率部蛰居福州半载,终抵泉州筹备远航,欲南下印度谋生。
这一年……
泉州港畔,朱慕的帅旗猎猎作响。
乌骓马上,朱慕凝望着载有三哥与未来明初将帅的船队渐行渐远,驶向印度大陆。
三哥登船时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汤和的涕泪、徐达的殷殷嘱托、红巾将士的离愁、马秀英复杂的目光……俱在心头翻涌。
朱慕仰天长叹:三哥、嫂嫂、诸位兄长,珍重!愿他日再续前缘。
海船上,朱重八望着逐渐模糊的陆地,眼中流露出一丝不舍,“小九,俺走了,这天下俺不和你争,你可别辜负了俺的期望,但愿下次再见时,你已坐拥这锦绣山河。”
一只粗糙的手掌搭上朱重八的肩头。
是徐达。
他凝视着远方的海岸,笑容里带着几分沉重,嗓音沙哑道:“重八,别想太多,小九比俺们有能耐,这中原天下除了他还有谁能担得起?其实啊,俺早就想通了,咱们离开中原,对他、对咱们都是好事。”
朱重八怔了怔,随即放声大笑:“天德,你不用宽慰俺,俺答应小九时就明白了,谁叫咱们兄弟俩都是不甘人下的性子!呵呵,但愿那印度真如小九所说,风调雨顺、沃野千里……”
“小九不会骗咱们。”徐达想起小九描述的印度,嘴角微扬,心中暗想,这般富饶之地竟被一群懒散的黑肤之人占据,实在暴殄天物,天赐之地若不取,反受其咎,合该成为汉人繁衍生息之所……
船舱内,马秀英神情黯然,自海船离岸的那一刻起,故乡便越来越远了。
但很快,这位不凡的女子目光坚定起来,既嫁从夫,既然重八要去印度开疆拓土,她便该全力支持,绝不能成为他的拖累。
船头,汤和脸上的泪痕已被海风吹干,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心中一片茫然。此去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那个叫印度的古怪地方。印度,这名字听着就荒凉,怕是遍地蛮夷,未开化的野人……
唉——!
他长叹一声,摸了摸怀里,幸好带了一包故乡的泥土,若真死在印度,将这土撒在坟头,或许魂魄还能归乡。
…………
走吧,回金陵!
朱慕望着庞大的船队渐渐化作海天交界处的黑点,最终消失不见,收敛心绪,转身离去。
金陵城里,还有无数大事等着他定夺。
大汉二年,七月初九。
一本名为《天工开物》的奇书,在江南刊行问世。
原本的历史中,《天工开物》初刊于明朝 十年,由宋应星所着,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十八卷,记载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及工具的名称、形制与工序。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
红袖微微怔住,她对李赛在大都的境况颇为在意,思忖片刻后点头应允。
朱慕将手中的文书向前一推,王离立即会意,将几份方案分发给贾鲁、李善长、刘伯温与胡惟庸等人。
众人接过文书,凝神细读。
大都城外荒芜寂寥。
尽管多次探查确认朱慕大军已撤离,城中军民仍胆战心惊,无人敢踏出城门半步。
两座京观静静矗立,引来成群乌鸦与野狗啃食,散落的头颅遍地都是。
第三日清晨,察罕的旗帜出现在城外。
守城士兵见状魂飞魄散,若非哈麻厉声喝止,不少人险些弃械而逃。
慌什么!是察罕大人的援军到了!哈麻高声呵斥,心中却暗忖:这般惊弓之鸟,如何抵挡朱慕铁骑?
这支打着察罕旗号的军队实则由替身率领。那替身与察罕形貌酷似,披甲执锐时更难辨真假。
随军信使将密函送入城中,哈麻阅罢立即赶往皇宫。
陛下,察罕到了。哈麻打断了正沉醉歌舞的妥欢帖睦尔。
皇帝刚要发怒,听闻察罕之名顿时转怒为喜:速宣他进宫!
自勤王军接连溃败后,妥欢帖睦尔对这位名将愈发倚重。
哈麻反常地没有嫉妒,反而意兴阑珊——在这摇摇欲坠的朝廷争权夺利,终究是徒劳。
襄阳那边也该有消息了...他正出神,被妥欢帖睦尔的呵斥惊醒:哈麻!还不快去传旨!
他急忙禀报:“陛下,察罕恐怕无法亲自入宫面见陛下了,他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中提到颍州刘福通有所异动,似有进犯汴州之意,他必须即刻率军赶往汴州,不敢延误。”
“什么?这刘福通竟如此猖狂!好,你传朕旨意,命察罕务必为朕铲除此贼!”
妥欢帖睦尔猛地起身,将对朱慕的愤懑与无奈尽数倾泻于刘福通身上,眼中杀意凛然。
“遵命,陛下。此外,这是察罕大人的亲笔信,请陛下过目。”
“朕知道了,你退下吧。”妥欢帖睦尔示意太监接过信函,朝哈麻摆了摆手。
待哈麻离去,妥欢帖睦尔随手将信搁在案上,抿了一口酒,悠然道:“乐声怎停了?接着奏乐,接着舞!”
殿内丝竹之声再度响起。
1.4
假察罕率军在大都短暂现身,震慑于两座京观之威,随后未作停留便匆匆离去。
然而此举却让城中百姓稍感安心,终于有人敢迈出城门。
哈麻奉命收敛了京观及散落的头颅。
尽管妥欢帖睦尔对这支被朱慕击溃的勤王军队不屑一顾,但该有的体面仍需维持,否则不仅寒了将士之心,更会令城中百姓终日惶惶。因此,这两座京观断不可留。
京观清理后,出城的人果然多了起来。
大都似乎正逐渐重现昔日的繁华?
但烈火烹油,盛景岂能长久。
金陵。
汉王府,议事厅内。
贾鲁、李善长等文官细阅手中计划书后,神色凝重。
众人皆在思索这份官制改革的深意。
片刻后,贾鲁率先开口:“汉王,此官制改革规模甚大,三部十二司之制,几乎颠覆了沿用数百年的旧制。”
朱慕颔首。
他拟定的三部十二司制度,既借鉴后世官制之长,又结合当下实情。
按他的构想,大汉最高行政机构为内阁,直接对皇帝负责。
内阁下设三部:民部、军部、政务部。各部主官称部长,位列内阁。
内阁由左右丞相及三位部长组成——共五人。
其中,胡惟庸任民部尚书,刘伯温执掌政务部,军部大权则交予朱慕最信赖的朱一。
朱慕深知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因此将兵权牢牢握在手中,朱一作为他的亲信代表他管理军务。
内阁由贾鲁、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朱一五人组成,贾鲁与李善长分任左右丞相。
朝廷下设三部:民部辖农务司、商务司、工务司、税务司;政务部辖户籍司、外政司、吏务司、律务司;军部辖参谋司、后勤司、检点司、纪律(军法)司。
朱慕对地方行政体系进行精简,废除旧有的路、府、县 ,改为省、市、县、镇、乡五级,既节省开支,又使政务层级清晰,深入基层,提高效率。
军事上,朱慕改革兵役制度,在江南、两淮、湖北、山东等地推行以 为框架的义务兵制,士兵皆为职业军人。尽管拥有系统提供的无限兵源,但他仍着眼于长远,为后世奠定制度基础。
此外,他创立海军,为未来的航海与殖民时代布局。
官员选拔沿用科举,但增设理科,分文理两科取士。同时推行技能考试与公务员考试,吸纳偏才专才,力求网罗天下英才。
贾鲁翻阅新制,惊叹朱慕竟能设计如此缜密的体系,真乃天纵之才,不愧为神仙转世。
李善长捻须暗喜,多年夙愿终得实现,入阁拜相,感念汉王知遇之恩。
胡惟庸窃喜,虽位居贾鲁、李善长之下,但执掌民部已显汉王器重,瞥见刘伯温时,心中不免得意。
刘伯温深感朱慕信任,初投效便委以政务部重任,决心竭诚报效。
朱一唯命是从,朱慕之令便是他的意志。
数日后,新制推行,内阁拟定五年发展计划,由朱慕定下纲要,内阁完善细则,各部落实执行。
朱慕确信,通过推行新政改革,大汉王朝不仅提升了军事实力,更成功瓦解了前朝残余势力,进一步强化了 集权。
这段时日里,朱慕虽忙碌却倍感充实。
白天他总要去探望沈玉莲与幼子,入夜后则轮流宿于方方圆圆或芸娘房中。
每逢去芸娘处,她总会邀红袖作陪,三人共赏琴韵书画,令朱慕身心舒畅。
这般雅趣方方圆圆不解其味,沈玉莲又全心照料朱珏,无心理会这些闲情。
故而朱慕格外享受与芸娘相处的时光,与红袖的情谊亦日渐深厚。
光阴似箭,转瞬已是一载。
时序更迭至大汉二年。
江南再获丰年,湖北与江西亦收成颇佳,唯山东再逢大旱,幸有充足粮储赈济。
这场赈灾之举深得鲁地民心,大汉政权自此在山东根深蒂固。
同年,川蜀大夏遭陈友谅与李思齐南北夹击,疆土十失 ,仅余渝州孤城坚守。
若非两家势力接壤后频生摩擦,以致互相攻伐,大夏恐已覆灭。
是年,察罕亲率大军进逼颍州。这位元廷最后的柱石,欲趁大汉驰援山东之际,先灭刘福通所率红巾军。
大都城内,妥欢帖睦尔依旧醉生梦死,昔年雄心尽消,只愿苟且偷安至终。
弃守徐州的朱元璋率部蛰居福州半载,终抵泉州筹备远航,欲南下印度谋生。
这一年……
泉州港畔,朱慕的帅旗猎猎作响。
乌骓马上,朱慕凝望着载有三哥与未来明初将帅的船队渐行渐远,驶向印度大陆。
三哥登船时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汤和的涕泪、徐达的殷殷嘱托、红巾将士的离愁、马秀英复杂的目光……俱在心头翻涌。
朱慕仰天长叹:三哥、嫂嫂、诸位兄长,珍重!愿他日再续前缘。
海船上,朱重八望着逐渐模糊的陆地,眼中流露出一丝不舍,“小九,俺走了,这天下俺不和你争,你可别辜负了俺的期望,但愿下次再见时,你已坐拥这锦绣山河。”
一只粗糙的手掌搭上朱重八的肩头。
是徐达。
他凝视着远方的海岸,笑容里带着几分沉重,嗓音沙哑道:“重八,别想太多,小九比俺们有能耐,这中原天下除了他还有谁能担得起?其实啊,俺早就想通了,咱们离开中原,对他、对咱们都是好事。”
朱重八怔了怔,随即放声大笑:“天德,你不用宽慰俺,俺答应小九时就明白了,谁叫咱们兄弟俩都是不甘人下的性子!呵呵,但愿那印度真如小九所说,风调雨顺、沃野千里……”
“小九不会骗咱们。”徐达想起小九描述的印度,嘴角微扬,心中暗想,这般富饶之地竟被一群懒散的黑肤之人占据,实在暴殄天物,天赐之地若不取,反受其咎,合该成为汉人繁衍生息之所……
船舱内,马秀英神情黯然,自海船离岸的那一刻起,故乡便越来越远了。
但很快,这位不凡的女子目光坚定起来,既嫁从夫,既然重八要去印度开疆拓土,她便该全力支持,绝不能成为他的拖累。
船头,汤和脸上的泪痕已被海风吹干,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心中一片茫然。此去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那个叫印度的古怪地方。印度,这名字听着就荒凉,怕是遍地蛮夷,未开化的野人……
唉——!
他长叹一声,摸了摸怀里,幸好带了一包故乡的泥土,若真死在印度,将这土撒在坟头,或许魂魄还能归乡。
…………
走吧,回金陵!
朱慕望着庞大的船队渐渐化作海天交界处的黑点,最终消失不见,收敛心绪,转身离去。
金陵城里,还有无数大事等着他定夺。
大汉二年,七月初九。
一本名为《天工开物》的奇书,在江南刊行问世。
原本的历史中,《天工开物》初刊于明朝 十年,由宋应星所着,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十八卷,记载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及工具的名称、形制与工序。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