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大明: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

  这部巨着被誉为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内容涵盖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收录了农业、机械、造纸、 、纺织、染色等诸多手工业技术,注重实用而非科举应试。其中所述技术,大则关乎国计民生,小则涉及百姓日常。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首部综合性科技巨着,也是全球首部涵盖农业与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式作品,被欧洲学者誉为“技术的宝典”。

  该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各项技术,构建了完整的科技体系,同时总结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全面展现了工艺技术的辉煌成就。书中记载的许多生产方法沿用至近代。

  宋应星确实才华横溢,这位江西奉新人出生于明万历年间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祖上曾出过三代尚书。

  宋应星天资聪颖,传说能过目不忘。他精通经史子集,还广泛研究天文地理、农业手工业等领域。他与兄长宋应昇一同参加乡试,双双中举,宋应星名列第三,宋应昇第六,二人被称为“奉新二宋”。后来,他们与好友涂伯聚进京会试,遭遇科场舞弊案,三人均落榜。涂伯聚第二次会试高中,而宋应星六次应试皆未及第。

  尽管科举屡次失利,宋应星并非毫无收获。他在赶考途中游历各地,亲眼目睹许多农业与手工业技艺,并记录下来。后来他担任江西分宜教谕,摆脱生计压力后,全身心投入热爱的科技研究,立志通过着书造福百姓。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农业与手工业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同时,也受到西方影响。尽管思想受禁锢,经世致用的实学悄然兴起。宋应星的理念与时代潮流相契合,他走访农庄和手工作坊,积累大量科技资料,最终完成《天工开物》这部奇书。

  在序言中,宋应星直言:“此书与功名进取毫无关联!”他放弃了科举这条传统仕途,却开辟了一条利国利民的道路。虽未以官员身份造福百姓,却凭借着作流芳百世。

  遗憾的是,这部重要着作问世后长期沉寂。因书 现“北虏”等字眼,《天工开物》在清朝被列为 ,直至民国初年才重见天日。

  然而,此书早已在海外声名远播,发行十余种原历史中,《天工开物》在统治者禁锢下,两百多年间几乎被国人遗忘,连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也将其排除在外。

  同为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但与元朝相比,清朝对百姓的思想禁锢更为严苛,几乎彻底推行 策。

  更令人愤慨的是,此书在日本和欧洲却被奉为珍宝。十八世纪,日本刊印了《天工开物》的第一个外文译注本。

  1243年,《天工开物》在海外学界引发广泛关注,成为推动农业革新的重要典籍。

  法国学者儒莲于十九世纪将其部分内容译成法文,盛赞其为技术的百科全书。此后,英文译本相继问世,加速了该着作在欧美各国的传播。

  书中详实记录的养蚕、造纸、农田灌溉、活塞风箱、锌冶炼、灌钢技术、深井钻探、提花机等工艺,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技术恰好满足了西方对中国陶瓷、丝绸等珍品的渴求,因而备受推崇。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高度评价此书,称其为世界性权威着作。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的26项中国西传技术中,有18项可在《天工开物》中找到对应记载,包括磁罗盘、瓷器、龙骨车等关键技术。

  当下江南地区刊行的新版《天工开物》已与宋应星原版大不相同。这套五册三十卷的巨着不仅保留了原着精华,更由朱慕增补了物理、化学等新学科内容,并修正了诸多讹误。

  如今在江南、江西、湖北、福州等大汉疆域内,中小学教育蓬勃兴起,《天工开物》被列为中学必修教材,同时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命题来源。朱慕还编撰了《物理》《化学》《代数》《几何》等专着,这些相当于前世高中水平的教材,现已成为大汉顶尖学府的核心课程。

  过去一年间,大汉工业技术突飞猛进:

  朱慕重点发展的冶炼锻造技术已达极高水准,汉军借此完成多轮装备升级,现役兵器堪称当世最强单兵装备,新型铠甲兼具轻量化与高防御性。淘汰的优质装备则被转售各地军阀。

  时局方面,大元朝廷实际控制区已萎缩至幽州以北,中原大地群雄割据,再无人理会这个曾被朱慕直捣京师却束手无策的衰败王朝。

  即便是察罕这样的忠臣,也开始对朝廷的旨意阳奉阴违。若非他的女儿仍留在大都,恐怕他早已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与此同时,的运用逐渐在大汉全军普及。

  数年前,朱慕便将研制与火器的重任交给了工部下属的制造局。

  在汉王朱慕的全力支持下,制造局辖下的军器监规模庞大,分工精细,雇佣工匠超过五万人。军器监下设坊、火器坊、坊、坊等大型作坊。

  如今,军器监每日可生产箭矢一万支,横刀、枪头等兵器一万件,两百个,一百支,大炮十门,各类炮弹更是不计其数……

  在航海领域,朱慕攻占江南后,便斥巨资在上海、舟山等地兴建大型船坞,召集能工巧匠研制远洋船只。

  如今,这些船坞已能建造长达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的巨型宝船,排水量达万吨,另有千吨级的尖底木制海船,足以满足远航需求。

  远洋贸易的兴盛为大汉带来了巨额利润。

  大汉境内商贾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粮食充裕,百姓生活水平显着提升,一派繁荣景象。

  商业繁荣不仅限于城市,更延伸至乡村。小贩与货郎穿梭于乡间,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大汉的商业体系已形成草市—市镇—城市的完整网络。

  在货币领域,大汉的金、银、铜币因工艺精湛、成色足、难以仿造,广受各国商人青睐,甚至在大元及各地军阀势力范围内流通。

  纸币雏形——交子也在宋亡后重新兴起。

  尤其是朱慕命沈万三设立的大汉银行发行的花钞,因其精美图案与独特防伪纹路,成为商旅首选,可惜发行量有限。

  (兄弟们,“汉王,花钞如此受欢迎,为何不多印一些?”商务司司长沈万三放下茶盏,向朱慕问道。

  沈万三对这位妹夫颇为得意。当年朱慕尚未发迹时,他便慧眼识人,将妹妹许配给他,一度遭人嘲笑。

  然而,朱慕展现出惊人的商业天赋,推出诸多新奇商品,迅速在江南商界站稳脚跟。如今更是势不可挡,成为天下最强势力,一统江山指日可待。

  吕不韦押注秦始皇,被后世商贾奉为传奇,而我沈万三的作为,未必逊色于他。

  最令沈万三欣慰的是,朱慕并不沉溺女色,后宫之中除了自家妹妹及两名侍女外,仅添了芸娘与红袖两位妃子。

  年初之时,朱慕顺理成章地将红袖纳入宫中,二人情投意合,毫无波澜。

  有时连沈万三都觉得妹夫的后宫过于冷清,甚至不及自己纳的妾室多。

  日后还需多劝劝妹夫,身为汉王,未来更将登临帝位,理应广纳妃嫔、多育子嗣。皇室若不能枝繁叶茂,稍有不慎便可能绝嗣,又如何稳固江山?

  此刻,朱慕正耐心向这位琢磨着劝他扩充后宫的大舅子解释为何不可滥发花钞:“大汉 银行的花钞与黄金储备挂钩……如今花钞初行,信誉尚浅,黄金储备与花钞比例以二比一为宜……待信誉稳固后,方可适度调整比例,但若滥发,必致货币贬值……”

  朱慕一席话令沈万三豁然开朗,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思绪翻涌。他将疑惑逐一提出,朱慕亦一一解答。

  朱慕对这位大舅哥颇为欣赏。沈万三虽不善政事,治才 ,但经商之能却非同凡响,难怪在原本的历史中能成为大明首富(彼时的大明首富,或许亦是天下首富)。他对后世经济之道领悟极快,更能举一反三,执掌商务司再合适不过。

  …………

  金陵城外,紫金山,烈士陵园。

  乔装商人的王保保立于这座宏伟建筑前,震撼环顾。陵园占据整座山头及山前大片平地,面向开阔处已修筑八层梯田般的墓区, 青石阶梯自山脚直通山顶。

  山前空地已平整为可容纳数万人的大 ,水泥铺就的地面刷满白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陵园正上方,峰顶处矗立一座高三丈、边长九丈的玉白大理石平台,四壁浮雕刀枪、鲜花、丝绦等纹饰,交织成九只巨大花环。

  平台四面台阶环绕汉白玉栏杆,台上巍然屹立一座巨型汉白玉纪念碑。碑身宽三米,高逾十米,已达当世石碑建筑的极限。

  碑身正面镌刻汉王朱慕亲笔“英灵纪念碑”五个鎏金大字,背面则是“永垂不朽”四字。整座纪念碑与基座共用一万九千余块汉白玉,九字鎏金耗费黄金九百九十九两。

  十米巨碑立于山巅,巍峨擎天。

  洁白的墓碑如林般矗立,在广阔墓园中绵延不绝。

  这便是传说中的英灵纪念碑?

  王保保收回视线,眼底掠过一丝艳羡。朱慕确实深谙武将心思——生前荣华,死后留名,更有绵延不绝的香火供奉。这般待遇,莫说武将,天下何人能不心动?

  他用力碾了碾脚下坚硬的地面,心中暗叹:这水泥当真神奇,筑城修垒皆有大用。若在旁人手中,必是秘而不宣的珍宝,朱慕却公然售卖,全然不惧他人借此加固城防。

  朱慕绝非短视之人。叔父察罕曾言,他敢如此行事,定有 水泥防御之法——譬如滨县城头惊鸿一现的火炮。

  此番王保保前来,正是为探查汉 器技艺与作战......数据,对,汉人口中这般称呼。

  与其他势力使节相同,他入金陵首站便是这座声名远播的烈士陵园。

  亲眼所见,果然气象恢弘!

  纵为敌将,王保保仍觉肃然之气扑面而来。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