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锦衣卫12-《快穿:劳资拆了三千世界》

  可大臣们纷纷劝阻,有老臣叩首道:“陛下,那海东王能驱使‘飞天铁鸟’,投下惊雷,此非人力可为,分明是天罚之兆!我军刚折损数万,若再强行征讨,恐惹天怒啊!”

  也有人进言:“他本就有意归附,不如就坡下驴,赐其封号,让他岁岁朝贡,既保了颜面,又免了兵戈之祸。”

  万历帝怒不可遏,却也明白国库吃紧,再经不起折腾,更怕真的触怒“上天”。僵持数日,终究无奈下旨,册封陈阳为“海东王”,赐下绸缎、玉器等物,派遣使臣前往海东国宣旨。

  半个月后,大明使臣抵达海东国,陈阳在王宫正殿接待了他们。宣旨之时,面对明黄圣旨,陈阳身姿挺拔,未曾屈膝下跪,只是抬手接过,神色平淡。

  接完圣旨,他却换上客气态度,设宴款待使臣,席间连声应和,称海东国愿诚心接受大明册封,永为藩属,心向大明,听从天子号令。话锋一转,他又面露难色:“只是我国初立,人口实在稀少,诸多建设难以铺开,还望大明能施以援手,支援些人口。”

  宴席散后,陈阳私下叫人给使臣们塞了沉甸甸的金银珠宝。使臣们得了好处,先前见他不跪的不快早已烟消云散,高高兴兴领了赏赐,启程返回大明。

  半个月后,使臣回到京城,向万历帝复命,添油加醋说了些陈阳如何恭敬、如何表忠心的话,只字未提接旨不跪之事,只说海东国缺人口,盼朝廷支援。

  万历帝听后,眉头舒展:“这海东王倒还算识趣。不过是些人口罢了,简单。”当即下令,将各地受灾的难民、流民尽数收拢,分批送往海东国。

  海东三年八月,经过一年多轰轰烈烈的建设,海东国已是另一番景象:数座规模宏大的城池在原倭国土地上拔地而起,青砖黛瓦连绵成片;各主要城镇间的道路贯通南北,车马往来不绝。

  矿产开采也成效显着,铁矿、煤矿的产出支撑着工坊日夜运转,金矿、银矿、铜矿的开采量与日俱增,源源不断的金属流入国库,充实着海东国的根基。

  这一切的背后,是近百万倭国男奴的死亡代价——他们在监工的皮鞭下超负荷劳作,稍有懈怠或流露不满,便会被当场斩杀,尸身随意丢弃在矿坑或工地旁,无人问津。但凡有反抗苗头,皆以最残酷的手段镇压,不留一丝隐患。

  与此同时,大明的流民与难民正源源不断涌入海东国。陈阳派去的大船往来于两国海域,一年多来已接运二十万人口。这些来自内地的百姓被分到田宅、农具,在新土地上安家落户,渐渐成为海东国稳定的民力根基。

  海东三年秋后,陈阳选定一批精干的外交人员,命他们出使大明,行朝拜进贡之礼。

  临行前,他特意叮嘱:“此去见了大明天子,务必多言恭敬之语,将好话备足了说。要让他知晓,我海东国对宗主国向来心向往之,绝无二心。”顿了顿,又补充道,“也别忘了说说咱们的难处,新地初定,百业待兴,实在拮据得很。若能得天子垂怜,称他一声‘天可汗’,显其威德远播,或许能求些支援回来。”

  外交人员领命出发,半月后抵达大明京城,被安置在鸿胪寺。三日后,万历帝于大朝会召见。

  殿上,海东国的外交人员言辞恳切,开口便是对万历帝的称颂,从治世功绩到仁德威名,句句溢美,更以“天可汗”相称,将其比作战功赫赫、威加四海的英主。一番话下来,直说得万历帝龙颜大悦,眉宇间满是笑意。

  见时机成熟,外交人员又垂首道:“我海东国虽蒙天子庇佑,却仍属初创,人口单薄,物资匮乏,实在艰难。恳请天可汗念及藩属之情,再赐些人口支援,助我等渡过难关。”

  万历帝正心情畅快,闻言大手一挥:“区区小事,准了!”当即下令,继续收拢各地流民,送往海东国,另赐一批粮种与布匹……等等,以示体恤。

  海东四年五月,朝会之上,陈阳端坐主位,目光扫过众将,沉声道:“传我命令,南陆军即刻整备,兵发东番,务必将其拿下,纳入我国版图。”

  此时的东番(台湾),大明虽有零星渔民、商人往来,也偶有官兵巡弋,但并未正式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管辖,多为当地部族散居,属于大明势力辐射较弱的区域。

  紧接着,陈阳又点向北陆军将领:“你部与舰队协同,开赴朝鲜海域,无需强攻,以威慑为主。”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厉色,“给朝鲜传话,让他们献上粮食、布匹、铁器——但凡有用之物,能给的都得给。还有,让他们选些女子送来。”

  “若是不给呢?”有将领出声询问。

  陈阳冷笑一声:“不给?那就打到他们给为止。记住,此行目的,便是要让他们乖乖交出好处,彰显我海东国的威慑力。”

  众将领齐声领命,殿内杀气渐起。南陆军开始集结船只,准备跨海征讨东番;北陆军则与舰队汇合,旌旗蔽日地驶向朝鲜方向,一场以索取为目的的威慑行动即将展开。

  海东四年六月,南陆军历经一月征战,成功平定东番全境,将其正式纳入东海国版图。从此,东番成为东海国疆域的一部分,开始推行与本土一致的治理政策,派驻官吏、开垦土地,纳入统治体系。

  与此同时,面对北陆军及舰队的强大威慑,朝鲜李朝自知无力抗衡,只得选择妥协。从海东四年五月底开始,李朝便按照东海国的要求,源源不断输送各类物资:粮仓中的存粮整船运出,工坊里的铁器、布匹堆积成山,连兵器库中保养完好的刀枪甲胄也尽数交出。更有数千名朝鲜女子被挑选出来,在士兵的护送下送往东海国,以满足对方的要求。

  李朝上下虽心怀屈辱,却迫于兵锋威压,不敢有丝毫违抗,只求通过顺从换取暂时的安宁,以免遭战火蹂躏。

  随着陈阳推行开放的商业政策,海东国的商贸迅速繁荣起来。港口码头每日商船云集,往来穿梭的船只上堆满了各色货物,市集上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一派兴旺景象。

  大明朝的商人嗅到了商机,纷纷组织商队,驾着满载货物的船只奔赴海东国。一时间,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往来频繁,几乎无日间断。

  海东国则以境内丰富的铜、银为主要支付手段,从大明换回了大量急需的物资:景德镇的精美瓷器、苏杭的上等丝绸、中原地区的粮食谷物,还有山西的煤、湖广的铁,以及新鲜的果蔬、药材、布匹等日常用品,甚至连精巧的农具、手工工具也源源不断流入海东国。

  这些物资不仅充实了海东国的国库和百姓生活,更支撑着境内的工坊生产与基建工程,让整个国家的运转愈发顺畅。而大明商人则通过贸易赚取了丰厚的铜银,双方各取所需,使得这股商贸热潮愈演愈烈。

  随着与海东国的贸易日渐深入,大明的官员、商人、地主乃至士大夫阶层,都通过各种渠道赚得盆满钵满——官员们借着监管贸易的便利中饱私囊,商人靠倒卖货物赚取差价,地主用粮食、药材换回的铜银购置田产,连士大夫也有人暗中参股商队,坐享其成。这些人手中的银子、铜料越积越多,日子过得愈发滋润,对与海东国的贸易愈发依赖。

  此时即便万历帝再动征讨海东国的念头,朝堂之上也必然会响起一片反对之声。大臣们会搬出“四海安定”“百姓安宁”的说辞,实则担心战事破坏贸易;商人们会通过关系向朝中递话,诉说战火对生意的冲击;连那些靠贸易红利改善生活的士大夫,也会以“天朝上国应以怀柔待藩属”为由劝谏。

  归根结底,这庞大的利益链条早已将各方绑在一起,谁也不愿因一场战事断了财源。万历帝纵有怒火,面对这盘根错节的利益牵绊,也只能按下征讨的心思——毕竟,没人愿意亲手砸了自己和身边人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