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大明那边因铜银涌入而愈发狂热的贸易景象,陈阳嘴角勾起一抹嘲讽。
“一群鼠目寸光之辈。”他对着身边近侍冷笑,“只瞧见眼前堆成山的铜银,哪里懂什么经济之道?等大明境内银子、铜料多到泛滥,物价飞涨,钱变得不值钱时,才知今日的狂欢是多大的隐患。”
他指尖敲着案上的贸易账簿,眼中却无半分趁机入主大明的念头。
“打下来又如何?”陈阳淡淡道,“战火一开,最苦的还是那些底层百姓,尸横遍野,流离失所,有什么意思?”
对他而言,守住海东国这片基业,让治下百姓安稳度日便足够。至于大明,只要维持着这看似繁荣的贸易,让那些既得利益者替自己挡着可能的兵戈,便无需再多做什么。扩张的野心,从不在他的盘算里。
陈阳接连颁布多项惠民政策,先下旨免除农税与田赋,凡种地百姓,无需缴纳任何税费,消息传开,田间劳作的农人无不欢欣鼓舞,生产劲头愈发高涨。
商业上,他将税率定在不高不低的合理区间,既保证国库有稳定进项,又不加重商户负担,引得大小商贩纷纷投入经营,市集愈发红火。
更重要的是,他打破“士农工商”的等级桎梏,明确鼓励百业兴起——无论是医者、工匠、算师,还是农夫、商人,皆能凭技艺与劳作立足,再无高低之分。他组织人手大规模编着书籍,从基础的医学典籍、算术详解,到进阶的工匠技艺图谱、农事改良方法,各类实用书籍源源不断问世,供人研习。
教育领域更是革新巨大。陈阳废除旧时私塾、书院的称呼与模式,参照后世体系广办学校,分设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小学传授基础识字与算术,初高中增设医、工、农等实用学科,大学则专攻精深技艺与学问。所有学校一律免除学费,贫寒子弟也能入学读书,一时间,求学之风盛行,孩童们背着书包奔向学堂的身影随处可见。
这一系列举措推行开来,海东国迅速呈现百业兴旺之景:农田里亩产逐年提升,工坊中新技术不断涌现,医者遍布城乡救死扶伤,学子们在学堂汲取新知。底层百姓因免了农税,衣食日渐丰足,生活安稳踏实;从大明源源不断涌来的流民、难民,也都得到妥善安置,分田宅、给粮种,很快便能安家立业。
渐渐地,“成为海东人”成了汉人们的向往。在这里,无需担心苛捐杂税,有学可上,有业可从,日子有奔头,人人皆以身为海东国民为荣。整个海东国国力日渐强盛,一步步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海东五年七月,历经数年建设,海东国的版图内,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城池早已矗立稳固,砖石铺就的主干道路纵横交错,将各个城镇紧密相连,车马通行无阻。如今,矿业开采与船业制造仍在持续推进,成为支撑国家运转的重要产业。
而曾经作为主要劳力的倭国男奴,经过这些年无休止的劳役与严苛管控,已近乎死绝,工地上、矿坑里再难见到他们的身影。
那些倭国女子,早已被尽数分发——无论是跟随陈阳起家的将士,还是本土的普通百姓,亦或是后来迁入的流民、难民,都曾得到官府分配的女子作为妻室。她们被编入户籍,融入新的家庭,渐渐成为海东国人口的一部分。
至此,这片土地上再也见不到一个倭国男子,“倭国”这个词也彻底从人们的口中消失。旧的印记被彻底抹去,取而代之的是“海东国”的新称谓,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新族群。过往的恩怨与标签,随着时间流逝,渐渐被淡忘在日常的烟火气里。
海东五年,经鱼鳞册统计,海东国总人口已达二百七十余万。为进一步充实人口、鼓励生育,朝廷颁布了一系列奖励政策:百姓家中每添一子,即刻可得一笔生育补助金;孩子出生后至十岁前,每年还能领取定额的养育钱,足以补贴家用。这一政策让民间生育意愿高涨,家家户户盼着添丁进口。
此时,大明那边输送流民、难民的力度已逐渐减小,虽仍有零星迁入,但已难满足海东国对人口的需求。陈阳见状,暗中遣人联络大明境内的大的海商,许以重金,让他们帮忙“招募”人口。
这些海商利用其遍布沿海的网络,暗中运作——优先寻访青壮男女,无论出身,只要愿意前往海东国,便给予安家费;对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更是直接出资收养,分批送往海东国。交易全程隐秘,对外只说是“招募垦荒百姓”,实则形成了一条由海商牵线的人口输送渠道,为海东国持续补充着新鲜血液。
海东五年四月,陈阳下令南陆军与两支舰队协同,兵锋直指吕宋。舰队扬帆起航,载着全副武装的士兵,朝着这片被称为吕宋的土地进发,一场新的征战即将展开。
南陆军与两支舰队整装待发,直扑吕宋的同时,陈阳亲自驾驶轰炸机升空。
他先是锁定西班牙殖民者在吕宋的军营——那些用木石搭建的堡垒、聚集的营房,在轰炸机的轰鸣声中毫无还手之力。炸弹落下,火光冲天,殖民者的士兵在爆炸与混乱中溃散,军营顷刻间化为焦土。
轰炸完吕宋的目标,陈阳并未停歇,驾驶着轰炸机转向周边其他东南亚区域。无论是西班牙在其他岛屿的据点、葡萄牙人建立的商站堡垒,还是零星出现的英国殖民者营地,只要是外来殖民者的军事设施,都成了他的目标。
炸弹如精准的雷霆,接连砸向这些据点的军营与防御工事。殖民者们从未见过如此来自空中的打击,只能在惊恐中看着自己的营地被炸毁,武器弹药化为灰烬。一时间,整个东南亚沿海的殖民者势力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轰炸搅得天翻地覆,士气大跌,再难维持往日的嚣张。
而这一切,都为南陆军及舰队的后续行动铺平了道路——殖民者的军事力量遭重创,面对海东国大军的登陆,已然无力组织有效抵抗。
陈阳返回海东国后,立刻召集众将,在朝会上下达新的指令:“中路军、东西路大军及东帆路舰队,即刻整装,兵分多路挺进东南亚诸地。”
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凡被殖民者占据或分裂的区域,尽数纳入版图。从今日起,海东国的殖民时代,正式开启。”
三路大军与舰队随即行动:中路军沿着吕宋南部推进,一路拔除西班牙残余据点,将岛屿逐个收复;东西路大军则分兵向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进发,面对当地殖民者与土着部族的抵抗,以压倒性的火力优势迅速推进,建立驻军据点;东帆路舰队则游弋于南洋海域,控制重要航道,封锁殖民者的援军路线,同时登陆婆罗洲等岛屿,展开实际管辖。
每攻占一地,海东国便即刻设立行政机构,派驻官吏,推行与本土一致的治理政策——开阡陌、修道路、办学校,将当地资源纳入统一调配。对于愿意归顺的部族,给予平等对待;对负隅顽抗者,则坚决镇压。
短短数月,东南亚沿海及诸多岛屿已插上海东国的旗帜,昔日殖民者的势力被彻底驱逐,属于海东国的殖民版图初步成型。这片海域的贸易、资源与人口,开始为海东国的高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个横跨东亚与南洋的新兴强国,正逐步崛起。
收到探子回报——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殖民者的舰队正朝着马六甲海峡驶来,似是想重新夺回南洋据点,陈阳眼中寒光一闪,当即登上轰炸机。
引擎轰鸣着撕裂长空,很快便抵近马六甲海峡入口。海面上,殖民者的舰队正排着松散的阵列缓缓驶入,那些挂着异域旗帜的帆船在碧波上显得格外扎眼。
陈阳锁定目标,按下投弹按钮。炸弹呼啸着坠入海中,掀起滔天巨浪,或是直接命中船身,炸开漫天木屑。殖民者的舰队瞬间陷入混乱,帆船在爆炸声中倾斜、沉没,船员们惊慌失措地跳海逃生,却逃不过接踵而至的轰炸。
整个海峡入口火光四起,浓烟蔽日,殖民者的舰队被搅得七零八落,根本来不及组织反击。待确认对方已失去战斗力,陈阳驾驶着轰炸机盘旋一周,调转方向,迎着夕阳返回海东国。
海面上,只余下漂浮的残骸与挣扎的人影,宣告着殖民者试图反扑的计划,在绝对的力量面前化为泡影。
“一群鼠目寸光之辈。”他对着身边近侍冷笑,“只瞧见眼前堆成山的铜银,哪里懂什么经济之道?等大明境内银子、铜料多到泛滥,物价飞涨,钱变得不值钱时,才知今日的狂欢是多大的隐患。”
他指尖敲着案上的贸易账簿,眼中却无半分趁机入主大明的念头。
“打下来又如何?”陈阳淡淡道,“战火一开,最苦的还是那些底层百姓,尸横遍野,流离失所,有什么意思?”
对他而言,守住海东国这片基业,让治下百姓安稳度日便足够。至于大明,只要维持着这看似繁荣的贸易,让那些既得利益者替自己挡着可能的兵戈,便无需再多做什么。扩张的野心,从不在他的盘算里。
陈阳接连颁布多项惠民政策,先下旨免除农税与田赋,凡种地百姓,无需缴纳任何税费,消息传开,田间劳作的农人无不欢欣鼓舞,生产劲头愈发高涨。
商业上,他将税率定在不高不低的合理区间,既保证国库有稳定进项,又不加重商户负担,引得大小商贩纷纷投入经营,市集愈发红火。
更重要的是,他打破“士农工商”的等级桎梏,明确鼓励百业兴起——无论是医者、工匠、算师,还是农夫、商人,皆能凭技艺与劳作立足,再无高低之分。他组织人手大规模编着书籍,从基础的医学典籍、算术详解,到进阶的工匠技艺图谱、农事改良方法,各类实用书籍源源不断问世,供人研习。
教育领域更是革新巨大。陈阳废除旧时私塾、书院的称呼与模式,参照后世体系广办学校,分设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小学传授基础识字与算术,初高中增设医、工、农等实用学科,大学则专攻精深技艺与学问。所有学校一律免除学费,贫寒子弟也能入学读书,一时间,求学之风盛行,孩童们背着书包奔向学堂的身影随处可见。
这一系列举措推行开来,海东国迅速呈现百业兴旺之景:农田里亩产逐年提升,工坊中新技术不断涌现,医者遍布城乡救死扶伤,学子们在学堂汲取新知。底层百姓因免了农税,衣食日渐丰足,生活安稳踏实;从大明源源不断涌来的流民、难民,也都得到妥善安置,分田宅、给粮种,很快便能安家立业。
渐渐地,“成为海东人”成了汉人们的向往。在这里,无需担心苛捐杂税,有学可上,有业可从,日子有奔头,人人皆以身为海东国民为荣。整个海东国国力日渐强盛,一步步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海东五年七月,历经数年建设,海东国的版图内,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城池早已矗立稳固,砖石铺就的主干道路纵横交错,将各个城镇紧密相连,车马通行无阻。如今,矿业开采与船业制造仍在持续推进,成为支撑国家运转的重要产业。
而曾经作为主要劳力的倭国男奴,经过这些年无休止的劳役与严苛管控,已近乎死绝,工地上、矿坑里再难见到他们的身影。
那些倭国女子,早已被尽数分发——无论是跟随陈阳起家的将士,还是本土的普通百姓,亦或是后来迁入的流民、难民,都曾得到官府分配的女子作为妻室。她们被编入户籍,融入新的家庭,渐渐成为海东国人口的一部分。
至此,这片土地上再也见不到一个倭国男子,“倭国”这个词也彻底从人们的口中消失。旧的印记被彻底抹去,取而代之的是“海东国”的新称谓,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新族群。过往的恩怨与标签,随着时间流逝,渐渐被淡忘在日常的烟火气里。
海东五年,经鱼鳞册统计,海东国总人口已达二百七十余万。为进一步充实人口、鼓励生育,朝廷颁布了一系列奖励政策:百姓家中每添一子,即刻可得一笔生育补助金;孩子出生后至十岁前,每年还能领取定额的养育钱,足以补贴家用。这一政策让民间生育意愿高涨,家家户户盼着添丁进口。
此时,大明那边输送流民、难民的力度已逐渐减小,虽仍有零星迁入,但已难满足海东国对人口的需求。陈阳见状,暗中遣人联络大明境内的大的海商,许以重金,让他们帮忙“招募”人口。
这些海商利用其遍布沿海的网络,暗中运作——优先寻访青壮男女,无论出身,只要愿意前往海东国,便给予安家费;对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更是直接出资收养,分批送往海东国。交易全程隐秘,对外只说是“招募垦荒百姓”,实则形成了一条由海商牵线的人口输送渠道,为海东国持续补充着新鲜血液。
海东五年四月,陈阳下令南陆军与两支舰队协同,兵锋直指吕宋。舰队扬帆起航,载着全副武装的士兵,朝着这片被称为吕宋的土地进发,一场新的征战即将展开。
南陆军与两支舰队整装待发,直扑吕宋的同时,陈阳亲自驾驶轰炸机升空。
他先是锁定西班牙殖民者在吕宋的军营——那些用木石搭建的堡垒、聚集的营房,在轰炸机的轰鸣声中毫无还手之力。炸弹落下,火光冲天,殖民者的士兵在爆炸与混乱中溃散,军营顷刻间化为焦土。
轰炸完吕宋的目标,陈阳并未停歇,驾驶着轰炸机转向周边其他东南亚区域。无论是西班牙在其他岛屿的据点、葡萄牙人建立的商站堡垒,还是零星出现的英国殖民者营地,只要是外来殖民者的军事设施,都成了他的目标。
炸弹如精准的雷霆,接连砸向这些据点的军营与防御工事。殖民者们从未见过如此来自空中的打击,只能在惊恐中看着自己的营地被炸毁,武器弹药化为灰烬。一时间,整个东南亚沿海的殖民者势力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轰炸搅得天翻地覆,士气大跌,再难维持往日的嚣张。
而这一切,都为南陆军及舰队的后续行动铺平了道路——殖民者的军事力量遭重创,面对海东国大军的登陆,已然无力组织有效抵抗。
陈阳返回海东国后,立刻召集众将,在朝会上下达新的指令:“中路军、东西路大军及东帆路舰队,即刻整装,兵分多路挺进东南亚诸地。”
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凡被殖民者占据或分裂的区域,尽数纳入版图。从今日起,海东国的殖民时代,正式开启。”
三路大军与舰队随即行动:中路军沿着吕宋南部推进,一路拔除西班牙残余据点,将岛屿逐个收复;东西路大军则分兵向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进发,面对当地殖民者与土着部族的抵抗,以压倒性的火力优势迅速推进,建立驻军据点;东帆路舰队则游弋于南洋海域,控制重要航道,封锁殖民者的援军路线,同时登陆婆罗洲等岛屿,展开实际管辖。
每攻占一地,海东国便即刻设立行政机构,派驻官吏,推行与本土一致的治理政策——开阡陌、修道路、办学校,将当地资源纳入统一调配。对于愿意归顺的部族,给予平等对待;对负隅顽抗者,则坚决镇压。
短短数月,东南亚沿海及诸多岛屿已插上海东国的旗帜,昔日殖民者的势力被彻底驱逐,属于海东国的殖民版图初步成型。这片海域的贸易、资源与人口,开始为海东国的高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个横跨东亚与南洋的新兴强国,正逐步崛起。
收到探子回报——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殖民者的舰队正朝着马六甲海峡驶来,似是想重新夺回南洋据点,陈阳眼中寒光一闪,当即登上轰炸机。
引擎轰鸣着撕裂长空,很快便抵近马六甲海峡入口。海面上,殖民者的舰队正排着松散的阵列缓缓驶入,那些挂着异域旗帜的帆船在碧波上显得格外扎眼。
陈阳锁定目标,按下投弹按钮。炸弹呼啸着坠入海中,掀起滔天巨浪,或是直接命中船身,炸开漫天木屑。殖民者的舰队瞬间陷入混乱,帆船在爆炸声中倾斜、沉没,船员们惊慌失措地跳海逃生,却逃不过接踵而至的轰炸。
整个海峡入口火光四起,浓烟蔽日,殖民者的舰队被搅得七零八落,根本来不及组织反击。待确认对方已失去战斗力,陈阳驾驶着轰炸机盘旋一周,调转方向,迎着夕阳返回海东国。
海面上,只余下漂浮的残骸与挣扎的人影,宣告着殖民者试图反扑的计划,在绝对的力量面前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