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行动开始。
陈阳拿出氢氰化钾,交予几名曾为锦衣卫的旧部——他们熟稔暗杀手法,悄无声息潜入琉球王都。一夜之间,王室成员、三司官及重要岗位官员,皆在睡梦中殒命。
天将亮未亮时,陈阳亲率主力发难。四千余人如潮水般涌向王宫与内城,守军猝不及防,根本抵挡不住。不过半个时辰,王宫的大门被攻破,内城各处要地尽数被占领。
硝烟未散,陈阳已踏入王宫正殿,身后是整齐列队的手下。琉球的权力核心,一夜易主。
占领琉球后的一个月,陈阳着手肃清反抗势力。
凡拒不服从新管理者,或暗中串联试图复辟者,不论身份高低,皆被迅速处置。军队沿街巡查,密探渗透各处,稍有异动便即刻镇压。
一个月后,清理完毕。琉球境内,再无公开的反对声浪,秩序得以初步稳固。
6月15日,琉球王都举行了称王仪式。陈阳身着新制王袍,于王宫正殿接受众人朝拜,正式称“海东王”。顾云溪一袭凤冠霞帔,立在身侧,被册封为王后。
顾明轩被任命为“辅政大臣”,总领内政、外交与民生诸事,上承王命,下统百官,职权类同总理,将琉球的日常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当年随陈阳从南京而来的锦衣卫旧部中,擅长谋划的张诚被封为“参军令”,主掌军机与情报;曾领青壮在山中训练的赵武,因勇武善战,被封为“镇东将军”,统管全军防务,镇守沿海要地。
其余在渗透、夺权中立下功劳的头目,或封为“都尉”分管各营兵马,或任“府尹”治理地方城镇,各司其职。
一时间,新的权力架构在王都迅速搭建起来,海东王的名号,随着各级官吏的到任,渐渐传遍琉球全境。
称王大典过后,陈阳立刻召集核心属僚议事,将接下来的重心分作两途。
其一,他点了张诚与两名都尉,令其各带一队精干人手,分批潜回大明内地。“去江南、闽浙一带,悄悄招收青壮。凡愿举家迁来琉球者,免三年赋税,分给田宅。”陈阳沉声道,“此事务必隐秘,沿途避开官府耳目,切不可惊动大明官员。”
其二,他看向赵武与麾下将领:“岛内防务不可松懈。兵丁的操练要加劲,战船修补、军械打造都得跟上,粮秣储备也得再翻一番。”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明年的大战,关乎我们能不能往外走一步,所有人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没半分含糊。”
顾明轩在旁补充:“迁来的百姓安置、粮草调度,我会让人跟上,绝不耽误军机。”
众人领命而去,殿内只剩下陈阳与顾云溪。他望着窗外海平线,指尖轻叩桌面——内要固本,外要扩源,这两步踩稳了,明年才有底气踏出那关键一步。
由陈阳提供的军械、军服、粮食、银钱、铁、煤等物资,源源不断投入琉球各处。
军队换上统一军服,手持精良军械,操练时更显肃整;工坊得了铁、煤补给,冶铁炉日夜不熄,新造的农具、兵器接连产出,造船工坊也赶制出更多坚固战船;迁来的青壮有了充足粮食,分到银钱购置耕牛、种子,成片荒地被开垦成良田;城镇里商户渐多,市集热闹起来,连港口的往来船只都比往日稠密了不少。
这些物资像一股活水,淌进琉球的每一处角落,推着整个岛屿快步向前,处处透着蓬勃的生机,快速迈入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一年发展,从内地迁来的人口已近十万,或举家落户,或结伴而来,渐渐在琉球各地扎下根。
充足的物资支撑下,琉球愈发兴旺:田野里庄稼连片,工坊中器物充盈,市集上货物丰足,普通百姓家中有存粮、身上有新衣,日子过得踏实安稳,昔日的荒岛气息早已被烟火气取代,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陈阳麾下的兵力也大为扩充,从最初的四千余人,发展到两万六千之众。这些士兵经严格操练,配上精良军械,军容整肃,气势逼人,成了守护这片土地的坚实力量。
海东二年六月十六日,朝会之上,陈阳展开一幅巨大的地图,指着重叠的岛屿沉声开口:“诸位看,这便是倭国。”
他指尖划过地图各处:“此岛金矿密布,尤以东部为最,年产量足可充盈国库;西部银矿藏量惊人,开掘得当,银钱可源源不断;中部铁矿层深厚,足以支撑军械打造。”
“这些财富,这些资源,本就该为我所用!”陈阳声调陡然提高,目光扫过阶下众将,“倭国蕞尔小邦,占此宝地却不思进取,反而常扰我沿海。今日,便是我们取其资源、扬我军威之时!”
台下将领个个热血上涌,齐声应和。
“各自回去整备!”陈阳一挥手,“明日,全军出发,征讨倭国!”
次日天未亮,琉球港口已鼓声震天。两万六千大军中,六千奉命留守,其余两万分为两批:一批乘大船直扑倭国沿海,准备登陆;另一批驾快船护航,配合陆上攻势。
陈阳独自登上那架轰鸣的“铁鸟”(轰炸机),率先升空。片刻后,无数炸弹如雨点般砸向倭国的城池、军营——凡有守卫、有兵力聚集之处,皆成火海。城墙崩塌,营寨起火,烟尘滚滚直冲云霄。
海面上,两万大军望见此景,只当是天罚相助,士气暴涨,嗷嗷叫着驾船冲锋。第一批登陆部队趁着轰炸的混乱,迅速抢滩上岸,向着内陆突进;海上船队则炮击沿岸防线,为陆军扫清障碍。
倭国的守卫在爆炸声中晕头转向,面对如狼似虎冲来的大军,根本无力抵抗。海东王的铁骑,伴着“天罚”之势,正式踏足倭国土地。
由于陈阳的轰炸已将倭国境内大部分能组织抵抗的势力——无论是城池守卫、军营兵力,还是地方武装,都炸得七零八落,残存的反抗力量早已溃散。因此,大军登陆后,攻占之势如摧枯拉朽,几乎未遇像样抵抗。
短短两个月,整个倭国便尽数被占领。
紧接着,清理行动迅速展开。陈阳下令,对所有持械反抗者、残余武士、地方豪强及其势力,一律彻底肃清。但凡有家族敢私藏兵器、暗中串联,无论声名多显赫、根基多深厚,皆以叛乱论处,连根拔起。
大军分片驻守,挨户排查,密探遍布城乡。一时间,倭国境内再无敢公开反抗之徒,任何可能滋生反抗的苗头,都被扼杀在萌芽之中。
占领倭国后,轰轰烈烈的大建设随即展开。
倭国的男丁被尽数抓捕,充作壮丁劳力——他们如同奴隶般被驱赶到工地,在监工的呵斥下昼夜不停劳作,修城池、筑道路、开矿山,全然不顾其生死,只一味往前推进工程。
女人们则被分发给士兵,每人至少可得两名,充作妻室。
待秩序稍定,陈阳正式建国,国号“海东”,仍称“海东王”,不称帝号。
随后,他派遣外交人员奔赴明朝,请求册封,言明愿以海东国为明朝藩属,尊大明为宗主国,甘为小弟,只求获朝廷正式认可。
两个月后,赴明的使臣狼狈归来,带回的消息让殿内气氛一凝——他们不仅没拿到册封,还被明朝官员呵斥赶逐,更听闻万历帝震怒,已决意发兵征讨海东国。
陈阳听完禀报,脸上不见半分慌乱,反而勾起一抹冷笑:“万历不给面子,那便让他长长记性。”
他转头看向顾明轩:“传我命令,沿海防线即刻加固,战船全部待命。告诉赵武,让他把那批新造的火炮架到岸边,大明若真敢来,便让他们尝尝跨海征战的滋味。”
顿了顿,他指尖轻叩案几,眼中闪过厉色:“既然当小弟行不通,那就让他看看,这个‘小弟’有多大能耐。”
一个月后,探子急报:大明大军已在宁波港登船,正往海东国开来。
陈阳冷笑一声,从空间里调出自己熟悉的那架轰炸机,亲自驾驶升空。他对这片海域的航线了如指掌,很快便锁定了浩浩荡荡的大明船队。
舱门打开,炸弹接二连三投下。海面上的大明海船根本没见过这种“铁鸟”,更躲不开从天而降的攻击,一艘艘在爆炸声中碎裂、沉没。数万大军连同船只一起葬身海底,连靠近海东国的机会都没有。
消息传回京城,万历帝气得浑身发抖,摔碎了御案上的瓷器,当即就要再调兵遣将。
陈阳拿出氢氰化钾,交予几名曾为锦衣卫的旧部——他们熟稔暗杀手法,悄无声息潜入琉球王都。一夜之间,王室成员、三司官及重要岗位官员,皆在睡梦中殒命。
天将亮未亮时,陈阳亲率主力发难。四千余人如潮水般涌向王宫与内城,守军猝不及防,根本抵挡不住。不过半个时辰,王宫的大门被攻破,内城各处要地尽数被占领。
硝烟未散,陈阳已踏入王宫正殿,身后是整齐列队的手下。琉球的权力核心,一夜易主。
占领琉球后的一个月,陈阳着手肃清反抗势力。
凡拒不服从新管理者,或暗中串联试图复辟者,不论身份高低,皆被迅速处置。军队沿街巡查,密探渗透各处,稍有异动便即刻镇压。
一个月后,清理完毕。琉球境内,再无公开的反对声浪,秩序得以初步稳固。
6月15日,琉球王都举行了称王仪式。陈阳身着新制王袍,于王宫正殿接受众人朝拜,正式称“海东王”。顾云溪一袭凤冠霞帔,立在身侧,被册封为王后。
顾明轩被任命为“辅政大臣”,总领内政、外交与民生诸事,上承王命,下统百官,职权类同总理,将琉球的日常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当年随陈阳从南京而来的锦衣卫旧部中,擅长谋划的张诚被封为“参军令”,主掌军机与情报;曾领青壮在山中训练的赵武,因勇武善战,被封为“镇东将军”,统管全军防务,镇守沿海要地。
其余在渗透、夺权中立下功劳的头目,或封为“都尉”分管各营兵马,或任“府尹”治理地方城镇,各司其职。
一时间,新的权力架构在王都迅速搭建起来,海东王的名号,随着各级官吏的到任,渐渐传遍琉球全境。
称王大典过后,陈阳立刻召集核心属僚议事,将接下来的重心分作两途。
其一,他点了张诚与两名都尉,令其各带一队精干人手,分批潜回大明内地。“去江南、闽浙一带,悄悄招收青壮。凡愿举家迁来琉球者,免三年赋税,分给田宅。”陈阳沉声道,“此事务必隐秘,沿途避开官府耳目,切不可惊动大明官员。”
其二,他看向赵武与麾下将领:“岛内防务不可松懈。兵丁的操练要加劲,战船修补、军械打造都得跟上,粮秣储备也得再翻一番。”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明年的大战,关乎我们能不能往外走一步,所有人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没半分含糊。”
顾明轩在旁补充:“迁来的百姓安置、粮草调度,我会让人跟上,绝不耽误军机。”
众人领命而去,殿内只剩下陈阳与顾云溪。他望着窗外海平线,指尖轻叩桌面——内要固本,外要扩源,这两步踩稳了,明年才有底气踏出那关键一步。
由陈阳提供的军械、军服、粮食、银钱、铁、煤等物资,源源不断投入琉球各处。
军队换上统一军服,手持精良军械,操练时更显肃整;工坊得了铁、煤补给,冶铁炉日夜不熄,新造的农具、兵器接连产出,造船工坊也赶制出更多坚固战船;迁来的青壮有了充足粮食,分到银钱购置耕牛、种子,成片荒地被开垦成良田;城镇里商户渐多,市集热闹起来,连港口的往来船只都比往日稠密了不少。
这些物资像一股活水,淌进琉球的每一处角落,推着整个岛屿快步向前,处处透着蓬勃的生机,快速迈入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一年发展,从内地迁来的人口已近十万,或举家落户,或结伴而来,渐渐在琉球各地扎下根。
充足的物资支撑下,琉球愈发兴旺:田野里庄稼连片,工坊中器物充盈,市集上货物丰足,普通百姓家中有存粮、身上有新衣,日子过得踏实安稳,昔日的荒岛气息早已被烟火气取代,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陈阳麾下的兵力也大为扩充,从最初的四千余人,发展到两万六千之众。这些士兵经严格操练,配上精良军械,军容整肃,气势逼人,成了守护这片土地的坚实力量。
海东二年六月十六日,朝会之上,陈阳展开一幅巨大的地图,指着重叠的岛屿沉声开口:“诸位看,这便是倭国。”
他指尖划过地图各处:“此岛金矿密布,尤以东部为最,年产量足可充盈国库;西部银矿藏量惊人,开掘得当,银钱可源源不断;中部铁矿层深厚,足以支撑军械打造。”
“这些财富,这些资源,本就该为我所用!”陈阳声调陡然提高,目光扫过阶下众将,“倭国蕞尔小邦,占此宝地却不思进取,反而常扰我沿海。今日,便是我们取其资源、扬我军威之时!”
台下将领个个热血上涌,齐声应和。
“各自回去整备!”陈阳一挥手,“明日,全军出发,征讨倭国!”
次日天未亮,琉球港口已鼓声震天。两万六千大军中,六千奉命留守,其余两万分为两批:一批乘大船直扑倭国沿海,准备登陆;另一批驾快船护航,配合陆上攻势。
陈阳独自登上那架轰鸣的“铁鸟”(轰炸机),率先升空。片刻后,无数炸弹如雨点般砸向倭国的城池、军营——凡有守卫、有兵力聚集之处,皆成火海。城墙崩塌,营寨起火,烟尘滚滚直冲云霄。
海面上,两万大军望见此景,只当是天罚相助,士气暴涨,嗷嗷叫着驾船冲锋。第一批登陆部队趁着轰炸的混乱,迅速抢滩上岸,向着内陆突进;海上船队则炮击沿岸防线,为陆军扫清障碍。
倭国的守卫在爆炸声中晕头转向,面对如狼似虎冲来的大军,根本无力抵抗。海东王的铁骑,伴着“天罚”之势,正式踏足倭国土地。
由于陈阳的轰炸已将倭国境内大部分能组织抵抗的势力——无论是城池守卫、军营兵力,还是地方武装,都炸得七零八落,残存的反抗力量早已溃散。因此,大军登陆后,攻占之势如摧枯拉朽,几乎未遇像样抵抗。
短短两个月,整个倭国便尽数被占领。
紧接着,清理行动迅速展开。陈阳下令,对所有持械反抗者、残余武士、地方豪强及其势力,一律彻底肃清。但凡有家族敢私藏兵器、暗中串联,无论声名多显赫、根基多深厚,皆以叛乱论处,连根拔起。
大军分片驻守,挨户排查,密探遍布城乡。一时间,倭国境内再无敢公开反抗之徒,任何可能滋生反抗的苗头,都被扼杀在萌芽之中。
占领倭国后,轰轰烈烈的大建设随即展开。
倭国的男丁被尽数抓捕,充作壮丁劳力——他们如同奴隶般被驱赶到工地,在监工的呵斥下昼夜不停劳作,修城池、筑道路、开矿山,全然不顾其生死,只一味往前推进工程。
女人们则被分发给士兵,每人至少可得两名,充作妻室。
待秩序稍定,陈阳正式建国,国号“海东”,仍称“海东王”,不称帝号。
随后,他派遣外交人员奔赴明朝,请求册封,言明愿以海东国为明朝藩属,尊大明为宗主国,甘为小弟,只求获朝廷正式认可。
两个月后,赴明的使臣狼狈归来,带回的消息让殿内气氛一凝——他们不仅没拿到册封,还被明朝官员呵斥赶逐,更听闻万历帝震怒,已决意发兵征讨海东国。
陈阳听完禀报,脸上不见半分慌乱,反而勾起一抹冷笑:“万历不给面子,那便让他长长记性。”
他转头看向顾明轩:“传我命令,沿海防线即刻加固,战船全部待命。告诉赵武,让他把那批新造的火炮架到岸边,大明若真敢来,便让他们尝尝跨海征战的滋味。”
顿了顿,他指尖轻叩案几,眼中闪过厉色:“既然当小弟行不通,那就让他看看,这个‘小弟’有多大能耐。”
一个月后,探子急报:大明大军已在宁波港登船,正往海东国开来。
陈阳冷笑一声,从空间里调出自己熟悉的那架轰炸机,亲自驾驶升空。他对这片海域的航线了如指掌,很快便锁定了浩浩荡荡的大明船队。
舱门打开,炸弹接二连三投下。海面上的大明海船根本没见过这种“铁鸟”,更躲不开从天而降的攻击,一艘艘在爆炸声中碎裂、沉没。数万大军连同船只一起葬身海底,连靠近海东国的机会都没有。
消息传回京城,万历帝气得浑身发抖,摔碎了御案上的瓷器,当即就要再调兵遣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