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六四 · 安节,亨-《这本易经超有料》

  译文: 安然节制,亨通。

  含义: 节制成为习惯,安然行之(安节),则亨通顺利。象征节制内化为自然,不勉强不痛苦。

  六四故事:

  经历了几番大起大落的教训,节明的心境仿佛被湍急的河水冲刷过的卵石,变得圆润而沉静。他不再像初时那般紧绷,也不再因一时得失而剧烈摇摆。他开始明白,真正的节制,不应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秩序;不应是痛苦的忍耐,而是安然的习惯。

  冬去春来,当部落再次从节粮的紧张中缓过气来,节明没有急于恢复宽松,也没有重新陷入严苛。他坐在修缮一新的粮仓公事房里,面前铺开新的木牍,开始重新规划。

  他不再制定那种令人窒息的条条框框,而是设计了一套公平而富有弹性的配给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根据人口、年龄、劳作强度,核定每日基本口粮。

  同时,设立“勤勉粮”,奖励在狩猎、耕作、工匠等领域有突出贡献者。

  保留“应急粮”,用于救助真正遇到困难的家庭。

  最重要的是,严格执行“余粮储备”,每日发放后结余的部分,必须妥善入库,作为部落应对灾害的根基。

  “每日定量发放,余粮必须储备。”他在部落议事会上向首领和长老们阐述新规,“这不是限制,而是保障。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也让部落知道我们还拥有什么。”

  制度推行之初,仍有质疑的声音。

  “这么算来,比以前随意取用的时候少多了!”有人嘀咕。

  节明没有强压,而是带着算筹和木牍,走进人群,耐心解释每一份配额的由来,展示储备粮对于部落长远安全的意义。

  他让人将配给制度和储备情况,用最简明的符号刻在粮仓外的公示板上,人人可看,人人可监督。

  他亲自示范,衣食住行,皆从简朴。

  他的麻衣洗得发白,打了补丁依旧穿着。

  饮食与普通族人无异,甚至常常将自己配额中的细粮,换给有幼儿或老人的家庭。

  但他并非苦行,该用的从不吝啬,比如修缮粮仓的工具,记录账目的木牍,他都选用坚实耐用的。

  有人不解:“节明大人,您何必如此苛待自己?”

  节明淡然一笑:“非是苛待。俭朴其身,方能心安理得地要求他人;恤贫济困,方能体现节制非为吝啬。 我所节者,浮华浪费;所用者,皆在必需。”

  他的言行,部落民众都看在眼里。

  起初或许有些不习惯,但渐渐地,人们发现,在新的制度下,虽然不能随意挥霍,但基本生活无忧,多劳者能多得,困难者能得到帮助,最重要的是,心里踏实了——大家都知道粮仓里有足够的储备应对不时之需。

  一种新的风气,如同春雨润物,悄然在部落形成。

  主妇们会精心计算每日的粮食用量,尽量不产生浪费。

  孩子们也被教育要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

  男人们劳作归来,领取自己应得的那份,心安理得。

  狩猎队带回的多余猎物,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腌制入库。

  工匠们会思考如何用更少的材料做出更坚固的工具。

  节制,不再是被动的遵守,而是主动的选择;不再令人感到束缚,反而带来一种井然有序的安定感(安节)。

  这种安定,在随后两年间得到了验证。

  第一年夏,雨水稍多,河水略有泛滥,淹没了一些低洼的田地。若在往年,必定引发恐慌。但这一次,粮仓充足的储备给了大家底气。部落迅速组织抢收高地的粮食,同时按计划发放存粮,平稳渡过了这次小灾。

  第二年春,倒春寒冻伤了一些秧苗。民众依旧不慌,按照既定的配额领取口粮,同时补种生长期短的作物。灾害的影响被降到了最低。

  “奇哉!”首领在一次巡视部落後,对着几位长老感叹,“往年稍有灾异,便人心惶惶,争抢囤积。如今连遇小灾,部落却秩序井然,民众安居乐业。节明之功,大矣!”

  一位长老捋须点头:“确是如此。观如今部落,安节如溪流,不溢不涸,亨通自生。”

  这话传到了节明耳中。

  他正在粮仓里,例行检查粮囤的防潮情况。闻言,他只是微微笑了笑,继续手中的工作。

  他看着那些标注清晰的粮囤,听着仓库外传来的、族人平静劳作生活的声音,内心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与满足。

  他不再需要时刻紧绷着神经去“管制”,也不再需要为了一次失误而痛心疾首。

  节制,已经如同呼吸一般,成为了他和这个部落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它体现在每日精准却无人抱怨的配额里,体现在家家户户餐桌上恰到好处的食物里,体现在粮仓那稳定而可靠的储备数字里。

  因为这份深入骨髓的“安节”,部落资源流转有序,民心稳定,即便偶遇风波,也能从容应对。

  整个部落,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亨通发展的轨道。

  节明知道,这条路还很长。

  但他坚信,只要持守这份安然中正的节制之道,部落的繁荣与稳定,必将长久延续。

  亨通。

  讲述了经历数次波折后,节明深刻反思,不再追求极端的严格或宽松,而是建立起一套公平、透明且富有弹性的粮食配给与储备制度(安节)。他以身作则,生活简朴却不忘恤贫,使节制不再是外在强制,而是内化为个人与部落的自然习惯。部落上下在这种氛围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主动节约、有序分配的风气。当部落后续连续遭遇河水泛滥、倒春寒等小规模灾害时,因平日“安节”积累的充足储备和稳定秩序,得以从容应对,未引发恐慌,民生保持稳定,部落发展进入亨通之境。首领亦赞叹“安节如溪流,不溢不涸,亨通自生”。这生动阐释了节卦六四爻辞的深意:当节制之道超越了初期的刻意和中间的波折,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自然而然的习惯时,便达到了“安节”的境界。此时,节制不再带来压抑和痛苦,反而因其带来的秩序、稳定和安全感,使个人或群体进入一种顺畅、亨通的发展状态。这种内在的秩序感是应对各种挑战、实现长久稳定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