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辞: 不节制就会叹息,但没有灾祸。
含义: 若失去节制(不节若),会导致悔叹(则嗟若),但因及时反省,可无咎。象征节制需常自省,失节后悔悟则免祸。
六三故事:
林风部落的危机,如同一盆刺骨的冰水,浇醒了沉醉于严格管制中的节明。
他亲自押送着救急的粮食,前往那个他曾拒之门外的部落。
亲眼目睹了饥饿带来的惨状,亲耳听到了那些因他迟来的援助而发出的、混杂着感激与悲恸的哭声,节明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归来后,他仿佛变了一个人。
不再是那个死死守着粮仓数字、对外界冷漠封闭的仓吏。
他开始仔细审视自己的“节制”之道。
“或许……我之前做得太过了?”他时常在巡视粮仓时自问,“节制,难道只是为了守住库存,而不是为了让族人活得更好吗?”
恰在此时,连续数年的风调雨顺眷顾了泽畔部落。
河水丰沛,土地肥沃,阳光充足。
田里的粟米长得比往年都要茂盛,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禾秆。
秋收时节,打谷场上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金黄的谷物堆积如山,几乎要将扩建后的粮仓都塞满。
部落上下洋溢着多年未见的喜悦和富足。
就连曾经对节明颇有微词的岩洪,看着这满仓的粮食,也咧着嘴拍了拍他的肩膀:“节明!今年可是个大丰年!咱们终于可以松快松快了吧?”
望着族人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看着那前所未有、几乎要溢出来的粮囤,节明紧绷了数年的心弦,终于松弛了下来。
一种如释重负的欣慰感,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在他心中滋生。
“是啊,大家辛苦了这么久,是该享受一下丰收的喜悦了。”
他觉得自己找到了“节制”与“宽仁”的平衡点。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欢呼雀跃的决定。
“为庆贺丰收,即日起至冬祭前,粮仓开放!各家可根据需要,自行取用谷物!无需再按往日定量!”(不节若)
这道命令,如同打开了泄洪的闸门。
起初,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家家户户飘起了久违的浓郁饭香。
孩子们捧着装满白米饭的陶碗,笑得合不拢嘴。
妇人们用多余的粮食尝试制作各种精致的点心。
男人们干活更有力气,甚至有人开始用多余的谷物私下酿造酒水。
整个部落都沉浸在一片丰衣足食、其乐融融的氛围中。
节明走在部落里,听着那些满足的笑语,看着那一张张红润的脸庞,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看吧,适当的放松,并不会带来灾难,反而让部落充满了活力。
他几乎要肯定自己这次的“不节制”是正确的。
然而,隐患的种子,早已在狂欢中悄然埋下。
粮食的消耗速度,远远超出了节明的预估。
以往严格按照配给,粮仓的消耗平稳而缓慢。
如今放开限制,人们取粮时不再精打细算,浪费开始出现。
喂牲畜的谷物多了,酿酒消耗的粮食多了,甚至孩子们玩耍时,也会随意抛洒几粒谷物。
节明并非完全没有察觉。
偶尔,他会在粮仓里看到明显超出家庭所需领取粮食的族人。
偶尔,他会在路边看到被遗弃的、已经馊掉的饭团。
但每一次,当他想要出面制止时,看到族人那满足而理所当然的神情,听到“仓吏大人,今年收成这么好,何必计较这一点”的话语,他那想要重新收紧管制的心思,便又动摇了。
“或许……是我多虑了?丰收之年,让大家宽裕些,也无妨吧?”
他选择了继续观察,选择了暂时的“不节制”。
秋去冬来。
当第一场大雪覆盖了水泽部落,节明按照惯例进行冬初盘库。
当他打开那些原本被谷物撑得满满当当的粮囤时,一股寒意瞬间从脚底窜上了头顶,比外面的风雪更刺骨。
空了!
许多粮囤的存量,竟然已经下降到了警戒线附近!
这怎么可能?这才过去不到一个丰收季!
他冲到一个又一个粮囤前,亲手丈量,反复核算。
数字冰冷而残酷地告诉他——这不是错觉。
因为之前的“不节制”,仓库存粮的消耗速度,是往年同期的数倍不止!
照这个趋势,别说支撑到明年夏收,恐怕连度过这个寒冬都岌岌可危!
节明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他踉跄着退后几步,靠在冰冷的粮囤上,浑身发冷。
脑海中闪过那些被浪费的粮食,那些超出需求的领取,那些不以为然的笑脸……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他那道自以为是的、开放粮仓的命令!
“我……我都做了些什么……”他喃喃自语。
巨大的恐慌和悔恨如同沼泽中的淤泥,将他紧紧包裹,几乎窒息。
那一夜,节明房中的兽油灯彻夜未熄。
他无法入睡,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耳边仿佛已经听到了寒冬深重时,族人因饥饿而发出的哭泣与抱怨。
眼前浮现出林风部落饥民的惨状,难道那样的景象,要在泽畔部落重演吗?
而这一次,罪魁祸首正是他自己!
长吁短叹之声,在寒冷的夜风中显得格外清晰(则嗟若)。
他恨自己的松懈,恨自己的盲目乐观,更恨自己忘记了“节制”之道的根本——无论丰歉,皆不可废!
第二天清晨,节明顶着通红的双眼和憔悴的面容,径直来到了部落首领的大屋前。
他没有犹豫,没有寻找借口,当着首领和几位早起长老的面,双膝跪地,将冬初盘库的结果和自己的错误,原原本本、毫不隐瞒地陈述出来。
“……皆因节明管控不力,贪图虚名,纵容浪费,致使存粮消耗过快,部落冬春之粮恐难以为继。此皆节明之过,请首领与长老重罚!”他的声音沙哑,充满了痛苦的自责。
首领和长老们闻言,脸色也都凝重起来。
他们看着跪在地上、悔恨交加的节明,既恼怒他的失职,又对他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感到一丝动容。
“节明啊节明!”首领痛心道,“你……你让我说你什么好!先前是过于严苛,如今又过于放纵!这节制之道,你何时才能真正把握其中分寸?!”
“节明知罪!”节明以头触地,“恳请首领允许我戴罪立功,即刻起恢复定量配给,并倡议全部落节食共度难关!我愿以身作则,每日餐食减半,直至危机解除!”
首领与长老们商议片刻,看着节明那悔悟恳切的模样,深知此刻追责无益,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准!”首领沉声道,“此事由你全权处理,若再有何差池,两罪并罚!”
节明再次重重叩首。
他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他重新关闭了随意取粮的通道,恢复了严格的定量配给制度,并公示了当前存粮的严峻情况。
接着,他在部落广场召集民众,没有推诿,没有掩饰,公开承认了自己决策失误,导致了粮食危机。
“……是我的过错,让部落陷入了困境。”节明站在众人面前,声音不大,却充满了诚恳的悔意,“不节制,则必生嗟叹! 如今嗟叹已生,唯有我等同心协力,共体时艰,方能渡过此关!从今日起,我节明,每日餐食减半,直至粮荒缓解!”
说完,他当众取出了自己那份本就简单的口粮,当真分出了一半,交给了旁边一户带着幼童、面露菜色的家庭。
民众们看着公开认错的仓吏,看着他那份明显减少的口粮,听着他诚恳的倡议,原本可能产生的骚动和怨气,竟渐渐平息了下去。
人们想起了他往日里的公正和勤勉,也看到了他此刻的担当。
更何况,粮食危机关乎每一个人。
“节明大人也是为了让咱们过得好点……”
“他都认错了,还自己减了饭食,我们还有啥好说的?”
“一起勒紧裤腰带吧,总能熬过去的!”
民众感其诚,共体时艰。
一种自发节约的风气开始在部落中形成。
人们不再抱怨配额减少,反而互相提醒不要浪费。
狩猎队更加卖力,试图弥补粮食的不足。
老人们也主动提出可以再减少些口粮,优先保障青壮劳力和孩子。
因为悔悟和补救足够迅速、足够诚恳,一场潜在的大乱消弭于无形。
虽然这个冬天注定会比往年艰难一些,但部落没有陷入混乱和恐慌,秩序得以维持。
节明看着在困境中反而更加团结的族人,心中那沉重的负罪感,终于减轻了一丝。
他站在粮仓前,望着飘雪的天空,喟然长叹:
“不节则嗟,嗟而改之,无咎在速。”
(不节制就会导致嗟叹,但嗟叹后能及时改正,没有灾祸的关键在于速度。)
这一次惨痛的教训,让他彻底明白,节制之道,贵乎恒常,尤贵乎自省。
失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节而不自知,或知而不改。
只要悔悟足够快,行动足够果决,就能将灾祸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无咎。
讲述了在部落连年丰收的背景下,节明因见粮食充盈及民众喜悦,逐渐放松了警惕,做出了开放粮仓、允许民众随意取粮的失节决策(不节若)。短暂的欢乐后,粮食消耗速度远超预期,导致冬末存粮见底,部落面临饥荒危机。节明在盘库后惊觉大错,陷入深深的悔恨与嗟叹之中(则嗟若)。他连夜反思,并于次日清晨主动向首领和长老坦白过错,请求重罚,并迅速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定量配给,公开认错,倡议全部落节食共度难关,并以身作则削减自身餐食。民众被其诚意感动,共同承担困难,最终使得部落虽经历粮食紧张却未发生大的动乱。节明由此深刻领悟到,失去节制必然导致悔叹,但只要反省及时、改正迅速,就能避免大的灾祸(无咎)。这生动阐释了节卦六三爻辞的深意:在实践节制之道的过程中,难免会因环境变化或心态松懈而出现失去节制的情况。一旦发现失节导致问题(则嗟若),关键在于能否迅速、诚恳地反省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这种及时的自我修正能力,是避免小过错演变成大灾难的核心,体现了节制之道中灵活调整、知错能改的重要性。
含义: 若失去节制(不节若),会导致悔叹(则嗟若),但因及时反省,可无咎。象征节制需常自省,失节后悔悟则免祸。
六三故事:
林风部落的危机,如同一盆刺骨的冰水,浇醒了沉醉于严格管制中的节明。
他亲自押送着救急的粮食,前往那个他曾拒之门外的部落。
亲眼目睹了饥饿带来的惨状,亲耳听到了那些因他迟来的援助而发出的、混杂着感激与悲恸的哭声,节明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归来后,他仿佛变了一个人。
不再是那个死死守着粮仓数字、对外界冷漠封闭的仓吏。
他开始仔细审视自己的“节制”之道。
“或许……我之前做得太过了?”他时常在巡视粮仓时自问,“节制,难道只是为了守住库存,而不是为了让族人活得更好吗?”
恰在此时,连续数年的风调雨顺眷顾了泽畔部落。
河水丰沛,土地肥沃,阳光充足。
田里的粟米长得比往年都要茂盛,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禾秆。
秋收时节,打谷场上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金黄的谷物堆积如山,几乎要将扩建后的粮仓都塞满。
部落上下洋溢着多年未见的喜悦和富足。
就连曾经对节明颇有微词的岩洪,看着这满仓的粮食,也咧着嘴拍了拍他的肩膀:“节明!今年可是个大丰年!咱们终于可以松快松快了吧?”
望着族人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看着那前所未有、几乎要溢出来的粮囤,节明紧绷了数年的心弦,终于松弛了下来。
一种如释重负的欣慰感,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在他心中滋生。
“是啊,大家辛苦了这么久,是该享受一下丰收的喜悦了。”
他觉得自己找到了“节制”与“宽仁”的平衡点。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欢呼雀跃的决定。
“为庆贺丰收,即日起至冬祭前,粮仓开放!各家可根据需要,自行取用谷物!无需再按往日定量!”(不节若)
这道命令,如同打开了泄洪的闸门。
起初,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家家户户飘起了久违的浓郁饭香。
孩子们捧着装满白米饭的陶碗,笑得合不拢嘴。
妇人们用多余的粮食尝试制作各种精致的点心。
男人们干活更有力气,甚至有人开始用多余的谷物私下酿造酒水。
整个部落都沉浸在一片丰衣足食、其乐融融的氛围中。
节明走在部落里,听着那些满足的笑语,看着那一张张红润的脸庞,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看吧,适当的放松,并不会带来灾难,反而让部落充满了活力。
他几乎要肯定自己这次的“不节制”是正确的。
然而,隐患的种子,早已在狂欢中悄然埋下。
粮食的消耗速度,远远超出了节明的预估。
以往严格按照配给,粮仓的消耗平稳而缓慢。
如今放开限制,人们取粮时不再精打细算,浪费开始出现。
喂牲畜的谷物多了,酿酒消耗的粮食多了,甚至孩子们玩耍时,也会随意抛洒几粒谷物。
节明并非完全没有察觉。
偶尔,他会在粮仓里看到明显超出家庭所需领取粮食的族人。
偶尔,他会在路边看到被遗弃的、已经馊掉的饭团。
但每一次,当他想要出面制止时,看到族人那满足而理所当然的神情,听到“仓吏大人,今年收成这么好,何必计较这一点”的话语,他那想要重新收紧管制的心思,便又动摇了。
“或许……是我多虑了?丰收之年,让大家宽裕些,也无妨吧?”
他选择了继续观察,选择了暂时的“不节制”。
秋去冬来。
当第一场大雪覆盖了水泽部落,节明按照惯例进行冬初盘库。
当他打开那些原本被谷物撑得满满当当的粮囤时,一股寒意瞬间从脚底窜上了头顶,比外面的风雪更刺骨。
空了!
许多粮囤的存量,竟然已经下降到了警戒线附近!
这怎么可能?这才过去不到一个丰收季!
他冲到一个又一个粮囤前,亲手丈量,反复核算。
数字冰冷而残酷地告诉他——这不是错觉。
因为之前的“不节制”,仓库存粮的消耗速度,是往年同期的数倍不止!
照这个趋势,别说支撑到明年夏收,恐怕连度过这个寒冬都岌岌可危!
节明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他踉跄着退后几步,靠在冰冷的粮囤上,浑身发冷。
脑海中闪过那些被浪费的粮食,那些超出需求的领取,那些不以为然的笑脸……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他那道自以为是的、开放粮仓的命令!
“我……我都做了些什么……”他喃喃自语。
巨大的恐慌和悔恨如同沼泽中的淤泥,将他紧紧包裹,几乎窒息。
那一夜,节明房中的兽油灯彻夜未熄。
他无法入睡,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耳边仿佛已经听到了寒冬深重时,族人因饥饿而发出的哭泣与抱怨。
眼前浮现出林风部落饥民的惨状,难道那样的景象,要在泽畔部落重演吗?
而这一次,罪魁祸首正是他自己!
长吁短叹之声,在寒冷的夜风中显得格外清晰(则嗟若)。
他恨自己的松懈,恨自己的盲目乐观,更恨自己忘记了“节制”之道的根本——无论丰歉,皆不可废!
第二天清晨,节明顶着通红的双眼和憔悴的面容,径直来到了部落首领的大屋前。
他没有犹豫,没有寻找借口,当着首领和几位早起长老的面,双膝跪地,将冬初盘库的结果和自己的错误,原原本本、毫不隐瞒地陈述出来。
“……皆因节明管控不力,贪图虚名,纵容浪费,致使存粮消耗过快,部落冬春之粮恐难以为继。此皆节明之过,请首领与长老重罚!”他的声音沙哑,充满了痛苦的自责。
首领和长老们闻言,脸色也都凝重起来。
他们看着跪在地上、悔恨交加的节明,既恼怒他的失职,又对他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感到一丝动容。
“节明啊节明!”首领痛心道,“你……你让我说你什么好!先前是过于严苛,如今又过于放纵!这节制之道,你何时才能真正把握其中分寸?!”
“节明知罪!”节明以头触地,“恳请首领允许我戴罪立功,即刻起恢复定量配给,并倡议全部落节食共度难关!我愿以身作则,每日餐食减半,直至危机解除!”
首领与长老们商议片刻,看着节明那悔悟恳切的模样,深知此刻追责无益,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准!”首领沉声道,“此事由你全权处理,若再有何差池,两罪并罚!”
节明再次重重叩首。
他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他重新关闭了随意取粮的通道,恢复了严格的定量配给制度,并公示了当前存粮的严峻情况。
接着,他在部落广场召集民众,没有推诿,没有掩饰,公开承认了自己决策失误,导致了粮食危机。
“……是我的过错,让部落陷入了困境。”节明站在众人面前,声音不大,却充满了诚恳的悔意,“不节制,则必生嗟叹! 如今嗟叹已生,唯有我等同心协力,共体时艰,方能渡过此关!从今日起,我节明,每日餐食减半,直至粮荒缓解!”
说完,他当众取出了自己那份本就简单的口粮,当真分出了一半,交给了旁边一户带着幼童、面露菜色的家庭。
民众们看着公开认错的仓吏,看着他那份明显减少的口粮,听着他诚恳的倡议,原本可能产生的骚动和怨气,竟渐渐平息了下去。
人们想起了他往日里的公正和勤勉,也看到了他此刻的担当。
更何况,粮食危机关乎每一个人。
“节明大人也是为了让咱们过得好点……”
“他都认错了,还自己减了饭食,我们还有啥好说的?”
“一起勒紧裤腰带吧,总能熬过去的!”
民众感其诚,共体时艰。
一种自发节约的风气开始在部落中形成。
人们不再抱怨配额减少,反而互相提醒不要浪费。
狩猎队更加卖力,试图弥补粮食的不足。
老人们也主动提出可以再减少些口粮,优先保障青壮劳力和孩子。
因为悔悟和补救足够迅速、足够诚恳,一场潜在的大乱消弭于无形。
虽然这个冬天注定会比往年艰难一些,但部落没有陷入混乱和恐慌,秩序得以维持。
节明看着在困境中反而更加团结的族人,心中那沉重的负罪感,终于减轻了一丝。
他站在粮仓前,望着飘雪的天空,喟然长叹:
“不节则嗟,嗟而改之,无咎在速。”
(不节制就会导致嗟叹,但嗟叹后能及时改正,没有灾祸的关键在于速度。)
这一次惨痛的教训,让他彻底明白,节制之道,贵乎恒常,尤贵乎自省。
失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节而不自知,或知而不改。
只要悔悟足够快,行动足够果决,就能将灾祸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无咎。
讲述了在部落连年丰收的背景下,节明因见粮食充盈及民众喜悦,逐渐放松了警惕,做出了开放粮仓、允许民众随意取粮的失节决策(不节若)。短暂的欢乐后,粮食消耗速度远超预期,导致冬末存粮见底,部落面临饥荒危机。节明在盘库后惊觉大错,陷入深深的悔恨与嗟叹之中(则嗟若)。他连夜反思,并于次日清晨主动向首领和长老坦白过错,请求重罚,并迅速采取补救措施:恢复定量配给,公开认错,倡议全部落节食共度难关,并以身作则削减自身餐食。民众被其诚意感动,共同承担困难,最终使得部落虽经历粮食紧张却未发生大的动乱。节明由此深刻领悟到,失去节制必然导致悔叹,但只要反省及时、改正迅速,就能避免大的灾祸(无咎)。这生动阐释了节卦六三爻辞的深意:在实践节制之道的过程中,难免会因环境变化或心态松懈而出现失去节制的情况。一旦发现失节导致问题(则嗟若),关键在于能否迅速、诚恳地反省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这种及时的自我修正能力,是避免小过错演变成大灾难的核心,体现了节制之道中灵活调整、知错能改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