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不走出门庭院落,凶险。
含义: 节制过度,固守内部而不与外沟通(不出门庭),会导致凶险(凶)。象征节制需适时开放,避免闭塞。
九二故事:
粮仓在节明手中焕然一新。
墙壁上的记录木板字迹工整,粮囤排列如士兵方阵,连空气都变得干燥清新。
部落首领每次巡查都面露赞许,民众也渐渐对这个年轻的仓吏刮目相看。
然而,赞誉声如同水泽上的薄雾,有时反而会迷住人的眼睛。
节明看着仓内日渐充盈、账目分明的储粮,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逐渐发酵成一种近乎偏执的守护欲。
他亲手丈量过每一粒粮食,清楚知道它们的来之不易。
水泽之畔,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就可能让田地歉收,一次罕见的干旱就可能让水源枯竭。
“必须守住这些粮食,”他常常在巡视粮囤时默念,“这是部落渡过灾荒的底气。”
他开始制定极其严苛的仓管条例。
每日发放的口粮,他用特制的标准木斗量取,多一粒都不行。
前来领粮的族人,若被发现家中有丝毫浪费迹象,下次配额便会削减。
他甚至派人在粮仓外围日夜巡逻,防止任何人未经允许靠近。
他的“节制”,从内部的严谨管理,渐渐变成了对外的彻底封闭。
粮仓,成了他绝不允许任何人觊觎的禁脔。
一日,狩猎队长岩洪带着几名猎手,抬着一头血迹未干的野鹿来到粮仓外。
“节明兄弟!”岩洪嗓门洪亮,“这次狩猎收获不错!这头鹿,一半入库,另一半咱们今晚搞个篝火聚会,让大伙都沾沾油腥,如何?”
节明站在门内,隔着半开的门缝,目光扫过那头壮硕的野鹿,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
他缓缓摇头:“岩洪大哥,猎物既已获得,理应立即妥善处理,全部腌制风干入库。篝火聚会,耗费柴火,且易引发铺张浪费之风,不妥。”
岩洪脸上的笑容僵住了:“这……兄弟们辛苦这么久,稍微放松一下也不行?又不是天天如此!”
“规矩就是规矩。”节明的语气没有丝毫通融,“今日破例,明日他人便会效仿。长此以往,节制之策形同虚设。请将猎物全部入库。”
岩洪瞪着眼睛,看着节明那副油盐不进的样子,重重哼了一声,招呼手下抬起野鹿,愤然离去。
门外传来猎手们不满的嘟囔:“死脑筋!”“守着粮仓,真当是自己家的了?”
节明听着这些议论,眉头皱得更紧。
他非但没有反省,反而认为这是外界对他“节制”之道的干扰和考验。
他更加坚定了决心——必须牢牢守住粮仓,不让任何不必要的消耗发生。
他将自己连同粮仓,彻底锁死在了“门庭”之内(不出门庭)。
真正的考验,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午后降临。
几名风尘仆仆、面带菜色的外族人在部落战士的引领下,来到粮仓外求见。
他们是来自下游“林风部落”的使者。林风部落遭遇了严重的虫灾,庄稼几乎绝收,眼看寒冬将至,部落存粮告罄,老弱妇孺已在饥饿线上挣扎。
“尊贵的泽畔部落仓吏,”为首的林风部落老者声音沙哑,带着绝望的恳求,“恳请贵部伸出援手,借我们一些粮食渡过难关!待来年收成,我们必定加倍奉还!我们愿以部落传承的猎犬驯养之法作为抵押!”
老者的话语充满了悲怆,跟随他的几名族人也眼巴巴地望着节明,仿佛他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粮仓内的节明,心脏骤然收紧。
借粮?
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粮囤上那些清晰的数字。
部落的储粮虽然可观,但那是根据本部人口、消耗、以及可能发生的灾害精确计算出来的。
借出去,就意味着本部的安全线被打破。
万一明年我们也遭灾呢?
万一他们还不起呢?
“节制”的核心,不就是保障本部的生存吗?
他深吸一口气,硬起心肠,隔着门对使者说道:“贵部的遭遇,节明深感同情。但我部落粮仓,关系本部数千人性命,储粮皆有定数,不敢轻易外借。请诸位……另想办法吧。”
门外的老者愣住了,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仓吏大人!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只需很少一部分,让孩子们能活过这个冬天就行!”老者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
节明背过身去,不敢看那绝望的眼神。
他握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
“非我族类,其心难测。今日借粮,明日若再有求援,借是不借?此例一开,节制之道必破!”
他狠下心,对守卫下令:“送客!”
哀求声、哭泣声渐渐远去。
节明靠在冰冷的门板上,长长吁出一口气,仿佛打了一场胜仗,守住了他的“原则”。
他安慰自己:我这是为了部落的长远考虑,是更高级的“节制”。
他并不知道,自己关上的,不仅仅是一扇粮仓的门,更是求生之门,也是和平之门。
半个月后。
一个血腥的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响了宁静的泽畔部落。
边境巡逻队遭遇袭击,三名战士身亡,两个靠近边境的狩猎营地被洗劫一空,储存的肉干和皮货被抢掠殆尽!
袭击者,正是那些饿红了眼的林风部落饥民。
求援无路,生存无望,绝望将他们逼成了疯狂的暴徒。
部落议事厅内,气氛凝重如铁。
首领面色阴沉,几位长老怒不可遏。
岩洪猛地一拍桌子,指向脸色苍白的节明:“都是你!见死不救!若不是你死死把住粮仓不肯借粮,林风部落的人何至于铤而走险,劫掠我们!”
“我……我只是想守住部落的粮食……”节明试图辩解,声音却干涩无力。
“守住?”一位长老痛心疾首,“你现在守住了吗?我们损失了勇敢的战士,损失了过冬的物资,还结下了血仇!这就是你守的结果?!”
首领的目光落在节明身上,充满了失望与严厉:“节明,我让你节制,是让你明智地管理,不是让你变成一个见死不救、固步自封的守财奴!节制,不等于紧闭门庭! 你只看到仓内的粮食,却看不到门外的危机!因你之故,部落蒙受损失,此乃凶险之兆!”
“凶……”
这个字如同重锤,狠狠砸在节明的心上。
他想起林风部落老者跪地哀求的身影,想起边境传来的死讯,想起被洗劫的营地……
他一直以为自己在践行最纯粹的“节制”之道,守护部落的安全线。
可现实却给了他最残酷的耳光——他亲手将潜在的求援者,推成了凶狠的敌人;他死死守住的“门庭”之内,并未获得真正的安全,反而因这闭塞,招致了外部的凶险。
巨大的悔恨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
他踉跄一步,低下头,声音颤抖:
“首领……各位长老……节明知错了。”
“节非闭户,门庭不出,则失援致凶……”
(节制不是关闭门户,固守门庭不向外沟通,就会失去援助,招致凶险。)
他终于明白,真正的节制,不是画地为牢。
资源需要管理,但也需要在必要时流动;安全需要保障,但也需要与外界维持基本的道义和联系。
过度紧缩,如同将活水困成死潭,终会滋生祸患。
首领见他真心悔悟,沉重地叹了口气:“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立刻调拨一部分粮食,由护卫队护送,前往林风部落安抚,并协商边界安全与后续偿还事宜。此事,交由你戴罪立功!”
节明重重叩首:“节明领命!”
走出议事厅,他看着远方阴沉的天空,心中充满了苦涩的教训。
凶险已然发生,无法抹去。
但他庆幸自己醒悟得不算太晚。
他必须立刻行动起来,打开那扇被他紧紧关闭的“门庭”,在节制与开放、坚守与变通之间,找到那条真正通往安全与亨通的中正之道。
讲述了节明在成功整顿粮仓内部后,因过度担忧浪费和风险,将“节制”曲解为彻底的封闭。他严禁粮食外借,甚至拒绝邻部落灾民的紧急求援(不出门庭)。结果,求援无门的邻部落饥民在绝望中暴动,劫掠泽畔部落边境,造成人员与物资的重大损失(凶)。首领严厉斥责,节明在血的教训中幡然悔悟,认识到“节制并非闭户”,固守内部而不与外沟通,只会失去援助、招致凶险。他自此开始调整策略,在坚持节制的同时,学会保留必要的弹性与对外沟通。这生动阐释了节卦九二爻辞的深意:推行节制之道时,如果过度保守,完全固守内部规则而不与外部环境沟通协调,拒绝一切必要的流动与援助,就会陷入闭塞状态,从而引发外部反弹、树敌或错失互助机会,最终导致凶险的后果。真正的节制,需要把握开放与约束的平衡,避免因过度封闭而自招祸患。
含义: 节制过度,固守内部而不与外沟通(不出门庭),会导致凶险(凶)。象征节制需适时开放,避免闭塞。
九二故事:
粮仓在节明手中焕然一新。
墙壁上的记录木板字迹工整,粮囤排列如士兵方阵,连空气都变得干燥清新。
部落首领每次巡查都面露赞许,民众也渐渐对这个年轻的仓吏刮目相看。
然而,赞誉声如同水泽上的薄雾,有时反而会迷住人的眼睛。
节明看着仓内日渐充盈、账目分明的储粮,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逐渐发酵成一种近乎偏执的守护欲。
他亲手丈量过每一粒粮食,清楚知道它们的来之不易。
水泽之畔,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就可能让田地歉收,一次罕见的干旱就可能让水源枯竭。
“必须守住这些粮食,”他常常在巡视粮囤时默念,“这是部落渡过灾荒的底气。”
他开始制定极其严苛的仓管条例。
每日发放的口粮,他用特制的标准木斗量取,多一粒都不行。
前来领粮的族人,若被发现家中有丝毫浪费迹象,下次配额便会削减。
他甚至派人在粮仓外围日夜巡逻,防止任何人未经允许靠近。
他的“节制”,从内部的严谨管理,渐渐变成了对外的彻底封闭。
粮仓,成了他绝不允许任何人觊觎的禁脔。
一日,狩猎队长岩洪带着几名猎手,抬着一头血迹未干的野鹿来到粮仓外。
“节明兄弟!”岩洪嗓门洪亮,“这次狩猎收获不错!这头鹿,一半入库,另一半咱们今晚搞个篝火聚会,让大伙都沾沾油腥,如何?”
节明站在门内,隔着半开的门缝,目光扫过那头壮硕的野鹿,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
他缓缓摇头:“岩洪大哥,猎物既已获得,理应立即妥善处理,全部腌制风干入库。篝火聚会,耗费柴火,且易引发铺张浪费之风,不妥。”
岩洪脸上的笑容僵住了:“这……兄弟们辛苦这么久,稍微放松一下也不行?又不是天天如此!”
“规矩就是规矩。”节明的语气没有丝毫通融,“今日破例,明日他人便会效仿。长此以往,节制之策形同虚设。请将猎物全部入库。”
岩洪瞪着眼睛,看着节明那副油盐不进的样子,重重哼了一声,招呼手下抬起野鹿,愤然离去。
门外传来猎手们不满的嘟囔:“死脑筋!”“守着粮仓,真当是自己家的了?”
节明听着这些议论,眉头皱得更紧。
他非但没有反省,反而认为这是外界对他“节制”之道的干扰和考验。
他更加坚定了决心——必须牢牢守住粮仓,不让任何不必要的消耗发生。
他将自己连同粮仓,彻底锁死在了“门庭”之内(不出门庭)。
真正的考验,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午后降临。
几名风尘仆仆、面带菜色的外族人在部落战士的引领下,来到粮仓外求见。
他们是来自下游“林风部落”的使者。林风部落遭遇了严重的虫灾,庄稼几乎绝收,眼看寒冬将至,部落存粮告罄,老弱妇孺已在饥饿线上挣扎。
“尊贵的泽畔部落仓吏,”为首的林风部落老者声音沙哑,带着绝望的恳求,“恳请贵部伸出援手,借我们一些粮食渡过难关!待来年收成,我们必定加倍奉还!我们愿以部落传承的猎犬驯养之法作为抵押!”
老者的话语充满了悲怆,跟随他的几名族人也眼巴巴地望着节明,仿佛他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粮仓内的节明,心脏骤然收紧。
借粮?
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粮囤上那些清晰的数字。
部落的储粮虽然可观,但那是根据本部人口、消耗、以及可能发生的灾害精确计算出来的。
借出去,就意味着本部的安全线被打破。
万一明年我们也遭灾呢?
万一他们还不起呢?
“节制”的核心,不就是保障本部的生存吗?
他深吸一口气,硬起心肠,隔着门对使者说道:“贵部的遭遇,节明深感同情。但我部落粮仓,关系本部数千人性命,储粮皆有定数,不敢轻易外借。请诸位……另想办法吧。”
门外的老者愣住了,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仓吏大人!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只需很少一部分,让孩子们能活过这个冬天就行!”老者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
节明背过身去,不敢看那绝望的眼神。
他握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
“非我族类,其心难测。今日借粮,明日若再有求援,借是不借?此例一开,节制之道必破!”
他狠下心,对守卫下令:“送客!”
哀求声、哭泣声渐渐远去。
节明靠在冰冷的门板上,长长吁出一口气,仿佛打了一场胜仗,守住了他的“原则”。
他安慰自己:我这是为了部落的长远考虑,是更高级的“节制”。
他并不知道,自己关上的,不仅仅是一扇粮仓的门,更是求生之门,也是和平之门。
半个月后。
一个血腥的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响了宁静的泽畔部落。
边境巡逻队遭遇袭击,三名战士身亡,两个靠近边境的狩猎营地被洗劫一空,储存的肉干和皮货被抢掠殆尽!
袭击者,正是那些饿红了眼的林风部落饥民。
求援无路,生存无望,绝望将他们逼成了疯狂的暴徒。
部落议事厅内,气氛凝重如铁。
首领面色阴沉,几位长老怒不可遏。
岩洪猛地一拍桌子,指向脸色苍白的节明:“都是你!见死不救!若不是你死死把住粮仓不肯借粮,林风部落的人何至于铤而走险,劫掠我们!”
“我……我只是想守住部落的粮食……”节明试图辩解,声音却干涩无力。
“守住?”一位长老痛心疾首,“你现在守住了吗?我们损失了勇敢的战士,损失了过冬的物资,还结下了血仇!这就是你守的结果?!”
首领的目光落在节明身上,充满了失望与严厉:“节明,我让你节制,是让你明智地管理,不是让你变成一个见死不救、固步自封的守财奴!节制,不等于紧闭门庭! 你只看到仓内的粮食,却看不到门外的危机!因你之故,部落蒙受损失,此乃凶险之兆!”
“凶……”
这个字如同重锤,狠狠砸在节明的心上。
他想起林风部落老者跪地哀求的身影,想起边境传来的死讯,想起被洗劫的营地……
他一直以为自己在践行最纯粹的“节制”之道,守护部落的安全线。
可现实却给了他最残酷的耳光——他亲手将潜在的求援者,推成了凶狠的敌人;他死死守住的“门庭”之内,并未获得真正的安全,反而因这闭塞,招致了外部的凶险。
巨大的悔恨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
他踉跄一步,低下头,声音颤抖:
“首领……各位长老……节明知错了。”
“节非闭户,门庭不出,则失援致凶……”
(节制不是关闭门户,固守门庭不向外沟通,就会失去援助,招致凶险。)
他终于明白,真正的节制,不是画地为牢。
资源需要管理,但也需要在必要时流动;安全需要保障,但也需要与外界维持基本的道义和联系。
过度紧缩,如同将活水困成死潭,终会滋生祸患。
首领见他真心悔悟,沉重地叹了口气:“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立刻调拨一部分粮食,由护卫队护送,前往林风部落安抚,并协商边界安全与后续偿还事宜。此事,交由你戴罪立功!”
节明重重叩首:“节明领命!”
走出议事厅,他看着远方阴沉的天空,心中充满了苦涩的教训。
凶险已然发生,无法抹去。
但他庆幸自己醒悟得不算太晚。
他必须立刻行动起来,打开那扇被他紧紧关闭的“门庭”,在节制与开放、坚守与变通之间,找到那条真正通往安全与亨通的中正之道。
讲述了节明在成功整顿粮仓内部后,因过度担忧浪费和风险,将“节制”曲解为彻底的封闭。他严禁粮食外借,甚至拒绝邻部落灾民的紧急求援(不出门庭)。结果,求援无门的邻部落饥民在绝望中暴动,劫掠泽畔部落边境,造成人员与物资的重大损失(凶)。首领严厉斥责,节明在血的教训中幡然悔悟,认识到“节制并非闭户”,固守内部而不与外沟通,只会失去援助、招致凶险。他自此开始调整策略,在坚持节制的同时,学会保留必要的弹性与对外沟通。这生动阐释了节卦九二爻辞的深意:推行节制之道时,如果过度保守,完全固守内部规则而不与外部环境沟通协调,拒绝一切必要的流动与援助,就会陷入闭塞状态,从而引发外部反弹、树敌或错失互助机会,最终导致凶险的后果。真正的节制,需要把握开放与约束的平衡,避免因过度封闭而自招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