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九二 · 涣奔其机,悔亡-《这本易经超有料》

  译文: 涣散时奔向几案,悔恨消亡。

  含义: 涣散中寻找依靠(如几案),悔恨消亡。象征需找到稳定点,作为凝聚的基础。

  九二故事:

  洪水终于退去,留下满目疮痍。

  泥浆覆盖了曾经肥沃的土地,断壁残垣无声地诉说着灾难的暴虐。幸存的人们聚集在几处高地,虽然暂时脱离了溺毙的危险,但新的困境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每一个人。

  食物短缺是最紧迫的威胁。从洪水中抢出的少量存粮,在庞大的人口面前,杯水车薪。湿冷的天气让许多老人和孩子开始发烧、咳嗽,呻吟声在临时搭建的简陋窝棚间此起彼伏。

  更令人忧心的是人心的持续涣散。

  失去了家园和熟悉的邻里,不同家族、甚至不同小部落的人混杂在一起。为了争夺一块相对干燥的栖身之地,为了一碗稀薄的糊糊,争吵、推搡时有发生。信任薄如蝉翼,猜忌和抱怨像瘟疫一样蔓延。

  “凭什么他们分到的兽皮比我们的大?”

  “我们家族的存粮,为什么要分给外人?”

  “早知道当初就该听我的,往东边高地跑……”

  昔日因灾难和离散而产生的悔恨、指责与迷茫,如同阴云笼罩在每个人心头,迟迟不散。

  涣拖着疲惫的身躯,行走在混乱的营地间。他小腿上的伤口只是简单用布条包扎,隐隐作痛。他看着眼前这纷乱的景象,听着那些充满负面情绪的话语,心中沉重。

  仅仅将人从洪水中救出(用拯马壮)是远远不够的。若不能尽快建立一个秩序,找到一个能让众人安心、凝聚的支点,这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人心火种,恐怕会在内耗中再次熄灭,甚至比洪水更加可怕。

  他需要一个“几案”——一个稳定、可靠、能被所有人认同的依靠。

  目光越过嘈杂的人群,投向远处。那里,部落的宗庙依然静静矗立在一处较高的土丘上。它是由巨大的石块和坚实的木材建成,历经风雨洪水,虽然外墙沾满泥泞,但主体结构完好无损。在遍地狼藉中,它显得如此突兀而又坚不可摧。

  宗庙,是祭祀先祖、凝聚族魂的圣地,是部落集体记忆和精神的象征。

  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划过涣的脑海。

  “奔向宗庙!(涣奔其机)”

  他立刻行动起来,召集了木岩、石勇等几位在救援中表现出色的骨干,以及各家族、小部落中尚存威望的长者。

  “诸位!”涣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洪水毁我家园,但毁不掉我们的根!宗庙尚在,先祖之灵仍在庇佑!我们不能再像无头苍蝇般困守在此,必须奔向宗庙!那里地势更高,更干燥,更重要的是,那里是我们共同的精神所系!”

  有人疑虑:“宗庙虽在,但地方有限,容纳不下所有人吧?”

  也有人担忧:“去宗庙的路被淤泥和杂物阻塞,不好走……”

  “路,可以清理!地方,可以规划!”涣斩钉截铁,“宗庙代表的不是那几间屋子,而是秩序,是规矩,是我们重新凝聚的起点!若继续留在此地纷争内耗,才是真正的绝路!”

  他的决心感染了众人。很快,一支由青壮年组成的队伍被组织起来,负责清理通往宗庙的道路。涣亲自带队,挥舞着石斧,砍断拦路的断木,和年轻人一起推动陷入泥沼的巨石。

  当道路初步打通,涣率先踏上通往宗庙的坡道。他走得很慢,但步伐坚定。幸存者们互相搀扶着,默默跟在他身后。走向宗庙的过程,仿佛一种无声的仪式,涤荡着内心的慌乱与迷茫。

  进入宗庙区域,虽然依旧拥挤,但一种奇异的安宁感开始弥漫。高大的石柱,庄严的祭坛,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往日祭祀时的烟火气息。人们自发地清理出一片片空地,安顿老弱。

  涣立刻在宗庙前的广场上,召集了所有能主事的各族长老和代表。

  会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

  “我们东山族出力最多,清理道路我们的人冲在最前面,分配栖身地和食物,理应由我们优先!”

  “放屁!我们泽畔部落损失最惨重,老人孩子最多,理应得到更多照顾!”

  “别忘了是我们提供了大部分工具!”

  争论声几乎要掀翻宗庙的屋顶。每个人都站在自己小群体的立场上,寸步不让。往日的协作精神,在生存资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因涣散而生的悔恨与隔阂,在此刻暴露无遗。

  涣没有急于开口,他静静地听着,目光从一张张激动或愤懑的脸上扫过。他注意到,争吵的核心,无非是“公平”二字。

  直到众人的声音渐渐平息,都将目光投向他时,涣才缓缓站起身。

  他走到宗庙正门前,伸手抚摸着那冰冷而粗糙的石刻图腾,那是部落共同的信仰标记。

  “各位,”他的声音平和,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我们为何要来到这宗庙之前?”

  他环视众人,不等回答,便继续说道:“不仅仅是为了避祸,更是为了寻根!看看我们头顶的图腾,听听我们心中共同的先祖!洪水面前,没有东山族,没有泽畔部,只有需要相互扶持才能活下去的族人!”

  他指向广场上蜷缩在一起的老人和孩子:“争论谁出力多,谁损失大,有意义吗?若因内斗而让任何一个族人冻死、饿死在这先祖庇佑之地,那才是我们所有人最大的悔恨!”

  他命人将目前清点出的所有物资——粮食、药材、兽皮、工具——全部集中到广场中央,公开陈列。

  “从今日起,所有物资,由各族长老共同组成的议事会统一管理,按需分配!优先保障伤员、老人和孩子!”涣的声音斩钉截铁,“我涣,在此立誓,若有一丝偏私,先祖共弃之!”

  他推出了具体的分配方案:按人口和身体状况,制定基本配额;组建公共巡逻队,由各族混编,负责安全和秩序;设立公共炊事处,统一制作食物;有劳动能力者,按技能分配任务,或清理废墟,或外出寻找食物来源。

  他静听各方诉求,力求在框架内做到最大程度的公正。

  起初,仍有窃窃私语和不满,但当人们看到物资确实被公开、公平地分配,看到巡逻队中不同家族的人开始协作,看到热腾腾的食物被优先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时,质疑的声音渐渐小了。

  那个曾经抱怨“凭什么分给外人”的东山族汉子,看到自家发烧的孩子分到了珍贵的草药,羞愧地低下了头。

  那个紧紧捂住自家粮袋的泽畔老妇,看到巡逻队里也有别族的年轻人在保护大家的安全,默默地将藏起来的几块肉干放回了公共粮堆。

  一种新的、基于共同规则和相互需要的秩序,开始在宗庙这个“几案”上重新建立。

  昔日因涣散、自私而产生的种种悔恨,如同被阳光照射的冰雪,开始逐渐消融(悔亡)。

  夜幕降临,宗庙广场中央燃起了篝火。人们围坐在一起,虽然食物依旧简陋,但氛围已与昨日截然不同。少了争吵,多了沉默的协作;少了猜忌,多了偶尔的眼神交流。

  涣独自站在宗庙的阴影里,看着篝火映照下的一张张面孔,虽然依旧憔悴,但那份绝望和涣散,已被一种疲惫中的坚韧所取代。

  他轻轻舒了一口气,低语道:

  “奔机非避难,乃寻根也。”

  (奔向宗庙并非只是为了寻求庇护,更是为了寻找我们共同的根。)

  “根固则悔亡。”

  (根基稳固了,那些因离散而产生的悔恨自然就会消亡。)

  他明白,找到宗庙这个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依靠,仅仅是凝聚的第一步。但这一步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让混乱的能量得以疏导,让失序的人心有了归依的方向。

  悔恨正在消亡,而希望,正在这古老的宗庙前,悄然萌发。

  讲述了在洪水退去后,幸存部落民众虽得解救,却因物资匮乏、秩序混乱而陷入新的涣散危机,往日的悔恨与隔阂凸显。长老涣敏锐地意识到需要找到一个稳定人心的凝聚点,他果断率领众人奔向未被摧毁的部落宗庙(涣奔其机)。在以宗庙为核心的稳定环境中,涣召集各族代表,建立公共议事机制,面对初期的激烈争吵,他引导众人超越小群体利益,回归共同根源与规则,并推行物资公开、按需分配的公正制度。随着新秩序的建立和初步落实,部落内部的纷争逐渐平息,相互协作开始取代相互猜忌,因涣散而产生的悔恨情绪也随之逐渐消散(悔亡)。涣由此领悟到,在涣散局势中寻找稳定依靠,不仅是物质上的避难,更是精神上的寻根与固本,根基稳固方能消除悔恨。这生动阐释了涣卦九二爻辞的深意:当群体处于涣散状态时,往往伴随着混乱、猜忌和因过去决策失误而产生的悔恨情绪。此时,寻找一个能被普遍认同的、稳定的依靠点(如共同信仰、核心规则、精神象征或权威机构)至关重要。以此为基础建立秩序、公正处事,可以有效安抚人心,疏导负面情绪,为重新凝聚提供坚实的平台,从而使过往的悔恨得以消除,为后续的整合与复兴创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