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场足以动摇基督教神学根基的街头辩论之后,一股无形的恐慌迅速在伦敦的上层,尤其是在虔诚的国教徒和清教徒群体中蔓延。
那些东方士兵提出的问题,像瘟疫一样在街头巷尾隐秘传播,其危险性在查理一世看来,已不亚于一支荷枪实弹的敌军。
怀着前所未有的忐忑——他既怕激怒这支强大的外援,又必须平息国内的宗教恐慌——查理一世亲自来到军营,向威廉及其麾下官兵宣布了那道他以为会引来不满甚至抗命的禁令:“鉴于近日……发生的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查理一世斟酌着词句,语气带着明显的迟疑,“希望,诸位勇士近期能暂留营区,若无要事,暂且……不必外出。”
他预想了各种反应:沉默的抵触、激动的质问、或是通过威廉转达的委婉抱怨。
然而,他话音刚落下不过一息之间,回应他的,是带队军官一声干脆利落、甚至带着几分“早该如此”意味的应答:“是!谨遵命令!”
声音洪亮,整齐划一,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杂质。
“???”
查理一世当场愣住,大脑仿佛瞬间宕机。他甚至下意识地侧耳倾听,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他身后随行的英国贵族与军官们也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好家伙……这可把我们尊贵的查理国王给彻底整不会了。
他预演了所有政治斡旋和安抚的解释,此刻全都憋在了胸口,毫无用武之地。
这支军队的思维方式,再次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
对他们而言,这根本不是关于信仰自由或人身自由的限制,而仅仅是一道来自最高统帅的军事指令。
而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无需追问缘由。
威廉看着国王脸上那混合着错愕与茫然的表情,忍着笑意,上前一步,低声解释道:“陛下,在您的宫廷之外,他们首先是士兵,然后才是……嗯,‘神学辩论家’。对他们来说,陛下的意志,远比上帝那尚未厘清的旨意要清晰和重要得多。”
查理一世看着眼前这群瞬间从“哲学颠覆者”变回“绝对服从者”的士兵,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极度复杂的情感——有庆幸,有安心,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震撼,以及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对于这种“纯粹”的畏惧。
几日后的一个午后,查理一世在罗伯特·肖恩的陪同下,再次踏入那座安置着东方军队的军营。
甫一进入营区大门,一股异样的感觉便攫住了他。太安静了,安静得令人心悸。没有预想中的喧哗、交谈,甚至听不到惯常军营中应有的金属碰撞与沉重的脚步声。阳光透过英伦常见的薄雾洒下,照亮的是井然有序的帐篷、擦拭一新的武器架,以及偶尔在固定点位肃立、如同雕塑般的哨兵。
整个营地仿佛陷入了一种深沉的、具有质量的静默之中。
查理一世的心猛地一沉,一个荒谬又惊恐的念头闪过脑海:难道威廉带着他的人不告而别,整个军营已经空了吗?
他下意识地加快脚步,目光急切地扫视。随即,他看到了——在帐篷的阴影下,在营房的窗口后,是一个个沉默的身影。他们或在保养武器,或在整理内务,所有活动都在一种奇特的、高效的寂静中进行着。
“这……罗伯特,他们……” 查理一世的声音不自觉地压低了,仿佛怕打破这诡异的宁静,“他们怎么了?”
罗伯特·肖恩似乎早已预料到国王的反应,他平静地跟在侧后方,“陛下,请不必惊讶。大明的军队,在非休憩与非作战动员时,常态便是如此——绝对的静默。”
“怎么可能……”
查理一世喃喃自语,他无法理解,“一支几千人的军队,怎么会……怎么会连一点多余的声音都没有?这违背常理!”
他熟悉的军营,永远是充满活力的喧嚣、咒骂、酗酒后的歌声,乃至斗殴的嘈杂。
罗伯特微微颔首,继续耐心阐释,如同在陈述一条物理定律:“陛下,嘈杂的军营意味着危险与低效。它会让指挥官漏听远方敌骑的马蹄声,会掩盖侦察兵急促回报的脚步声,会在敌人夜间突袭时,延误那决定生死的几秒预警。”
他抬起手,指向那些看似静止,实则时刻保持警觉的士兵。
“在这里,每一个不必要的声响,都可能成为葬送全军性命的破绽。静默,不是纪律,而是生存的本能。它意味着命令可以如流水般无阻传递,意味着任何微小的异常都无所遁形。”
查理一世怔在原地,目光从那些沉默的东方士兵脸上扫过。
他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不是被压抑的苦闷,而是一种内敛的、如同上好弓弦般紧绷的力量感。
没错,罗伯特·肖恩与华莱士·格雷厄姆在远东服役的这些年,远非简单的“技术输出”。他们像两块贪婪的海绵,汲取着与欧陆截然不同的战争智慧。
如何让一座容纳数千人的军营瞬间归于沉寂,并且将这种静默长久维持, 这正是罗伯特从大明军官那里学来,并被视为基本素养的技能之一。
这是一种超越了简单纪律的环境控制艺术。
它要求从军官到最底层的士兵,每个人都成为这座精密战争机器中一个自觉保持静默的齿轮。
罗伯特不仅学会了方法,更理解其背后的哲学:绝对的静默,孕育着绝对的掌控与致命的爆发力。
他与华莱士,曾将欧陆先进的步炮协同战术倾囊相授,帮助大明的新军弥合了火力与机动之间的缝隙。
而作为回报,或者说,作为在这套体系中生存和晋升的必然要求,他们也深刻地领悟并内化了大明军队的立身之本:
纪律高于勇武: 个人的悍勇必须让位于整体的铁律。
组织效率至上: 一切行动,包括沉默,都是为了提升整体的杀戮与生存效率。
令行禁止的哲学: 命令不容置疑,唯有彻底的执行才能将复杂的战术意图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
他们不再是纯粹的欧洲军官,也未能成为完全的大明将领。他们成了独特的融合体——拥有欧洲军事技术的骨架,却注入了东方军队的组织灵魂。
如今,他们正试图将这种融合后的理念,灌输给查理一世麾下的部队,尽管这如同在坚硬的岩石上播种,进展缓慢。
然而,眼前这座寂静的军营,就是他们学习成果最有力的证明。
它无声地宣告着:东方来的,不仅仅是士兵和枪炮,更是一套完整的、足以颠覆欧洲战争模式的军事体系与文化。
托马斯·温特沃斯,斯特拉福德伯爵,一位以铁腕和果决着称的老将,他的威名是在一次次血腥镇压爱尔兰叛乱的战场上建立的。在他看来,军队的本质就是喧嚣、混乱与暴力的集合体,所谓的纪律,无非是用更严厉的暴力去约束底层的暴力。
因此,当他在白厅宫听完查理一世带着几分惊叹描述那座“寂静兵营”的奇观时,这位老将花白的眉毛下,那双见惯了战场诡诈的眼睛里,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一丝轻蔑。
“陛下,”
他的声音沙哑而笃定,“请原谅我的直率,但这很可能是他们提前获知了您的行程,而精心排演的一出戏码。”
他微微前倾身体,仿佛在陈述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一支几千人、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军队,怎么可能像修道院一样保持绝对的寂静?饥饿、抱怨、赌博、私斗……人性的弱点无法禁锢。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能够一直保持静默的军队。如果有,那只能是坟墓。”
查理一世的解释在他听来,如同天方夜谭。这触及了他毕生军事经验的根基。
这种根深蒂固的怀疑,加上刚刚获释重掌权柄后急需证明自己价值的迫切,促使斯特拉福德伯爵做出了决定。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他站起身,向国王微微欠身,语气中带着一种要去戳穿谎言的决断,“请允许我,陛下,亲自去‘拜访’一下我们这些来自东方的朋友。我倒要看看,这完美的静默之下,究竟藏着什么。”
他撂下这句话,如同下达战书。一场关于军事理念真伪的“战役”,在这位老将心中,已然打响。他不仅要验证国王的见闻,更要扞卫他自己,以及他所代表的整个欧洲军事传统所信奉的“真理”。
当天下午,
斯特拉福德伯爵胸中燃烧着质疑的火焰,来到了那座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东方军营。
营门处站岗的哨兵,身姿笔挺如雕塑,对他这位英格兰显贵的到来视若无睹。
“让开,”
伯爵倨傲地开口,习惯性地就要往里闯,“我要视察营地。”
为首的哨兵抬手拦住,用生硬但清晰的英语重复着规定:“无陛下手谕,无我军长官令,任何人不得入内。”
“任何人?”
斯特拉福德伯爵几乎要气笑了,在爱尔兰,他想去任何军营,何人敢拦?“我是斯特拉福德伯爵,国王的枢密大臣!我看哪个敢拦我!” 他试图用身份和气势压人,再次向前迈步,甚至伸手欲推开挡路的士兵。
他预想中的退让并未发生。回应他的,是瞬间出鞘的雪亮刺刀,以及哨兵冰冷彻骨的眼神。几乎在同一时间,营内响起了短促而尖锐的哨音。
一切发生得太快。
几名士兵从营门两侧的警戒位置扑出,没有多余的警告,没有贵族间的言语周旋,只有纯粹的执行力。他们以娴熟的擒拿技巧,瞬间将这位位高权重的伯爵制服在地,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斯特拉福德伯爵的怒骂和咆哮在绝对的武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被直接押到营门旁的空地,按倒在地。
“砰!砰!砰!”
厚重的军棍结结实实地落在他的臀腿上。十军棍,一棍不少,执行得一丝不苟。
整个过程,除了军棍着肉的闷响和伯爵压抑不住的痛哼,营区依旧保持着那种令人心悸的寂静。没有围观,没有议论,仿佛这只是一次日常的、微不足道的纪律执行。
斯特拉福德伯爵被人从地上搀起时,脸上血色尽失,疼痛让他几乎无法站立,但比肉体更痛的,是那被彻底碾碎的傲慢与尊严。
尽管斯特拉福德伯爵臀腿上的剧痛真实不虚,但他或许并不知道,那十军棍实则已是对方手下留情的结果。
若按大明军法严格执行,以他硬闯军营的举动,即便不被当场格杀,那浸过水的厚重军棍只需结结实实挨上三下,也足以砸断筋骨、震伤内脏,让他提前去觐见他亲爱的上帝了。
当这个消息伴随着斯特拉福德伯爵一瘸一拐的狼狈身影和难以抑制的怒火,一同传到白厅宫时,查理一世正在享用他的下午茶。
“什么?他们打了托马斯?”
国王手中的银质茶杯“哐当”一声落在碟子上,昂贵的中国红茶溅湿了洁白的桌布。他的第一反应是震惊,随即涌起的是一股被冒犯的愠怒——打狗尚需看主人,他们怎敢如此对待一位英格兰的伯爵,他的枢密大臣!
然而,这股怒火并未持续太久。
当侍从战战兢兢地补充了事情的全部经过——伯爵如何无视警告、试图硬闯,对方又如何仅仅执行既定的军规——时,查理一世脸上的怒色渐渐被一种极其复杂的神情所取代。
他缓缓坐回椅中,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一方面,他需要安抚斯特拉福德这位重臣的屈辱和伤痛;
但另一方面,一个更清晰、更冷酷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这支东方军队,是动真格的。他们的规则,不容任何身份和特权挑衅。
他甚至……在内心深处,感到一丝难以启齿的快意。
这些年来,议会、贵族,包括眼前这位斯特拉福德伯爵,何尝不是用各种“规矩”和“传统”来束缚他这位国王?
如今,终于有一支力量,用更绝对的“规矩”,反过来教训了这些桀骜不驯的贵族。
“去告诉托马斯,”
查理一世最终开口,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沉稳,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让他好好养伤。至于军营那边……他们只是在执行命令,并无过错。”
他没有责备威廉,更没有试图去“惩罚”那些行刑的士兵。这一次,他选择了站在“规则”一边。
这不仅是对东方军队纪律的认可,更是一次无声的警告——向他麾下所有仍试图以旧有方式行事的贵族们宣告: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
那些东方士兵提出的问题,像瘟疫一样在街头巷尾隐秘传播,其危险性在查理一世看来,已不亚于一支荷枪实弹的敌军。
怀着前所未有的忐忑——他既怕激怒这支强大的外援,又必须平息国内的宗教恐慌——查理一世亲自来到军营,向威廉及其麾下官兵宣布了那道他以为会引来不满甚至抗命的禁令:“鉴于近日……发生的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查理一世斟酌着词句,语气带着明显的迟疑,“希望,诸位勇士近期能暂留营区,若无要事,暂且……不必外出。”
他预想了各种反应:沉默的抵触、激动的质问、或是通过威廉转达的委婉抱怨。
然而,他话音刚落下不过一息之间,回应他的,是带队军官一声干脆利落、甚至带着几分“早该如此”意味的应答:“是!谨遵命令!”
声音洪亮,整齐划一,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杂质。
“???”
查理一世当场愣住,大脑仿佛瞬间宕机。他甚至下意识地侧耳倾听,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他身后随行的英国贵族与军官们也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好家伙……这可把我们尊贵的查理国王给彻底整不会了。
他预演了所有政治斡旋和安抚的解释,此刻全都憋在了胸口,毫无用武之地。
这支军队的思维方式,再次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
对他们而言,这根本不是关于信仰自由或人身自由的限制,而仅仅是一道来自最高统帅的军事指令。
而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无需追问缘由。
威廉看着国王脸上那混合着错愕与茫然的表情,忍着笑意,上前一步,低声解释道:“陛下,在您的宫廷之外,他们首先是士兵,然后才是……嗯,‘神学辩论家’。对他们来说,陛下的意志,远比上帝那尚未厘清的旨意要清晰和重要得多。”
查理一世看着眼前这群瞬间从“哲学颠覆者”变回“绝对服从者”的士兵,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极度复杂的情感——有庆幸,有安心,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震撼,以及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对于这种“纯粹”的畏惧。
几日后的一个午后,查理一世在罗伯特·肖恩的陪同下,再次踏入那座安置着东方军队的军营。
甫一进入营区大门,一股异样的感觉便攫住了他。太安静了,安静得令人心悸。没有预想中的喧哗、交谈,甚至听不到惯常军营中应有的金属碰撞与沉重的脚步声。阳光透过英伦常见的薄雾洒下,照亮的是井然有序的帐篷、擦拭一新的武器架,以及偶尔在固定点位肃立、如同雕塑般的哨兵。
整个营地仿佛陷入了一种深沉的、具有质量的静默之中。
查理一世的心猛地一沉,一个荒谬又惊恐的念头闪过脑海:难道威廉带着他的人不告而别,整个军营已经空了吗?
他下意识地加快脚步,目光急切地扫视。随即,他看到了——在帐篷的阴影下,在营房的窗口后,是一个个沉默的身影。他们或在保养武器,或在整理内务,所有活动都在一种奇特的、高效的寂静中进行着。
“这……罗伯特,他们……” 查理一世的声音不自觉地压低了,仿佛怕打破这诡异的宁静,“他们怎么了?”
罗伯特·肖恩似乎早已预料到国王的反应,他平静地跟在侧后方,“陛下,请不必惊讶。大明的军队,在非休憩与非作战动员时,常态便是如此——绝对的静默。”
“怎么可能……”
查理一世喃喃自语,他无法理解,“一支几千人的军队,怎么会……怎么会连一点多余的声音都没有?这违背常理!”
他熟悉的军营,永远是充满活力的喧嚣、咒骂、酗酒后的歌声,乃至斗殴的嘈杂。
罗伯特微微颔首,继续耐心阐释,如同在陈述一条物理定律:“陛下,嘈杂的军营意味着危险与低效。它会让指挥官漏听远方敌骑的马蹄声,会掩盖侦察兵急促回报的脚步声,会在敌人夜间突袭时,延误那决定生死的几秒预警。”
他抬起手,指向那些看似静止,实则时刻保持警觉的士兵。
“在这里,每一个不必要的声响,都可能成为葬送全军性命的破绽。静默,不是纪律,而是生存的本能。它意味着命令可以如流水般无阻传递,意味着任何微小的异常都无所遁形。”
查理一世怔在原地,目光从那些沉默的东方士兵脸上扫过。
他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不是被压抑的苦闷,而是一种内敛的、如同上好弓弦般紧绷的力量感。
没错,罗伯特·肖恩与华莱士·格雷厄姆在远东服役的这些年,远非简单的“技术输出”。他们像两块贪婪的海绵,汲取着与欧陆截然不同的战争智慧。
如何让一座容纳数千人的军营瞬间归于沉寂,并且将这种静默长久维持, 这正是罗伯特从大明军官那里学来,并被视为基本素养的技能之一。
这是一种超越了简单纪律的环境控制艺术。
它要求从军官到最底层的士兵,每个人都成为这座精密战争机器中一个自觉保持静默的齿轮。
罗伯特不仅学会了方法,更理解其背后的哲学:绝对的静默,孕育着绝对的掌控与致命的爆发力。
他与华莱士,曾将欧陆先进的步炮协同战术倾囊相授,帮助大明的新军弥合了火力与机动之间的缝隙。
而作为回报,或者说,作为在这套体系中生存和晋升的必然要求,他们也深刻地领悟并内化了大明军队的立身之本:
纪律高于勇武: 个人的悍勇必须让位于整体的铁律。
组织效率至上: 一切行动,包括沉默,都是为了提升整体的杀戮与生存效率。
令行禁止的哲学: 命令不容置疑,唯有彻底的执行才能将复杂的战术意图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
他们不再是纯粹的欧洲军官,也未能成为完全的大明将领。他们成了独特的融合体——拥有欧洲军事技术的骨架,却注入了东方军队的组织灵魂。
如今,他们正试图将这种融合后的理念,灌输给查理一世麾下的部队,尽管这如同在坚硬的岩石上播种,进展缓慢。
然而,眼前这座寂静的军营,就是他们学习成果最有力的证明。
它无声地宣告着:东方来的,不仅仅是士兵和枪炮,更是一套完整的、足以颠覆欧洲战争模式的军事体系与文化。
托马斯·温特沃斯,斯特拉福德伯爵,一位以铁腕和果决着称的老将,他的威名是在一次次血腥镇压爱尔兰叛乱的战场上建立的。在他看来,军队的本质就是喧嚣、混乱与暴力的集合体,所谓的纪律,无非是用更严厉的暴力去约束底层的暴力。
因此,当他在白厅宫听完查理一世带着几分惊叹描述那座“寂静兵营”的奇观时,这位老将花白的眉毛下,那双见惯了战场诡诈的眼睛里,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一丝轻蔑。
“陛下,”
他的声音沙哑而笃定,“请原谅我的直率,但这很可能是他们提前获知了您的行程,而精心排演的一出戏码。”
他微微前倾身体,仿佛在陈述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一支几千人、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军队,怎么可能像修道院一样保持绝对的寂静?饥饿、抱怨、赌博、私斗……人性的弱点无法禁锢。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能够一直保持静默的军队。如果有,那只能是坟墓。”
查理一世的解释在他听来,如同天方夜谭。这触及了他毕生军事经验的根基。
这种根深蒂固的怀疑,加上刚刚获释重掌权柄后急需证明自己价值的迫切,促使斯特拉福德伯爵做出了决定。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他站起身,向国王微微欠身,语气中带着一种要去戳穿谎言的决断,“请允许我,陛下,亲自去‘拜访’一下我们这些来自东方的朋友。我倒要看看,这完美的静默之下,究竟藏着什么。”
他撂下这句话,如同下达战书。一场关于军事理念真伪的“战役”,在这位老将心中,已然打响。他不仅要验证国王的见闻,更要扞卫他自己,以及他所代表的整个欧洲军事传统所信奉的“真理”。
当天下午,
斯特拉福德伯爵胸中燃烧着质疑的火焰,来到了那座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东方军营。
营门处站岗的哨兵,身姿笔挺如雕塑,对他这位英格兰显贵的到来视若无睹。
“让开,”
伯爵倨傲地开口,习惯性地就要往里闯,“我要视察营地。”
为首的哨兵抬手拦住,用生硬但清晰的英语重复着规定:“无陛下手谕,无我军长官令,任何人不得入内。”
“任何人?”
斯特拉福德伯爵几乎要气笑了,在爱尔兰,他想去任何军营,何人敢拦?“我是斯特拉福德伯爵,国王的枢密大臣!我看哪个敢拦我!” 他试图用身份和气势压人,再次向前迈步,甚至伸手欲推开挡路的士兵。
他预想中的退让并未发生。回应他的,是瞬间出鞘的雪亮刺刀,以及哨兵冰冷彻骨的眼神。几乎在同一时间,营内响起了短促而尖锐的哨音。
一切发生得太快。
几名士兵从营门两侧的警戒位置扑出,没有多余的警告,没有贵族间的言语周旋,只有纯粹的执行力。他们以娴熟的擒拿技巧,瞬间将这位位高权重的伯爵制服在地,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斯特拉福德伯爵的怒骂和咆哮在绝对的武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被直接押到营门旁的空地,按倒在地。
“砰!砰!砰!”
厚重的军棍结结实实地落在他的臀腿上。十军棍,一棍不少,执行得一丝不苟。
整个过程,除了军棍着肉的闷响和伯爵压抑不住的痛哼,营区依旧保持着那种令人心悸的寂静。没有围观,没有议论,仿佛这只是一次日常的、微不足道的纪律执行。
斯特拉福德伯爵被人从地上搀起时,脸上血色尽失,疼痛让他几乎无法站立,但比肉体更痛的,是那被彻底碾碎的傲慢与尊严。
尽管斯特拉福德伯爵臀腿上的剧痛真实不虚,但他或许并不知道,那十军棍实则已是对方手下留情的结果。
若按大明军法严格执行,以他硬闯军营的举动,即便不被当场格杀,那浸过水的厚重军棍只需结结实实挨上三下,也足以砸断筋骨、震伤内脏,让他提前去觐见他亲爱的上帝了。
当这个消息伴随着斯特拉福德伯爵一瘸一拐的狼狈身影和难以抑制的怒火,一同传到白厅宫时,查理一世正在享用他的下午茶。
“什么?他们打了托马斯?”
国王手中的银质茶杯“哐当”一声落在碟子上,昂贵的中国红茶溅湿了洁白的桌布。他的第一反应是震惊,随即涌起的是一股被冒犯的愠怒——打狗尚需看主人,他们怎敢如此对待一位英格兰的伯爵,他的枢密大臣!
然而,这股怒火并未持续太久。
当侍从战战兢兢地补充了事情的全部经过——伯爵如何无视警告、试图硬闯,对方又如何仅仅执行既定的军规——时,查理一世脸上的怒色渐渐被一种极其复杂的神情所取代。
他缓缓坐回椅中,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一方面,他需要安抚斯特拉福德这位重臣的屈辱和伤痛;
但另一方面,一个更清晰、更冷酷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这支东方军队,是动真格的。他们的规则,不容任何身份和特权挑衅。
他甚至……在内心深处,感到一丝难以启齿的快意。
这些年来,议会、贵族,包括眼前这位斯特拉福德伯爵,何尝不是用各种“规矩”和“传统”来束缚他这位国王?
如今,终于有一支力量,用更绝对的“规矩”,反过来教训了这些桀骜不驯的贵族。
“去告诉托马斯,”
查理一世最终开口,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沉稳,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让他好好养伤。至于军营那边……他们只是在执行命令,并无过错。”
他没有责备威廉,更没有试图去“惩罚”那些行刑的士兵。这一次,他选择了站在“规则”一边。
这不仅是对东方军队纪律的认可,更是一次无声的警告——向他麾下所有仍试图以旧有方式行事的贵族们宣告: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