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神学辩论-《明末改革》

  在朱由检于暖阁中独自咀嚼着“千古罪人”的苦涩时,远在伦敦白厅宫的查理一世,却将这位东方皇帝视作了上帝派来拯救他的天使与恩人,其感激之情几乎满溢。

  朱由检不仅派来了威廉·柯林斯与那支如定海神针般、完全听命于他的精锐之师,更有一份足以让他从绝望中喘息的厚礼——大明帝国将出手,为他一次性还清那笔压得他几乎窒息的、高达九十万英镑的巨额战争贷款!

  当然,这九十万并非慷慨的赠与,大明还没富裕到那个地步。但它给出的条件,优厚得让查理一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笔巨款将以无息贷款的形式,由大明先行垫付,而后由英国王室在五十年内分期偿还,并且,前三十年为纯免还的宽限期,从第三十一个年头才开始支付第一笔款项。

  当威廉·柯林斯带着这份协议,向查理一世传达朱由检的原话时,这位英国国王的内心受到了何等的震撼与抚慰。

  “陛下,”威廉微微躬身,“大明皇帝特地嘱咐,请您千万莫要将此事放在心上。此番举动,不过是大明对昔日曾慷慨给予大明诸多便利的一份微末回礼。如今,只是将这份旧日的情谊与礼物,略作奉还而已。”

  这话语,如同最高明的外交艺术,将一场赤裸裸的、足以掌控一国命脉的金元政治,包装成了温情的、基于古老友谊的互相馈赠。

  借钱给你,替你解了燃眉之急,还给了你一个几乎无法拒绝的、长达半世纪的还款计划,最后,还给了你一个天大的面子——仿佛接受这份帮助,是在成全大明皇帝“知恩图报”的美德。

  查理一世还能说什么呢?

  在绝对的“恩惠”与恰到好处的“体面”面前,他只能满怀感激地、甚至是带着一丝羞愧地,收下这份沉重的“礼物”,并将朱由检的画像与上帝并列,置于他心中最崇高的位置。

  朱由检替国王结清债务的举动,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查理一世疲惫的躯体。然而,这剂良药在威斯敏斯特宫这座政治染缸里,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化学反应。

  当查理一世携着威廉·柯林斯,意气风发地踏入下议院,以前所未有的底气宣布“困扰王国的巨额债务,已得友邦慷慨援手,即将清偿”时,他预期的欢呼与感恩并未出现。

  回应他的,是一片死寂的沉默。

  这沉默并非震惊,而是一种带着戒备与算计的、令人窒息的凝滞。议员们面面相觑,眼神交错间传递着不安与疑虑。他们赖以钳制王权最有效的武器——财政枷锁——竟被来自东方的力量轻易熔断。

  很快,这片沉默被一种刻意营造的喧嚣所取代。

  “陛下!”

  一位议员猛地起身,仿佛没听见债务解决方案,转而慷慨陈词,“我们此刻更应关注的,是英格兰灵魂的纯洁!是国教会的地位正遭受何等隐秘的侵蚀!”

  “说得对!”

  另一位立刻接口,将话题引向更虚渺的领域,“真正的危机在于根基!在于我们古老的宪政传统与自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必须深入探讨,何为真正的民主精神……”

  霎时间,议会大厅变成了哲学讲堂与神学辩论场。

  他们巧妙地避开了“债务已清”这个让国王占据绝对优势的现实议题,转而用“民主”、“宗教”、“自由”这些宏大而空泛的概念,织成一张厚厚的迷雾,试图掩盖他们权力根基被动摇的恐慌。

  威廉冷眼旁观着这场政治表演,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

  他低声对身旁的国王说道:“陛下,您看到了吗?对于溺水之人,您抛去的救生绳索,在他们眼中,有时比滔天巨浪更令人恐惧。因为他们害怕的从来不是溺水,而是被拉上一条无法掌控的船。”

  对于跟随威廉远渡重洋来到英伦的那五千名老兵而言,什么天主教、路德宗、加尔文宗,乃至英国国教……这些让欧罗巴人刀兵相见、血流成河的教派名目,不过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聒噪的异域名词。

  他们完全听不懂,也根本没兴趣去弄懂。

  在他们的认知里,世界本该是大明那样的。

  你可以拜你的佛,追求涅盘寂静;

  他可以敬他的三清,寻道法自然;

  哪怕你去信那些赤脚披发的夷神,只要安分守己,官府也懒得管你。

  当然了,前提是别信过了头,去信什么鼓动信徒“无生老母,真空家乡”、聚众抗粮造反的邪教——那可是要掉脑袋的,朝廷剿灭起来绝不会手软。

  这种深入骨髓的宗教实用主义与政治优先的观念,让他们看着英国人为一个教堂里该不该放雕像、圣餐代表什么意义而打得头破血流时,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理解的困惑,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比如,下面这几个场景。

  “迷途的羔羊,皈依唯一的、神圣的、大公的教会吧!这是基督在世间建立的堡垒,唯有通过她,上帝才能引领你的灵魂前往天堂。”

  “等会儿。为啥就你家这‘教会’能带路?天堂是你家开的铺子,只认你家开的路引?俺们那儿,和尚庙、道士观,条条大路通罗马……呃,是通地府,各走各的,也没见谁把门给堵死了啊。”

  “..................”

  “朋友,你需明白,人无法通过善行换取救赎。你的善举在上帝眼中如同污秽的衣服。唯有凭借纯粹的信仰,才能被称为义人,蒙神恩典。”

  “啊?照你这么说,我战场上帮弟兄挡刀,平日里孝敬爹娘,这些好事都白干了?一点用没有?那……那天老爷……不,你们这上帝,是咋评判好赖的?就看谁嘴上喊得响?这不公道吧?”

  “…… ……”

  “不要徒劳地试图用行为取悦神!得救与否,全然是上帝在创世之前就已预定的。祂已拣选了祂的选民,而非出于我们任何的行为,包括你那‘不刻意’的善行。”

  “啥?早就定好了?那我们还在这儿忙活个啥?吃饭睡觉不就行了?你说善行不能刻意,那咋才算不刻意?我顺手救个孩子,还得先忘了自己是好心才行?你们这规矩……比操典还绕,忒累得慌!”

  “…… ……”

  以上所有对话均发生在伦敦街头,由伦敦居民和大明官兵完成。

  这种源自不同文明底层的思维鸿沟,使得任何试图进行的传教,都变成了鸡同鸭讲的喜剧。

  大明士兵们并非反对,他们是根本无法理解,这些欧罗巴人为何要为这些“虚头巴脑”、无法验证且不产生实际效益的问题,争得头破血流。

  而这,便是最真切的文化冲突。

  面对大明士兵那套基于世俗生活逻辑的诘问,天主教神父选择了沉默。

  在英国,他们本就是被压制、被怀疑的一方,任何激烈的辩驳都可能招致更严厉的迫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新教的牧师们也大多保持了克制。

  他们的信条核心是“因信称义”,信仰是个人与上帝之间的事,重在内心的皈依而非外部的强求。

  既然这些东方人冥顽不灵,那便不是上帝预定的选民,无需强拉。

  但问题,恰恰出在了清教徒那里。这些信奉加尔文宗最严格教义的清教徒,与前述两者截然不同。他们不仅是信仰的践行者,更是自以为的“上帝之国”在人间的建造者与监督者。

  他们的信仰,要求他们必须按照严苛的教义来改造整个社会,清除一切“不洁”与“异端”。

  “等等,俺还没明白!”

  就在那清教徒阴沉着脸准备转身离开时,一个嗓门洪亮的大明老兵不依不饶地追上前一步,脸上写满了较真儿的困惑。他身边的几个同伴也围拢过来,显然,这帮“丘八”和这群神情冷峻的清教徒杠上了。

  那老兵双手一摊,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官话,对着通译大声问道,目光却直直钉在清教徒脸上:

  “你刚才叭叭说了半天,说你们是啥……上帝在人间的建造者?监督者?俺就想不明白了——”

  他猛地提高嗓门,抛出了那个在清教徒听来大逆不道、却再朴实不过的问题:“凭啥啊?谁定的规矩?你让上帝出来,当面跟俺们说明白喽!他老人家要是不出来说道说道,俺咋知道你不是扯虎皮当大旗呢?”

  “轰——”的一声,周围的其他士兵们爆发出一阵哄笑,纷纷附和:

  “就是!空口无凭嘛!”

  “对嘛!让上帝出来画个押,俺们就认!”

  “哪怕托个梦也行啊!”

  清教徒们的脸瞬间因惊怒而涨红,身体因极度的愤怒和被视为亵渎的恐惧而微微颤抖。

  对他们而言,上帝的意旨存在于《圣经》的字里行间,存在于他们内心“神圣的感应”中,何须、也绝不能像街头对质一样“出来说明白”?

  这种要求,本身就是最极端的亵渎。

  为首的那个清教徒,指关节捏得发白,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尔等……尔等狂妄的异教徒……必将承受神的怒火!”

  那清教徒“异教徒”的斥责,瞬间炸开了锅。

  “我们怎么就是异教徒了?”

  那带头的老兵眼睛一瞪,“你上下嘴皮一碰就算了?上帝他老人家还没开口定俺们的罪呢!轮得到你来判?”

  “就是!就是!” 他身旁的弟兄们齐声应和,形成一道人墙,一步步向前逼近,“凭啥你们说了算?你们是上帝他老人家的账房先生,还是看门家丁?”

  混乱中,一个士兵猛地从人堆里钻出来,叉着腰,脸上带着促狭而又理直气壮的表情,大声喊道:“嘿!按我说,你们才是那个‘异教徒’!昨天夜里,上帝他老人家亲自托梦给我了!说你们这帮人曲解他的意思,在外面败坏他的名声!让我来教训教训你们!”

  这石破天惊的“上帝托梦”一出,场面先是死寂了一瞬,随即爆发出大明士兵们更响亮的哄笑和叫好声。

  他们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围拢上来,不再是好奇的询问,而是带着战场上那种混不吝的痞气,向那群面色惨白的清教徒“讨个说法”。

  “听见没?上帝跟我们兄弟更熟!”

  “快!把你们的经书拿出来,看看哪条写着你们能代表上帝了?”

  “今天不说出个子丑寅卯,别想走!”

  清教徒们在这股裹挟着戏谑与蛮横的浪潮面前,节节败退。

  他们试图引经据典,但声音被淹没;他们试图展示虔诚,却被视为虚伪。他们精心构筑的神学壁垒,在这群只认“现管”、不信“县官”的大明丘八面前,被最粗鲁、最直接的方式,砸得粉碎。

  面对步步紧逼的大明士兵,一个年轻的清教徒再难抑制满腔的激愤。

  他猛地从怀中掏出一本边缘磨损的《圣经》,手指微微颤抖,高举过头,用尽全身力气嘶喊道:“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书 2:9)

  他试图用这神圣的经文作为不可撼动的城墙,抵挡对方的“谬论”。

  谁知那带头的老兵掏了掏耳朵,脸上露出一个“就这?”的表情,反手就将这城墙砸得粉碎:“噢——!念得好哇!那照你这说法,我们哥几个现在把这话也念一遍,我们不也成了‘被拣选的族类’了?那你凭啥说我们是异教徒?这书上写你名儿了?”

  “你……你强词夺理!”

  年轻清教徒气得浑身发抖,急忙翻到另一处,“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希伯来书 1:1-2)他的意思是,神谕已通过基督完结,不容增改。

  “打住!”老兵立刻打断,一根手指差点戳到对方鼻子上,“等等!‘借着他儿子’?你是他儿子吗?”

  “我……我是上帝的子民!”

  年轻人昂首挺胸,试图维持最后的尊严。

  “子民?”

  老兵笑了,环顾四周的同伴,“兄弟们,听见没?他说他是上帝家的子民。”

  他转回头,眼神戏谑,“口说无凭啊,族谱呢?拿出来瞧瞧,上面有你家老祖宗的名字不?没有?那你这不是瞎认亲戚嘛!”

  “…………”

  年轻清教徒的脸瞬间憋成了猪肝色,他从未遇到过要求他出示“上帝族谱”的混账逻辑。

  另一个年长的清教徒见同伴受辱,厉声插话,引用了更严厉的经文:“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加拉太书 1:8)

  他试图用“咒诅”的威慑力结束这场闹剧。

  然而,大明士兵们的脑回路再次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

  “这位兄弟,你这问题问得好啊!可俺咋知道,那天上使者跟你说的,和跟我说的,它不一样呢?万一……是你们听错了,或者理解岔了呢?你咋就能断定被咒诅的是我,不是你们?”

  “……………………”

  “人才啊……”

  一声压抑着的、混合着震惊与某种难以言喻的赞叹的低语,从街角的阴影处传来。

  刚刚从伦敦塔的囚禁中被解救出来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劳德,身着一件不起眼的灰色兜帽长袍,将自己隐藏在建筑的轮廓里。

  他那张惯常因为宗教纷争和政治倾轧而布满阴郁与疲惫的脸上,此刻却写满了难以置信的神情,嘴巴因惊愕而微微张开。

  他原本只是途经此地,却被这场离奇的街头辩论牢牢钉住了脚步。

  “这帮从东方来的军人……简直……各个都是人才……”

  他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作为一名深谙神学辩论、在议会与国王之间周旋多年的老牌政治家,他一生经历过无数唇枪舌剑,但从未见过如此……粗野而又精准的辩论方式。

  这些大明士兵完全不按任何神学套路出牌。

  他们不纠缠于释经权的归属,不辩论“因信称义”与“善功得救”的微妙区别,更不关心教会的传承与权威。

  他们只是用最朴素的、近乎市井的逻辑,像用撬棍拆卸精巧的钟表一样,将清教徒们引以为傲的神学框架,“哐当”几下,砸得七零八落。

  看着那些平日里以固执、严谨和不容置疑着称的清教徒,此刻被一连串,

  “族谱呢?”

  “你咋证明?”

  “万一你听错了呢?”

  之类的质问,逼得面色惨白、哑口无言,劳德大主教的心中五味杂陈。

  有一丝快意——毕竟清教徒也是他的敌人;

  有一丝忧虑——这种颠覆性的思想若传播开来,动摇的将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根基;

  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震撼。

  “他们……他们攻击的不是某个教义,”

  劳德仿佛在对自己说,又像是在进行一场紧急的神学分析,“他们攻击的是我们赖以建立所有教义的……基础本身。”

  他拉了拉兜帽,将自己更深地藏进阴影里,眼神却愈发锐利。这件事,必须立刻让国王陛下知道。这些东方人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刀剑和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