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一年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五十岁的老张握着他那辆老解放卡车的方向盘,在黑龙江一段老公路上艰难前行。雨刷器拼命左右摆动,却怎么也扫不尽倾泻而下的雨水。老张嘴里嘟囔着:“这鬼天气,要不是急着送这批货,给我十倍运费也不出车。”
这条老公路他跑过不下百回,两旁的白杨树像列队的士兵,平日里看着亲切,今夜在狂风暴雨中却扭曲成幢幢鬼影。老张点起一支烟,深吸一口,试图驱散心中的不安。他跑运输二十多年,什么怪事没遇过?但今晚不一样,从黄昏起他的右眼皮就跳个不停,心里慌得像是揣了只兔子。
“怕是累着了。”老张自言自语,摇下车窗想把烟头扔出去,一股冷风夹着雨点猛地灌进来,激得他打了个寒颤。就在这时,他看见前方雾气弥漫,那不是寻常的雨雾,倒像是从地底冒出来的,灰蒙蒙中泛着淡淡的黄,如同旧照片的颜色。
老张眯起眼,放缓车速。雾气愈来愈浓,忽然,他看见了一队人影。
“这大半夜的,还下着暴雨,哪来这么多人?”老张心里纳闷,凑近挡风玻璃仔细看去。
雾中,一支队伍正沿着公路右侧行进。他们穿着土黄色的旧式军装,背着行囊,肩上扛着枪。最让老张心惊的是,这些人走得出奇的整齐,即使是在暴雨中,步伐也丝毫不乱,可偏偏一点声音都没有——没有脚步声,没有言语声,甚至连雨水打在他们身上的声音都听不见。
老张浑身汗毛倒竖,他想掉头,但这段路一侧是陡坡,一侧是深沟,根本无法调头。后退?后面说不定还有更可怕的东西。他咬咬牙,决定慢慢从队伍旁边开过去。
卡车缓缓驶近队伍,老张的心跳得像要蹦出胸膛。现在他看得更清楚了:那些士兵的军装破旧不堪,有的上面沾着深色的污渍,他们的脸青灰灰的,没有一丝活气,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
当卡车即将与队伍并行时,突然,那些士兵齐刷刷地转过头来看向驾驶室。老张吓得魂飞魄散,那些眼睛空洞无神,却仿佛有某种吸力,要把他拽入无底深渊。
“我的亲娘啊!”老张失声叫道,一脚油门踩下去,卡车猛地向前冲去。
就在卡车穿过队伍的那一刻,老张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那不是冬天的寒冷,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阴冷。同时,一股浓重的铁锈味充斥驾驶室,呛得他几乎窒息。他死死握住方向盘,闭上眼睛,心里默念着各路神仙的名号。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只有几秒钟,那寒意和铁锈味突然消失了。老壮胆战心惊地睁开眼,后视镜里,公路上空空如也,只有暴雨依旧倾盆而下。那支队伍不见了,仿佛从未出现过。
老张浑身发抖,把车开到最快,直到看见远方县城的灯火,才稍稍安心。那一夜,他在路旁找了个旅店,却怎么也睡不着,一闭眼就是那些灰白的脸和空洞的眼睛。
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老张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回到昨夜那段路看看。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昨夜的一切恍若噩梦。他慢慢开着车,仔细搜寻着路边。
忽然,他瞥见路旁树林里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老张停下车,壮着胆子走过去。那是一座饱经风霜的花岗岩纪念碑,上面刻着字迹:
“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十八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支队一百三十七名将士于此遭遇日军伏击,激战至夜,全部壮烈牺牲。英魂不朽,浩气长存。”
老张怔住了,他颤抖着数了数碑文上记载的人数:一百三十七名。他想起昨夜那支无声行军的队伍,不正是一百多人吗?民国二十九年,正是一九四〇年,距今整整五十一年。
“他们是知道自己牺牲了,还是仍在重复着当年的行军?”老张喃喃自语。
他想起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有些壮烈战死的军人,魂魄不散,还会继续执行生前的任务。爷爷说,这样的魂魄不害人,只是放不下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老张回到卡车旁,从驾驶室里拿出他平时带着以备不时之需的香烟和白酒。他打开白酒,缓缓洒在纪念碑前,又点燃三支烟,恭敬地放在碑座上。
“各位老总,安息吧。这太平年月,如你们所愿。”老张轻声说道,不知为何,眼眶湿润了。
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老张忽然觉得心头一轻,那股自从昨夜就萦绕不去的恐惧感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宁静与崇敬。
从那以后,老张每次路过那段公路,都会在纪念碑前停一停,点支烟,说几句话。他常对年轻司机讲起这段经历,末了总会加上一句:
“有些事,科学解释不了,但不代表不存在。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啊,就算成了鬼,也是守护咱们的鬼。”
一九九五年冬,老张因肺病退休,不能再跑运输了。他的儿子小张子承父业,也当了卡车司机。老张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前,详细描述了那座纪念碑的位置。
“路过时,记得给他们捎口烟酒。”老张气息微弱地说,“他们比我们任何人的岁数都大,却永远年轻。”
小张红着眼眶点头。老张满足地闭上眼睛,恍惚间,他又回到了那个雨夜,看见那支沉默行军的队伍。只是这一次,当队伍转过头时,那些灰白的脸上似乎有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窗外,雪花静静飘落,覆盖了大地,如同时间覆盖了记忆。但总有一些东西,如同那座无言的纪念碑,在岁月的长河中倔强地挺立,提醒着后人,这片土地曾经浸染过鲜血,那些英烈曾经活过、战斗过、爱过。
这条老公路他跑过不下百回,两旁的白杨树像列队的士兵,平日里看着亲切,今夜在狂风暴雨中却扭曲成幢幢鬼影。老张点起一支烟,深吸一口,试图驱散心中的不安。他跑运输二十多年,什么怪事没遇过?但今晚不一样,从黄昏起他的右眼皮就跳个不停,心里慌得像是揣了只兔子。
“怕是累着了。”老张自言自语,摇下车窗想把烟头扔出去,一股冷风夹着雨点猛地灌进来,激得他打了个寒颤。就在这时,他看见前方雾气弥漫,那不是寻常的雨雾,倒像是从地底冒出来的,灰蒙蒙中泛着淡淡的黄,如同旧照片的颜色。
老张眯起眼,放缓车速。雾气愈来愈浓,忽然,他看见了一队人影。
“这大半夜的,还下着暴雨,哪来这么多人?”老张心里纳闷,凑近挡风玻璃仔细看去。
雾中,一支队伍正沿着公路右侧行进。他们穿着土黄色的旧式军装,背着行囊,肩上扛着枪。最让老张心惊的是,这些人走得出奇的整齐,即使是在暴雨中,步伐也丝毫不乱,可偏偏一点声音都没有——没有脚步声,没有言语声,甚至连雨水打在他们身上的声音都听不见。
老张浑身汗毛倒竖,他想掉头,但这段路一侧是陡坡,一侧是深沟,根本无法调头。后退?后面说不定还有更可怕的东西。他咬咬牙,决定慢慢从队伍旁边开过去。
卡车缓缓驶近队伍,老张的心跳得像要蹦出胸膛。现在他看得更清楚了:那些士兵的军装破旧不堪,有的上面沾着深色的污渍,他们的脸青灰灰的,没有一丝活气,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
当卡车即将与队伍并行时,突然,那些士兵齐刷刷地转过头来看向驾驶室。老张吓得魂飞魄散,那些眼睛空洞无神,却仿佛有某种吸力,要把他拽入无底深渊。
“我的亲娘啊!”老张失声叫道,一脚油门踩下去,卡车猛地向前冲去。
就在卡车穿过队伍的那一刻,老张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那不是冬天的寒冷,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阴冷。同时,一股浓重的铁锈味充斥驾驶室,呛得他几乎窒息。他死死握住方向盘,闭上眼睛,心里默念着各路神仙的名号。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只有几秒钟,那寒意和铁锈味突然消失了。老壮胆战心惊地睁开眼,后视镜里,公路上空空如也,只有暴雨依旧倾盆而下。那支队伍不见了,仿佛从未出现过。
老张浑身发抖,把车开到最快,直到看见远方县城的灯火,才稍稍安心。那一夜,他在路旁找了个旅店,却怎么也睡不着,一闭眼就是那些灰白的脸和空洞的眼睛。
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老张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回到昨夜那段路看看。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昨夜的一切恍若噩梦。他慢慢开着车,仔细搜寻着路边。
忽然,他瞥见路旁树林里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老张停下车,壮着胆子走过去。那是一座饱经风霜的花岗岩纪念碑,上面刻着字迹:
“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十八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支队一百三十七名将士于此遭遇日军伏击,激战至夜,全部壮烈牺牲。英魂不朽,浩气长存。”
老张怔住了,他颤抖着数了数碑文上记载的人数:一百三十七名。他想起昨夜那支无声行军的队伍,不正是一百多人吗?民国二十九年,正是一九四〇年,距今整整五十一年。
“他们是知道自己牺牲了,还是仍在重复着当年的行军?”老张喃喃自语。
他想起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有些壮烈战死的军人,魂魄不散,还会继续执行生前的任务。爷爷说,这样的魂魄不害人,只是放不下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老张回到卡车旁,从驾驶室里拿出他平时带着以备不时之需的香烟和白酒。他打开白酒,缓缓洒在纪念碑前,又点燃三支烟,恭敬地放在碑座上。
“各位老总,安息吧。这太平年月,如你们所愿。”老张轻声说道,不知为何,眼眶湿润了。
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老张忽然觉得心头一轻,那股自从昨夜就萦绕不去的恐惧感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宁静与崇敬。
从那以后,老张每次路过那段公路,都会在纪念碑前停一停,点支烟,说几句话。他常对年轻司机讲起这段经历,末了总会加上一句:
“有些事,科学解释不了,但不代表不存在。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啊,就算成了鬼,也是守护咱们的鬼。”
一九九五年冬,老张因肺病退休,不能再跑运输了。他的儿子小张子承父业,也当了卡车司机。老张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前,详细描述了那座纪念碑的位置。
“路过时,记得给他们捎口烟酒。”老张气息微弱地说,“他们比我们任何人的岁数都大,却永远年轻。”
小张红着眼眶点头。老张满足地闭上眼睛,恍惚间,他又回到了那个雨夜,看见那支沉默行军的队伍。只是这一次,当队伍转过头时,那些灰白的脸上似乎有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窗外,雪花静静飘落,覆盖了大地,如同时间覆盖了记忆。但总有一些东西,如同那座无言的纪念碑,在岁月的长河中倔强地挺立,提醒着后人,这片土地曾经浸染过鲜血,那些英烈曾经活过、战斗过、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