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蝴蝶的翅膀,开始扇动-《重回1995:错位人生》

  “零成本。”

  当张凡,说出这三个字时,整个科技馆,陷入了,长达一分钟的,死寂。

  所有人都像,被施了定身法一般,呆呆地,看着台上那个,云淡风轻的少年。

  随后,如同,火山喷发。

  “轰——!”

  现场,彻底,炸了!

  “零成本?!这怎么可能?!”

  “幻觉!这一定是幻觉!不用网卡,不用服务器,就能组建局-Y-网,还能,实时互动?这不科学!”

  “那个少年,是谁?他是怎么做到的?!”

  闪光灯,疯狂地,闪烁。

  记者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将张凡,以及那个,简陋的机房,团团围住。

  而评委席上,那位李副局长,则是,一把,抓住了身旁,大学教授的手,激动地,语无伦次。

  “老王!你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利旧’!‘废物利用’!这……这就是,我们,一直想要寻找的,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啊!”

  比赛的结果,已经,毫无悬念。

  市第七中学,“启明星”项目组,以一种,碾压式的,姿态,获得了,本次科技创新大赛的,特等奖。

  而张凡,以及他那句,“硬件成本是零”,则成为了,第二天,江城所有媒体,科技版块的,头版头条。

  ……

  《江城晚报》的报道,最为,引人注目。

  高洁,用她那,细腻而又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整个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标题,就极具,冲击力。

  《七中的“魔法”:一群高中生,如何用“垃圾”,重新定义课堂?》

  报道里,不仅有,比赛现场,那技惊四座的,震撼场面。

  更有,那张,她悄悄拍下的,四个少年,在“弗兰肯斯坦实验室”里,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照片。

  这张照片,与那个,由“电子垃圾”组成的,简陋背景,形成了,一种,无比鲜明的,对比。

  梦想,与现实。

  未来,与过去。

  这篇文章,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江城,这座,平静的城市里,引爆了。

  它,不仅仅,是一篇,科技新闻。

  更点燃了,无数,普通人心中,对于“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份,最朴素的,渴望。

  一时间,林杰,这个名字,在江城,家喻户晓。

  他,不再是,那个,别人口中,“市长家的公子”。

  而是一个,被冠以,“天才少年”,“科技新星”等,耀眼光环的,新偶像。

  当然,这一切,对于张凡来说,都只是,“计划通”而已。

  他,真正关心的,是,那只,他亲手扇动翅膀的,“蝴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第一个电话,来自,市教育局。

  李副局长,亲自,打来电话,热情地,邀请“启明星”项目组,下周,去教育局,做一个,详细的,专题汇报。

  言语之间,透露出的,是,对于“启-项目,进行,全市推广的,浓厚兴趣。

  第二个电话,来自,省电视台。

  一档,名为《走进科学》的栏目组,希望,能来江城,为“启明星”系统,以及它背后的,这群“天才少年”,拍一期,专题纪录片。

  第三个电话,则有些,出乎,张凡的意料。

  电话,是父亲,林建国,打来的。

  电话那头,林建国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又有些,欣慰。

  “我,在报纸上,看到你了。”

  “嗯。”

  “干得,不错。”

  父子之间,没有,过多的交流。

  但是张凡,能听得出来,电话那头,父亲那如释重负的,叹息声。

  他知道,这场胜利,不仅仅,是为公司,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更是,为自己,赢得了,在这个家里,在这个时代,真正“站稳脚跟”的,一份,无可替代的,“资格证”。

  而此时的张凡,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他,站在,未来科技公司,那间,崭新的,总经理办公室的窗前,看着窗外,那片,广阔的,天空。

  他的心里,正在,构思着,一盘,更大的棋。

  “教育市场,只是,第一步。”

  “拿下了江城,我们,就要去,省城。拿下了江东省,我们,就要去,全国。”

  “‘启明星’,要成为,未来,华夏,所有教室的,‘标配’。”

  “而未来科技,要成为,这个‘规则’的,制定者。”

  他的眼中,闪烁着,名为“野心”的,火焰。

  他知道,属于自己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