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母亲的来信
信封是用牛皮纸糊的,边缘磨得发毛,显然在口袋里揣了很久。林夏捏着它的时候,指尖能摸到里面硬物的轮廓——不是信纸该有的柔软,倒像块干透的饼干。
拆信的动作顿了顿。上一次收到母亲的信,还是三个月前,信封上盖着“逾期退回”的红章,字迹被雨水泡得发晕,只勉强认出“勿念”两个字。后来才从邻居嘴里拼凑出真相:母亲因为去矫正中心探望她,被巡逻队记下“包庇异常者”的罪名,罚去清扫垃圾场,每天天不亮就得去扒拉分类垃圾里的“违规物资”。
此刻夕阳正往窗玻璃上爬,把信纸染成淡金色。母亲的字迹向来娟秀,这次却歪歪扭扭,像被人攥着胳膊写的,好几处墨迹都洇成了黑团。
“夏夏,见字如面。”
开头这句平常的问候,让林夏的睫毛突然沉得抬不起来。她想起小时候,母亲总在睡前给她读信,那时的信纸带着茉莉花香,字里行间都是“今天的晚霞像你织的围巾”“菜市场的番茄红透了,等你回来做番茄炒蛋”。
可这封信里,连一句关于天气的闲笔都没有。
“我挺好的,垃圾场的活儿不算累,就是清晨的露水重,风湿犯了时膝盖会疼。不过张婶给了我瓶红花油,擦着管用。”
林夏的指腹划过“风湿”两个字,突然想起母亲的膝盖。小时候她总爱趴在母亲膝头听故事,那里永远暖乎乎的,像揣着个小暖炉。去年冬天母亲来送棉衣,她还笑着说“妈这膝盖,比天气预报还准”,那时母亲还拍着膝盖说“硬朗着呢”。
信纸中间鼓起来的地方果然是块饼干。不是配给里的压缩饼干,是带芝麻的粗粮饼干,边缘烤得焦脆——母亲知道她最不爱吃压缩饼干的糊味,总说“粗粮养人”。林夏把饼干凑到鼻尖,芝麻的香气混着牛皮纸的霉味钻进鼻腔,突然想起母亲总在厨房窗台上摆个铁皮盒,里面装着烤好的粗粮饼干,说是“给夏夏当零嘴”。
“上周去看你,没敢靠近,远远看见矫正中心的围墙又加高了。铁丝网通电的声音滋滋响,像夏天的蝉鸣。你穿的蓝条纹衣服好像短了,袖口磨破了边,是不是又瘦了?”
林夏猛地攥紧饼干,指节泛白。她确实瘦了,矫正中心的配给粮每天只有一碗绿色糊糊,喝下去胃里像结了冰,别说长肉,连维持基本体重都难。上周三放风时,她确实在铁丝网边站过,那天风大,吹得袖口直晃——原来母亲就在远处看着。她想起那天巡逻队突然加强戒备,用警棍驱赶围墙外的人,难道是在赶母亲?
“张婶的儿子从南边捎来包茶叶,我给你藏在了老槐树的树洞里,就是你小时候埋玻璃珠的那棵。茶叶能提神,你夜里要是难眠,泡点喝。别让巡逻队发现,他们现在连树洞里的鸟窝都要掏。”
老槐树在社区东头,树干上有个碗大的洞,是她八岁时和小伙伴掏鸟蛋抠出来的。后来成了孩子们的“秘密仓库”,她埋过玻璃珠、糖纸,还有母亲给的第一颗乳牙。上礼拜路过时,她还看见树洞被铁丝封了,当时只当是防小孩乱塞东西,现在才明白,是怕有人传递消息。
信纸突然变得沉甸甸的,林夏翻到背面,发现角落用铅笔写着行小字,笔迹轻得几乎看不见:“他们给水里加的东西,别多喝。我试了,泡浓茶能解点。”
心脏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原来母亲什么都知道。矫正中心的水总有股怪味,喝了总觉得头晕,夜里总做噩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墙上的数字,被人用红笔圈掉。她以为是自己太紧张,原来……
“你爸留下的那把修表刀,我藏在饼干盒底层了。要是实在熬不住,就……”后面的字被涂抹得看不清,只留下几个凌乱的墨点,像没忍住的眼泪。
林夏突然想起父亲的修表刀。那把银色的小刀,父亲总用它给她削铅笔,刀刃锋利得能切开头发。父亲走的那天,就是攥着这把刀,说是要去“跟规则组理论”,从此再也没回来。母亲把刀收在铁皮饼干盒里,说“等夏夏长大了教她修表,也算继承你爸的手艺”。
窗外的天色暗了下来,巡逻队的脚步声从走廊尽头传来,带着规律的金属碰撞声——是警棍敲打手心的声音,他们总爱这样晃悠,像是在提醒所有人“别耍花样”。
林夏赶紧把信纸叠成小方块,塞进内衣口袋,又将那半块饼干掰成碎屑,混着眼泪咽下去。粗粮的颗粒刮得喉咙生疼,却带着熟悉的暖意,像母亲的手轻轻拍着她的背。
最后看信时,她才发现信封封口处粘着根头发,灰白的,缠着点灰尘——是母亲的头发。上次见她时,母亲的头发还黑多白少,怎么才三个月,就白了这么多?
巡逻队的脚步声停在门口,有人用警棍敲了敲铁门:“熄灯了!把手环放窗台上!”
林夏赶紧把手环摘下来放在指定位置,金属冰凉的触感让她打了个颤。手环屏幕还亮着,显示着她的体重:35.5公斤。比上周又掉了0.5公斤,距离“标准体重32公斤”越来越近,可她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躺下时,后背硌到个硬东西,是那根母亲的头发。林夏把它小心翼翼地缠在手指上,想起小时候母亲给她梳辫子,总说“夏夏的头发又黑又亮,随我”。那时阳光透过窗棂,在母亲的发间跳着碎金似的光,哪有这么多刺眼的白。
黑暗中,她悄悄摸出藏在枕头下的修表刀——昨天张凯被带走前,趁巡逻队没注意,突然塞给她的,刀身上还刻着个小小的“夏”字。原来他早就知道母亲的计划,早就把刀带进来了。
刀身冰凉,贴着掌心,却奇异地让人安心。林夏把刀紧紧攥在手里,指甲陷进刀柄的纹路里——那是父亲当年亲手刻的防滑纹,她说过“这样夏夏用着才不会滑”。
走廊里的脚步声渐渐远了,只有应急灯的绿光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林夏望着天花板,嘴里还留着粗粮饼干的余味,像母亲站在厨房门口喊她“吃饭了”的声音。
她突然想起母亲信里没说的话:没说父亲的案子有没有进展,没说家里的老槐树是不是还活着,没说张婶的儿子有没有再捎东西来。可林夏懂,有些话不能写在纸上,就像有些念想,不能挂在嘴边。
手指轻轻摩挲着那根白发,林夏在心里默默回了句:“妈,我挺好的。老槐树的树洞,我记得呢。”
窗外的月光不知什么时候透了进来,在地上画了道细长的光带,像条银色的路。林夏攥着修表刀,跟着光带的方向望去,仿佛能看见母亲正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捧着那个装饼干的铁皮盒,等她回家。
信封是用牛皮纸糊的,边缘磨得发毛,显然在口袋里揣了很久。林夏捏着它的时候,指尖能摸到里面硬物的轮廓——不是信纸该有的柔软,倒像块干透的饼干。
拆信的动作顿了顿。上一次收到母亲的信,还是三个月前,信封上盖着“逾期退回”的红章,字迹被雨水泡得发晕,只勉强认出“勿念”两个字。后来才从邻居嘴里拼凑出真相:母亲因为去矫正中心探望她,被巡逻队记下“包庇异常者”的罪名,罚去清扫垃圾场,每天天不亮就得去扒拉分类垃圾里的“违规物资”。
此刻夕阳正往窗玻璃上爬,把信纸染成淡金色。母亲的字迹向来娟秀,这次却歪歪扭扭,像被人攥着胳膊写的,好几处墨迹都洇成了黑团。
“夏夏,见字如面。”
开头这句平常的问候,让林夏的睫毛突然沉得抬不起来。她想起小时候,母亲总在睡前给她读信,那时的信纸带着茉莉花香,字里行间都是“今天的晚霞像你织的围巾”“菜市场的番茄红透了,等你回来做番茄炒蛋”。
可这封信里,连一句关于天气的闲笔都没有。
“我挺好的,垃圾场的活儿不算累,就是清晨的露水重,风湿犯了时膝盖会疼。不过张婶给了我瓶红花油,擦着管用。”
林夏的指腹划过“风湿”两个字,突然想起母亲的膝盖。小时候她总爱趴在母亲膝头听故事,那里永远暖乎乎的,像揣着个小暖炉。去年冬天母亲来送棉衣,她还笑着说“妈这膝盖,比天气预报还准”,那时母亲还拍着膝盖说“硬朗着呢”。
信纸中间鼓起来的地方果然是块饼干。不是配给里的压缩饼干,是带芝麻的粗粮饼干,边缘烤得焦脆——母亲知道她最不爱吃压缩饼干的糊味,总说“粗粮养人”。林夏把饼干凑到鼻尖,芝麻的香气混着牛皮纸的霉味钻进鼻腔,突然想起母亲总在厨房窗台上摆个铁皮盒,里面装着烤好的粗粮饼干,说是“给夏夏当零嘴”。
“上周去看你,没敢靠近,远远看见矫正中心的围墙又加高了。铁丝网通电的声音滋滋响,像夏天的蝉鸣。你穿的蓝条纹衣服好像短了,袖口磨破了边,是不是又瘦了?”
林夏猛地攥紧饼干,指节泛白。她确实瘦了,矫正中心的配给粮每天只有一碗绿色糊糊,喝下去胃里像结了冰,别说长肉,连维持基本体重都难。上周三放风时,她确实在铁丝网边站过,那天风大,吹得袖口直晃——原来母亲就在远处看着。她想起那天巡逻队突然加强戒备,用警棍驱赶围墙外的人,难道是在赶母亲?
“张婶的儿子从南边捎来包茶叶,我给你藏在了老槐树的树洞里,就是你小时候埋玻璃珠的那棵。茶叶能提神,你夜里要是难眠,泡点喝。别让巡逻队发现,他们现在连树洞里的鸟窝都要掏。”
老槐树在社区东头,树干上有个碗大的洞,是她八岁时和小伙伴掏鸟蛋抠出来的。后来成了孩子们的“秘密仓库”,她埋过玻璃珠、糖纸,还有母亲给的第一颗乳牙。上礼拜路过时,她还看见树洞被铁丝封了,当时只当是防小孩乱塞东西,现在才明白,是怕有人传递消息。
信纸突然变得沉甸甸的,林夏翻到背面,发现角落用铅笔写着行小字,笔迹轻得几乎看不见:“他们给水里加的东西,别多喝。我试了,泡浓茶能解点。”
心脏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原来母亲什么都知道。矫正中心的水总有股怪味,喝了总觉得头晕,夜里总做噩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墙上的数字,被人用红笔圈掉。她以为是自己太紧张,原来……
“你爸留下的那把修表刀,我藏在饼干盒底层了。要是实在熬不住,就……”后面的字被涂抹得看不清,只留下几个凌乱的墨点,像没忍住的眼泪。
林夏突然想起父亲的修表刀。那把银色的小刀,父亲总用它给她削铅笔,刀刃锋利得能切开头发。父亲走的那天,就是攥着这把刀,说是要去“跟规则组理论”,从此再也没回来。母亲把刀收在铁皮饼干盒里,说“等夏夏长大了教她修表,也算继承你爸的手艺”。
窗外的天色暗了下来,巡逻队的脚步声从走廊尽头传来,带着规律的金属碰撞声——是警棍敲打手心的声音,他们总爱这样晃悠,像是在提醒所有人“别耍花样”。
林夏赶紧把信纸叠成小方块,塞进内衣口袋,又将那半块饼干掰成碎屑,混着眼泪咽下去。粗粮的颗粒刮得喉咙生疼,却带着熟悉的暖意,像母亲的手轻轻拍着她的背。
最后看信时,她才发现信封封口处粘着根头发,灰白的,缠着点灰尘——是母亲的头发。上次见她时,母亲的头发还黑多白少,怎么才三个月,就白了这么多?
巡逻队的脚步声停在门口,有人用警棍敲了敲铁门:“熄灯了!把手环放窗台上!”
林夏赶紧把手环摘下来放在指定位置,金属冰凉的触感让她打了个颤。手环屏幕还亮着,显示着她的体重:35.5公斤。比上周又掉了0.5公斤,距离“标准体重32公斤”越来越近,可她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躺下时,后背硌到个硬东西,是那根母亲的头发。林夏把它小心翼翼地缠在手指上,想起小时候母亲给她梳辫子,总说“夏夏的头发又黑又亮,随我”。那时阳光透过窗棂,在母亲的发间跳着碎金似的光,哪有这么多刺眼的白。
黑暗中,她悄悄摸出藏在枕头下的修表刀——昨天张凯被带走前,趁巡逻队没注意,突然塞给她的,刀身上还刻着个小小的“夏”字。原来他早就知道母亲的计划,早就把刀带进来了。
刀身冰凉,贴着掌心,却奇异地让人安心。林夏把刀紧紧攥在手里,指甲陷进刀柄的纹路里——那是父亲当年亲手刻的防滑纹,她说过“这样夏夏用着才不会滑”。
走廊里的脚步声渐渐远了,只有应急灯的绿光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林夏望着天花板,嘴里还留着粗粮饼干的余味,像母亲站在厨房门口喊她“吃饭了”的声音。
她突然想起母亲信里没说的话:没说父亲的案子有没有进展,没说家里的老槐树是不是还活着,没说张婶的儿子有没有再捎东西来。可林夏懂,有些话不能写在纸上,就像有些念想,不能挂在嘴边。
手指轻轻摩挲着那根白发,林夏在心里默默回了句:“妈,我挺好的。老槐树的树洞,我记得呢。”
窗外的月光不知什么时候透了进来,在地上画了道细长的光带,像条银色的路。林夏攥着修表刀,跟着光带的方向望去,仿佛能看见母亲正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捧着那个装饼干的铁皮盒,等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