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受册皇后后的第一个冬天,长安城落下了一场多年未遇的大雪。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覆盖了朱墙碧瓦,也将太极宫装点得一片银装素裹,纯净而肃穆。然而,这片洁白之下,帝国的权力格局却在经历着深刻而无声的变革。
立政殿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严冬的寒意。武媚娘——如今的大唐皇后,端坐在案几之后,面前堆叠的奏章已比李治御案前的只多不少。她处理政务的效率极高,朱笔批阅,条理分明。李治坐于一旁,时而咳嗽几声,面色带着病后的苍白,他看着武媚娘专注的侧脸,眼中既有依赖,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他身体每况愈下,愈发感到力不从心,武媚娘的理政才能,既是国家的幸运,也隐隐衬托出他的虚弱。
“陛下,这是吏部呈上的明年官员考功评议草案,妾身已初步看过,觉得其中关于地方刺史政绩的评定标准,或可再细化几分,尤其需加重民生改善与狱讼公正的权重。”武媚娘将一份奏章推到李治面前,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
李治粗略看了看,点头道:“皇后思虑周详,便依此意批复吏部吧。”
类似的对话,如今在立政殿已是常态。武媚娘不再仅仅是“辅佐”,而是在许多领域实质上主导着决策。她利用皇后的身份和皇帝的信任,稳步推进着自己的政治主张。她继续大力提拔寒门子弟,将一批年轻干练的官员安置到关键职位,特别是在信息传递、财政审计和监察系统。同时,她开始着手修订律法,侧重于简化刑狱、鼓励农桑、抑制兼并,这些政策深得中下层官吏和百姓的拥护。
朝堂之上,以许敬宗、李义府等为代表的一批精明官僚,敏锐地察觉到了风向的变化,迅速向武后靠拢,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后党”核心。而长孙无忌等旧臣,则愈发沉默,他们的影响力在武后精准的政治手腕下,如同阳光下的积雪,不断消融。
在这场无声的权力交接中,陈昂扮演着一个近乎隐形的角色。他受封的“镇国真人”府邸——永乐坊,门庭冷落,仿佛已被世人遗忘。他深居简出,谢绝一切访客,连宫中的赏赐也大多婉拒。
只有他自己知道,世界的排斥力随着武媚娘地位的巩固和历史的加速偏离,已经变得如同实质。每当他运转真气,或是神识稍一外放,便能感受到四周空间传来的隐隐压迫感,仿佛整个天地都在排斥他这个“异物”。他不得不将绝大部分力量用于收敛自身气息,对抗这种无处不在的压制,活动范围和精神感知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他像一头蛰伏的巨龙,收敛了所有爪牙,潜伏于深渊,静静等待着。他通过早年布下的、为数不多尚未被世界之力完全隔绝的暗线,依旧保持着对大局最基础的了解。他知道武媚娘正在一步步掌控帝国,这符合他的预期。他就像一个完成了关键播种的农夫,此刻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避免任何可能引来“天灾”的多余动作。
这一日,大雪初霁。一个穿着厚厚棉袍、看似普通老仆的人,悄无声息地将一个密封的小竹筒放在了永乐坊侧门一个不起眼的石狮底座下。这是陈昂与外界联系的最后几条隐秘渠道之一。
陈昂取回竹筒,打开,里面是一张薄绢,上面只有武媚娘亲笔写下的一行娟秀小字:“朝局渐稳,然根基未固。北门学士之设,妾意已决,然恐物议沸腾,真人以为如何?”
北门学士,是武媚娘意图选拔天下文士才子,于禁宫北门设立学士院,名义上修撰典籍,实则作为其私人智囊团,参与机密的一个大胆构想。这无疑是对传统宰相制度和朝议公卿权力的又一次重大挑战。
陈昂看着这行字,能感受到武媚娘字里行间那份日益增长的自信,以及对他这位“导师”最后的一点咨询之意。他沉吟片刻,取笔蘸墨,在那薄绢背面回了四个字:“顺势而为,当仁不让。”
没有具体的策略,只有原则性的肯定和鼓励。他知道,武媚娘早已不是需要他手把手教导的晋王妃,她来询问,更多是一种姿态,一种对过去联盟的确认。而他的回答,也表明了他彻底放手的姿态。
他将回信放回原处,望着庭院中皑皑的白雪,心中一片平静。他能做的,已经基本做完。剩下的路,需要武媚娘自己去走了。而他,则需要集中全部精力,应对那越来越强的世界排斥力,思考着当“打破宿命”任务最终完成,或者当这个世界再也无法容纳他之时,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雪后的长安,显得格外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下,立政殿内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一个新的权力中心正在加速运转。而永乐坊的沉寂,则仿佛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平静。
一场大雪,覆盖了旧日的痕迹,也预示着新的生机与更激烈的斗争,将在来年春天破土而出。
立政殿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严冬的寒意。武媚娘——如今的大唐皇后,端坐在案几之后,面前堆叠的奏章已比李治御案前的只多不少。她处理政务的效率极高,朱笔批阅,条理分明。李治坐于一旁,时而咳嗽几声,面色带着病后的苍白,他看着武媚娘专注的侧脸,眼中既有依赖,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他身体每况愈下,愈发感到力不从心,武媚娘的理政才能,既是国家的幸运,也隐隐衬托出他的虚弱。
“陛下,这是吏部呈上的明年官员考功评议草案,妾身已初步看过,觉得其中关于地方刺史政绩的评定标准,或可再细化几分,尤其需加重民生改善与狱讼公正的权重。”武媚娘将一份奏章推到李治面前,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
李治粗略看了看,点头道:“皇后思虑周详,便依此意批复吏部吧。”
类似的对话,如今在立政殿已是常态。武媚娘不再仅仅是“辅佐”,而是在许多领域实质上主导着决策。她利用皇后的身份和皇帝的信任,稳步推进着自己的政治主张。她继续大力提拔寒门子弟,将一批年轻干练的官员安置到关键职位,特别是在信息传递、财政审计和监察系统。同时,她开始着手修订律法,侧重于简化刑狱、鼓励农桑、抑制兼并,这些政策深得中下层官吏和百姓的拥护。
朝堂之上,以许敬宗、李义府等为代表的一批精明官僚,敏锐地察觉到了风向的变化,迅速向武后靠拢,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后党”核心。而长孙无忌等旧臣,则愈发沉默,他们的影响力在武后精准的政治手腕下,如同阳光下的积雪,不断消融。
在这场无声的权力交接中,陈昂扮演着一个近乎隐形的角色。他受封的“镇国真人”府邸——永乐坊,门庭冷落,仿佛已被世人遗忘。他深居简出,谢绝一切访客,连宫中的赏赐也大多婉拒。
只有他自己知道,世界的排斥力随着武媚娘地位的巩固和历史的加速偏离,已经变得如同实质。每当他运转真气,或是神识稍一外放,便能感受到四周空间传来的隐隐压迫感,仿佛整个天地都在排斥他这个“异物”。他不得不将绝大部分力量用于收敛自身气息,对抗这种无处不在的压制,活动范围和精神感知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他像一头蛰伏的巨龙,收敛了所有爪牙,潜伏于深渊,静静等待着。他通过早年布下的、为数不多尚未被世界之力完全隔绝的暗线,依旧保持着对大局最基础的了解。他知道武媚娘正在一步步掌控帝国,这符合他的预期。他就像一个完成了关键播种的农夫,此刻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避免任何可能引来“天灾”的多余动作。
这一日,大雪初霁。一个穿着厚厚棉袍、看似普通老仆的人,悄无声息地将一个密封的小竹筒放在了永乐坊侧门一个不起眼的石狮底座下。这是陈昂与外界联系的最后几条隐秘渠道之一。
陈昂取回竹筒,打开,里面是一张薄绢,上面只有武媚娘亲笔写下的一行娟秀小字:“朝局渐稳,然根基未固。北门学士之设,妾意已决,然恐物议沸腾,真人以为如何?”
北门学士,是武媚娘意图选拔天下文士才子,于禁宫北门设立学士院,名义上修撰典籍,实则作为其私人智囊团,参与机密的一个大胆构想。这无疑是对传统宰相制度和朝议公卿权力的又一次重大挑战。
陈昂看着这行字,能感受到武媚娘字里行间那份日益增长的自信,以及对他这位“导师”最后的一点咨询之意。他沉吟片刻,取笔蘸墨,在那薄绢背面回了四个字:“顺势而为,当仁不让。”
没有具体的策略,只有原则性的肯定和鼓励。他知道,武媚娘早已不是需要他手把手教导的晋王妃,她来询问,更多是一种姿态,一种对过去联盟的确认。而他的回答,也表明了他彻底放手的姿态。
他将回信放回原处,望着庭院中皑皑的白雪,心中一片平静。他能做的,已经基本做完。剩下的路,需要武媚娘自己去走了。而他,则需要集中全部精力,应对那越来越强的世界排斥力,思考着当“打破宿命”任务最终完成,或者当这个世界再也无法容纳他之时,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雪后的长安,显得格外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下,立政殿内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一个新的权力中心正在加速运转。而永乐坊的沉寂,则仿佛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平静。
一场大雪,覆盖了旧日的痕迹,也预示着新的生机与更激烈的斗争,将在来年春天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