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母仪天下-《国术起手,执掌混沌》

  河西大捷的凯歌还在长安城上空回荡,废后风波带来的震荡也已逐渐平息,一个全新的、众望所归的时代标志性事件,终于在永徽六年岁末提上了日程——正式册立武媚娘为皇后。

  这一次,朝堂之上再无激烈的反对声浪。长孙无忌集团经此一连串打击,已是元气大伤,噤若寒蝉。清流官员们见证了武媚娘在国难当头时的沉着与才干,虽对礼法仍有微词,但于国于民的大义面前,也选择了默许甚至支持。军中将领如薛仁贵等,更是对这位在后勤调度、战略支持上展现出非凡能力的未来国母心怀敬意。民意在朝廷有意的引导下,也多是称颂武昭仪贤德,堪当国母。

  册后大典的筹备,盛大而周密。所有礼仪规程,皆由礼部精心拟定,务求尽善尽美,以彰显新后的尊荣与帝国的气象。

  永徽六年冬,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大唐王朝迎来了其历史上一位非同寻常的皇后。太极宫内,钟鼓齐鸣,卤簿仪仗陈列森严。武媚娘身着祎衣,头戴九龙四凤冠,容貌端丽,气度雍容华贵,在李治的亲自引领下,一步步走向那象征着女性权力巅峰的皇后宝座。她的步伐沉稳而坚定,目光平视前方,既有母仪天下的温婉,又暗含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接受百官朝拜,聆听册文,祭告天地宗庙……一系列繁复而庄严的仪式过后,武媚娘正式入主立政殿,成为大唐王朝的皇后。

  登基之后,武媚娘并未沉溺于荣华富贵,反而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之中。她深知,后位并非终点,而是责任的开始。她以立政殿为新的据点,继续协助李处理政务,但其手段和风格,较之从前更为成熟和老练。

  她首先着手整顿后宫,立下严明宫规,裁汰冗员,赏罚分明,将立政殿打理得如同朝堂一般井井有条,彻底清除了王、萧时代的积弊,树立了新后的权威。

  在朝政方面,她更加注重培植属于自己的班底。她通过李治,大力提拔在抗击吐蕃、稳定辽东等事务中表现出色的寒门将领和务实官员,如薛仁贵、裴行俭等人,让他们进入帝国的权力核心。同时,她也留意那些有真才实学、却因出身或派系原因被埋没的文臣,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一个以“后党”为雏形的新兴政治力量,开始悄然形成。

  对于依旧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尤其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残余,武媚娘采取了拉拢分化与逐步削弱的策略。对于愿意效忠、能力尚可者,她不计前嫌,予以任用;对于冥顽不灵、暗中作梗者,则借由吏部考核、御史弹劾等合法途径,一步步将其边缘化。她的政治手腕圆滑而有力,既避免了激烈的朝堂动荡,又稳步推进着权力格局的革新。

  李治对武媚娘愈发倚重,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他的身体时好时坏,武媚娘的存在,成了他治理帝国最有力的臂膀。帝后同心,共理朝政的“二圣”格局,已初现端倪。

  而在这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中,陈昂,这位最大的幕后推手,却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他被加封为地位尊崇无比、却无具体职事的“镇国真人”,赏赐无数,但在朝堂上已极少露面,依旧深居简出于永乐坊。

  只有陈昂自己知道,随着武媚娘登上后位,历史车轮被他强行扭转了一个巨大的角度,这个世界的排斥力已经增强到了一个临界点。他周身时常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挤压感,仿佛整个天地都在对他这个“异数”发出警告。他需要更加谨慎地使用力量,更深地隐匿自身,以免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

  但他并不后悔。系统的提示告诉他,“打破宿命”的任务进度因武媚娘封后而大幅推进,丰厚的奖励正在累积。他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已经播下种子,并看到了幼苗破土而出的茁壮姿态。接下来,他需要做的,是继续提供适当的阳光雨露,同时警惕可能的风暴,静待花开结果的那一天。

  他偶尔会通过那个隐秘的渠道,收到来自立政殿的只言片语。武媚娘在信中不再仅仅是请教,更多是分享她处理政务的心得,以及对某些朝臣的看法,语气中带着一种日渐增长的自信和掌控力。陈昂的回信则愈发简短,多是鼓励和原则性的提醒,他知道,这只凤凰的翅膀已经硬了,是时候让她自己去翱翔了。

  立政殿内,武媚娘批阅完最后一本奏章,抬头望向窗外。夜幕下的长安城,万家灯火,一片太平景象。她抚摸着皇后宝座冰凉的扶手,心中没有志得意满,只有一种如履薄冰的警醒和更宏大的抱负。

  “陛下,臣妾定当竭尽全力,辅佐您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她轻声对身旁略显疲惫的李治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而璀璨的光芒。

  母仪天下,对她而言,不是荣耀的终点,而是征服的起点。前方的路,依然漫长,但她已做好准备,去面对一切挑战,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而那个在幕后将她推上这个位置的神秘男人,在她心中,既是恩人,是盟友,或许,未来也将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关系的……特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