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七年的春天,并未因一场大雪而延迟脚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长安城内的政治生态,也伴随着新后的意志,萌发出新的枝桠。武媚娘设立“北门学士”的构想,在经历了短暂的朝堂争议后,最终以皇帝李治下诏的形式,得以推行。
诏书称,为弘扬文教,修缮典籍,特于禁宫北门置学士院,广召天下饱学之士,不限门第,唯才是举,入值供奉,参详典章,以备咨询。名义上冠冕堂皇,但明眼人都清楚,这所谓的“学士院”,实则是武后绕过传统三省六部,网罗人才、构建自身决策核心的尝试。
此诏一出,天下寒门士子为之振奋。这意味着一条直达天听、摆脱门阀桎梏的崭新仕途被开辟出来。一时间,无数文人墨客怀揣着抱负与期待,涌向长安,希望能在这新设的北门学士院中谋得一席之地。
武媚娘亲自参与了学士的遴选。她并非只看重诗词歌赋,更注重实学、见识与机变。最终,一批如刘祎之、元万顷、范履冰等以文采斐然、精通吏干或熟知律令而着称的才俊被选入首批北门学士。这些人背景相对简单,与旧有门阀瓜葛不深,且都对武后这位打破常规的统治者抱有知遇之恩。
北门学士院成立后,迅速成为了武媚娘最重要的智囊团和秘书机构。许多重要的诏书起草、政策研讨,不再完全依赖于中书门下,而是先由北门学士们商议草拟,再呈送武后定夺,最后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武媚娘常常亲临学士院,与学士们讨论经史、剖析时政,其见解之深刻、思维之敏锐,令这些饱学之士也暗自佩服。
通过北门学士,武媚娘不仅有效地掌控了舆论和意识形态的导向,更将权力的触角深入到了决策的源头。宰相们的权力被无形中削弱,朝堂的议事规则悄然改变。一种以皇后为中心的新型决策模式,逐渐成型。
在这一过程中,武媚娘展现出了高超的驭下之道。她对北门学士恩威并施,既给予他们前所未有的荣耀和接近权力核心的机会,又要求他们绝对忠诚和高效。她鼓励辩论,但最终决策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北门学士院成了她培养嫡系、推行意志的完美工具。
而此时的陈昂,在永乐坊的沉寂生活中,几乎成了一个纯粹的旁观者。世界的排斥力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他牢牢束缚在这方寸之地。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静坐调息,以自身强横的修为对抗着天地规则的挤压,神识只能勉强覆盖长安城核心区域,且不敢轻易动用。
他如同一个隔着毛玻璃观看戏剧的观众,能模糊地感知到外界风云变幻,知晓武媚娘正在一步步按照历史的轨迹走向权力的顶峰,但他已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地介入或施加影响。偶尔,他能通过那极其微弱、时断时续的隐秘渠道,感受到武媚娘那边传来的、日益强大的自信和决断力,那是一种不再需要导师指引的王者之气。
他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已经接近完成。武媚娘羽翼已丰,李唐的宿命已被撬开巨大的裂缝。系统的提示中,“打破宿命”的任务进度条,正在缓慢而坚定地走向终点。
这一日,春光明媚。一个北门学士院的低级文书官,趁着给宫外某部门送文书的机会,冒险将一枚蜡丸塞进了永乐坊门缝。这是许久未曾有过的联系了。
陈昂拾起蜡丸,捏开,里面是一张更小的纸条,上面只有寥寥几字,并非武媚娘手笔,似是那文书官冒险听闻的消息:“帝疾笃,后独断,朝局将变。”
陈昂看着这行字,目光平静。李治病重,他早有预料。武媚娘独掌大权,亦是必然。朝局将变?不,朝局早已在变,现在只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指尖冒起一缕微不可察的真火,将纸条焚为灰烬。没有回信,也不需要回信。他与此界的因果,正在一点点斩断。
立政殿内,武媚娘批阅着北门学士呈上的关于改革科举、增加进士科比重的方案。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依旧美丽却更添威严的脸上。她偶尔会抬眼望向窗外,那个曾经给予她无数指引的永乐坊方向,如今已是一片沉寂的院落。
她心中了然,那位如神如鬼的“镇国真人”,或许已完成了他的承诺,正在悄然离去。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掠过心头,有感激,有敬畏,或许还有一丝失去凭依的怅然,但很快便被更强大的雄心所取代。
脚下的路,终归要自己走。而这万里江山,她也已准备好,独自扛起。
北门学士院的设立,如同在帝国的权力架构中打入了一根坚实的楔子。凤凰的翅膀,已然覆盖了整个朝堂。而潜龙,则在最深的水底,静待着跃出此界,或是归于寂灭的那一刻。
诏书称,为弘扬文教,修缮典籍,特于禁宫北门置学士院,广召天下饱学之士,不限门第,唯才是举,入值供奉,参详典章,以备咨询。名义上冠冕堂皇,但明眼人都清楚,这所谓的“学士院”,实则是武后绕过传统三省六部,网罗人才、构建自身决策核心的尝试。
此诏一出,天下寒门士子为之振奋。这意味着一条直达天听、摆脱门阀桎梏的崭新仕途被开辟出来。一时间,无数文人墨客怀揣着抱负与期待,涌向长安,希望能在这新设的北门学士院中谋得一席之地。
武媚娘亲自参与了学士的遴选。她并非只看重诗词歌赋,更注重实学、见识与机变。最终,一批如刘祎之、元万顷、范履冰等以文采斐然、精通吏干或熟知律令而着称的才俊被选入首批北门学士。这些人背景相对简单,与旧有门阀瓜葛不深,且都对武后这位打破常规的统治者抱有知遇之恩。
北门学士院成立后,迅速成为了武媚娘最重要的智囊团和秘书机构。许多重要的诏书起草、政策研讨,不再完全依赖于中书门下,而是先由北门学士们商议草拟,再呈送武后定夺,最后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武媚娘常常亲临学士院,与学士们讨论经史、剖析时政,其见解之深刻、思维之敏锐,令这些饱学之士也暗自佩服。
通过北门学士,武媚娘不仅有效地掌控了舆论和意识形态的导向,更将权力的触角深入到了决策的源头。宰相们的权力被无形中削弱,朝堂的议事规则悄然改变。一种以皇后为中心的新型决策模式,逐渐成型。
在这一过程中,武媚娘展现出了高超的驭下之道。她对北门学士恩威并施,既给予他们前所未有的荣耀和接近权力核心的机会,又要求他们绝对忠诚和高效。她鼓励辩论,但最终决策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北门学士院成了她培养嫡系、推行意志的完美工具。
而此时的陈昂,在永乐坊的沉寂生活中,几乎成了一个纯粹的旁观者。世界的排斥力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他牢牢束缚在这方寸之地。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静坐调息,以自身强横的修为对抗着天地规则的挤压,神识只能勉强覆盖长安城核心区域,且不敢轻易动用。
他如同一个隔着毛玻璃观看戏剧的观众,能模糊地感知到外界风云变幻,知晓武媚娘正在一步步按照历史的轨迹走向权力的顶峰,但他已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地介入或施加影响。偶尔,他能通过那极其微弱、时断时续的隐秘渠道,感受到武媚娘那边传来的、日益强大的自信和决断力,那是一种不再需要导师指引的王者之气。
他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已经接近完成。武媚娘羽翼已丰,李唐的宿命已被撬开巨大的裂缝。系统的提示中,“打破宿命”的任务进度条,正在缓慢而坚定地走向终点。
这一日,春光明媚。一个北门学士院的低级文书官,趁着给宫外某部门送文书的机会,冒险将一枚蜡丸塞进了永乐坊门缝。这是许久未曾有过的联系了。
陈昂拾起蜡丸,捏开,里面是一张更小的纸条,上面只有寥寥几字,并非武媚娘手笔,似是那文书官冒险听闻的消息:“帝疾笃,后独断,朝局将变。”
陈昂看着这行字,目光平静。李治病重,他早有预料。武媚娘独掌大权,亦是必然。朝局将变?不,朝局早已在变,现在只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指尖冒起一缕微不可察的真火,将纸条焚为灰烬。没有回信,也不需要回信。他与此界的因果,正在一点点斩断。
立政殿内,武媚娘批阅着北门学士呈上的关于改革科举、增加进士科比重的方案。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依旧美丽却更添威严的脸上。她偶尔会抬眼望向窗外,那个曾经给予她无数指引的永乐坊方向,如今已是一片沉寂的院落。
她心中了然,那位如神如鬼的“镇国真人”,或许已完成了他的承诺,正在悄然离去。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掠过心头,有感激,有敬畏,或许还有一丝失去凭依的怅然,但很快便被更强大的雄心所取代。
脚下的路,终归要自己走。而这万里江山,她也已准备好,独自扛起。
北门学士院的设立,如同在帝国的权力架构中打入了一根坚实的楔子。凤凰的翅膀,已然覆盖了整个朝堂。而潜龙,则在最深的水底,静待着跃出此界,或是归于寂灭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