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香能退千军-《废柴才女靠种田香飘整个后宫》

  然而,迟疑的并非君王,而是满朝文武。

  他们如履薄冰,在太极殿冰冷的地砖上站了整整三日,连呼吸都带着三分试探,七分惊惶。

  皇帝的沉默像一尊无形的巨鼎,压在每个人心头。

  北境余孽拥兵自重,这已是动摇国本的大罪,陛下为何迟迟不发兵?

  难道,余世庸盘踞朝野数十年的势力,竟深厚到连天子都需忌惮三分?

  唯有沈流苏,在走出天牢那刻,便洞悉了这片死寂下的惊天杀局。

  萧玦不是迟疑,他是在等待。

  他在等余骁那三万兵马,从“意图不明”变成“举旗造反”。

  他在等那些与余家盘根错节的势力,在这场豪赌中按捺不住,主动露出马脚。

  届时,他便能以雷霆万钧之势,行“平叛”之名,做“清洗”之实。

  一石二鸟,既能铲除余党,又能将所有反对“香政”新规的顽固派一网打尽,甚至可以借此机会,动摇他们背后那些世家大族的根基。

  好一招引蛇出洞,好一个腹黑帝王!

  可沈流苏却不能让他如愿。

  这一仗若真的打起来,无论胜负,都将是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北境将士的血,不能成为帝王权术的祭品。

  更重要的是,一旦战事开启,必然耗费巨额国帑,她呕心沥血推行的“香政”新法,很可能因“军费紧张”而被搁置,甚至废除。

  旧党势力会趁机反扑,宣扬“妖女祸国,香政误国”,将一切罪责推到她身上。

  她绝不允许自己为家族昭雪的利刃,变成一把伤害无辜的凶器。

  当夜,沈流苏一反常态,未归百草苑,而是直接求见御书房。

  萧玦见到她时,并无意外,只是放下了手中的狼毫笔,深邃的目光落在她苍白却坚毅的脸上。

  “想通了?”

  “陛下想借余骁之手,烧尽北境的枯草,为新政铺路。”沈流苏一语道破,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针,“但火势一起,烧掉的,恐怕不止是枯草,还有良田。臣,有不伤良田,只除枯草之法。”

  萧玦眉峰微挑,示意她继续。

  “臣请旨,即刻北上,巡检香政。”沈流苏从袖中取出一本薄薄的册子,正是她连夜整理出的《余氏供词录》,以及那张关键的贡香登记簿残页的拓本。

  “臣携此证,代天子巡察,足以震慑宵小。再者,余骁所恃者,无非是其父在军中多年经营的人脉与威望。如今其父已成阶下之囚,谋逆罪证确凿,军心必乱。此时,不需千军万马,只需一缕香,便可令其土崩瓦解。”

  “一缕香?”萧玦的指节轻轻敲击着桌面,眼中闪过一丝玩味,“你要如何做?”

  “香不杀一人,却叫千军退。”沈流苏抬起眼,眸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请陛下信臣一次。”

  萧玦凝视她许久,最终,缓缓吐出两个字:“准奏。”

  翌日清晨,一队看似普通的工部车队,在禁军的护卫下,低调地驶出京城。

  为首的,正是香衡使沈流苏。

  随行的,是工部营造司最得力的匠官,冯承恩。

  朝臣们议论纷纷,只当这是皇帝在风口浪尖之上,为安抚沈流苏而做出的姿态,巡检香政不过是借口,实则是让她外出避祸。

  无人知晓,那数十辆马车的车底夹层中,除了大量的香料药材,还暗藏着九套构造精密的“传音瓮”。

  此物由冯承恩亲手打造,仿照百草苑那九座莲花香炉的共振原理制成,能在特定的山谷地形中,将微弱的声响放大百倍,传出数里之遥。

  车队一路北上,每经过一处驿站或军镇,沈流苏皆不入官邸,而是命人就地设立“临时香衡点”。

  她高悬香政新规《香狱篇》的布告,向来往军民公开宣讲,并以香衡使的身份,免费为驻军将士检测他们随身佩戴的熏香、香囊,查验其中是否含有已被列为违禁品的“软筋香”、“迷神散”等军中流毒。

  消息如风一般,在车队抵达雁门关之前,就已传遍了整个北境防线。

  余世庸倒台的真相,新香政的严苛法令,香衡使那能辨识万物的“神鼻”,一时间成了所有军营里热议的话题。

  那些曾与余家有染、私藏违禁香料的将领,无不心惊胆战,坐立难安。

  当沈流苏的车队终于抵达雄伟的雁门关时,最新的探马军报也送到了她的案头:余世庸之子余昭,已按捺不住,纠集其父旧部亲信三千余人,屯兵于关外三十里的黑石谷。

  他打出的旗号,正是那句用烂了的“清君侧,复旧制”,矛头直指沈流苏与她推行的新政。

  关内守将神色凝重,请示沈流苏是否即刻调兵布防。

  “不必。”沈流苏放下军报,神色平静得可怕,“传令下去,全关将士,安守其位,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击。”

  她转头看向身后的冯承恩,递给他一张早已绘好的地形图。

  “冯匠官,黑石谷地形狭长,状如葫芦,谷口风道正对东南。我要你,在今夜子时之前,带人将这十坛‘惊梦散’,尽数埋入谷口下风处的乱石堆中。”

  冯承恩接过那十只沉甸甸的黑陶坛,坛口用火漆密封,上面只写着一个“惊”字。

  他知道,这便是沈香主真正的武器。

  “香主放心,”他重重点头,“此香遇热则燃,坛身设有地火引信,只需些许火星,便可成事。”

  “不是火星,”沈流苏遥望着黑石谷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是风。”

  次日凌晨,天光未亮,北风骤起。

  沈流苏一袭素衣,独自登上雁门关的最高角楼。

  她手中提着一盏特制的“引风灯”,灯罩由琉璃与金丝构成,能将烛火的光芒聚焦成束。

  她静立于凛冽的寒风中,待风势最烈的那一刻,举起引风灯,对着黑石谷的方向,三明三灭。

  那微弱的火光,在广袤的夜色中,渺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就在灯光熄灭的刹那,远方黑石谷的谷口,那些被地热烘烤了一夜的乱石,陡然升腾起一片诡异的浓雾!

  那雾气无色无味,却比最烈的毒药还要迅猛,乘着狂风,瞬间灌满了整个山谷。

  片刻之后,斥候飞马回奔,声音因极度的震惊而颤抖:“报——!禀香主!敌营大乱!敌营大乱了!”

  据斥候描述,那片浓雾卷入谷中之后,余昭的营地瞬间变成了人间炼狱。

  睡梦中的士卒们猛然惊醒,一个个状若疯魔,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他们抱着头,发出凄厉的哭喊,有的指着空无一物的峭壁尖叫“山神降罚”,有的则在地上翻滚,哀嚎着“有阴兵在索命”,更有甚者,竟挥刀砍向自己的同袍,嘴里胡乱喊着“别拉我!别拉我下地狱!”

  “惊梦散”,沈家秘药,本用于治疗梦魇之症,但若剂量加大,经风催化,便会成为最恐怖的致幻剂。

  它不伤人性命,却能勾出人心底最深沉的恐惧,并将之放大百倍,化为幻象。

  这些戍边将士,哪个手上没沾过血,哪个心里没藏着几分对鬼神的敬畏?

  此刻,所有的恐惧都被点燃,瞬间摧毁了他们的意志。

  余昭亲手斩杀了数名溃逃的亲兵,却根本无法阻止这山崩海啸般的溃败。

  最终,在亲卫的拼死护卫下,他眼睁睁看着自己苦心聚拢的三千兵马化为一群疯子,只能在一片鬼哭狼嚎中,绝望地孤身向漠北深处遁逃。

  消息传回京城时,萧玦正在御书房批阅新政推行的第一批奏章。

  听完暗卫的禀报,他笔锋未停,只是唇角逸出一声极轻的笑。

  “她烧的不是香,”他淡淡道,“是野心者的胆。”

  随即,一道圣旨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发往北境:凡曾参与余昭集会者,若七日内前往当地官府自首,并上缴所有私藏的违禁香料,一概免罪。

  负隅顽抗者,以同谋论处,株连三族!

  旨意一出,北境震动。

  那些本就惶惶不可终日的将领们,哪里还敢有半分迟疑。

  不过半月,北境十三州府,共呈缴“软刀香”、“蚀骨粉”等各类违禁军用香料二百余箱,因此被牵连、罢黜、查办的大小官员,多达四十七人。

  一场足以动摇国本的兵变,就此消弭于无形。

  然而,沈流苏并未立刻班师回朝。

  她留在了雁门关,以香衡使之名,开办了第一期“香政讲学堂”,首批招收的学员,竟全是那些在历年边境冲突中牺牲的戍边将士遗孤。

  她不仅教他们读书识字,更将沈家香谱中那些强身健体、祛除瘴疠、醒神通窍的调香之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冯承恩则按照她的吩咐,在雁门关最高的烽火台上,竖起了一座巨大的新风标。

  风标的最顶端,镶嵌着的,正是那块从余世庸京中别院搜出的、刻着他私人印鉴的香印残片。

  从此,每当北风吹过关隘,风标转动,那块罪恶的印记便会带动铜铃,发出一阵阵低沉悠远的鸣响,如警钟长鸣,回荡在北境的天空下,日夜不息。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百草苑内,那九座终年香烟缭绕的莲花香炉,似乎也感应到了北方的风。

  这一日,京中百姓惊奇地发现,那盘踞在皇城上空数月、状如莲花的祥云,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换了形态。

  云气翻涌,聚散有时,最终,竟化作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鹰首昂然,遥遥指向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