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寂,在禁军铁靴踏碎最后一寸天光后,彻底吞噬了香政评议会。
那股森然的杀机,并非来自刀锋剑刃,而是源于一个被深埋十年,一旦揭开便足以动摇国本的惊天秘密。
余世庸像一条被抽去脊骨的死狗,被禁军拖拽而出,那张曾经布满阴诡笑纹的脸,此刻只剩下血污与呆滞。
他癫狂的嘶吼犹在梁柱间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淬毒的钢针,刺入在场每个人的耳膜,也刺入了这座辉煌宫城的骨髓。
萧玦站在堂中,背影如山,纹丝不动。
他没有看被拖走的余世庸,目光始终落在沈流苏身上,那双深不见底的龙目中,第一次没有了审视与试探,只剩下一种混杂着震惊、忌惮与……某种难以言喻的倚重的复杂光芒。
“今日之事,入你耳,烂你心。”他的声音不高,却比冬日的寒冰更具穿透力,扫过在场每一个瑟瑟发抖的禁军与内侍,“朕不想在宫中任何一个角落,再听到余世庸这个名字,以及他说的任何一个字。”
“遵旨!”震天的回应之后,是整齐划一的刀鞘碰撞声。
大门在他们身后重重合上,将这满室惊天的秘密,尽数封存于黑暗之中。
“把他押入天牢最深处,单设一室,朕要亲自审问。”萧玦对禁军统领下达了第二道密令,随即转向沈流苏,“你,随朕来。”
天牢,大晏王朝最阴森可怖之地。
然而余世庸被关押的囚室,却干净得不像话。
没有刑具,没有血污,甚至连一丝霉味都没有。
萧玦坐于审案桌后,沈流苏侍立一旁。
可接下来三日,局面却陷入了僵局。
那个在香政公署当场崩溃疯癫的老人,竟在入狱的第二天,奇迹般地恢复了清明。
他不再嘶吼,不再疯言疯语,只是枯坐于草席之上,双目紧闭,无论萧玦如何威逼利诱,无论大理寺的审讯高手如何旁敲侧击,他都如同一尊石像,不言不语,不饮不食。
第三日,大理寺卿硬着头皮上奏,称余世庸心智已损,疯癫之症反复无常,其在公署的供词乃疯癫之语,不足为信。
建议按“病废”处置,将此案悄无声息地了结。
萧玦面无表情地将奏折掷于一旁,案角的烛火映出他眼中冰冷的嘲弄。
“病废?”他冷笑一声,目光转向始终沉默的沈流苏,“沈香主,你怎么看?”
“回陛下,他不是疯,他是在等。”沈流苏的声音清冷如玉石相击,“他在等‘破妄气场’在他神魂中留下的冲击彻底消散,等那段被强行唤醒的记忆重新沉入识海深处。他更在等我们手里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效力。他笃定,只要他能熬过去,陛下便不敢用一句‘疯话’,去动摇先帝的声名。”
萧玦的指节收紧,捏得紫檀木扶手咯吱作响。
他知道,沈流苏说得对。
这个老鬼,是在用沉默和时间,跟他进行一场无声的豪赌。
“臣请陛下,再给臣三日。”沈流苏深深一揖。
得到默许后,她没有再去天牢,而是转身回了百草苑。
那座昔日冷清的宫苑,如今已是她的王国。
在苑中最高的那座观星塔的密室里,她从一个尘封多年的紫檀木匣中,取出了一卷残破的绢帛。
《沈氏残谱·心香篇》。
这是她母亲的遗物,记录着沈家最诡秘、最凶险的调香之术。
她的指尖拂过绢帛上已经泛黄的字迹,最终停留在一行小字上——“忆引香”。
此香,并非毒药,而是钥匙。
它能以特定的香料组合,穿透神识的壁垒,强行叩开记忆的门扉,将那些被刻意遗忘、深埋心底的往事,如画卷般一帧帧重新展现在受术者眼前。
但施展此法,凶险异常。
谱中明确记载:施术者,须以自身气息为引,与受术者神魂相合,方能牵引记忆。
若施术者心神稍有不稳,或是体质与香气相冲,便会引火烧身,神魂反噬,轻则痴傻,重则殒命。
沈流苏凝视着室内铜镜中那张略显苍白的脸。
她自小便体弱,对任何涉及精神类的香品都格外敏感,此乃调香师之大忌。
可她别无选择。
若不用此法,余世庸将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被撬开的黑匣子,她父母的冤屈,将永远缺少那最后一块、也是最关键的一块拼图。
“冯匠官。”她走出密室,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一直候在塔外的冯承恩立刻上前一步,无声询问。
“我要你,改造一间天牢囚室。”沈流苏递给他一张图纸,“四壁,涂满吸音的松脂香泥;地面,按此图纹路开凿铜槽,用于引导香气流转;顶部,开九孔天窗,我要它能完全模拟百草苑高塔之上的气流循环。我要你将那里,变成一座无法逃离的‘静思阁’。”
冯承恩接过图纸,只看了一眼,便明白了她的意图。
他什么也没问,重重点了点头,提着他的工具箱,身影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沈流苏则转身进了药庐,将自己反锁其中。
她要配制的,是“忆引香”的引子——“三醒香丸”。
此香丸分三层,效力递进,须连续三日依次焚烧,方能瓦解一个高手所有的心理防线。
第一丸,镇魂。
以雪域龙胆、北地寒松为主料,其气清冷,可平复狂躁,令心神重归宁静。
第二丸,引思。
以南海沉水香、西岭迷迭为核心,其气幽远,能悄然渗入梦境,勾连记忆碎片。
第三丸,破妄。
以失传的“幻根藤”残根磨粉,辅以七种至阳至烈之草木精华,其气霸道,可一举击溃神魂壁垒,令所有记忆无所遁形!
第四日,深夜,天牢。
那间改造后的囚室,已被命名为“静思阁”。
沈流苏一袭素衣,静坐于蒲团之上,与她相对而坐的,正是闭目如死的余世庸。
两人之间,隔着一尊小巧的莲花铜炉。
她亲手点燃了第一炉“镇魂香”。
香气清冷,如月下雪夜的松林,无声无息地弥漫开来。
余世庸的嘴角,起初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
但半柱香后,他那紧绷的肩背不自觉地松弛下来,呼吸变得绵长而平稳,长长的眼睫开始微微颤动。
次日,同一时刻,第二炉“引思香”被点燃。
香气变得幽深而绵长,仿佛遥远寺庙传来的钟声,带着恍惚的禅意。
炉烟袅袅,在铜槽的引导下,如丝如缕地缠绕在余世庸周身。
焚至半刻,他紧闭的双唇忽然翕动,发出一声梦呓般的低语:“……那年冬至,雪下得好大……你娘抱着你,跪在御前……”
他的声音含混不清,却如一道惊雷劈在沈流苏心头。
“她说……她说‘香不会说谎’……”
沈流苏执着香箸的指尖猛然一抖,险些将香箸跌落。
她死死咬住下唇,才没让任何情绪泄露出来。
她不能动,不能有任何回应,否则气息一乱,前功尽弃。
第三日,决战之时。
沈流苏的面色比前两日更加苍白,眼下是两圈淡淡的青影。
她将最后一枚“破妄香丸”放入炉中。
这一次,香烟并未弥散,而是诡异地盘旋升腾,凝成一股肉眼可见的螺旋,如同一条无形的毒蛇,精准地钻入余世庸的鼻窍!
“呃啊——!”
余世庸猛然睁开双眼,那双浑浊的老眼中布满血丝,瞳孔剧烈收缩,仿佛看到了世间最恐怖的景象。
他不再是梦呓,而是发出了一声凄厉至极的嘶吼:
“是我!是我逼摄政王动手的!是我算准了沈家那批贡香的路线,亲手把‘寒髓香’的引子塞进了他们的箱子里!因为先帝答应我——只要沈家倒了,御香局就是我的天下!是我一个人的!”
他涕泪横流,神情癫狂,双手在空中疯狂抓挠,仿佛要撕碎那些纠缠他一生的梦魇。
“可他后来知道了……先帝他什么都知道了!他查到了真相……但他没有杀我!他让我活着,让我顶着‘为他祈福’的名义活着!只为了让我替他,替皇室,守住这个秘密!守住他纵容冤案发生的污点!啊!!”
话音未落,他猛地向前一扑,“噗”地喷出一大口腥臭的黑血,整个人直挺挺地昏死过去,身下,洇开一滩触目惊心的暗红。
死一般的寂静。
沈流苏缓缓站起身,踉跄了一下,扶住冰冷的墙壁才稳住身形。
她没有看昏死的余世庸,而是走到他的草席边,弯下腰,从他枕下抽出了一片被体温焐得焦黄的纸片。
那竟是当年沈家那批贡香登记簿的残页!
纸页之上,除了沈家管事的签名,更有一行用朱笔写下的小字批注,笔迹老辣而阴狠:“此批迷情蕊,已换作寒髓。”
落款处,是一个早已被销毁的、属于余世庸的私人印鉴的淡淡痕迹。
铁证如山。
沈流苏小心翼翼地将这片承载了家族血海深仇的纸页叠好,收入袖中。
她一步步走出牢门,刺骨的夜风迎面扑来,让她混沌的头脑清醒了些许。
她抬起头,仰望着宫墙之上,那由九座莲花香炉汇聚而成、数日未散的莲形香云。
“娘,”她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声道,“我说过,我会让每一个说香无用的人,亲眼看见它,是如何剖开人心,称量罪恶的。”
而此刻,千里之外的太极殿深处。
萧玦独立于暗廊的阴影之下,手中紧紧攥着一封用火漆密封、尚未拆启的密折。
密折的封皮上,用飞白体写着两个字:北境。
下面是一行更小的字:八百里加急。
这是来自北境边将的急报,三天前就已送达御前。
密报的内容他早已通过密探知晓——余世庸在漠北担任监军的独子余骁,已于五日前,擅自集结旧部三万,兵锋所指,不明。
三日了。
这封足以引发朝堂巨震的密折,他却始终没有拆开。
没有发兵,没有旨意,没有召见任何一位大臣。
他就这样,让这道催命符,在自己手中静静地躺了三天。
整个前朝,已因帝王的沉默而惶恐不安,暗流汹涌。
人人都在猜测,这位年轻的君主,是否在面对这盘根错节的旧案与边境兵变的双重压力下,迟疑了。
那股森然的杀机,并非来自刀锋剑刃,而是源于一个被深埋十年,一旦揭开便足以动摇国本的惊天秘密。
余世庸像一条被抽去脊骨的死狗,被禁军拖拽而出,那张曾经布满阴诡笑纹的脸,此刻只剩下血污与呆滞。
他癫狂的嘶吼犹在梁柱间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淬毒的钢针,刺入在场每个人的耳膜,也刺入了这座辉煌宫城的骨髓。
萧玦站在堂中,背影如山,纹丝不动。
他没有看被拖走的余世庸,目光始终落在沈流苏身上,那双深不见底的龙目中,第一次没有了审视与试探,只剩下一种混杂着震惊、忌惮与……某种难以言喻的倚重的复杂光芒。
“今日之事,入你耳,烂你心。”他的声音不高,却比冬日的寒冰更具穿透力,扫过在场每一个瑟瑟发抖的禁军与内侍,“朕不想在宫中任何一个角落,再听到余世庸这个名字,以及他说的任何一个字。”
“遵旨!”震天的回应之后,是整齐划一的刀鞘碰撞声。
大门在他们身后重重合上,将这满室惊天的秘密,尽数封存于黑暗之中。
“把他押入天牢最深处,单设一室,朕要亲自审问。”萧玦对禁军统领下达了第二道密令,随即转向沈流苏,“你,随朕来。”
天牢,大晏王朝最阴森可怖之地。
然而余世庸被关押的囚室,却干净得不像话。
没有刑具,没有血污,甚至连一丝霉味都没有。
萧玦坐于审案桌后,沈流苏侍立一旁。
可接下来三日,局面却陷入了僵局。
那个在香政公署当场崩溃疯癫的老人,竟在入狱的第二天,奇迹般地恢复了清明。
他不再嘶吼,不再疯言疯语,只是枯坐于草席之上,双目紧闭,无论萧玦如何威逼利诱,无论大理寺的审讯高手如何旁敲侧击,他都如同一尊石像,不言不语,不饮不食。
第三日,大理寺卿硬着头皮上奏,称余世庸心智已损,疯癫之症反复无常,其在公署的供词乃疯癫之语,不足为信。
建议按“病废”处置,将此案悄无声息地了结。
萧玦面无表情地将奏折掷于一旁,案角的烛火映出他眼中冰冷的嘲弄。
“病废?”他冷笑一声,目光转向始终沉默的沈流苏,“沈香主,你怎么看?”
“回陛下,他不是疯,他是在等。”沈流苏的声音清冷如玉石相击,“他在等‘破妄气场’在他神魂中留下的冲击彻底消散,等那段被强行唤醒的记忆重新沉入识海深处。他更在等我们手里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效力。他笃定,只要他能熬过去,陛下便不敢用一句‘疯话’,去动摇先帝的声名。”
萧玦的指节收紧,捏得紫檀木扶手咯吱作响。
他知道,沈流苏说得对。
这个老鬼,是在用沉默和时间,跟他进行一场无声的豪赌。
“臣请陛下,再给臣三日。”沈流苏深深一揖。
得到默许后,她没有再去天牢,而是转身回了百草苑。
那座昔日冷清的宫苑,如今已是她的王国。
在苑中最高的那座观星塔的密室里,她从一个尘封多年的紫檀木匣中,取出了一卷残破的绢帛。
《沈氏残谱·心香篇》。
这是她母亲的遗物,记录着沈家最诡秘、最凶险的调香之术。
她的指尖拂过绢帛上已经泛黄的字迹,最终停留在一行小字上——“忆引香”。
此香,并非毒药,而是钥匙。
它能以特定的香料组合,穿透神识的壁垒,强行叩开记忆的门扉,将那些被刻意遗忘、深埋心底的往事,如画卷般一帧帧重新展现在受术者眼前。
但施展此法,凶险异常。
谱中明确记载:施术者,须以自身气息为引,与受术者神魂相合,方能牵引记忆。
若施术者心神稍有不稳,或是体质与香气相冲,便会引火烧身,神魂反噬,轻则痴傻,重则殒命。
沈流苏凝视着室内铜镜中那张略显苍白的脸。
她自小便体弱,对任何涉及精神类的香品都格外敏感,此乃调香师之大忌。
可她别无选择。
若不用此法,余世庸将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被撬开的黑匣子,她父母的冤屈,将永远缺少那最后一块、也是最关键的一块拼图。
“冯匠官。”她走出密室,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一直候在塔外的冯承恩立刻上前一步,无声询问。
“我要你,改造一间天牢囚室。”沈流苏递给他一张图纸,“四壁,涂满吸音的松脂香泥;地面,按此图纹路开凿铜槽,用于引导香气流转;顶部,开九孔天窗,我要它能完全模拟百草苑高塔之上的气流循环。我要你将那里,变成一座无法逃离的‘静思阁’。”
冯承恩接过图纸,只看了一眼,便明白了她的意图。
他什么也没问,重重点了点头,提着他的工具箱,身影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沈流苏则转身进了药庐,将自己反锁其中。
她要配制的,是“忆引香”的引子——“三醒香丸”。
此香丸分三层,效力递进,须连续三日依次焚烧,方能瓦解一个高手所有的心理防线。
第一丸,镇魂。
以雪域龙胆、北地寒松为主料,其气清冷,可平复狂躁,令心神重归宁静。
第二丸,引思。
以南海沉水香、西岭迷迭为核心,其气幽远,能悄然渗入梦境,勾连记忆碎片。
第三丸,破妄。
以失传的“幻根藤”残根磨粉,辅以七种至阳至烈之草木精华,其气霸道,可一举击溃神魂壁垒,令所有记忆无所遁形!
第四日,深夜,天牢。
那间改造后的囚室,已被命名为“静思阁”。
沈流苏一袭素衣,静坐于蒲团之上,与她相对而坐的,正是闭目如死的余世庸。
两人之间,隔着一尊小巧的莲花铜炉。
她亲手点燃了第一炉“镇魂香”。
香气清冷,如月下雪夜的松林,无声无息地弥漫开来。
余世庸的嘴角,起初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
但半柱香后,他那紧绷的肩背不自觉地松弛下来,呼吸变得绵长而平稳,长长的眼睫开始微微颤动。
次日,同一时刻,第二炉“引思香”被点燃。
香气变得幽深而绵长,仿佛遥远寺庙传来的钟声,带着恍惚的禅意。
炉烟袅袅,在铜槽的引导下,如丝如缕地缠绕在余世庸周身。
焚至半刻,他紧闭的双唇忽然翕动,发出一声梦呓般的低语:“……那年冬至,雪下得好大……你娘抱着你,跪在御前……”
他的声音含混不清,却如一道惊雷劈在沈流苏心头。
“她说……她说‘香不会说谎’……”
沈流苏执着香箸的指尖猛然一抖,险些将香箸跌落。
她死死咬住下唇,才没让任何情绪泄露出来。
她不能动,不能有任何回应,否则气息一乱,前功尽弃。
第三日,决战之时。
沈流苏的面色比前两日更加苍白,眼下是两圈淡淡的青影。
她将最后一枚“破妄香丸”放入炉中。
这一次,香烟并未弥散,而是诡异地盘旋升腾,凝成一股肉眼可见的螺旋,如同一条无形的毒蛇,精准地钻入余世庸的鼻窍!
“呃啊——!”
余世庸猛然睁开双眼,那双浑浊的老眼中布满血丝,瞳孔剧烈收缩,仿佛看到了世间最恐怖的景象。
他不再是梦呓,而是发出了一声凄厉至极的嘶吼:
“是我!是我逼摄政王动手的!是我算准了沈家那批贡香的路线,亲手把‘寒髓香’的引子塞进了他们的箱子里!因为先帝答应我——只要沈家倒了,御香局就是我的天下!是我一个人的!”
他涕泪横流,神情癫狂,双手在空中疯狂抓挠,仿佛要撕碎那些纠缠他一生的梦魇。
“可他后来知道了……先帝他什么都知道了!他查到了真相……但他没有杀我!他让我活着,让我顶着‘为他祈福’的名义活着!只为了让我替他,替皇室,守住这个秘密!守住他纵容冤案发生的污点!啊!!”
话音未落,他猛地向前一扑,“噗”地喷出一大口腥臭的黑血,整个人直挺挺地昏死过去,身下,洇开一滩触目惊心的暗红。
死一般的寂静。
沈流苏缓缓站起身,踉跄了一下,扶住冰冷的墙壁才稳住身形。
她没有看昏死的余世庸,而是走到他的草席边,弯下腰,从他枕下抽出了一片被体温焐得焦黄的纸片。
那竟是当年沈家那批贡香登记簿的残页!
纸页之上,除了沈家管事的签名,更有一行用朱笔写下的小字批注,笔迹老辣而阴狠:“此批迷情蕊,已换作寒髓。”
落款处,是一个早已被销毁的、属于余世庸的私人印鉴的淡淡痕迹。
铁证如山。
沈流苏小心翼翼地将这片承载了家族血海深仇的纸页叠好,收入袖中。
她一步步走出牢门,刺骨的夜风迎面扑来,让她混沌的头脑清醒了些许。
她抬起头,仰望着宫墙之上,那由九座莲花香炉汇聚而成、数日未散的莲形香云。
“娘,”她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声道,“我说过,我会让每一个说香无用的人,亲眼看见它,是如何剖开人心,称量罪恶的。”
而此刻,千里之外的太极殿深处。
萧玦独立于暗廊的阴影之下,手中紧紧攥着一封用火漆密封、尚未拆启的密折。
密折的封皮上,用飞白体写着两个字:北境。
下面是一行更小的字:八百里加急。
这是来自北境边将的急报,三天前就已送达御前。
密报的内容他早已通过密探知晓——余世庸在漠北担任监军的独子余骁,已于五日前,擅自集结旧部三万,兵锋所指,不明。
三日了。
这封足以引发朝堂巨震的密折,他却始终没有拆开。
没有发兵,没有旨意,没有召见任何一位大臣。
他就这样,让这道催命符,在自己手中静静地躺了三天。
整个前朝,已因帝王的沉默而惶恐不安,暗流汹涌。
人人都在猜测,这位年轻的君主,是否在面对这盘根错节的旧案与边境兵变的双重压力下,迟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