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总结会结束没几天,陈老五就揣着一个崭新的硬壳笔记本,敲开了合作社会议室的门。笔记本封面是深棕色的,封面上用钢笔端正地写着“望海坡合作社灾情日记”,字迹虽有些颤抖,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三秒,我琢磨着,得把这次暴雪救灾的事儿记下来。”陈老五把笔记本放在桌上,翻开第一页,上面已经画好了简单的目录,“咱们这代人懂点种地的老经验,可年轻人没经历过这么大的灾,以后再遇上,别再走弯路。我把过程、教训、物资准备都记下来,以后谁想看都能翻,也算给合作社留个念想。”
三秒看着笔记本上工整的字迹,心里一阵暖流。他知道,陈老五今年六十多了,眼神不太好,平时写字都得戴老花镜,却主动要写“灾情日记”,这份心比什么都珍贵。“陈叔,您这想法太好了!我帮您找照片,把玉米地受灾前、受灾时、救灾后的样子都贴上,这样更清楚。”
从那天起,陈老五每天吃完晚饭,就坐在灯下写日记。他戴着老花镜,手里握着钢笔,一笔一划地回忆着救灾的每一个细节。写到暴雪突降的那天,他皱着眉想了半天:“那天早上天阴得厉害,我还跟老伴说要下雪,没成想下这么大……”他把降雪时间、积雪厚度都记下来,还在旁边画了个小雪花标记;写到抢收玉米时,他特意标注了“年轻社员清积雪要离玉米根五寸远”“扶秸秆先抖雪再顺劲撑”,这些都是救灾时总结的老经验。
遇到记不清的细节,陈老五就拄着拐杖去问其他社员。他找到老王,问清了第一天抢收的玉米袋数;找到赵二婶,确认了后勤送热水的时间;甚至还去问乐乐,孩子们帮忙递了多少根竹竿。“一点都不能错,这日记是给后人看的,得真实。”他总这么说。
三秒也没闲着,他翻遍了合作社的手机相册,找出了不少珍贵的照片:有暴雪后玉米地倒伏的惨状,秸秆被压得贴在雪地上;有社员们冒雪救灾的场景,大家冻得通红的脸上满是坚定;还有搭建保温棚、晾晒玉米的画面,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救灾的点点滴滴。他把照片洗出来,按时间顺序整理好,交给陈老五贴在日记里。
陈老五接过照片,小心翼翼地用胶水粘贴,生怕弄坏了。贴到三秒冻伤的手的照片时,他叹了口气,在旁边写道:“三秒的手冻得发紫,还带头干活,这才是合作社的带头人。以后救灾,得让大伙多戴手套,备好冻疮膏。”贴到保温棚的照片时,他又补充道:“塑料薄膜要选厚的,竹竿插深点,不然抗不住大风。”
日记里不仅有过程,还有满满的教训。陈老五在“经验教训”那一页,用红笔写了三条:一是晚熟玉米种太多,抗灾能力弱,以后要调整种植结构;二是防灾物资准备不足,临时找竹竿、薄膜耽误时间,得建物资库;三是没提前关注天气预报,暴雪来临时手忙脚乱,以后要安排人盯天气。每条教训后面,都跟着具体的改进办法,都是社员们在总结会上讨论的结果。
一个月后,“灾情日记”终于写完了。陈老五把笔记本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又找三秒和老王帮忙检查,确认没有遗漏的细节,才放心地把它交给三秒。笔记本足足写了五十多页,里面有文字、有照片、有手绘的地块图,还有社员们的签名——每一个参与救灾的社员,都在日记最后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像是给这段难忘的经历,盖上了一个珍贵的印章。
三秒把“灾情日记”放在合作社办公室的书柜里,专门腾出一个格子,还在旁边放了一本留言本:“以后谁看了日记有想法,或者遇到新的灾情,都能在留言本上写下来,咱们把这日记一直传下去。”
后来,常有社员来翻这本日记。小林翻到扶秸秆的技巧时,会认真记在手机里,说以后救灾用得上;年轻的技术员来村里指导时,也会翻看日记,称赞这是“最接地气的防灾手册”。陈老五偶尔也会来看看,看到自己写的文字,看到社员们的签名,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本“灾情日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记录着望海坡村社员们的坚韧与团结;没有精美的排版,却藏着最实用的救灾经验。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曾经的灾害教训,变成了未来的防灾底气,也让合作社的精神,在一页页纸间,慢慢传承下去。
“三秒,我琢磨着,得把这次暴雪救灾的事儿记下来。”陈老五把笔记本放在桌上,翻开第一页,上面已经画好了简单的目录,“咱们这代人懂点种地的老经验,可年轻人没经历过这么大的灾,以后再遇上,别再走弯路。我把过程、教训、物资准备都记下来,以后谁想看都能翻,也算给合作社留个念想。”
三秒看着笔记本上工整的字迹,心里一阵暖流。他知道,陈老五今年六十多了,眼神不太好,平时写字都得戴老花镜,却主动要写“灾情日记”,这份心比什么都珍贵。“陈叔,您这想法太好了!我帮您找照片,把玉米地受灾前、受灾时、救灾后的样子都贴上,这样更清楚。”
从那天起,陈老五每天吃完晚饭,就坐在灯下写日记。他戴着老花镜,手里握着钢笔,一笔一划地回忆着救灾的每一个细节。写到暴雪突降的那天,他皱着眉想了半天:“那天早上天阴得厉害,我还跟老伴说要下雪,没成想下这么大……”他把降雪时间、积雪厚度都记下来,还在旁边画了个小雪花标记;写到抢收玉米时,他特意标注了“年轻社员清积雪要离玉米根五寸远”“扶秸秆先抖雪再顺劲撑”,这些都是救灾时总结的老经验。
遇到记不清的细节,陈老五就拄着拐杖去问其他社员。他找到老王,问清了第一天抢收的玉米袋数;找到赵二婶,确认了后勤送热水的时间;甚至还去问乐乐,孩子们帮忙递了多少根竹竿。“一点都不能错,这日记是给后人看的,得真实。”他总这么说。
三秒也没闲着,他翻遍了合作社的手机相册,找出了不少珍贵的照片:有暴雪后玉米地倒伏的惨状,秸秆被压得贴在雪地上;有社员们冒雪救灾的场景,大家冻得通红的脸上满是坚定;还有搭建保温棚、晾晒玉米的画面,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救灾的点点滴滴。他把照片洗出来,按时间顺序整理好,交给陈老五贴在日记里。
陈老五接过照片,小心翼翼地用胶水粘贴,生怕弄坏了。贴到三秒冻伤的手的照片时,他叹了口气,在旁边写道:“三秒的手冻得发紫,还带头干活,这才是合作社的带头人。以后救灾,得让大伙多戴手套,备好冻疮膏。”贴到保温棚的照片时,他又补充道:“塑料薄膜要选厚的,竹竿插深点,不然抗不住大风。”
日记里不仅有过程,还有满满的教训。陈老五在“经验教训”那一页,用红笔写了三条:一是晚熟玉米种太多,抗灾能力弱,以后要调整种植结构;二是防灾物资准备不足,临时找竹竿、薄膜耽误时间,得建物资库;三是没提前关注天气预报,暴雪来临时手忙脚乱,以后要安排人盯天气。每条教训后面,都跟着具体的改进办法,都是社员们在总结会上讨论的结果。
一个月后,“灾情日记”终于写完了。陈老五把笔记本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又找三秒和老王帮忙检查,确认没有遗漏的细节,才放心地把它交给三秒。笔记本足足写了五十多页,里面有文字、有照片、有手绘的地块图,还有社员们的签名——每一个参与救灾的社员,都在日记最后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像是给这段难忘的经历,盖上了一个珍贵的印章。
三秒把“灾情日记”放在合作社办公室的书柜里,专门腾出一个格子,还在旁边放了一本留言本:“以后谁看了日记有想法,或者遇到新的灾情,都能在留言本上写下来,咱们把这日记一直传下去。”
后来,常有社员来翻这本日记。小林翻到扶秸秆的技巧时,会认真记在手机里,说以后救灾用得上;年轻的技术员来村里指导时,也会翻看日记,称赞这是“最接地气的防灾手册”。陈老五偶尔也会来看看,看到自己写的文字,看到社员们的签名,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本“灾情日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记录着望海坡村社员们的坚韧与团结;没有精美的排版,却藏着最实用的救灾经验。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曾经的灾害教训,变成了未来的防灾底气,也让合作社的精神,在一页页纸间,慢慢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