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寒潮过后,望海坡村的田埂上还残留着未化的积雪,三秒却已带着合作社的种植计划草稿,踩着薄雪往镇上农技站赶。上次暴雪让晚熟玉米受损严重,调整种植结构成了合作社的头等大事,而农技员李工的专业意见,是制定新计划的关键。
“李工,您看咱们村这土壤和气候,明年种点啥能少受灾害影响?”一进农技站,三秒就把草稿递过去,草稿上密密麻麻记着今年玉米的受灾数据,还有社员们提出的种植建议。李工推了推眼镜,仔细翻看着,又拿出望海坡村的土壤检测报告和近十年的气候数据,指着图表说:“你们村冬季风大、低温期长,晚熟玉米成熟晚,正好赶上寒潮高发期,风险太高。明年得减少晚熟玉米面积,换成耐寒的小麦和大豆——小麦能扛零下十度的低温,大豆生长期短,九月就能收割,避开冬季灾害。”
三秒赶紧掏出笔记本记录,笔尖在纸上飞快滑动:“那小麦和大豆种多少合适?剩下的地还能种点啥?”“晚熟玉米从十亩减到三亩,只种早熟品种,”李工在草稿上圈画,“再种五亩冬小麦,三亩大豆,剩下两亩种耐寒的青贮玉米,既能当饲料,生长期也短。这样搭配,不管是寒潮还是大风,都能减少损失。”
从农技站回来,三秒立刻召集社员开种植规划会。他把调整后的计划写在黑板上,还贴出李工给的作物耐寒数据图表:“大伙看,冬小麦的耐寒性比晚熟玉米强三倍,大豆成熟早,能避开暴雪季。咱们这么调整,不是不种玉米了,是让种植结构更稳,从根上减少风险。”
刚开始,有些老社员有点犹豫——种了一辈子玉米,突然改种小麦和大豆,心里没底。老王皱着眉说:“小麦和大豆咋种啊?咱们没经验,万一产量不行咋办?”三秒早有准备,从包里掏出几本种植手册,是李工帮忙找的:“李工说了,明年会派技术员来村里指导,播种、施肥、防虫都教咱们。我还联系了镇上的粮站,小麦和大豆成熟了他们保收,价格也不低,大伙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陈老五接过手册翻了几页,指着里面的病虫害防治章节说:“我看行!咱们种玉米怕寒潮,种小麦大豆能避过去,还能轮作养地,明年玉米说不定长得更好。”他的话让不少社员松了口气,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确定了种植比例,三秒又提出了新想法:“咱们还得在玉米地周边种防风林!这次暴雪后,我发现田边没树的地块,玉米倒得更严重。种上杨树和槐树,既能挡冬季的寒风,夏天还能遮阴,对作物好处多。”他说着,拿出一张手绘的地块规划图,玉米地四周画着整齐的树木轮廓,“防风林不用占太多地,沿着田埂种,一行树就能护一片庄稼。”
赵二婶看着规划图,笑着说:“种上树好啊!以后下地干活还能歇脚,村里环境也能变美。我家后院有杨树苗,明年开春就能移栽!”其他社员也纷纷响应,有的说要捐树苗,有的说愿意出力气挖坑种植。
接下来的半个月,三秒带着社员们忙着准备:联系种子供应商,订购冬小麦和大豆种子;跟着技术员学习耕地、起垄的技巧;还在田埂上丈量划线,确定防风林的种植位置。小林和几个年轻社员用无人机拍了地块照片,在电脑上做了精准的种植分布图,哪块地种小麦,哪块地种大豆,哪排种树木,都标得清清楚楚。
年底的时候,新的种植计划终于全部敲定,合作社的公告栏上贴出了彩色的规划图,吸引了不少村民来看。图上,绿色的小麦区、黄色的大豆区、金色的玉米区和褐色的防风林区整齐排列,旁边还写着预计产量和收益。三秒站在公告栏前,给村民们讲解:“明年春天一到,咱们就播种、种树,把地整得稳稳的,不管冬天来啥灾害,咱们都有底气!”
寒风掠过田埂,吹起规划图的边角,却吹不散社员们的信心。他们知道,这次调整种植计划,不是向灾害妥协,而是用更聪明的办法守护土地。等到明年春天,望海坡村的田野上,不仅会有绿油油的麦苗和豆苗,还会有一排排挺拔的树苗,它们将和社员们一起,抵御风雨,守护着合作社的希望与收成。
“李工,您看咱们村这土壤和气候,明年种点啥能少受灾害影响?”一进农技站,三秒就把草稿递过去,草稿上密密麻麻记着今年玉米的受灾数据,还有社员们提出的种植建议。李工推了推眼镜,仔细翻看着,又拿出望海坡村的土壤检测报告和近十年的气候数据,指着图表说:“你们村冬季风大、低温期长,晚熟玉米成熟晚,正好赶上寒潮高发期,风险太高。明年得减少晚熟玉米面积,换成耐寒的小麦和大豆——小麦能扛零下十度的低温,大豆生长期短,九月就能收割,避开冬季灾害。”
三秒赶紧掏出笔记本记录,笔尖在纸上飞快滑动:“那小麦和大豆种多少合适?剩下的地还能种点啥?”“晚熟玉米从十亩减到三亩,只种早熟品种,”李工在草稿上圈画,“再种五亩冬小麦,三亩大豆,剩下两亩种耐寒的青贮玉米,既能当饲料,生长期也短。这样搭配,不管是寒潮还是大风,都能减少损失。”
从农技站回来,三秒立刻召集社员开种植规划会。他把调整后的计划写在黑板上,还贴出李工给的作物耐寒数据图表:“大伙看,冬小麦的耐寒性比晚熟玉米强三倍,大豆成熟早,能避开暴雪季。咱们这么调整,不是不种玉米了,是让种植结构更稳,从根上减少风险。”
刚开始,有些老社员有点犹豫——种了一辈子玉米,突然改种小麦和大豆,心里没底。老王皱着眉说:“小麦和大豆咋种啊?咱们没经验,万一产量不行咋办?”三秒早有准备,从包里掏出几本种植手册,是李工帮忙找的:“李工说了,明年会派技术员来村里指导,播种、施肥、防虫都教咱们。我还联系了镇上的粮站,小麦和大豆成熟了他们保收,价格也不低,大伙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陈老五接过手册翻了几页,指着里面的病虫害防治章节说:“我看行!咱们种玉米怕寒潮,种小麦大豆能避过去,还能轮作养地,明年玉米说不定长得更好。”他的话让不少社员松了口气,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确定了种植比例,三秒又提出了新想法:“咱们还得在玉米地周边种防风林!这次暴雪后,我发现田边没树的地块,玉米倒得更严重。种上杨树和槐树,既能挡冬季的寒风,夏天还能遮阴,对作物好处多。”他说着,拿出一张手绘的地块规划图,玉米地四周画着整齐的树木轮廓,“防风林不用占太多地,沿着田埂种,一行树就能护一片庄稼。”
赵二婶看着规划图,笑着说:“种上树好啊!以后下地干活还能歇脚,村里环境也能变美。我家后院有杨树苗,明年开春就能移栽!”其他社员也纷纷响应,有的说要捐树苗,有的说愿意出力气挖坑种植。
接下来的半个月,三秒带着社员们忙着准备:联系种子供应商,订购冬小麦和大豆种子;跟着技术员学习耕地、起垄的技巧;还在田埂上丈量划线,确定防风林的种植位置。小林和几个年轻社员用无人机拍了地块照片,在电脑上做了精准的种植分布图,哪块地种小麦,哪块地种大豆,哪排种树木,都标得清清楚楚。
年底的时候,新的种植计划终于全部敲定,合作社的公告栏上贴出了彩色的规划图,吸引了不少村民来看。图上,绿色的小麦区、黄色的大豆区、金色的玉米区和褐色的防风林区整齐排列,旁边还写着预计产量和收益。三秒站在公告栏前,给村民们讲解:“明年春天一到,咱们就播种、种树,把地整得稳稳的,不管冬天来啥灾害,咱们都有底气!”
寒风掠过田埂,吹起规划图的边角,却吹不散社员们的信心。他们知道,这次调整种植计划,不是向灾害妥协,而是用更聪明的办法守护土地。等到明年春天,望海坡村的田野上,不仅会有绿油油的麦苗和豆苗,还会有一排排挺拔的树苗,它们将和社员们一起,抵御风雨,守护着合作社的希望与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