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搭建“防灾物资库”-《三秒种大田》

  灾后总结会结束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三秒就带着陈老五、老王和小林来到合作社仓库旁的空地。这片空地原本堆着废弃的农具和杂草,此刻却要被改造成“防灾物资库”——这是总结会上大伙一致通过的决定,也是合作社应对未来灾害的重要一步。

  “咱们先把这块地清理出来,平整好地面,再搭个简易的棚子。”三秒拿着卷尺,在空地上丈量,“棚子不用太大,能放下物资就行,但得结实,能挡雨挡风,不然物资受潮发霉就白费了。”他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用石灰画出棚子的轮廓,长十米,宽五米,足够容纳各类防灾物资。

  社员们很快赶来,有的拿着铁锹清理杂草,有的扛着锄头平整地面,有的则搬来废弃的砖块,准备用来砌棚子的地基。陈老五经验丰富,负责指挥搭建棚子:“先把地基夯实,再用砖块砌矮墙,上面搭木梁,铺石棉瓦,这样既结实又防水。”他蹲在地上,手把手教年轻社员砌砖,“砖缝要对齐,水泥要抹匀,不然下雨会漏水,把里面的物资泡坏。”

  小林和几个年轻社员学得很快,手里的砖块在他们手中渐渐堆成了矮墙,虽然不如专业工匠砌得整齐,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陈叔,您看这样行不?”小林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指着刚砌好的一段矮墙问。陈老五走过去,用手敲了敲砖块,听着清脆的声响,满意地点点头:“行!再注意点砖缝的宽度,保持一致,就更好了。”

  与此同时,老王带着另一组社员去镇上采购物资。他们提前列好了清单:竹竿五十根,用于搭建保温棚和支撑作物;塑料薄膜二十卷,防水防潮,可覆盖作物或物资;铁锹三十把、扫帚二十把,用于清理积雪和杂物;保温毯十床,寒潮来临时可覆盖作物保暖;还有绳子、铁丝、手电筒等应急工具。

  “老板,竹竿要最粗最结实的,能扛住大风的!”老王在农资店老板面前,仔细挑选竹竿,每根都要掂量掂量重量,检查有没有裂缝,“我们合作社搭防灾物资库用,以后遇上灾害,全靠这些东西救急呢!”老板听说是合作社用,也格外上心,专门挑了一批质量最好的竹竿,还按批发价给了优惠。

  采购完物资,老王带着社员们用货车把物资拉回合作社。当货车开到空地旁时,棚子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成,石棉瓦也铺好了一半。社员们纷纷动手,把物资搬进还没完工的棚子里,按类别堆放:竹竿靠在墙边,塑料薄膜和保温毯放在干燥的角落,铁锹、扫帚挂在墙上的挂钩上,绳子、铁丝和手电筒则放进木箱里,贴上标签。

  “咱们得把物资分类放好,再做个登记册,以后谁领用,领了多少,都得记下来。”三秒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防灾物资领用登记册”,然后按照物资类别,逐一记录名称、数量、采购日期,“这样既能清楚知道物资的库存,也能防止浪费,确保下次遇到灾情时,能快速找到需要的工具。”

  他还特意在棚子里挂了一块白板,上面贴着物资清单和领用制度:“1. 领用物资需经合作社负责人签字同意;2. 领用后需及时归还,损坏需照价赔偿;3. 定期检查物资,及时补充短缺物品;4. 非灾情期间,不得私自领用物资。”

  “这制度好!”陈老五看着白板上的规定,点点头,“有了制度,大家就知道该怎么领用,不会乱了章法。以后每个月,咱们再安排人检查一次物资,看看有没有损坏或短缺的,及时补充,这样才能保证物资随时能用。”

  接下来的几天,社员们继续完善防灾物资库:在棚子里安装了通风扇,防止物资受潮;在地面铺了防潮垫,避免竹竿、铁锹等工具生锈;还在棚子门口装了一把大锁,钥匙由合作社财务保管,确保物资安全。

  当最后一把锁挂上时,三秒和社员们站在防灾物资库前,看着整齐堆放的物资、清晰的登记册和明确的领用制度,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以后再遇上暴雪、寒潮这些灾害,咱们就不用手忙脚乱了。”三秒拍了拍身边的竹竿,“有了这些物资,咱们能第一时间救灾,减少损失。”

  老王也笑着说:“是啊!以前遇上灾害,咱们只能临时找工具,东拼西凑,耽误不少时间。现在有了这个物资库,啥都准备好了,心里也踏实多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防灾物资库的石棉瓦上,泛着温暖的光。这个小小的棚子,虽然简陋,却装满了合作社应对灾害的决心和希望。三秒知道,搭建防灾物资库只是第一步,未来还需要不断完善防灾预案、加强气象监测、组织应急演练,才能让合作社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更有底气,更有力量。

  但此刻,看着身边齐心协力的社员们,看着整齐有序的防灾物资,他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只要大家继续团结一心,做好准备,望海坡村的合作社,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抵御住每一次风雨,迎来每一次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