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邻村的救灾借鉴-《三秒种大田》

  望海坡合作社抗雪救灾的事,像长了翅膀似的,很快传到了周边几个村子。邻村李家村的玉米地也受了暴雪影响,损失不小,村支书老杨听说望海坡不仅抢回了近万斤玉米,还建了防灾物资库,特意带着村里的种植能手和合作社代表,专程来学习经验。

  这天上午,老杨一行五人踩着还没完全化的薄雪,来到望海坡合作社。三秒和陈老五早就等在门口,热情地把他们迎进会议室。刚坐下,老杨就急着开口:“三秒,陈叔,你们可得好好给我们讲讲,这么大的雪灾,你们是咋把玉米抢回来的?我们村的玉米地,一半都绝收了,看着真心疼!”

  三秒笑着递过热茶,又示意陈老五拿出那本“灾情日记”:“老杨哥别急,咱们慢慢说。这次能减少损失,多亏了大伙齐心协力,也多亏了陈叔记的这本日记,里面把救灾的每一步都写得清清楚楚。”

  陈老五把深棕色封面的日记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翻开,指着里面的文字和照片,开始详细讲解:“你们看,这是暴雪刚下时的玉米地,秸秆全倒了,玉米穗冻得发紫。我们第一步就是紧急召集社员,按体力分工——年轻的清积雪,中年的扶秸秆,老人妇女收玉米穗,这样效率高,还不容易乱。”他翻到记录分工的那一页,上面画着简单的分工示意图,旁边还标注着“清积雪要离玉米根五寸远,避免伤根”“扶秸秆先抖雪再顺劲撑,减少断秆”等细节。

  老杨和代表们凑过来看,一边点头一边记笔记,老杨还时不时停下来提问:“陈叔,你们扶秸秆用的竹竿,是提前准备的还是临时找的?我们村当时就是没工具,耽误了不少时间。”

  “刚开始是临时凑的,后来发现不够,又去镇上买的。”陈老五翻到记录物资准备的章节,“这也是我们总结的教训——现在专门建了防灾物资库,里面备了五十根竹竿、二十卷塑料薄膜,还有铁锹、保温毯这些,下次再遇上灾,直接就能用。”

  三秒接过话茬:“不仅要备物资,还得有制度。我们制定了物资领用登记册,谁领用、领多少、用在哪,都记得明明白白,既不会浪费,也能保证下次救灾时有足够的工具。”他说着,让小林拿来物资库的登记本,递给老杨看。登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领用记录,每一项都有签名和日期,一目了然。

  听完讲解,三秒带着老杨一行去参观防灾物资库。刚走到仓库旁,一座整齐的石棉瓦棚子就映入眼帘,棚子门口挂着“望海坡合作社防灾物资库”的牌子,里面的物资按类别堆放:竹竿靠在墙边,塑料薄膜和保温毯用防潮布裹着,铁锹、扫帚挂在墙上的挂钩上,绳子、手电筒装在贴了标签的木箱里。

  “这物资库真规整!”老杨走进棚子,伸手摸了摸竹竿,又翻看了一下塑料薄膜,“我们村也得建一个,不然下次再遇上灾害,还是手忙脚乱。”旁边的李家村合作社代表也忍不住称赞:“你们考虑得太周全了,从救灾流程到物资准备,连细节都想到了,这才是合作社的担当!”

  参观完物资库,三秒又带着他们去玉米地。此时的玉米地已经清理干净,田埂边新栽的防风林树苗还裹着保温膜,地里种上了冬小麦,绿油油的麦苗在阳光下透着生机。“我们还调整了明年的种植计划,减少了晚熟玉米的面积,多种了耐寒的小麦和大豆。”三秒指着麦田说,“这边的防风林,明年春天就能发芽,冬天能挡寒风,夏天能遮阴,从根上减少灾害风险。”

  老杨看着绿油油的麦苗,又看了看田埂边的树苗,感慨地说:“三秒,你们这不仅救了今年的玉米,还为明年做了准备,这眼光长远!我们回去也得照着你们的法子,调整种植结构,建物资库,写救灾日记,争取下次遇上灾害,也能少受损失。”

  临走时,三秒把一本复印的“灾情日记”和种植计划手册递给老杨:“这是我们的一点经验,你们拿去参考。以后咱们多交流,有啥好法子互相分享,一起把庄稼种好,把日子过好。”

  老杨接过手册,紧紧握在手里:“谢谢三秒,谢谢陈叔!这次真是没白来,学到了太多东西。以后你们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咱们邻村就得互相帮衬!”

  望着老杨一行远去的背影,陈老五笑着对三秒说:“没想到咱们的经验还能帮到邻村,这日记没白写,物资库也没白建。”三秒点点头,心里满是欣慰——这场暴雪灾害虽然带来了损失,却让合作社的经验成了帮助别人的“财富”。他相信,只要大家互相学习、共同努力,不管再遇到什么灾害,都能一起扛过去,让每一片土地都能迎来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