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无声的警报与错误的“礼物”-《西湖谜案》

  高度戒备的状态持续了数周。横店的大型活动要么取消,要么在铜墙铁壁般的安保下顺利进行,没有发生任何异常。全球范围内那几个备受关注的大型活动也相继落下帷幕,虽然神经始终紧绷,但预期的“测试”并未发生。

  暗网上的那些加密频道依旧活跃,但讨论内容变得更加隐晦难懂,甚至出现了一些故意释放的虚假信息,似乎是在试探或者误导监控者。

  一种无形的疲惫感开始蔓延。长期的高度紧张对资源和士气都是巨大的消耗。部分人开始怀疑,之前的情报是否被过度解读?或许那只是暗网惯常的哗众取宠和危险幻想?

  沈锐顶住了压力,坚持维持预警等级。他相信自己的直觉,也相信那些碎片化情报背后指向的巨大威胁。对手的沉默,可能只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或者正在调试更可怕的“武器”。

  这天,技术队监控到一个异常现象:那些加密频道在例行“签到”时间后,突然沉寂了整整二十四小时,然后恢复,但活跃度明显降低,讨论主题也转向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这种突然的沉寂,比活跃更让人不安。

  “像是……在为什么事情做准备,或者……已经完成了某个阶段。”技术队长分析道。

  几乎在同一时间,国际刑警传来一份紧急通报:某国际快递巨头的物流中心,在例行安检中,通过新型生物气溶胶 sniffing (嗅探)设备,检测到一个发往东南亚某地的包裹存在异常!包裹标签显示为“工业样品”,但sniffer检测到包裹内部有微量的、结构未知的生物蛋白活性信号!

  包裹被紧急截停!在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开箱后,发现里面是几个密封的、看起来像高级化妆品精华液的玻璃安瓿瓶。经过检测,安瓿瓶内的液体含有一种人工合成的、极其复杂的病毒载体,其表面修饰的蛋白,与之前谭栋笔记中提到的“惰性病毒受体蛋白”高度相似!

  这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生物制剂!

  专家初步分析认为,这种病毒载体本身不具备强致病性,但它像一把“钥匙”,能够高效识别并侵入携带特定基因标记的细胞。一旦其携带的“载荷”(可能是致命的基因编辑工具或毒素基因)被激活,后果不堪设想!

  而这批“钥匙”,正在被试图运往海外!

  发货地址是假的,发货人信息是假的。追查物流记录,发现包裹是从国内东南沿海一个经济发达城市的物流点寄出的。

  联合专项组和国安力量立刻扑向那个城市。通过调取物流点及周边海量监控,锁定了几个可疑的身影,但对方反侦察能力极强,始终无法确定最终身份。

  然而,在分析监控视频时,一个细心的侦查员发现,其中一个嫌疑人在等待办理托运时,无意中露出了一小截手腕,上面有一个模糊的纹身——一个简单的、几何形状的钟表图案,时针指向四点。

  这个纹身特征立刻被录入数据库进行比对。

  与此同时,对那种未知生物制剂的逆向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专家确认,这种“钥匙”的设计精度和复杂程度远超当前公开的学术水平,必然源自一个拥有顶级生物工程能力的实验室。其作用机制,与“潘多拉-M”计划书中描述的概念高度吻合!

  对方的“测试”,或许已经以另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开始了!他们不再追求大型集会的轰动效应,而是试图通过物流渠道,将“测试组件”悄无声息地运送到目标区域!

  这次发现,纯属侥幸!如果不是那台刚刚部署不久的新型sniffer设备,如果不是安检员的格外警惕,这些安瓿瓶可能已经混在成千上万的包裹中流了出去!

  危机并未解除,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沈锐接到通报后,后背惊出一身冷汗。他立刻下令:“彻查横店所有物流快递网点!尤其是能寄送国际包裹的!对所有可疑包裹进行抽检,重点是化学、生物、医疗类的样品!”

  横店作为影视基地,日常也有大量样品、道具、服装需要寄送,排查工作量巨大。

  就在横店警方忙着重启物流安检的同时,那个钟表纹身的比对结果出来了——没有完全匹配的对象,但数据库显示,一个活跃于东南沿海、专门为走私团伙提供技术支持的犯罪团伙,其几名核心成员有佩戴类似风格纹身的记录。该团伙擅长伪造文件、规避安检,业务范围包括电子产品、奢侈品,但从未涉及生物领域。

  是他们技术升级了?还是被“潘多拉”组织雇佣了?

  专项组立刻对该团伙进行了秘密布控。

  几天后,布控小组报告,该团伙似乎察觉到了风声,活动变得异常谨慎,几名头目深居简出。

  但监控发现,该团伙一个负责运输的小头目,最近频繁出入市中心一家高档咖啡馆,似乎在与什么人会面。

  侦查员秘密拍下了与他会面的人——一个穿着考究、提着公文包、像是商务人士的中年男子。男子非常警惕,始终背对摄像头,没有留下清晰正面照。

  在一次短暂的会面中,咖啡馆的隐藏麦克风捕捉到他们对话的片段:

  小头目:“……上次那批‘玻璃工艺品’到底怎么回事?现在风声太紧了!” 商务男:“……一点小意外……客户很不满意……价格翻倍,下次走‘老渠道’……” 小头目:“‘老渠道’?那条线不是早就……” 商务男:“……客户指定的……尽快安排……”

  “玻璃工艺品”?显然指的是那些安瓿瓶! “老渠道”?是指某种他们以为已经废弃的走私路线?

  警方立刻对全市所有可能被称为“老渠道”的走私路径进行梳理和布控,尤其是那些已经多年不用的、隐蔽的码头、边境小路或私人机场。

  又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沈锐在横店指挥中心,看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情报和信息,感觉自己像是在下一盘立体而巨大的棋,对手的棋子隐藏在迷雾中,偶尔露出一角,却牵动着全局。

  他拿起加密电话,再次接通了国际刑警的联络人。

  “我们需要共享所有涉及生物制剂走私的历史案例和可疑路线,尤其是通往东南亚方向的‘老渠道’。”

  “明白。我们这边也在加紧审讯之前抓获的‘潘多拉’外围人员,希望能挖出更多关于‘普罗米修斯’和Dr. Li的线索。”

  双方都在努力,但对手依然像幽灵一样难以捕捉。

  这时,技术队队长又匆匆走了进来,脸色古怪。

  “署长,我们监控的那些暗网频道……刚刚又活跃起来了,发布了一条很奇怪的信息。”

  “什么信息?”

  “只有一句话,用了多种语言重复:‘错误的礼物已收到,期待下一次正确的馈赠。’”

  错误的礼物?正确的馈赠?

  沈锐瞬间明白了——指的是那批被截获的安瓿瓶!对方知道东西被截了!这条信息是挑衅,也是警告!

  他们不仅知道货物被截,甚至可能知道警方发现了什么,进展到了哪一步!

  这种被窥视的感觉让人极不舒服。

  “我们的内部通讯安全排查有没有发现异常?”沈锐沉声问。

  “已经查了三遍,没有发现窃听或入侵痕迹。对方可能是通过其他渠道推断出来的,比如物流延迟、他们自己人的失联,或者……有我们尚未知悉的信息来源。”

  沈锐走到白板前,看着上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图。

  对手的强大和狡猾,一次次超出预期。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潘多拉”组织旁边,重重地写下了两个字:

  “渗透”。

  然后,在这两个字外面,画上了一个巨大的圆圈。

  敌人可能不仅仅在外面,也可能在内部,在那些看似安全的地方。

  这场战争,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和艰难。

  但他没有退缩。

  他转身,对技术队长说:

  “回复他们。”

  技术队长一愣:“回复?怎么回?”

  沈锐看着屏幕上那条挑衅的信息,目光冰冷:

  “就回一句:‘礼物很好,下次不必了。’”

  技术队长愕然,随即明白了沈锐的用意——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绝不低头的威慑。

  “是!署长!”

  数字世界的无声交锋,再次开启。

  而现实中的追捕,也必将持续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