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看不见的硝烟与迭代的守护-《西湖谜案》

  刘某某被移交都察院机关,等待审判。横店各大剧组和餐饮企业经历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安全洗礼,人心惶惶之余,规章制度也被扎得更紧。沈锐推动的食品安全强化措施和特殊化学品报备制度,在这次事件后得到了更彻底的执行。

  日子似乎又恢复了那种高度戒备下的平静。但沈锐案头那份关于“潘多拉-M”计划的绝密简报,像一片永不消散的阴云,悬在他的心头。他知道,“蓝雀”或许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风暴可能尚未到来。

  他继续着白天的日常警务和晚上的数据筛查,将更多国际上的异常公共卫生事件、尖端生物技术泄露传闻与“潘多拉”组织的可能动向进行交叉比对。这项工作枯燥且希望渺茫,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

  这天下午,技术队队长一脸凝重地敲开了沈锐办公室的门,手里拿着一份刚出来的网络流量分析报告。

  “署长,我们监测到一些异常的暗网活动。”队长将报告放在桌上,“有几个高度加密的暗网论坛和频道,近期活跃度异常升高,讨论的主题非常隐晦,但频繁出现一些关键词,比如‘大扫除’、‘气溶胶优化’、‘定向收割’,甚至……‘M项目’。”

  沈锐的目光瞬间锐利起来:“‘M项目’?能追踪到来源吗?”

  “很难。”队长摇头,“对方使用了比‘暗影旅店’更高级的跳板和加密技术,服务器节点遍布全球,且经常切换。只能大致判断出,这些讨论的核心参与者,IP痕迹最后都指向一些网络管制宽松、生物研究基础设施却相对完善的地区和国家,与之前‘潘多拉’可能活跃的区域有重叠。”

  “讨论内容有没有更具体的信息?”

  “没有明确指向。更像是一种概念性的交流和资源协调。但有一种论调反复出现……”队长顿了顿,语气有些艰难,“他们似乎在讨论如何利用下一次全球性的大型公众集会活动,进行某种‘效率测试’。”

  全球性大型公众集会?效率测试?

  沈锐的心猛地一沉。这听起来与那份残缺的“潘多拉-M”计划书里提到的气溶胶传播方式隐隐吻合!

  “最近有什么全球性的大型公众集会?”他立刻问道。

  “下个月,在东南亚某国,有一个世界级的电影节颁奖典礼;三个月后,欧洲某地有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论坛;半年后,北美还有一个超大型的国际动漫展……”队长列举着。

  这些活动,每一个都可能聚集数万乃至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

  “立刻将这份分析报告加密提交给部里和国际刑警!优先级提到最高!”沈锐感到一股寒意沿着脊椎爬升。这不再是针对个人的暗杀,而是可能涉及大规模人群的、难以想象的阴谋!

  “是!”技术队长领命而去。

  沈锐在办公室里踱步。对手隐藏在数字迷雾之后,谈论着如此可怕的话题,而己方却连他们的具体位置、真实身份都难以确定。这种无力感让人窒息。

  但他知道,绝不能坐以待毙。

  他召集了技术队的核心骨干。

  “从今天起,成立一个临时网络监控小组,二十四小时轮班,专门盯着这些暗网频道。不需要你们破解加密,我要你们记录所有异常活跃的时间段、讨论的节奏变化、甚至任何可能暗示地点或时间的隐喻和黑话!任何细微的规律都可能至关重要!”

  “同时,给我整理一份清单,列出横店近期所有计划举办的大型活动——开机仪式、发布会、粉丝见面会、颁奖晚会……凡是可能聚集大量人流的,全部列出来。和安全部门协调,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尤其是针对空气传播风险的监测和防范措施。”

  命令下达,整个横店警署的神经再次绷紧。没有人知道威胁具体是什么,何时来临,但那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让每个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几天后,网络监控小组报告了一个细微但持续的发现:每当夜深人静(UTC时间零点左右),那些暗网频道的加密数据流会出现一个短暂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峰值,持续时间约一分钟,然后恢复。

  “像是在进行每日例行的‘签到’或数据同步。”技术员分析道。

  这个规律本身没有直接价值,但它表明对方的行为存在模式。

  另一方面,沈锐收到了国际刑警的反馈。他们对沈锐提交的情报高度重视,已经联合多国安全机构,加强了对那几个大型活动的安保筹备工作,并秘密部署了先进的生物气溶胶监测设备。但对方隐藏得太深,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似乎又陷入了僵局。

  然而,沈锐没有停止思考。他反复看着“潘多拉-M”计划书里那句“精准优化特定区域人口结构”。

  “优化”?用什么标准来“优化”?基因?国籍?健康状况?

  他忽然想起,在调查谭栋(老K)时,曾在他的笔记里看到过一些关于“基因标记物筛选”的零星记录,当时以为只是“蓝雀”毒素研究的一部分。

  现在想来,或许没那么简单。

  他立刻联系了联合专项组,请求重新核查谭栋所有实验数据和个人笔记,重点寻找任何与“基因筛选”、“生物标记”、“群体特异性”相关的内容。

  同时,他让技术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切入——调查近期国际上是否有多起针对特定族裔、特定遗传疾病人群或特定年龄段的异常疾病爆发事件,哪怕规模很小。

  这是一项大海捞针的工作。

  但几天后,专项组真的有了发现!在谭栋浩瀚杂乱的研究笔记深处,找到了一小段被加密的注释,破解后,内容是关于“利用特定人群携带的某种惰性病毒受体蛋白作为生物钥匙,实现精准递送”的设想!

  几乎同时,技术队也从国际公共卫生组织的非公开报告中,筛选出几起极其反常的、局限于特定小镇或社区的“新型流感”事件。这些事件规模不大,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其感染者却呈现出惊人的种族或遗传背景一致性!

  碎片开始拼接!

  “潘多拉-M”计划,可能不仅仅是散布病原体那么简单,它追求的是一种像“智能药物”一样的“智能武器”,能够基于基因特征选择目标!

  这个结论让所有人不寒而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方选择大型公众集会进行测试,就不仅仅是为了扩大影响,更是为了在混杂基因池中,检验其武器的“精准性”!

  必须阻止他们!

  国际合作的力度空前加大。全球顶尖的生物学家、基因学家被秘密召集,分析那些异常疾病事件的样本,试图找到“生物钥匙”的线索。网络安全部队加大了对暗网活动的打击和渗透力度。

  横店这边,沈锐将预警等级提升至最高。所有大型活动的安保方案都增加了生物监测和医疗应急模块。他甚至建议几个超大型剧组推迟了粉丝见面会。

  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

  一天晚上,沈锐再次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横店的夜景依旧璀璨,但他仿佛能看到,在这片繁华之下,无数无形的数据流正在激烈交锋,一场关乎无数人命运的暗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无声地进行着。

  他知道,自己所在的横店,或许只是这场巨大风暴的一个边缘观测点。但他守在这里,就必须确保这里不会成为下一个“测试场”。

  他拿起内部电话,声音因熬夜而沙哑,却异常坚定:

  “技术队,继续监控。各巡逻单位,提高警惕,特别注意任何可疑的化学物品运输、无人机异常活动或人员聚集区的异常气味报告。”

  “我们需要比他们更快,更聪明。”

  “这场仗,我们必须赢。”

  窗外,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

  如同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威胁,稍纵即逝,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而守护者们,正睁大眼睛,全力以赴,试图在那瞬息之间,捕捉到胜利的光芒。

  迭代的守护,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