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青少年发展联盟的办公室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堆积如山的问卷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江念初指尖捏着一支红色水笔,目光落在电脑屏幕的Excel表格上,表格里“60%女生曾因性别受限”的数字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她胸口发闷。桌角的打印机还在“滋滋”地吐着问卷,每一张纸上都写满了学生的笔迹,有工整的楷书,也有歪歪扭扭的字迹,却都在诉说着相似的困境。
“姐,这叠初一学生的问卷我整理完了,你要不要先看看?”江念熙抱着一摞装订好的问卷走进来,额角沾着细密的汗珠,她把问卷放在念初手边,顺势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拿起桌上的矿泉水喝了一口。
念初点点头,随手翻开最上面的一份问卷。问卷的主人是个叫林晓的女生,在“你是否曾因性别被限制参与某项活动或选择”的问题下,她打了勾,后面的补充说明里,字迹被眼泪晕开了几处:“上学期运动会,我想报名800米长跑,体育老师说‘女生体力不好,跑长跑容易受伤,还是报跳绳吧’。我跟老师说我每天都晨跑,能跑下来,可老师还是不同意,最后把名额给了男生。”
“又是运动会的问题。”念熙凑过来看了一眼,皱着眉说,“我刚才整理初二的问卷时,也看到好几个女生提到类似的情况——有的想报1500米,有的想参加跳高,老师都以‘女生不适合’为理由拒绝了。还有更离谱的,有个学校的拔河比赛,直接规定只能男生参加,说女生‘力气小,会拖团队后腿’。”
念初沉默着翻到下一份问卷,这份是高二女生陈雨的。在“你是否听过教师或家长提及‘性别相关的限制性言论’”的问题下,她写了满满一整页:“数学老师每次上课提问,只要女生答错,就会说‘女生逻辑思维本来就比男生弱,学数学要更努力’;班主任开家长会时跟我妈妈说‘女孩子不用太拼,以后找个稳定的工作就行,理科太难,选文科更合适’;就连我想参加学校的机器人社团,指导老师都劝我‘机器人要编程、要动手组装,男生更擅长这些,你不如去参加文学社’。”
“这些话听着就让人不舒服。”念熙的声音里带着怒气,她拿起自己整理的问卷汇总表,指着其中一项说,“你看,在‘最常听到的性别限制言论’里,‘女生学理科没优势’排第一,占了38%;其次是‘女生要文静,别太好动’,占25%;还有‘女生不用太要强,以后要顾家’,占19%。这些话看似是‘为女生好’,其实是在给她们贴标签,限制她们的选择。”
念初放下手里的水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这次全市校园性别环境调研,是联盟筹备了三个月才发起的,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共32所学校,回收的1200份问卷里,不仅有学生问卷,还有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原本她以为,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校园里的性别限制会少一些,可问卷结果却让她意识到,问题比想象中更严重。
“我之前看教师问卷时,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念初打开另一个文件夹,调出教师问卷的数据,“有65%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性别偏见’,但在学生问卷里,有72%的女生表示‘曾听过老师说带有性别偏见的话’。这说明很多老师其实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话、某些行为,已经给学生造成了性别限制。”
念熙凑过去看屏幕,指着其中一份教师问卷说:“你看这位初中班主任的回答,她说‘我让女生多承担班级里的卫生工作,是因为女生细心;让男生多参加体育比赛,是因为男生体力好’,她觉得这是‘因材施教’,但在学生眼里,这就是‘女生只能做小事,男生才能做大事’的暗示。”
“还有家长问卷。”念初又调出一份数据,“有58%的家长认为‘女生应该优先考虑文科’,49%的家长认为‘女生不需要在学业上太拔尖,以后能照顾家庭就行’。这些观念从家长传递到老师,再传递到学生身上,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念熙拿起一支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姐,这些问题不是小事。如果女生从小就被告诉‘你不适合学理科’‘你不适合参加体育比赛’‘你不需要太要强’,她们就会慢慢自我设限,不敢去尝试,不敢去追求自己真正
“姐,这叠初一学生的问卷我整理完了,你要不要先看看?”江念熙抱着一摞装订好的问卷走进来,额角沾着细密的汗珠,她把问卷放在念初手边,顺势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拿起桌上的矿泉水喝了一口。
念初点点头,随手翻开最上面的一份问卷。问卷的主人是个叫林晓的女生,在“你是否曾因性别被限制参与某项活动或选择”的问题下,她打了勾,后面的补充说明里,字迹被眼泪晕开了几处:“上学期运动会,我想报名800米长跑,体育老师说‘女生体力不好,跑长跑容易受伤,还是报跳绳吧’。我跟老师说我每天都晨跑,能跑下来,可老师还是不同意,最后把名额给了男生。”
“又是运动会的问题。”念熙凑过来看了一眼,皱着眉说,“我刚才整理初二的问卷时,也看到好几个女生提到类似的情况——有的想报1500米,有的想参加跳高,老师都以‘女生不适合’为理由拒绝了。还有更离谱的,有个学校的拔河比赛,直接规定只能男生参加,说女生‘力气小,会拖团队后腿’。”
念初沉默着翻到下一份问卷,这份是高二女生陈雨的。在“你是否听过教师或家长提及‘性别相关的限制性言论’”的问题下,她写了满满一整页:“数学老师每次上课提问,只要女生答错,就会说‘女生逻辑思维本来就比男生弱,学数学要更努力’;班主任开家长会时跟我妈妈说‘女孩子不用太拼,以后找个稳定的工作就行,理科太难,选文科更合适’;就连我想参加学校的机器人社团,指导老师都劝我‘机器人要编程、要动手组装,男生更擅长这些,你不如去参加文学社’。”
“这些话听着就让人不舒服。”念熙的声音里带着怒气,她拿起自己整理的问卷汇总表,指着其中一项说,“你看,在‘最常听到的性别限制言论’里,‘女生学理科没优势’排第一,占了38%;其次是‘女生要文静,别太好动’,占25%;还有‘女生不用太要强,以后要顾家’,占19%。这些话看似是‘为女生好’,其实是在给她们贴标签,限制她们的选择。”
念初放下手里的水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这次全市校园性别环境调研,是联盟筹备了三个月才发起的,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共32所学校,回收的1200份问卷里,不仅有学生问卷,还有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原本她以为,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校园里的性别限制会少一些,可问卷结果却让她意识到,问题比想象中更严重。
“我之前看教师问卷时,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念初打开另一个文件夹,调出教师问卷的数据,“有65%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性别偏见’,但在学生问卷里,有72%的女生表示‘曾听过老师说带有性别偏见的话’。这说明很多老师其实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话、某些行为,已经给学生造成了性别限制。”
念熙凑过去看屏幕,指着其中一份教师问卷说:“你看这位初中班主任的回答,她说‘我让女生多承担班级里的卫生工作,是因为女生细心;让男生多参加体育比赛,是因为男生体力好’,她觉得这是‘因材施教’,但在学生眼里,这就是‘女生只能做小事,男生才能做大事’的暗示。”
“还有家长问卷。”念初又调出一份数据,“有58%的家长认为‘女生应该优先考虑文科’,49%的家长认为‘女生不需要在学业上太拔尖,以后能照顾家庭就行’。这些观念从家长传递到老师,再传递到学生身上,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念熙拿起一支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姐,这些问题不是小事。如果女生从小就被告诉‘你不适合学理科’‘你不适合参加体育比赛’‘你不需要太要强’,她们就会慢慢自我设限,不敢去尝试,不敢去追求自己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