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中药房里的实习时光-《轮渡上的逆流人生》

  工农兵医院像座被岁月浸透的灰白色堡垒,稳稳矗立在解放路与红星街的喧嚣交汇处。楼体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典型的苏式建筑,砖缝里渗着青苔的痕迹,墙皮剥落处露出内里的红砖,仿佛老人皴裂的手掌。正门上方,工农兵医院五个鎏金大字被风雨冲刷得有些黯淡,却在阳光下泛着古朴的光,像块被盘了多年的玉。

  一进大门,迎面是片开阔的厅堂。南面墙上开着两扇窄窗,玻璃被岁月磨得发毛,却仍能望见挂号室里排队的人群——穿蓝布衫的老农攥着皱巴巴的病历本,知青模样的年轻人戴着红袖章,在队伍里探头张望。缴费处的木柜台高及胸口,上面摆着台老式算盘,珠粒碰撞声混着咔嗒咔嗒的响动,像首永远唱不完的进行曲。

  北面是取药室的玻璃窗,白漆刷的字样已有些剥落。穿白大褂的药剂师站在高脚凳上,从铁皮药柜里抽出药盒,动作利落得像变魔术。取药窗口外,患者举着处方单挤成一堆,有个戴草帽的老汉踮着脚往里瞅,草帽檐上的露水滴在水泥地上,洇出个小水洼。

  进门靠南是中药房。百子柜从地面直抵天花板,木格子泛着包浆的光,标签上的被反复摩挲得起了毛边。穿白大挂的学徒蹲在柜前,鼻尖几乎贴着药斗,手指在药材堆里翻找,像在拨弄一架无形的琴。捣药声响着,混着戥子秤的轻响,和窗外梧桐树上的蝉鸣缠成一团。

  靠北是条幽深的巷道。青砖地面被踩得发亮,两侧诊室的木门半掩着。外科换药室里飘出碘酒的刺鼻味,穿胶鞋的护士端着托盘匆匆走过,托盘上的镊子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外科门诊的蓝布帘后,隐约传来忍着点的低语,接着是剪刀剪开绷带的声。中医科的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穿长衫的金大夫正给患者把脉,手指搭在腕间,像片落在青石上的枯叶。

  越往里走,光线越暗。B超室的门紧闭着,玻璃窗上蒙着层水汽,隐约能看见里面晃动的白影。胸片室的铅门厚重得像块墓碑,门缝里漏出的机器声,像只困在铁盒里的蜜蜂。走廊尽头,穿白大褂的医生捧着X光片匆匆走过,片子上黑色的肺叶轮廓,在昏暗里显得格外清晰。

  二楼是住院处。木楼梯作响,扶手上的漆已剥落大半,露出内里发黑的木头。病房的木门排成两列,门把手上系着红布条的,是危重病房。穿条纹病号服的患者靠在床头,有的望着窗外发呆,有的举着搪瓷缸喝水,缸壁上先进生产者的字样已被磨得模糊。护士站的白瓷盘里堆着药片,穿白鞋的护士踩着响的胶底鞋,在病房间穿梭,像群忙碌的白鸽。

  后面的楼房是行政区。会议室的木门常年紧闭,门缝里漏出学习毛主席着作的标语,红漆已有些发暗。办公室的窗户开着,穿中山装的干部伏案疾书,钢笔尖在稿纸上划出的响动。楼顶的广播喇叭时不时响起,先是《东方红》的前奏,接着是最新指示的宣读,声音在楼宇间回荡,惊起一群在屋檐下栖息的麻雀。

  整座医院像座活的博物馆,砖缝里渗着药香,窗棂上挂着岁月的尘。穿白大褂的人和穿蓝布衫的人在这里交汇,药香混着碘酒味,算盘声混着机器声,共同织成一张时代的网,将七十年代的烟火气,牢牢笼在这方灰白的天地里。

  工农兵医院的中药房像只沉在时光里的木匣,木质百子柜在晨光里泛着琥珀色光泽,陈年药香混着潮湿的霉味在梁间织成网。

  我蹲在第三排药柜前整理当归片,指尖触到那些蜷曲的暗红色根茎时,心中未免有种触景生情。百子柜的抽屉把手被磨得发亮,标签纸在反复抽拉中卷成波浪边,当归片上还沾着细密的土粒,那是从陇西山地带来的气息。

  “蒙上眼。”赵淮安师傅的烟杆突然敲在柜门上,惊得我差点打翻装蝉蜕的青瓷罐。他年近四十岁,眉骨处有道疤,据说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战场上被弹片划的,此刻正往铜烟锅里塞烟丝,火柴划亮的瞬间,我看见他左袖空荡荡的——那是当年给伤兵取弹片时,被流弹削去的半截胳膊。黑布罩住眼睛的瞬间,世界突然坍缩成嗅觉的战场。薄荷的凉气像把小刀子,顺着鼻腔直剜天灵盖,我猛地一颤,想起七岁那年摔破膝盖,母亲用竹片刮腐肉时涂的药油,也是这样带着刺痛的清凉。当归的土腥气里裹着若有若无的甜,恍惚间竟成了母亲陪嫁棉被晒透后的味道,阳光把棉絮烘得蓬松,藏在被角的桂花头油香丝丝缕缕漫出来。

  指尖触到蜈蚣干时,冰凉的节肢突然动了似的,我惊得缩回手,却被赵师傅用秤杆轻敲手背。“怕什么?”他的烟嗓混着烟雾飘过来,“这东西治中风偏瘫,比谁都懂得残缺的道理。”

  我才发现蜈蚣干和蝉蜕被放在同一个药斗里,金褐色的蝉壳裂着细纹,像被掐断的呼救。后来才知道,赵师傅总说这两样药是“脱胎换骨的兄弟”——蜈蚣断足能再生,蝉蜕壳方能成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药柜最左排缺了条腿,垫着本线装《本草纲目》,书页边缘被虫蛀出细孔,“妇人方”三个字被经年的药渍浸成深褐色。有回我偷偷把家里带来的厚字典换上去,当晚就被赵师傅换了回来。他用仅剩的右手摩挲着泛黄的纸页:“这书救过三条命,垫柜脚都比字典有骨气。”

  第一次独立配桃红四物汤那天,梅雨季的潮气正从墙缝里渗进来。戥子秤的铜盘映着我冒汗的脸,当归片在盘里轻晃,像些蜷曲的小月牙。

  “三钱等于九克,”赵师傅坐在门槛上卷烟,“多一分是谋财,少一分是害命。”我数到第七遍时,护士长的胶底鞋碾过青砖地,带着股来苏水的寒气:“三床等着救命呢!赤脚医生闭着眼都比你快!”

  我的手一抖,桃仁骨碌碌滚到柜底,撞在赵师傅的竹烟杆上。情急之下我抓起捣药臼,赤芍在铜臼里碎成红雪,药粉扑得满脸都是,呛得眼泪直流。

  “加益母草。”我盯着药方上那行潦草的字,却发现库存牌上“益母草”三个字被红笔划了道斜杠。赵师傅突然扯下墙上的《赤脚医生手册》,书脊裂开的胶水里露出半张泛黄的战地照片——穿军装的卫生员正把烟丝按在伤兵的伤口上,旁边的炮弹壳里插着束野菊花。

  “用泽兰。”他的指尖点过药典上的插图,“都是活血的性子,七分像就够,剩下的三分,得靠抓药的人心来补。”那天的药包递出去时,我发现纸角沾着片赵师傅的烟丝,混在当归碎屑里,像点微不足道的星火。

  药房隔壁的外科室总飘着血腥味。我常被护士长喊去叠纱布,眼睛却总忍不住瞟向手术台——农民被犁刀割开的小腿肚上,针线穿来穿去,像母亲纳鞋底时绷直的棉线。有次缝合到最深处,那汉子突然打起了呼噜,护士长手没停,嘴里骂着“憨货”,眼里却漾着笑。

  夜里我揣了块食堂的猪皮溜回值班室。缝线在油脂上打滑,针尖总扎不准位置,忽然一阵刺痛,拇指被扎穿了,血珠滴在搪瓷盘里,圆滚滚的,正好和旁边的人丹丸一般大小。我盯着那点猩红发呆,想起赵师傅说过“血和药是同源的”,忽然懂了为什么他给伤兵取弹片时,从不用麻药——疼是活人的证明。

  针灸是偷着学的。我翻着赵师傅那本缺了页的《针灸大成》,在自己右腿足三里下针。银针颤巍巍扎进去的瞬间,酸胀感顺着骨头缝爬上来,像无数只蚂蚁在啃噬。正咬着牙想拔针,赵师傅掀帘进来了,他空荡荡的左袖管扫过我的手背,递来一根艾条:“关元穴,灸一刻钟。”橘色的火光在阴雨天里明明灭灭,他看着我龇牙咧嘴的样子忽然笑了:“当年在战壕里,这法子救过半个连的冻伤。”

  1977年的蝉鸣格外刺耳。医院大喇叭突然响起《歌唱祖国》的前奏,赵师傅正用烟丝给我包扎拇指的针眼。“恢复高考”四个字炸开时,他的烟灰簌簌落在我的药方上。“当年我师傅就是听着战火声学认药的,”他扯下墙上发黄的“大跃进”标语,露出后面用红笔写的“救死扶伤”,“现在该你们听广播声了。”我摸出铁盒里的蝉蜕标本,金壳在暮色里泛着琥珀光。这是上个月整理药柜时偷偷藏的,当时赵师傅用秤杆敲我手背:“残缺处自有道理。”此刻蝉蜕的断翅正卡在《本草纲目》“虫部”那页,像被时光凝固的嘶鸣。

  实习最后一天的评审会开在药房隔壁的会议室,天上下着细雨。我蒙眼辨十味药,陈皮的气味混着雨水,让我想起母亲晒药时被雨淋湿的蓝布衫,衣角滴滴答答坠着水,像串没穿好的珠子。当指尖触到最后一味决明子时,革委会主任吴铁山的茶缸“咣当”砸在桌上:“指标要给贫农子弟!”

  赵师傅的秤杆突然拍在评审表上,铜星子溅起墨点:“他抓药比你们开会的废话快!”全场寂静中,护士长塞来卷手术缝合线,线轴上还沾着血迹。张院长在楼梯转角拦住我,白大褂上的来苏水味混着墨香。他掌心躺着包决明子,包装纸是半张《人民日报》,上面“恢复高考”的标题被剪得只剩边角,“看清世道,”他指了指窗外正在拆除的标语牌,“也要看清自己——药能治眼疾,治不了人心瞎。”

  走出医院时,夕阳把影子拉得细长。赵师傅站在药房门口,左手举着那杆烟秤,空荡荡的袖管在风里轻轻晃。我忽然发现脚尖沾着片当归碎屑,暗红的断面在光线下闪着微光,像把断了的小剑。摸出铁盒里的蝉蜕标本,金壳在暮色里泛着琥珀光。

  而此刻,1977年的蝉仍在药柜深处嘶鸣。我攥紧决明子包,听见远处传来高考的钟声,混着中药房里此起彼伏的捣药声,像潮水漫过七十年代的滩涂。雨丝飘进领口,凉意顺着脊梁往下爬,我突然想起赵师傅那本垫柜脚的《本草纲目》——书页间还夹着片干枯的益母草,叶脉里藏着半个世纪的春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