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申饬流言的旨意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入一瓢冷水,短暂地压制了表面的翻腾,却让底下的暗流涌动得更加激烈。五城兵马司的兵丁们手持告谕,在街巷间巡逻呵斥,公开议论的声音确实小了许多,但那些隐秘的角落、朱门后的私语,却愈发显得鬼祟而意味深长。
这道旨意,在明眼人看来,与其说是皇帝对林夙的维护,不如说是一种急于稳定局面的撇清。它没有肯定林夙的忠诚,也没有追究谣言的源头,只是粗暴地禁止谈论。这种态度,反而让许多人更加确信:皇帝心中已然生疑,只是碍于情面和局势,暂时不便发作。
林夙对于这道旨意,反应异常平静。他甚至在东厂内部下令,要求所有番役谨言慎行,不得借机生事,一切以追查源头为重。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皇帝这道旨意,并非是为了他,而是为了那看似稳固,实则暗潮汹涌的朝局,为了那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皇权尊严。
他的调查进行得并不顺利。流言如同蛛网,看似脉络清晰,追查下去却往往断在无关紧要的小角色身上,或者指向几个早已被推出来顶罪的替死鬼。真正的幕后黑手,隐藏得极深,手段也极为老辣。
而代王萧景焕,自那日宴请之后,便深居简出,除了必要的朝会和礼节性拜访,几乎不再与任何朝臣公开往来,表现得如同一位真正安分守己的闲散王爷。这种反常的低调,更让林夙确信,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与此同时,景琰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那道旨意下达后,表面上朝堂安静了,但他能感觉到,那股无形的压力并未消散,反而转化为了更沉甸甸的东西,压在他的心头,也压在他和林夙之间。
他几次想召见林夙,询问调查进展,或者……或者说些别的什么,试图弥合那日质问带来的裂痕。但每每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帝王的尊严,以及内心深处那丝无法消除的疑虑,让他难以主动低头。
这种僵持的状态,持续了数日。直到一份来自江南的八百里加急奏报,打破了这脆弱的平静。
奏报是派驻江南的巡盐御史呈上的,内容触目惊心:漕运改制的关键节点,江淮盐运司下属数个重要盐场,竟同时爆发了大规模的灶户(盐工)暴动!暴动者打砸官衙,抢夺官盐,声称新政盘剥过甚,活不下去。当地官员弹压不住,局势有蔓延之势。
消息传来,朝野震动。
盐税乃国库重要来源,漕运更是南北命脉。此地一乱,不仅新政受阻,更可能动摇国本!
景琰在早朝上接到奏报,脸色瞬间铁青。他强压着怒火,听取朝臣议论。
不出所料,反对新政的声音立刻占据了上风。
以几位勋贵和老臣为首,纷纷出列,痛心疾首:
“陛下!新政急于求成,苛政猛于虎,方有此祸啊!”
“漕运、盐政牵一发而动全身,岂可轻易更张?如今酿成大乱,请陛下即刻下旨,暂停新政,安抚民心!”
“皆是那林夙,为一己之功,行酷烈之法,逼反灶户!此乃祸国之源,请陛下明察!”
一时间,朝堂之上,群情汹汹,仿佛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新政,而归咎于新政,就等于归咎于大力推行新政的林夙。
景琰坐在龙椅上,听着下面一片嘈杂的攻讦之声,手指紧紧攥着龙椅的扶手,骨节泛白。他知道这其中有多少是借题发挥,有多少是党同伐异。但他无法反驳,因为暴动是事实,新政引发的剧烈冲突也是事实。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目光下意识地投向殿侧,那个往常总会站着一道沉静身影的位置,此刻却空空如也——林夙按制,并非每日都需上朝。
一股莫名的烦躁和……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依赖感,涌上心头。若他在,会如何分析?会如何应对?
“够了!”景琰终于忍不住,厉声喝止了朝臣的争吵,“江淮暴动,自有缘由!当务之急是平息事态,查明真相,岂是在此互相攻讦之时!”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传朕旨意,着江淮总督即刻派兵弹压,控制局势,避免蔓延。另,着……着东厂提督林夙,协理此事,速查暴动根源及背后是否有宵小煽动!”
最终,他还是点出了林夙的名字。一方面,东厂稽查之能,确为此事所需;另一方面,在他内心深处,或许仍存着一丝期望,期望林夙能再次为他化解危机,证明其价值与忠诚。
旨意很快传到了东厂。
林夙接到旨意时,正在听小卓子汇报对流言源头追查的最新进展——依旧进展甚微。听闻江淮暴动和自己被指派协理,他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只是眼底的疲惫又深重了几分。
“干爹,这……这分明是个火坑!”小卓子急道,“那边刚出了代王和流言的事,这边江淮就乱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让您去查,查好了,是分内之事,查不好,或者手段激烈些,所有的屎盆子都得扣到您头上!”
林夙缓缓放下手中的茶盏,盏中的茶水早已冰凉。
“皇命难违。”他声音低沉,“更何况,新政关乎国运,不容有失。即便真是火坑,也得跳。”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窗外天色阴沉,似有山雨欲来。
“准备一下,我们即刻去漕运衙门调阅卷宗。另外,”他顿了顿,眼中寒光一闪,“让我们在江南的人,全部动起来。重点查三个方向:一,暴动灶户的真实诉求与新政具体执行中的偏差;二,当地官员、勋贵、盐商在此事中的角色;三……查查最近,有没有京城的人,特别是与代王府或那几位勋贵有关的人,秘密前往江南。”
“是!”小卓子领命,立刻转身去安排。
林夙的行动极为迅速高效。他并未大张旗鼓,而是直接从漕运、户部的档案入手,结合东厂在江南的密报,很快就勾勒出事件的大致轮廓。正如他所料,暴动并非单纯的官逼民反。新政在推行过程中,确实存在地方官员理解偏差、执行过急的问题,加重了灶户的负担。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一些被新政触动了利益的当地豪强盐商,与某些京城势力暗中勾结,煽动、组织甚至资助了这次暴动,意图将事情闹大,迫使朝廷中止新政。
线索隐隐指向了京城,但关键的证据链,却始终难以闭合。
三日后,一次小范围的御前会议在乾清宫暖阁举行,商讨江淮暴动善后事宜。与会者除了景琰,只有首辅方敬之、户部尚书钱有道,以及被特旨召来的林夙。
林夙将自己调查到的初步情况一一禀报,条理清晰,证据确凿,将暴动的根源和新政执行中的问题、地方势力的阻挠剖析得明明白白。他甚至已经拟定了一份初步的善后方案,包括惩处办事不力的官员、调整部分过于急迫的政令、安抚灶户,以及秘密缉拿煽动暴动的首要分子。
景琰听着,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林夙的能力,从未让他失望。即便在自身处境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依旧能如此高效地抓住问题核心。
然而,当林夙陈述完毕,首辅方敬之却缓缓开口了:“林公公所查,细致入微,老臣佩服。然,老夫有一事不明。”
他转向林夙,目光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据老夫所知,此次暴动最为激烈的几个盐场,其背后的大盐商,似乎与江南织造李秉义李大人往来甚密。而李大人……听闻与林公公您,乃是同乡?”
暖阁内的空气瞬间凝滞。
户部尚书钱有道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什么都没听见。
景琰刚刚缓和的脸色,再次沉了下来,目光锐利地射向林夙。
李秉义!这个名字景琰有印象,是林夙早年举荐的官员之一,能力尚可,一直负责江南织造事务。若真如方敬之所言,李秉义与闹事盐商有关,那林夙……
林夙心中猛地一沉。他千算万算,没料到首辅会在此刻,用这种方式发难。方敬之此言,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恶毒至极!它直接将他林夙的个人关系与暴动源头挂钩,再次将他置于瓜田李下之境!
“回首辅大人,”林夙稳住心神,声音依旧平静,“奴才与李秉义确是同乡,但并无深交。举荐他,乃是因其当年在漕运事务上曾有小绩。至于其与盐商往来,奴才此前并未关注,此次调查亦未发现李秉义直接参与煽动暴动的证据。若首辅大人有确凿证据,奴才恳请陛下下旨,彻查李秉义,奴才愿避嫌,绝不干涉。”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既撇清了私人关系,又表明了公正态度。
方敬之却微微一笑,捋了捋胡须:“林公公言重了。老夫也只是听闻,并无实据。只是提醒陛下与公公,此事关系重大,方方面面都需考虑周全,以免……落人口实。”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夙一眼,不再多说。
但这几句话,已经足够在景琰心中再次掀起波澜。
同乡、举荐、往来甚密……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如同毒蛇,钻入景琰本就敏感的神经。他不由得想起之前的流言,想起代王的宴请,想起林夙那日益庞大的权力网络和似乎无处不在的“关系”……
难道,林夙真的在利用新政,培植他自己的势力?甚至……与地方豪强、乃至可能存在的藩王势力,有所勾连?
景琰看着林夙那张苍白而平静的脸,忽然觉得有些陌生。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透这个陪伴自己多年的人了。他的忠诚,他的付出,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
会议在一种极其微妙和压抑的气氛中结束。方敬之和钱有道告退后,暖阁内只剩下景琰和林夙两人。
长时间的沉默。
最终还是景琰先开了口,声音带着一种刻意维持的平静,却比责骂更令人心寒:“林夙,方首辅的话,你也听到了。”
林夙跪在地上,垂首道:“奴才听到了。奴才问心无愧。”
“问心无愧?”景琰重复了一遍,语气莫测,“朕也希望你问心无愧。江淮之事,关系国本,更是新政成败的关键。朕让你协理,是信重你。”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林夙低垂的头顶上,缓缓说道:“但你也需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盯着东厂。朕……相信你与暴动无关,但与那些人的往来……瓜田李下,要懂得避嫌。”
“陛下……”林夙猛地抬起头,眼中第一次露出了难以抑制的痛楚和难以置信。皇帝这话,看似信任,实则是在他的忠诚上,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界限——我相信你不会谋反,但我不相信你没有私心,没有结党营私!
这种“有限度的信任”,对于将全部身心都寄托在景琰身上的林夙来说,比直接的怀疑更残忍。
景琰避开了他那带着痛意的目光,转过身,声音有些发硬:“李秉义之事,朕会另派人去查。你……先把手中的证据和方案移交内阁,后续事宜,由方首辅主导处理。你……专心应对京中的事务吧,尤其是……那些流言蜚语,务必给朕查个水落石出!”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收权,选择了将林夙从江淮事务的核心调开。既是顺应朝议,平衡势力,也是……一种对自身猜忌的妥协。
林夙怔怔地看着皇帝挺拔却疏离的背影,只觉得一股冰冷的寒意从四肢百骸蔓延开来,瞬间冻结了他的心脏。胸口一阵剧痛,喉头腥甜翻涌,他死死咬住牙关,才没有当场咳出声来。
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在帝王心术和朝堂博弈面前,如此轻易地就被否定、被搁置。信任?原来他所以为的坚不可摧的信任,竟是如此脆弱,如此经不起风吹草动。
“奴才……领旨。”他艰难地吐出这三个字,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冰碴里挤出来一般。他缓缓叩首,然后起身,退后,转身离开。
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刀刃上。
走出乾清宫,天空不知何时飘起了细密的雨丝,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带来一丝刺骨的清醒。
小卓子撑着伞急忙迎上来,看到林夙毫无血色的脸和空洞的眼神,吓得魂飞魄散:“干爹!您……”
林夙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他抬起头,任由冰凉的雨丝落在脸上,混合着某种滚烫的液体,悄然滑落。
“回东厂。”他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平静。
回到值房,林夙屏退所有人,独自坐在黑暗中,久久未动。
皇帝的话,如同魔咒,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
“朕相信你与暴动无关……”
“但要懂得避嫌……”
“专心应对京中的事务……”
信任?考验?原来他始终都在被考验。而他付出的所有,甚至包括这颗心,在皇权和政治面前,都显得如此廉价和可笑。
他忽然低低地笑了起来,笑声在空荡的值房里回荡,带着无尽的自嘲和悲凉。
良久,笑声止歇。
他点燃烛火,昏黄的光线照亮了他苍白而坚毅的侧脸。眼中所有的痛苦、彷徨和脆弱,都已褪去,只剩下深不见底的寒潭。
他铺开纸笔,开始书写。不再是奏章,也不是给秦岳的信,而是一道道冰冷的东厂调令和调查指令。对象,直指首辅方敬之的门生故旧、代王萧景焕的所有明暗势力、以及在朝中活跃的、与江淮盐商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勋贵集团。
既然退让和忠诚换不来毫无保留的信任,既然解释和付出总是被误解和猜忌。
那么,他就用他最擅长的方式,来为自己正名,来……守护他想要守护的东西,哪怕那东西,或许早已变了质。
他要让所有人都看清楚,他林夙,不是谁都可以轻易拿捏、随意质疑的。
他要织一张更大的网,将所有的敌人,所有的威胁,都笼罩其中。
哪怕最终,这张网也会将他自己反噬。
而在乾清宫中,景琰在林夙离开后,心中亦是纷乱如麻。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作为皇帝,他必须权衡,必须制衡。但他无法忽视林夙离去时,那双眼中一闪而过的、深刻的伤痛。
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水,仿佛能看到那个单薄的身影,在雨中踽踽独行。
“德顺。”
“奴才在。”
“去……挑些上好的血燕和老参,悄悄给林夙送去。就说……朕赏的,让他安心养病,京中的事,不急。”
他能做的,似乎也只有这些了。用物质的赏赐,来弥补情感的裂痕,来安抚那可能存在的怨怼。
德顺领命而去。
景琰独自站在窗前,雨声敲打着琉璃瓦,声声入耳,却无法驱散他心头的沉重与孤寂。
他知道,经过今日之事,他与林夙之间,那一道名为“信任”的桥梁,已然出现了难以修复的裂痕。他亲手推开了那个最了解他、最可能帮助他的人,却又不得不依赖对方的能力去稳定朝局。
林夙会如何反应?是继续隐忍,还是……?
下一次,当更大的风暴来袭时,他们这对曾经生死与共的君臣,是否还能并肩而立?
雨,越下越大了。宫墙内外,一片朦胧。而真正的考验,仿佛才刚刚开始。
这道旨意,在明眼人看来,与其说是皇帝对林夙的维护,不如说是一种急于稳定局面的撇清。它没有肯定林夙的忠诚,也没有追究谣言的源头,只是粗暴地禁止谈论。这种态度,反而让许多人更加确信:皇帝心中已然生疑,只是碍于情面和局势,暂时不便发作。
林夙对于这道旨意,反应异常平静。他甚至在东厂内部下令,要求所有番役谨言慎行,不得借机生事,一切以追查源头为重。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皇帝这道旨意,并非是为了他,而是为了那看似稳固,实则暗潮汹涌的朝局,为了那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皇权尊严。
他的调查进行得并不顺利。流言如同蛛网,看似脉络清晰,追查下去却往往断在无关紧要的小角色身上,或者指向几个早已被推出来顶罪的替死鬼。真正的幕后黑手,隐藏得极深,手段也极为老辣。
而代王萧景焕,自那日宴请之后,便深居简出,除了必要的朝会和礼节性拜访,几乎不再与任何朝臣公开往来,表现得如同一位真正安分守己的闲散王爷。这种反常的低调,更让林夙确信,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与此同时,景琰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那道旨意下达后,表面上朝堂安静了,但他能感觉到,那股无形的压力并未消散,反而转化为了更沉甸甸的东西,压在他的心头,也压在他和林夙之间。
他几次想召见林夙,询问调查进展,或者……或者说些别的什么,试图弥合那日质问带来的裂痕。但每每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帝王的尊严,以及内心深处那丝无法消除的疑虑,让他难以主动低头。
这种僵持的状态,持续了数日。直到一份来自江南的八百里加急奏报,打破了这脆弱的平静。
奏报是派驻江南的巡盐御史呈上的,内容触目惊心:漕运改制的关键节点,江淮盐运司下属数个重要盐场,竟同时爆发了大规模的灶户(盐工)暴动!暴动者打砸官衙,抢夺官盐,声称新政盘剥过甚,活不下去。当地官员弹压不住,局势有蔓延之势。
消息传来,朝野震动。
盐税乃国库重要来源,漕运更是南北命脉。此地一乱,不仅新政受阻,更可能动摇国本!
景琰在早朝上接到奏报,脸色瞬间铁青。他强压着怒火,听取朝臣议论。
不出所料,反对新政的声音立刻占据了上风。
以几位勋贵和老臣为首,纷纷出列,痛心疾首:
“陛下!新政急于求成,苛政猛于虎,方有此祸啊!”
“漕运、盐政牵一发而动全身,岂可轻易更张?如今酿成大乱,请陛下即刻下旨,暂停新政,安抚民心!”
“皆是那林夙,为一己之功,行酷烈之法,逼反灶户!此乃祸国之源,请陛下明察!”
一时间,朝堂之上,群情汹汹,仿佛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新政,而归咎于新政,就等于归咎于大力推行新政的林夙。
景琰坐在龙椅上,听着下面一片嘈杂的攻讦之声,手指紧紧攥着龙椅的扶手,骨节泛白。他知道这其中有多少是借题发挥,有多少是党同伐异。但他无法反驳,因为暴动是事实,新政引发的剧烈冲突也是事实。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目光下意识地投向殿侧,那个往常总会站着一道沉静身影的位置,此刻却空空如也——林夙按制,并非每日都需上朝。
一股莫名的烦躁和……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依赖感,涌上心头。若他在,会如何分析?会如何应对?
“够了!”景琰终于忍不住,厉声喝止了朝臣的争吵,“江淮暴动,自有缘由!当务之急是平息事态,查明真相,岂是在此互相攻讦之时!”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传朕旨意,着江淮总督即刻派兵弹压,控制局势,避免蔓延。另,着……着东厂提督林夙,协理此事,速查暴动根源及背后是否有宵小煽动!”
最终,他还是点出了林夙的名字。一方面,东厂稽查之能,确为此事所需;另一方面,在他内心深处,或许仍存着一丝期望,期望林夙能再次为他化解危机,证明其价值与忠诚。
旨意很快传到了东厂。
林夙接到旨意时,正在听小卓子汇报对流言源头追查的最新进展——依旧进展甚微。听闻江淮暴动和自己被指派协理,他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只是眼底的疲惫又深重了几分。
“干爹,这……这分明是个火坑!”小卓子急道,“那边刚出了代王和流言的事,这边江淮就乱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让您去查,查好了,是分内之事,查不好,或者手段激烈些,所有的屎盆子都得扣到您头上!”
林夙缓缓放下手中的茶盏,盏中的茶水早已冰凉。
“皇命难违。”他声音低沉,“更何况,新政关乎国运,不容有失。即便真是火坑,也得跳。”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窗外天色阴沉,似有山雨欲来。
“准备一下,我们即刻去漕运衙门调阅卷宗。另外,”他顿了顿,眼中寒光一闪,“让我们在江南的人,全部动起来。重点查三个方向:一,暴动灶户的真实诉求与新政具体执行中的偏差;二,当地官员、勋贵、盐商在此事中的角色;三……查查最近,有没有京城的人,特别是与代王府或那几位勋贵有关的人,秘密前往江南。”
“是!”小卓子领命,立刻转身去安排。
林夙的行动极为迅速高效。他并未大张旗鼓,而是直接从漕运、户部的档案入手,结合东厂在江南的密报,很快就勾勒出事件的大致轮廓。正如他所料,暴动并非单纯的官逼民反。新政在推行过程中,确实存在地方官员理解偏差、执行过急的问题,加重了灶户的负担。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一些被新政触动了利益的当地豪强盐商,与某些京城势力暗中勾结,煽动、组织甚至资助了这次暴动,意图将事情闹大,迫使朝廷中止新政。
线索隐隐指向了京城,但关键的证据链,却始终难以闭合。
三日后,一次小范围的御前会议在乾清宫暖阁举行,商讨江淮暴动善后事宜。与会者除了景琰,只有首辅方敬之、户部尚书钱有道,以及被特旨召来的林夙。
林夙将自己调查到的初步情况一一禀报,条理清晰,证据确凿,将暴动的根源和新政执行中的问题、地方势力的阻挠剖析得明明白白。他甚至已经拟定了一份初步的善后方案,包括惩处办事不力的官员、调整部分过于急迫的政令、安抚灶户,以及秘密缉拿煽动暴动的首要分子。
景琰听着,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林夙的能力,从未让他失望。即便在自身处境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依旧能如此高效地抓住问题核心。
然而,当林夙陈述完毕,首辅方敬之却缓缓开口了:“林公公所查,细致入微,老臣佩服。然,老夫有一事不明。”
他转向林夙,目光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据老夫所知,此次暴动最为激烈的几个盐场,其背后的大盐商,似乎与江南织造李秉义李大人往来甚密。而李大人……听闻与林公公您,乃是同乡?”
暖阁内的空气瞬间凝滞。
户部尚书钱有道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什么都没听见。
景琰刚刚缓和的脸色,再次沉了下来,目光锐利地射向林夙。
李秉义!这个名字景琰有印象,是林夙早年举荐的官员之一,能力尚可,一直负责江南织造事务。若真如方敬之所言,李秉义与闹事盐商有关,那林夙……
林夙心中猛地一沉。他千算万算,没料到首辅会在此刻,用这种方式发难。方敬之此言,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恶毒至极!它直接将他林夙的个人关系与暴动源头挂钩,再次将他置于瓜田李下之境!
“回首辅大人,”林夙稳住心神,声音依旧平静,“奴才与李秉义确是同乡,但并无深交。举荐他,乃是因其当年在漕运事务上曾有小绩。至于其与盐商往来,奴才此前并未关注,此次调查亦未发现李秉义直接参与煽动暴动的证据。若首辅大人有确凿证据,奴才恳请陛下下旨,彻查李秉义,奴才愿避嫌,绝不干涉。”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既撇清了私人关系,又表明了公正态度。
方敬之却微微一笑,捋了捋胡须:“林公公言重了。老夫也只是听闻,并无实据。只是提醒陛下与公公,此事关系重大,方方面面都需考虑周全,以免……落人口实。”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夙一眼,不再多说。
但这几句话,已经足够在景琰心中再次掀起波澜。
同乡、举荐、往来甚密……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如同毒蛇,钻入景琰本就敏感的神经。他不由得想起之前的流言,想起代王的宴请,想起林夙那日益庞大的权力网络和似乎无处不在的“关系”……
难道,林夙真的在利用新政,培植他自己的势力?甚至……与地方豪强、乃至可能存在的藩王势力,有所勾连?
景琰看着林夙那张苍白而平静的脸,忽然觉得有些陌生。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透这个陪伴自己多年的人了。他的忠诚,他的付出,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野心?
会议在一种极其微妙和压抑的气氛中结束。方敬之和钱有道告退后,暖阁内只剩下景琰和林夙两人。
长时间的沉默。
最终还是景琰先开了口,声音带着一种刻意维持的平静,却比责骂更令人心寒:“林夙,方首辅的话,你也听到了。”
林夙跪在地上,垂首道:“奴才听到了。奴才问心无愧。”
“问心无愧?”景琰重复了一遍,语气莫测,“朕也希望你问心无愧。江淮之事,关系国本,更是新政成败的关键。朕让你协理,是信重你。”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林夙低垂的头顶上,缓缓说道:“但你也需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盯着东厂。朕……相信你与暴动无关,但与那些人的往来……瓜田李下,要懂得避嫌。”
“陛下……”林夙猛地抬起头,眼中第一次露出了难以抑制的痛楚和难以置信。皇帝这话,看似信任,实则是在他的忠诚上,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界限——我相信你不会谋反,但我不相信你没有私心,没有结党营私!
这种“有限度的信任”,对于将全部身心都寄托在景琰身上的林夙来说,比直接的怀疑更残忍。
景琰避开了他那带着痛意的目光,转过身,声音有些发硬:“李秉义之事,朕会另派人去查。你……先把手中的证据和方案移交内阁,后续事宜,由方首辅主导处理。你……专心应对京中的事务吧,尤其是……那些流言蜚语,务必给朕查个水落石出!”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收权,选择了将林夙从江淮事务的核心调开。既是顺应朝议,平衡势力,也是……一种对自身猜忌的妥协。
林夙怔怔地看着皇帝挺拔却疏离的背影,只觉得一股冰冷的寒意从四肢百骸蔓延开来,瞬间冻结了他的心脏。胸口一阵剧痛,喉头腥甜翻涌,他死死咬住牙关,才没有当场咳出声来。
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在帝王心术和朝堂博弈面前,如此轻易地就被否定、被搁置。信任?原来他所以为的坚不可摧的信任,竟是如此脆弱,如此经不起风吹草动。
“奴才……领旨。”他艰难地吐出这三个字,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冰碴里挤出来一般。他缓缓叩首,然后起身,退后,转身离开。
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刀刃上。
走出乾清宫,天空不知何时飘起了细密的雨丝,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带来一丝刺骨的清醒。
小卓子撑着伞急忙迎上来,看到林夙毫无血色的脸和空洞的眼神,吓得魂飞魄散:“干爹!您……”
林夙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他抬起头,任由冰凉的雨丝落在脸上,混合着某种滚烫的液体,悄然滑落。
“回东厂。”他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平静。
回到值房,林夙屏退所有人,独自坐在黑暗中,久久未动。
皇帝的话,如同魔咒,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
“朕相信你与暴动无关……”
“但要懂得避嫌……”
“专心应对京中的事务……”
信任?考验?原来他始终都在被考验。而他付出的所有,甚至包括这颗心,在皇权和政治面前,都显得如此廉价和可笑。
他忽然低低地笑了起来,笑声在空荡的值房里回荡,带着无尽的自嘲和悲凉。
良久,笑声止歇。
他点燃烛火,昏黄的光线照亮了他苍白而坚毅的侧脸。眼中所有的痛苦、彷徨和脆弱,都已褪去,只剩下深不见底的寒潭。
他铺开纸笔,开始书写。不再是奏章,也不是给秦岳的信,而是一道道冰冷的东厂调令和调查指令。对象,直指首辅方敬之的门生故旧、代王萧景焕的所有明暗势力、以及在朝中活跃的、与江淮盐商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勋贵集团。
既然退让和忠诚换不来毫无保留的信任,既然解释和付出总是被误解和猜忌。
那么,他就用他最擅长的方式,来为自己正名,来……守护他想要守护的东西,哪怕那东西,或许早已变了质。
他要让所有人都看清楚,他林夙,不是谁都可以轻易拿捏、随意质疑的。
他要织一张更大的网,将所有的敌人,所有的威胁,都笼罩其中。
哪怕最终,这张网也会将他自己反噬。
而在乾清宫中,景琰在林夙离开后,心中亦是纷乱如麻。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作为皇帝,他必须权衡,必须制衡。但他无法忽视林夙离去时,那双眼中一闪而过的、深刻的伤痛。
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水,仿佛能看到那个单薄的身影,在雨中踽踽独行。
“德顺。”
“奴才在。”
“去……挑些上好的血燕和老参,悄悄给林夙送去。就说……朕赏的,让他安心养病,京中的事,不急。”
他能做的,似乎也只有这些了。用物质的赏赐,来弥补情感的裂痕,来安抚那可能存在的怨怼。
德顺领命而去。
景琰独自站在窗前,雨声敲打着琉璃瓦,声声入耳,却无法驱散他心头的沉重与孤寂。
他知道,经过今日之事,他与林夙之间,那一道名为“信任”的桥梁,已然出现了难以修复的裂痕。他亲手推开了那个最了解他、最可能帮助他的人,却又不得不依赖对方的能力去稳定朝局。
林夙会如何反应?是继续隐忍,还是……?
下一次,当更大的风暴来袭时,他们这对曾经生死与共的君臣,是否还能并肩而立?
雨,越下越大了。宫墙内外,一片朦胧。而真正的考验,仿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