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琰那带着“有限度信任”的旨意和随之而来的、象征性的赏赐,如同两道冰冷的枷锁,沉重地套在了林夙的心上。他没有拒绝那装在锦盒里的血燕和老参,只是让小卓子原样收进了库房深处,仿佛那是什么不洁之物。与之相比,他更专注于手中那一道道不断发出的、冰冷的东厂调令。
调查的网,以东厂为中心,悄无声息却又迅猛地向外蔓延。目标明确:首辅方敬之的门生故旧,代王萧景焕的明暗势力,以及与江淮盐案有牵连的京中勋贵。林夙不再顾忌所谓的“瓜田李下”,也不再刻意避嫌。既然皇帝认为他结党营私,那他索性就让所有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党”和“私”。他要将这些盘根错节的反对势力,一根根、一条条地揪出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然而,就在林夙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场无声的清洗与反击中时,另一场更为直接和血腥的风暴,在远离京城的土地上骤然爆发。
清查田亩,作为新政中触及利益最广、也最为根本的一项,在经历了初期的强力推进后,终于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在土地兼并最为严重的河东、河北数道,数家根基深厚、与京中勋贵乃至宗室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豪强地主,竟私下串联,武装抗法。
他们不仅拒不配合清丈田亩,更纠结庄丁、佃户,甚至暗中蓄养的死士,伏击了前往当地推行新政的御史和户部官员。冲突中,一名户部主事当场殒命,数名随行官吏、兵丁受伤,钦差仪仗被毁,丈量器具被抢夺一空。
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京城,带来的震动,比之之前的江淮盐户暴动,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次,甚至无需有人在朝堂上刻意引导,反对新政的声浪便已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而至。
“陛下!新政已是天怒人怨!江淮盐乱未平,河东又起刀兵!此非治国之道,实乃取乱之道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宗室捶胸顿足,几乎要哭倒在金殿之上。
“清查田亩,本是仁政。然执行之人,急功近利,手段酷烈,逼反良民,致使朝廷命官血染乡土!此等行径,与强盗何异?请陛下即刻下旨,停止清丈,严惩相关责任人!”另一位素有清名的御史言辞激烈,直接将矛指向了新政的执行层面。
而更多的人,则将目光投向了站在文官班列末尾,面无表情的林夙。
“东厂缉查天下,消息最是灵通。难道对地方豪强如此激烈的反抗,竟毫无预警?还是说……林公公忙于其他‘要务’,无暇他顾?”阴阳怪气的声音,不知从哪个角落响起,带着毫不掩饰的恶意。
“听闻河东那几家,与京中某些勋贵交往颇深……林公公此番在京中大力‘纠察’,莫非是早有预谋,欲借此铲除异己?”更露骨的指控,接踵而至。
景琰高坐在龙椅上,听着下面一片喧嚣,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他看着那份染着血污的急报,眼前仿佛浮现出地方官员横尸荒野的惨状,心中既惊且怒,更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无力感。
他知道清查田亩会触动利益,却没想到反抗会如此激烈,如此血腥。他也知道,此刻朝堂上这些义愤填膺的官员,其中不少人的家族,或许正是那些抵抗清丈的豪强背后的靠山。
他的目光再次不由自主地投向林夙。却见对方微垂着眼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周遭的一切攻讦和质疑,都与他无关。这种异样的平静,反而让景琰心中更加烦躁不安。
“肃静!”景琰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朝廷命官殉国,尔等不思哀悼、不思剿抚,却在此妄加揣测,互相攻讦,成何体统!”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殉国官员,厚加抚恤。河东乱局,着当地驻军即刻开拔,弹压乱民,保护后续官员安全。至于新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最终落在首辅方敬之身上,“方爱卿,你以为如何?”
方敬之持笏出列,神色凝重:“陛下,新政初衷乃为国为民,然执行之中,确有操之过急、手段失当之处,以致民怨沸腾,酿成血案。老臣以为,当务之急,非是争论新政对错,而是稳定地方,安抚民心。河东清丈之事,或可……暂缓,待局势平稳,再行商议。”
“暂缓?”景琰眉头紧锁。他深知“暂缓”二字意味着什么,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新政的威信将荡然无存,后续推行更是难上加难。
“陛下!”兵部尚书赵擎出列附和,“方首辅所言极是。如今江淮、河东接连生乱,若再强行推进,恐生更大变故,动摇国本啊!请陛下以大局为重!”
“请陛下以大局为重!”顿时,又有数十名官员齐声附和,声音回荡在宽阔的大殿中。
景琰看着下方黑压压跪倒的一片,只觉得一股寒气从心底升起。他知道,这不是商议,而是逼宫。新政,已然到了悬崖边缘。
他再次看向林夙,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期望,期望他能像往常一样,提出一个打破僵局的办法。
然而,林夙依旧沉默着,仿佛一尊失去了灵魂的木偶。
最终,景琰艰难地闭上了眼,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准奏。河东及相关动荡州县,清查田亩事宜……暂缓。具体……由内阁议定章程。”
“陛下圣明!”
山呼海啸般的称颂声响起,却像一记记重锤,砸在景琰的心上。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依次退出大殿。林夙跟在人群末尾,步伐沉稳,仿佛刚才那场决定新政命运的风暴与他毫无干系。
刚走出殿门,首辅方敬之却在不远处停下脚步,似乎在等候什么人。看到林夙出来,他缓步上前,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
“林公公。”方敬之的声音不高,却足以让周围几个尚未走远的官员听见。
林夙停下脚步,微微躬身:“首辅大人。”
“河东之事,令人痛心啊。”方敬之捋着胡须,叹息道,“新政本是利国利民之举,却因执行不当,酿成如此惨祸。陛下年轻,急于求成,我等身为臣子,更应时时规劝,把握好分寸才是。有些事,过犹不及啊。”
他话中有话,既点了新政的“过”,又暗指了林夙手段的“酷烈”和“越界”。
林夙抬起眼,目光平静无波,仿佛在看一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首辅大人教诲的是。奴才谨记,凡事……皆有分寸。”
他特意在“分寸”二字上稍稍加重了语气,带着一丝冰冷的嘲讽。
方敬之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随即恢复自然:“公公明白就好。如今新政受挫,朝局纷乱,正是需要稳定之时。还望公公……好自为之。”
说完,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夙一眼,转身在一众门生的簇拥下离去。
林夙站在原地,看着方敬之远去的背影,眼中没有任何情绪。他知道,方敬之这是在警告,也是在示威。新政的暂缓,意味着反对势力的暂时胜利,也意味着他林夙的失势。
“干爹……”小卓子在一旁担忧地低唤。
林夙没有回应,只是淡淡道:“回东厂。”
回到东厂值房,林夙立刻召来了几名心腹档头。他没有询问朝堂之事,也没有提及新政受挫,而是直接听取关于对方敬之、代王及相关勋贵势力调查的最新进展。
“禀督主,方首辅的门生,吏部文选司郎中赵文远,近日与代王府长史秘密会面三次,地点都在城西的一处私宅。”
“勋贵永昌伯府,近三个月有大量不明来源的金银流入,其管家与江淮最大的盐商钱茂才乃是连襟。”
“代王麾下的一名护卫统领,半月前曾秘密离京,方向似乎是……河东。”
一条条线索汇聚而来,虽然依旧缺乏最直接的证据,但那张隐藏在幕后的网络,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林夙面前。江淮盐乱,河东抗法,朝堂逼宫……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共同的推手。
林夙的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声响。他的眼神锐利如鹰,闪烁着冰冷的光芒。
“继续盯紧。尤其是代王府和永昌伯府,他们所有的往来人员、财物流动,都给咱家查个底朝天。”他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杀意,“另外,想办法……拿到他们私下往来的书信,或者……找到愿意开口的知情人。”
“是!”几名档头感受到督主身上散发出的凛冽寒气,心中一凛,齐声领命。
众人退下后,值房内重归寂静。林夙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带着深秋寒意的风涌入,吹动了他额前的几缕碎发。
新政受挫,他并不意外,甚至……隐隐有种预料之中的冷静。景琰的妥协,在他的意料之内。那位年轻的皇帝,终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决心,去对抗整个盘根错节的旧势力联盟。
而他林夙,如今能做的,不是去挽回那已然受挫的新政,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为景琰,也为自己,扫清这些障碍。哪怕手段激烈,哪怕背负骂名。
他摊开一张密奏用的素笺,提笔蘸墨,开始书写。他要将目前查到的、关于方敬之门生与代王府往来、永昌伯府与江淮盐商的关联等线索,以密奏的形式呈报给皇帝。他不会直接指控谁,只是将事实罗列出来。他要让景琰自己去看,去判断。
这既是一种汇报,也是一种……无声的质问。
就在林夙的密奏刚刚用火漆封好,准备派人送入宫中时,值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小卓子惊慌的声音:
“干爹!不好了!”
林夙眉头微蹙:“何事惊慌?”
小卓子推门而入,脸色煞白,气喘吁吁地道:“刚……刚刚得到的消息!派去河东调查豪强武装抗法一事的东厂番役……一行十二人,在返回京城的途中,于官道遭遇伏击……全军覆没!”
林夙执笔的手猛地一颤,一滴浓墨滴落在刚刚封好的密奏上,晕开一团丑陋的黑斑。
全军覆没!
在东厂势力范围内,针对东厂的、如此精准而狠辣的伏击!
这已不仅仅是挑衅,这是宣战!
一股冰冷的杀意,瞬间从林夙眼底升起,蔓延至全身。他缓缓放下笔,看着那团墨迹,仿佛看到了鲜血的颜色。
“尸体呢?”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还在运回的路上。”小卓子声音发颤,“现场……很惨烈。”
林夙沉默了片刻,忽然低低地笑了起来,笑声中充满了无尽的嘲讽与悲凉。
“好,很好。”他止住笑声,眼中已是一片尸山血海般的酷寒,“咱家还没去找他们,他们倒先动手了。”
他拿起那份被墨迹污损的密奏,看也不看,直接凑到烛火前。火焰瞬间吞噬了素笺,化作一团跳动的灰烬。
“这份,不必送了。”林夙看着燃烧的火焰,语气森然,“传咱家命令。”
小卓子屏住呼吸,凝神静听。
“第一,加派三倍人手,严密监控方敬之、代王、永昌伯府,以及所有与此事有牵连的府邸、官员。许进不许出!但有异动,格杀勿论!”
“第二,令北镇抚司所有缇骑待命,没有咱家的手令,任何人不得调动。但有所需,即刻出动!”
“第三,”林夙转过身,烛光在他苍白的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眼神如同淬了毒的利刃,“给咱家查!动用一切手段,撬开所有可能知情人的嘴!咱家要知道,是谁下的命令,是谁动的手!三天,咱家只给你们三天时间!”
“奴才遵命!”小卓子感受到那几乎凝成实质的杀气,不敢有丝毫怠慢,连滚带爬地出去传令。
值房内,只剩下林夙一人,和那渐渐熄灭的烛火灰烬。
他走到墙边,取下悬挂着的一柄装饰用的短剑。剑鞘冰凉,上面镶嵌的宝石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烁着幽冷的光泽。他缓缓拔出短剑,剑身如一泓秋水,映照出他冰冷而决绝的眉眼。
新政受挫,同僚喋血。
皇帝的猜忌,朝臣的攻讦。
敌人的步步紧逼……
所有的压抑、所有的愤怒、所有的委屈,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最原始的杀意。
既然这孤城之中,已无温情,只剩困兽之斗。
那么,他便做那只最凶狠、最不计后果的困兽。
他要用鲜血,来洗刷屈辱。
要用恐惧,来震慑敌人。
哪怕最终,将这孤城搅得天翻地覆,玉石俱焚。
短剑归鞘,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林夙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嘴角勾起一抹冰冷而残酷的弧度。
风暴,已然升级。
而这场由他亲手掀起的、更为酷烈的风暴,最终将席卷何方?
调查的网,以东厂为中心,悄无声息却又迅猛地向外蔓延。目标明确:首辅方敬之的门生故旧,代王萧景焕的明暗势力,以及与江淮盐案有牵连的京中勋贵。林夙不再顾忌所谓的“瓜田李下”,也不再刻意避嫌。既然皇帝认为他结党营私,那他索性就让所有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党”和“私”。他要将这些盘根错节的反对势力,一根根、一条条地揪出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然而,就在林夙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场无声的清洗与反击中时,另一场更为直接和血腥的风暴,在远离京城的土地上骤然爆发。
清查田亩,作为新政中触及利益最广、也最为根本的一项,在经历了初期的强力推进后,终于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在土地兼并最为严重的河东、河北数道,数家根基深厚、与京中勋贵乃至宗室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豪强地主,竟私下串联,武装抗法。
他们不仅拒不配合清丈田亩,更纠结庄丁、佃户,甚至暗中蓄养的死士,伏击了前往当地推行新政的御史和户部官员。冲突中,一名户部主事当场殒命,数名随行官吏、兵丁受伤,钦差仪仗被毁,丈量器具被抢夺一空。
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京城,带来的震动,比之之前的江淮盐户暴动,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次,甚至无需有人在朝堂上刻意引导,反对新政的声浪便已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而至。
“陛下!新政已是天怒人怨!江淮盐乱未平,河东又起刀兵!此非治国之道,实乃取乱之道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宗室捶胸顿足,几乎要哭倒在金殿之上。
“清查田亩,本是仁政。然执行之人,急功近利,手段酷烈,逼反良民,致使朝廷命官血染乡土!此等行径,与强盗何异?请陛下即刻下旨,停止清丈,严惩相关责任人!”另一位素有清名的御史言辞激烈,直接将矛指向了新政的执行层面。
而更多的人,则将目光投向了站在文官班列末尾,面无表情的林夙。
“东厂缉查天下,消息最是灵通。难道对地方豪强如此激烈的反抗,竟毫无预警?还是说……林公公忙于其他‘要务’,无暇他顾?”阴阳怪气的声音,不知从哪个角落响起,带着毫不掩饰的恶意。
“听闻河东那几家,与京中某些勋贵交往颇深……林公公此番在京中大力‘纠察’,莫非是早有预谋,欲借此铲除异己?”更露骨的指控,接踵而至。
景琰高坐在龙椅上,听着下面一片喧嚣,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他看着那份染着血污的急报,眼前仿佛浮现出地方官员横尸荒野的惨状,心中既惊且怒,更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无力感。
他知道清查田亩会触动利益,却没想到反抗会如此激烈,如此血腥。他也知道,此刻朝堂上这些义愤填膺的官员,其中不少人的家族,或许正是那些抵抗清丈的豪强背后的靠山。
他的目光再次不由自主地投向林夙。却见对方微垂着眼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周遭的一切攻讦和质疑,都与他无关。这种异样的平静,反而让景琰心中更加烦躁不安。
“肃静!”景琰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朝廷命官殉国,尔等不思哀悼、不思剿抚,却在此妄加揣测,互相攻讦,成何体统!”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殉国官员,厚加抚恤。河东乱局,着当地驻军即刻开拔,弹压乱民,保护后续官员安全。至于新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最终落在首辅方敬之身上,“方爱卿,你以为如何?”
方敬之持笏出列,神色凝重:“陛下,新政初衷乃为国为民,然执行之中,确有操之过急、手段失当之处,以致民怨沸腾,酿成血案。老臣以为,当务之急,非是争论新政对错,而是稳定地方,安抚民心。河东清丈之事,或可……暂缓,待局势平稳,再行商议。”
“暂缓?”景琰眉头紧锁。他深知“暂缓”二字意味着什么,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新政的威信将荡然无存,后续推行更是难上加难。
“陛下!”兵部尚书赵擎出列附和,“方首辅所言极是。如今江淮、河东接连生乱,若再强行推进,恐生更大变故,动摇国本啊!请陛下以大局为重!”
“请陛下以大局为重!”顿时,又有数十名官员齐声附和,声音回荡在宽阔的大殿中。
景琰看着下方黑压压跪倒的一片,只觉得一股寒气从心底升起。他知道,这不是商议,而是逼宫。新政,已然到了悬崖边缘。
他再次看向林夙,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期望,期望他能像往常一样,提出一个打破僵局的办法。
然而,林夙依旧沉默着,仿佛一尊失去了灵魂的木偶。
最终,景琰艰难地闭上了眼,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准奏。河东及相关动荡州县,清查田亩事宜……暂缓。具体……由内阁议定章程。”
“陛下圣明!”
山呼海啸般的称颂声响起,却像一记记重锤,砸在景琰的心上。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依次退出大殿。林夙跟在人群末尾,步伐沉稳,仿佛刚才那场决定新政命运的风暴与他毫无干系。
刚走出殿门,首辅方敬之却在不远处停下脚步,似乎在等候什么人。看到林夙出来,他缓步上前,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
“林公公。”方敬之的声音不高,却足以让周围几个尚未走远的官员听见。
林夙停下脚步,微微躬身:“首辅大人。”
“河东之事,令人痛心啊。”方敬之捋着胡须,叹息道,“新政本是利国利民之举,却因执行不当,酿成如此惨祸。陛下年轻,急于求成,我等身为臣子,更应时时规劝,把握好分寸才是。有些事,过犹不及啊。”
他话中有话,既点了新政的“过”,又暗指了林夙手段的“酷烈”和“越界”。
林夙抬起眼,目光平静无波,仿佛在看一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首辅大人教诲的是。奴才谨记,凡事……皆有分寸。”
他特意在“分寸”二字上稍稍加重了语气,带着一丝冰冷的嘲讽。
方敬之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随即恢复自然:“公公明白就好。如今新政受挫,朝局纷乱,正是需要稳定之时。还望公公……好自为之。”
说完,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夙一眼,转身在一众门生的簇拥下离去。
林夙站在原地,看着方敬之远去的背影,眼中没有任何情绪。他知道,方敬之这是在警告,也是在示威。新政的暂缓,意味着反对势力的暂时胜利,也意味着他林夙的失势。
“干爹……”小卓子在一旁担忧地低唤。
林夙没有回应,只是淡淡道:“回东厂。”
回到东厂值房,林夙立刻召来了几名心腹档头。他没有询问朝堂之事,也没有提及新政受挫,而是直接听取关于对方敬之、代王及相关勋贵势力调查的最新进展。
“禀督主,方首辅的门生,吏部文选司郎中赵文远,近日与代王府长史秘密会面三次,地点都在城西的一处私宅。”
“勋贵永昌伯府,近三个月有大量不明来源的金银流入,其管家与江淮最大的盐商钱茂才乃是连襟。”
“代王麾下的一名护卫统领,半月前曾秘密离京,方向似乎是……河东。”
一条条线索汇聚而来,虽然依旧缺乏最直接的证据,但那张隐藏在幕后的网络,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林夙面前。江淮盐乱,河东抗法,朝堂逼宫……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共同的推手。
林夙的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声响。他的眼神锐利如鹰,闪烁着冰冷的光芒。
“继续盯紧。尤其是代王府和永昌伯府,他们所有的往来人员、财物流动,都给咱家查个底朝天。”他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杀意,“另外,想办法……拿到他们私下往来的书信,或者……找到愿意开口的知情人。”
“是!”几名档头感受到督主身上散发出的凛冽寒气,心中一凛,齐声领命。
众人退下后,值房内重归寂静。林夙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带着深秋寒意的风涌入,吹动了他额前的几缕碎发。
新政受挫,他并不意外,甚至……隐隐有种预料之中的冷静。景琰的妥协,在他的意料之内。那位年轻的皇帝,终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决心,去对抗整个盘根错节的旧势力联盟。
而他林夙,如今能做的,不是去挽回那已然受挫的新政,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为景琰,也为自己,扫清这些障碍。哪怕手段激烈,哪怕背负骂名。
他摊开一张密奏用的素笺,提笔蘸墨,开始书写。他要将目前查到的、关于方敬之门生与代王府往来、永昌伯府与江淮盐商的关联等线索,以密奏的形式呈报给皇帝。他不会直接指控谁,只是将事实罗列出来。他要让景琰自己去看,去判断。
这既是一种汇报,也是一种……无声的质问。
就在林夙的密奏刚刚用火漆封好,准备派人送入宫中时,值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小卓子惊慌的声音:
“干爹!不好了!”
林夙眉头微蹙:“何事惊慌?”
小卓子推门而入,脸色煞白,气喘吁吁地道:“刚……刚刚得到的消息!派去河东调查豪强武装抗法一事的东厂番役……一行十二人,在返回京城的途中,于官道遭遇伏击……全军覆没!”
林夙执笔的手猛地一颤,一滴浓墨滴落在刚刚封好的密奏上,晕开一团丑陋的黑斑。
全军覆没!
在东厂势力范围内,针对东厂的、如此精准而狠辣的伏击!
这已不仅仅是挑衅,这是宣战!
一股冰冷的杀意,瞬间从林夙眼底升起,蔓延至全身。他缓缓放下笔,看着那团墨迹,仿佛看到了鲜血的颜色。
“尸体呢?”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还在运回的路上。”小卓子声音发颤,“现场……很惨烈。”
林夙沉默了片刻,忽然低低地笑了起来,笑声中充满了无尽的嘲讽与悲凉。
“好,很好。”他止住笑声,眼中已是一片尸山血海般的酷寒,“咱家还没去找他们,他们倒先动手了。”
他拿起那份被墨迹污损的密奏,看也不看,直接凑到烛火前。火焰瞬间吞噬了素笺,化作一团跳动的灰烬。
“这份,不必送了。”林夙看着燃烧的火焰,语气森然,“传咱家命令。”
小卓子屏住呼吸,凝神静听。
“第一,加派三倍人手,严密监控方敬之、代王、永昌伯府,以及所有与此事有牵连的府邸、官员。许进不许出!但有异动,格杀勿论!”
“第二,令北镇抚司所有缇骑待命,没有咱家的手令,任何人不得调动。但有所需,即刻出动!”
“第三,”林夙转过身,烛光在他苍白的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眼神如同淬了毒的利刃,“给咱家查!动用一切手段,撬开所有可能知情人的嘴!咱家要知道,是谁下的命令,是谁动的手!三天,咱家只给你们三天时间!”
“奴才遵命!”小卓子感受到那几乎凝成实质的杀气,不敢有丝毫怠慢,连滚带爬地出去传令。
值房内,只剩下林夙一人,和那渐渐熄灭的烛火灰烬。
他走到墙边,取下悬挂着的一柄装饰用的短剑。剑鞘冰凉,上面镶嵌的宝石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烁着幽冷的光泽。他缓缓拔出短剑,剑身如一泓秋水,映照出他冰冷而决绝的眉眼。
新政受挫,同僚喋血。
皇帝的猜忌,朝臣的攻讦。
敌人的步步紧逼……
所有的压抑、所有的愤怒、所有的委屈,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最原始的杀意。
既然这孤城之中,已无温情,只剩困兽之斗。
那么,他便做那只最凶狠、最不计后果的困兽。
他要用鲜血,来洗刷屈辱。
要用恐惧,来震慑敌人。
哪怕最终,将这孤城搅得天翻地覆,玉石俱焚。
短剑归鞘,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林夙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嘴角勾起一抹冰冷而残酷的弧度。
风暴,已然升级。
而这场由他亲手掀起的、更为酷烈的风暴,最终将席卷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