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夙赴代王私宴的消息,如同滴入沸油的一滴水,在沉寂片刻后,于京城看似平静的湖面下引发了剧烈的爆燃。不过一两日的功夫,一股阴险而粘稠的流言,便如同瘟疫般在街头巷尾、茶楼酒肆间悄然蔓延开来。
这流言起初只是窃窃私语,版本各异,但核心却惊人一致:司礼监掌印、提督东厂林夙林公公,与代王萧景焕过往甚密,此番私宴,绝非寻常叙旧。
有的说,林夙早年尚未发迹时,曾受过代王母家的恩惠,如今是投桃报李,暗中襄助。
有的说,林夙见皇帝年轻,新政阻力重重,地位不稳,已生异心,欲效仿前朝权宦,另投明主,扶持更有根基和兵权的代王。
更有的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亲眼所见,称林夙与代王在宴席上密谋良久,甚至拿出了某种信物作为凭证,只待时机成熟,便要里应外合,行那废立之事。
这些流言编织得精巧恶毒,真真假假,虚实难辨。它们巧妙地利用了林夙宦官的身份、他如今显赫的权位、他与皇帝之间近期出现的明显裂痕,以及代王突然入京带来的政治变数。每一个要素都戳在朝野上下最敏感的神经上。
流言如同生了翅膀,迅速飞越高墙,钻入朱门豪宅,也流入市井阡陌。朝臣们私下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勋贵府邸中传出压抑不住的窃喜低笑,连街边的贩夫走卒,在闲暇时也忍不住交头接耳,议论几句那皇宫深处和王府高墙内的“秘辛”。
这阵阴风,自然也毫无意外地,吹进了紫禁城,吹到了乾清宫皇帝萧景琰的耳中。
首先将流言正式奏报给皇帝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健。这位老臣手持玉笏,面色凝重,在例行朝会后并未离去,而是请求单独觐见。
暖阁内,檀香袅袅,却驱不散那股无形的压抑。
刘健跪在地上,言辞恳切,甚至带着一丝悲愤:“陛下,如今市井之间,流言蜚语甚嚣尘上,皆关乎内宦林夙与代王殿下。所言虽未必尽实,然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林夙执掌东厂,权倾朝野,本已惹物议沸腾,今又与藩王私下往来,瓜田李下,不能不避嫌啊!此等谣言,有损天家威严,动摇国本,更易引发君臣猜忌,朝局动荡!老臣恳请陛下,彻查此事,以正视听,安天下之心!”
景琰端坐在御案之后,面无表情地听着。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发出规律的、近乎沉闷的声响。阳光从窗棂透入,在他明黄色的龙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却照不进他深邃的眼眸。
他早已通过东厂和德顺的暗线,知道了这些流言,甚至比刘健所奏更为详尽,也更不堪入耳。但由这位素来以刚正着称的清流领袖当面提出,意义截然不同。这代表流言已经不再是暗地里的蛆虫蠕动,而是摆上了台面的政治问题。
“刘爱卿请起。”景琰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流言止于智者。林夙是朕身边的旧人,他的忠心,朕深知。”
刘健抬起头,脸上皱纹如同刀刻,目光灼灼:“陛下!知人知面不知心!何况林夙乃内官,与藩王勾结,乃国朝大忌!昔日汉唐之祸,殷鉴不远!陛下纵念旧情,亦当为江山社稷计!岂可因一人而置天下于险境?”
“险境?”景琰微微挑眉,语气终于带上了一丝冷意,“刘爱卿是说,朕的江山,已经岌岌可危到需要一个宦官和一位闲散王爷的私宴来撼动了?”
刘健心头一凛,连忙叩首:“老臣不敢!老臣只是……只是忧心国事!如今新政推行受阻,朝野非议不断,此等流言恰如火上浇油!若不能及时澄清,恐生大变!即便林夙并无二心,其行为不检,招致如此物议,亦是失职大过!请陛下明鉴!”
景琰沉默了片刻。刘健的话,句句如锤,敲打在他本就疑虑重重的心上。他知道刘健并非完全出于私心,其担忧不无道理。更重要的是,这股流言来得太快、太猛、太具针对性,背后若无人推波助澜,绝无可能。
是代王?是那些被新政触怒的勋贵?还是……朝中其他看林夙不顺眼的势力?或者,他们联手了?
而林夙……他究竟在那场宴席上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对自己,是否还如从前那般毫无保留?
“朕知道了。”景琰最终开口,打断了刘健还想继续的劝谏,“此事朕自有分寸。刘爱卿忠心可嘉,且先退下吧。”
刘健看着皇帝那张年轻却已显露出帝王威仪和深沉心机的脸,知道再多言无益,只得深深一拜,忧心忡忡地退出了暖阁。
暖阁内重归寂静。景琰独自坐着,目光落在御案一角,那里摆放着一份东厂刚送来的、关于漕运改革的密奏,字迹熟悉,是林夙亲笔。那字迹依旧工整犀利,透着不容置疑的冷静与效率。
可如今,在这工整的字迹背后,景琰仿佛看到了另一张面孔,一张在代王府水榭中,与野心勃勃的藩王谈笑风生的面孔。
他猛地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压下心头翻涌的烦躁和那丝……被背叛的刺痛。
“德顺。”他沉声唤道。
贴身大太监德顺立刻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门口,躬身候命。
“去,”景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冷硬,“传林夙来见朕。”
林夙接到传召时,正在东厂值房内处理公务。他面前的桌案上堆满了卷宗和密报,其中一份,正是关于近日京城流言的详细记录与分析。
小卓子在一旁伺候笔墨,看着林夙越发苍白的脸色和眼底浓重的青黑,忍不住劝道:“干爹,您歇会儿吧,程太医说了,您不能再劳神了……”
林夙恍若未闻,目光锐利地扫过密报上的字句,手指在几个关键的人名和传播节点上轻轻划过。他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流言绝非空穴来风,其传播路径之高效,针对性之强,必然有一张无形的网在背后推动。而织网的人,几乎可以锁定就是代王及其同盟。
他在利用舆论,利用皇帝本就脆弱的信任,要将自己彻底逼入绝境。
就在这时,德顺亲自前来传旨,言明皇帝召见。
值房内的空气瞬间凝滞。小卓子脸上血色尽褪,担忧地看向林夙。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皇帝此时召见,所为必然就是那甚嚣尘上的流言。
林夙执笔的手停顿了一瞬,墨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团浓重的黑,如同他此刻的心境。该来的,终究躲不过。
他缓缓放下笔,整理了一下身上深紫色的蟒袍,动作依旧从容不迫,只是起身时,几不可察地晃了一下,幸而及时扶住了桌沿。
“干爹!”小卓子急忙上前搀扶。
“无碍。”林夙推开他的手,声音低沉而平静,“更衣,备轿,入宫。”
踏入乾清宫暖阁的那一刻,林夙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不同以往的、几乎令人窒息的低气压。景琰没有像往常那样在批阅奏章,而是负手站在窗前,背对着他,望着窗外庭院中的一株古柏,身影挺拔却透着孤寂与疏离。
“奴才林夙,叩见陛下。”林夙依礼跪拜,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
景琰没有立刻回头,也没有叫他起身。沉默如同实质的巨石,压在林夙的脊梁上。他只能维持着跪伏的姿势,感受着膝盖接触金砖传来的冰冷寒意,以及胸口因久跪而逐渐加剧的闷痛。
时间一点点流逝,每一息都显得格外漫长。
终于,景琰缓缓转过身。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目光如同深冬的寒冰,落在林夙身上,带着审视,带着探究,更带着一丝压抑的怒火。
“林夙,”他开口,声音冷得没有一丝温度,“朕听说,近日京城有些关于你和代王的闲言碎语,传得沸沸扬扬。”
林夙心头一沉,果然是为了此事。他维持着跪姿,垂首应答:“回陛下,奴才亦有所耳闻。”
“哦?”景琰踱步上前,停在林夙面前不远处,居高临下地看着他,“那你怎么看?”
“此乃无稽之谈,恶意中伤。”林夙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坚定,“奴才与代王殿下,仅有前次陛下知晓的那一次宴请。席间所言,不过寻常叙话,绝无任何不可告人之密谋。奴才之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唯忠于陛下一人而已。”
“唯忠于朕一人?”景琰重复了一遍,语气中的嘲讽几乎不加掩饰,“那你告诉朕,代王为何独独宴请你?他与你,有何‘寻常叙话’可谈?”
林夙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喉头的腥甜和心中的涩意,将早已准备好的说辞道出:“代王殿下言及北疆风物,询问京中近况,亦……亦曾试图以言语挑拨,言陛下对奴才已生猜忌,暗示奴才应早谋出路。”
他将代王离间之语坦然说出,既是表明自己的坦荡,也是一种试探,想看看皇帝对此的反应。
景琰的眼神微微闪烁了一下,但脸上的冰霜并未融化:“他如何挑拨?你又如何回应?”
“代王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古来有之。提醒奴才,陛下已非东宫太子,帝王心术,难以揣度。”林夙一字一句,复述着那如同诅咒般的话语,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自己心上,“奴才当即严词驳斥,言明此身此心皆属陛下与大胤,请他勿要再提,以免惹祸上身。”
暖阁内再次陷入沉寂。景琰盯着林夙低垂的头颅,试图从那恭顺的姿态中看出一丝一毫的虚伪和动摇。林夙的回答滴水不漏,态度坦然,似乎毫无隐瞒。
可是,为什么他心中那根怀疑的刺,却越扎越深?
“既然如此,”景琰的声音依旧冰冷,“你为何不第一时间向朕详细禀报宴席详情?而非要等到流言四起,朝臣弹劾,朕亲自来问?”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景琰心中最大的疙瘩。他介意那场私宴,更介意林夙事后的沉默。
林夙的心,如同坠入冰窟。他料到皇帝会有此一问。他无法说出自己密封存档的真正原因——那源于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源于对帝王之心不再信任的恐惧。那种话,一旦出口,便是真正的决裂。
“奴才……”林夙的声音终于带上了一丝难以抑制的沙哑和疲惫,“奴才以为,此等拙劣离间之计,陛下圣心独照,定然不会受其蒙蔽。且奴才深知自身处境,若主动提及,恐有欲盖弥彰之嫌,反令陛下烦忧。是故……是奴才思虑不周,处置失当,请陛下治罪。”
他再次俯下身,额头触及冰冷的地面。
这个回答,并未能完全消除景琰的疑虑,反而坐实了他“思虑过甚”、“有所隐瞒”的猜测。在景琰听来,这更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狡辩。
“思虑不周?”景琰冷笑一声,“林夙,你执掌东厂,洞察人心,你会思虑不周?朕看你是太‘周’了!周到了开始揣测朕的心意,周到了开始自行其是!”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积压已久的怒火和失望:“你口口声声忠于朕,可你的所作所为,哪一件不是在将朕置于风口浪尖?与藩王私相授受,引来漫天流言,让朝臣攻讦,让天下人非议朕宠信佞幸!这就是你的忠心?!”
剧烈的咳嗽再也无法压制,林夙猛地侧过头,用袖口死死捂住嘴,瘦削的肩膀因压抑的咳声而剧烈颤抖。一股腥甜涌上喉头,他强行咽下,袖口内侧,却已沾染了不明显的暗红。
景琰看着他痛苦的模样,心头猛地一揪,那怒火仿佛被刺破了一个口子,泄露出些许复杂难言的情绪,有担忧,有不忍,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掌控局面的烦躁。
林夙缓过一口气,脸色白得近乎透明,声音微弱却带着最后的坚持:“陛下……奴才……绝无二心。流言……绝非奴才所愿……奴才愿领受任何责罚……只求陛下……莫要因此……伤了龙体……寒了……寒了推行新政的决心……”
他的话语断断续续,气若游丝,仿佛随时都会灯尽油枯。
景琰看着他这副模样,那斥责的话语竟堵在喉间,再也说不出口。他烦躁地挥了挥手,仿佛要驱散这令人窒息的氛围。
“够了!”他转过身,不再看林夙,“你退下吧!管好你的东厂,也给朕管好你自己!若再有无谓的风波,朕绝不轻饶!”
“奴才……领旨……谢恩。”林夙艰难地叩首,然后在小卓子几乎是半搀扶下,踉跄着站起身,一步一步,退出了暖阁。
走出乾清宫的大门,午后的阳光刺得他眼前发黑。他靠在汉白玉的栏杆上,缓了许久,才勉强站稳。
皇帝没有相信他。
或者说,没有完全相信。
那看似轻拿轻放的“退下”,实则比任何严厉的惩罚都更让他心寒。那是一种不置可否的搁置,是一种留待后续观察的警告。信任的基石,已然崩塌了一角。
“干爹,您怎么样?”小卓子带着哭腔问道。
林夙摇了摇头,没有说话。他抬头望向那重重宫阙,飞檐斗拱,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这囚禁了他半生,也承载了他所有信念和情感的牢笼,此刻显得如此陌生而残酷。
他知道,代王的离间之计,已经成功了一半。皇帝心中的疑云并未散去,而经此一事,恐怕只会更重。
回到东厂值房,林夙屏退左右,只留下小卓子。他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了许久,才缓缓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冰冷的决绝。
“小卓子。”
“奴才在。”
“两件事。”林夙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静,却比以往更添了几分肃杀,“第一,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力量,给朕查!彻查流言源头!凡是参与散播、煽风点火者,无论涉及何人,背景多深,一律给朕揪出来!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背后兴风作浪!”
“是!”小卓子精神一振,立刻领命。
“第二,”林夙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那不易察觉的湿润,“让我们在代王府,以及所有与代王过往密切的府邸、官员处的暗桩,都动起来。我要知道他们接下来的一举一动,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许放过!”
他的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要穿透重重迷雾,直刺幕后黑手的心脏。既然退让和解释无法换取信任,那么,就只有用更强硬、更彻底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来……保护自己。
“奴才明白!这就去办!”小卓子感受到林夙身上散发出的寒意,不敢怠慢,立刻转身去安排。
值房内重归寂静。林夙独自一人,望着窗外渐渐西沉的落日,余晖将天际染成一片凄艳的橘红,如同泼洒开的鲜血。
他拿起笔,铺开一张新的信笺,开始书写。不是奏章,也不是密报,而是写给戍边将领秦岳的一封私信。信中措辞谨慎,只是例行问候,并隐晦提及京城流言纷扰,望将军在外保重,勿以京城为念,坚定支持新政云云。
这封信,看似寻常,实则是在为自己寻找更稳固的、掌握实权的盟友。他不能将所有的希望,再完全寄托于那已然摇摇欲坠的君心。
而在乾清宫中,景琰在林夙离开后,依旧独自立于窗前,久久未动。
德顺悄声进来,为他换上一杯新茶,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晚膳……”
景琰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他需要安静。
林夙那苍白而倔强的面容,那咳得撕心裂肺的模样,不断在他眼前浮现。他心中有愧疚,有不忍,但更多的,是一种帝王本能驱使下的冷静算计。
林夙的权势太大了,东厂的爪牙太利了。如今又牵扯上藩王……即便他本人无心,也难保不会成为他人利用的棋子,或者尾大不掉,反噬其主。
今日的敲打,是必要的。
但,流言必须平息。否则,损害的不仅是林夙的威信,更是他这位皇帝的颜面和朝局的稳定。
他沉吟片刻,转身回到御案前,提笔蘸墨,写下了一道旨意。旨意中申饬了“某些居心叵测之徒散布流言,扰乱朝纲”,命令五城兵马司加强巡查,若有公然议论宫闱、诽谤大臣者,严惩不贷。
这是一道看似维护林夙,实则意在维稳的旨意。它没有明确为林夙背书,也没有追究流言的根源,更像是一种息事宁人的和稀泥。
写完旨意,景琰放下笔,揉了揉眉心,感到一阵深沉的疲惫。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他需要林夙的能力来推行新政、制衡朝臣,却又无法完全信任手握重权、与各方势力牵扯渐深的林夙。他既依赖他,又忌惮他;既想保护他,又不得不打压他。
这种矛盾,如同双刃剑,切割着他与林夙之间最后的情分,也切割着他自己的心。
他知道,经过今日之事,他与林夙之间,那层看不见的隔阂,又加厚了一层。信任的修复,难如登天。
而此刻,林夙针对流言和代王的调查网络,已经如同暗夜中的蛛网,悄然铺开。
皇帝的旨意,能否真正平息这滔天巨浪?
林夙的彻查,又会牵出怎样惊人的秘密?
君臣二人在这孤城之中,各自为营,却又不得不相互依存。
下一次的风暴,或许就在这看似平静的调查与旨意之下,悄然孕育。
这流言起初只是窃窃私语,版本各异,但核心却惊人一致:司礼监掌印、提督东厂林夙林公公,与代王萧景焕过往甚密,此番私宴,绝非寻常叙旧。
有的说,林夙早年尚未发迹时,曾受过代王母家的恩惠,如今是投桃报李,暗中襄助。
有的说,林夙见皇帝年轻,新政阻力重重,地位不稳,已生异心,欲效仿前朝权宦,另投明主,扶持更有根基和兵权的代王。
更有的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亲眼所见,称林夙与代王在宴席上密谋良久,甚至拿出了某种信物作为凭证,只待时机成熟,便要里应外合,行那废立之事。
这些流言编织得精巧恶毒,真真假假,虚实难辨。它们巧妙地利用了林夙宦官的身份、他如今显赫的权位、他与皇帝之间近期出现的明显裂痕,以及代王突然入京带来的政治变数。每一个要素都戳在朝野上下最敏感的神经上。
流言如同生了翅膀,迅速飞越高墙,钻入朱门豪宅,也流入市井阡陌。朝臣们私下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勋贵府邸中传出压抑不住的窃喜低笑,连街边的贩夫走卒,在闲暇时也忍不住交头接耳,议论几句那皇宫深处和王府高墙内的“秘辛”。
这阵阴风,自然也毫无意外地,吹进了紫禁城,吹到了乾清宫皇帝萧景琰的耳中。
首先将流言正式奏报给皇帝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健。这位老臣手持玉笏,面色凝重,在例行朝会后并未离去,而是请求单独觐见。
暖阁内,檀香袅袅,却驱不散那股无形的压抑。
刘健跪在地上,言辞恳切,甚至带着一丝悲愤:“陛下,如今市井之间,流言蜚语甚嚣尘上,皆关乎内宦林夙与代王殿下。所言虽未必尽实,然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林夙执掌东厂,权倾朝野,本已惹物议沸腾,今又与藩王私下往来,瓜田李下,不能不避嫌啊!此等谣言,有损天家威严,动摇国本,更易引发君臣猜忌,朝局动荡!老臣恳请陛下,彻查此事,以正视听,安天下之心!”
景琰端坐在御案之后,面无表情地听着。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发出规律的、近乎沉闷的声响。阳光从窗棂透入,在他明黄色的龙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却照不进他深邃的眼眸。
他早已通过东厂和德顺的暗线,知道了这些流言,甚至比刘健所奏更为详尽,也更不堪入耳。但由这位素来以刚正着称的清流领袖当面提出,意义截然不同。这代表流言已经不再是暗地里的蛆虫蠕动,而是摆上了台面的政治问题。
“刘爱卿请起。”景琰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流言止于智者。林夙是朕身边的旧人,他的忠心,朕深知。”
刘健抬起头,脸上皱纹如同刀刻,目光灼灼:“陛下!知人知面不知心!何况林夙乃内官,与藩王勾结,乃国朝大忌!昔日汉唐之祸,殷鉴不远!陛下纵念旧情,亦当为江山社稷计!岂可因一人而置天下于险境?”
“险境?”景琰微微挑眉,语气终于带上了一丝冷意,“刘爱卿是说,朕的江山,已经岌岌可危到需要一个宦官和一位闲散王爷的私宴来撼动了?”
刘健心头一凛,连忙叩首:“老臣不敢!老臣只是……只是忧心国事!如今新政推行受阻,朝野非议不断,此等流言恰如火上浇油!若不能及时澄清,恐生大变!即便林夙并无二心,其行为不检,招致如此物议,亦是失职大过!请陛下明鉴!”
景琰沉默了片刻。刘健的话,句句如锤,敲打在他本就疑虑重重的心上。他知道刘健并非完全出于私心,其担忧不无道理。更重要的是,这股流言来得太快、太猛、太具针对性,背后若无人推波助澜,绝无可能。
是代王?是那些被新政触怒的勋贵?还是……朝中其他看林夙不顺眼的势力?或者,他们联手了?
而林夙……他究竟在那场宴席上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对自己,是否还如从前那般毫无保留?
“朕知道了。”景琰最终开口,打断了刘健还想继续的劝谏,“此事朕自有分寸。刘爱卿忠心可嘉,且先退下吧。”
刘健看着皇帝那张年轻却已显露出帝王威仪和深沉心机的脸,知道再多言无益,只得深深一拜,忧心忡忡地退出了暖阁。
暖阁内重归寂静。景琰独自坐着,目光落在御案一角,那里摆放着一份东厂刚送来的、关于漕运改革的密奏,字迹熟悉,是林夙亲笔。那字迹依旧工整犀利,透着不容置疑的冷静与效率。
可如今,在这工整的字迹背后,景琰仿佛看到了另一张面孔,一张在代王府水榭中,与野心勃勃的藩王谈笑风生的面孔。
他猛地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压下心头翻涌的烦躁和那丝……被背叛的刺痛。
“德顺。”他沉声唤道。
贴身大太监德顺立刻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门口,躬身候命。
“去,”景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冷硬,“传林夙来见朕。”
林夙接到传召时,正在东厂值房内处理公务。他面前的桌案上堆满了卷宗和密报,其中一份,正是关于近日京城流言的详细记录与分析。
小卓子在一旁伺候笔墨,看着林夙越发苍白的脸色和眼底浓重的青黑,忍不住劝道:“干爹,您歇会儿吧,程太医说了,您不能再劳神了……”
林夙恍若未闻,目光锐利地扫过密报上的字句,手指在几个关键的人名和传播节点上轻轻划过。他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流言绝非空穴来风,其传播路径之高效,针对性之强,必然有一张无形的网在背后推动。而织网的人,几乎可以锁定就是代王及其同盟。
他在利用舆论,利用皇帝本就脆弱的信任,要将自己彻底逼入绝境。
就在这时,德顺亲自前来传旨,言明皇帝召见。
值房内的空气瞬间凝滞。小卓子脸上血色尽褪,担忧地看向林夙。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皇帝此时召见,所为必然就是那甚嚣尘上的流言。
林夙执笔的手停顿了一瞬,墨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团浓重的黑,如同他此刻的心境。该来的,终究躲不过。
他缓缓放下笔,整理了一下身上深紫色的蟒袍,动作依旧从容不迫,只是起身时,几不可察地晃了一下,幸而及时扶住了桌沿。
“干爹!”小卓子急忙上前搀扶。
“无碍。”林夙推开他的手,声音低沉而平静,“更衣,备轿,入宫。”
踏入乾清宫暖阁的那一刻,林夙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不同以往的、几乎令人窒息的低气压。景琰没有像往常那样在批阅奏章,而是负手站在窗前,背对着他,望着窗外庭院中的一株古柏,身影挺拔却透着孤寂与疏离。
“奴才林夙,叩见陛下。”林夙依礼跪拜,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
景琰没有立刻回头,也没有叫他起身。沉默如同实质的巨石,压在林夙的脊梁上。他只能维持着跪伏的姿势,感受着膝盖接触金砖传来的冰冷寒意,以及胸口因久跪而逐渐加剧的闷痛。
时间一点点流逝,每一息都显得格外漫长。
终于,景琰缓缓转过身。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目光如同深冬的寒冰,落在林夙身上,带着审视,带着探究,更带着一丝压抑的怒火。
“林夙,”他开口,声音冷得没有一丝温度,“朕听说,近日京城有些关于你和代王的闲言碎语,传得沸沸扬扬。”
林夙心头一沉,果然是为了此事。他维持着跪姿,垂首应答:“回陛下,奴才亦有所耳闻。”
“哦?”景琰踱步上前,停在林夙面前不远处,居高临下地看着他,“那你怎么看?”
“此乃无稽之谈,恶意中伤。”林夙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坚定,“奴才与代王殿下,仅有前次陛下知晓的那一次宴请。席间所言,不过寻常叙话,绝无任何不可告人之密谋。奴才之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唯忠于陛下一人而已。”
“唯忠于朕一人?”景琰重复了一遍,语气中的嘲讽几乎不加掩饰,“那你告诉朕,代王为何独独宴请你?他与你,有何‘寻常叙话’可谈?”
林夙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喉头的腥甜和心中的涩意,将早已准备好的说辞道出:“代王殿下言及北疆风物,询问京中近况,亦……亦曾试图以言语挑拨,言陛下对奴才已生猜忌,暗示奴才应早谋出路。”
他将代王离间之语坦然说出,既是表明自己的坦荡,也是一种试探,想看看皇帝对此的反应。
景琰的眼神微微闪烁了一下,但脸上的冰霜并未融化:“他如何挑拨?你又如何回应?”
“代王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古来有之。提醒奴才,陛下已非东宫太子,帝王心术,难以揣度。”林夙一字一句,复述着那如同诅咒般的话语,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自己心上,“奴才当即严词驳斥,言明此身此心皆属陛下与大胤,请他勿要再提,以免惹祸上身。”
暖阁内再次陷入沉寂。景琰盯着林夙低垂的头颅,试图从那恭顺的姿态中看出一丝一毫的虚伪和动摇。林夙的回答滴水不漏,态度坦然,似乎毫无隐瞒。
可是,为什么他心中那根怀疑的刺,却越扎越深?
“既然如此,”景琰的声音依旧冰冷,“你为何不第一时间向朕详细禀报宴席详情?而非要等到流言四起,朝臣弹劾,朕亲自来问?”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景琰心中最大的疙瘩。他介意那场私宴,更介意林夙事后的沉默。
林夙的心,如同坠入冰窟。他料到皇帝会有此一问。他无法说出自己密封存档的真正原因——那源于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源于对帝王之心不再信任的恐惧。那种话,一旦出口,便是真正的决裂。
“奴才……”林夙的声音终于带上了一丝难以抑制的沙哑和疲惫,“奴才以为,此等拙劣离间之计,陛下圣心独照,定然不会受其蒙蔽。且奴才深知自身处境,若主动提及,恐有欲盖弥彰之嫌,反令陛下烦忧。是故……是奴才思虑不周,处置失当,请陛下治罪。”
他再次俯下身,额头触及冰冷的地面。
这个回答,并未能完全消除景琰的疑虑,反而坐实了他“思虑过甚”、“有所隐瞒”的猜测。在景琰听来,这更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狡辩。
“思虑不周?”景琰冷笑一声,“林夙,你执掌东厂,洞察人心,你会思虑不周?朕看你是太‘周’了!周到了开始揣测朕的心意,周到了开始自行其是!”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积压已久的怒火和失望:“你口口声声忠于朕,可你的所作所为,哪一件不是在将朕置于风口浪尖?与藩王私相授受,引来漫天流言,让朝臣攻讦,让天下人非议朕宠信佞幸!这就是你的忠心?!”
剧烈的咳嗽再也无法压制,林夙猛地侧过头,用袖口死死捂住嘴,瘦削的肩膀因压抑的咳声而剧烈颤抖。一股腥甜涌上喉头,他强行咽下,袖口内侧,却已沾染了不明显的暗红。
景琰看着他痛苦的模样,心头猛地一揪,那怒火仿佛被刺破了一个口子,泄露出些许复杂难言的情绪,有担忧,有不忍,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掌控局面的烦躁。
林夙缓过一口气,脸色白得近乎透明,声音微弱却带着最后的坚持:“陛下……奴才……绝无二心。流言……绝非奴才所愿……奴才愿领受任何责罚……只求陛下……莫要因此……伤了龙体……寒了……寒了推行新政的决心……”
他的话语断断续续,气若游丝,仿佛随时都会灯尽油枯。
景琰看着他这副模样,那斥责的话语竟堵在喉间,再也说不出口。他烦躁地挥了挥手,仿佛要驱散这令人窒息的氛围。
“够了!”他转过身,不再看林夙,“你退下吧!管好你的东厂,也给朕管好你自己!若再有无谓的风波,朕绝不轻饶!”
“奴才……领旨……谢恩。”林夙艰难地叩首,然后在小卓子几乎是半搀扶下,踉跄着站起身,一步一步,退出了暖阁。
走出乾清宫的大门,午后的阳光刺得他眼前发黑。他靠在汉白玉的栏杆上,缓了许久,才勉强站稳。
皇帝没有相信他。
或者说,没有完全相信。
那看似轻拿轻放的“退下”,实则比任何严厉的惩罚都更让他心寒。那是一种不置可否的搁置,是一种留待后续观察的警告。信任的基石,已然崩塌了一角。
“干爹,您怎么样?”小卓子带着哭腔问道。
林夙摇了摇头,没有说话。他抬头望向那重重宫阙,飞檐斗拱,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这囚禁了他半生,也承载了他所有信念和情感的牢笼,此刻显得如此陌生而残酷。
他知道,代王的离间之计,已经成功了一半。皇帝心中的疑云并未散去,而经此一事,恐怕只会更重。
回到东厂值房,林夙屏退左右,只留下小卓子。他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了许久,才缓缓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冰冷的决绝。
“小卓子。”
“奴才在。”
“两件事。”林夙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静,却比以往更添了几分肃杀,“第一,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力量,给朕查!彻查流言源头!凡是参与散播、煽风点火者,无论涉及何人,背景多深,一律给朕揪出来!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背后兴风作浪!”
“是!”小卓子精神一振,立刻领命。
“第二,”林夙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那不易察觉的湿润,“让我们在代王府,以及所有与代王过往密切的府邸、官员处的暗桩,都动起来。我要知道他们接下来的一举一动,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许放过!”
他的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要穿透重重迷雾,直刺幕后黑手的心脏。既然退让和解释无法换取信任,那么,就只有用更强硬、更彻底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来……保护自己。
“奴才明白!这就去办!”小卓子感受到林夙身上散发出的寒意,不敢怠慢,立刻转身去安排。
值房内重归寂静。林夙独自一人,望着窗外渐渐西沉的落日,余晖将天际染成一片凄艳的橘红,如同泼洒开的鲜血。
他拿起笔,铺开一张新的信笺,开始书写。不是奏章,也不是密报,而是写给戍边将领秦岳的一封私信。信中措辞谨慎,只是例行问候,并隐晦提及京城流言纷扰,望将军在外保重,勿以京城为念,坚定支持新政云云。
这封信,看似寻常,实则是在为自己寻找更稳固的、掌握实权的盟友。他不能将所有的希望,再完全寄托于那已然摇摇欲坠的君心。
而在乾清宫中,景琰在林夙离开后,依旧独自立于窗前,久久未动。
德顺悄声进来,为他换上一杯新茶,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晚膳……”
景琰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他需要安静。
林夙那苍白而倔强的面容,那咳得撕心裂肺的模样,不断在他眼前浮现。他心中有愧疚,有不忍,但更多的,是一种帝王本能驱使下的冷静算计。
林夙的权势太大了,东厂的爪牙太利了。如今又牵扯上藩王……即便他本人无心,也难保不会成为他人利用的棋子,或者尾大不掉,反噬其主。
今日的敲打,是必要的。
但,流言必须平息。否则,损害的不仅是林夙的威信,更是他这位皇帝的颜面和朝局的稳定。
他沉吟片刻,转身回到御案前,提笔蘸墨,写下了一道旨意。旨意中申饬了“某些居心叵测之徒散布流言,扰乱朝纲”,命令五城兵马司加强巡查,若有公然议论宫闱、诽谤大臣者,严惩不贷。
这是一道看似维护林夙,实则意在维稳的旨意。它没有明确为林夙背书,也没有追究流言的根源,更像是一种息事宁人的和稀泥。
写完旨意,景琰放下笔,揉了揉眉心,感到一阵深沉的疲惫。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他需要林夙的能力来推行新政、制衡朝臣,却又无法完全信任手握重权、与各方势力牵扯渐深的林夙。他既依赖他,又忌惮他;既想保护他,又不得不打压他。
这种矛盾,如同双刃剑,切割着他与林夙之间最后的情分,也切割着他自己的心。
他知道,经过今日之事,他与林夙之间,那层看不见的隔阂,又加厚了一层。信任的修复,难如登天。
而此刻,林夙针对流言和代王的调查网络,已经如同暗夜中的蛛网,悄然铺开。
皇帝的旨意,能否真正平息这滔天巨浪?
林夙的彻查,又会牵出怎样惊人的秘密?
君臣二人在这孤城之中,各自为营,却又不得不相互依存。
下一次的风暴,或许就在这看似平静的调查与旨意之下,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