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未歇,参政司的烛火却已燃尽第三根。
苏识端坐案前,指尖轻点桌面,像在敲击一局看不见的棋盘。
她没睡,也不觉得冷。
三年账册堆叠如山,纸页翻动声在寂静中如刀刃划帛。
白砚立于窗下,黑衣融于夜色,目光却始终落在她身上——不是守护,是信服。
他知道,这个女人从不做无谓之举,更不会凭空赌上一国之君的信任。
“南疆贡军,每月初七进宫,例由尚膳局签收。”苏识低语,声音冷静得近乎机械,“但每逢二皇子监宫当值,签收后第三日,必有一批‘替换记录’——以普通山菇充数,原品入库未销,流向不明。”
她抽出一册泛黄的采买细账,指尖停在一行小字上:“经手人:杂役赵五,领出‘贡菌十斤’,用途标注为‘赏赐内侍’,可尚宫局并无此批赏赐记录。”
白砚皱眉:“有人做假账。”
“不。”苏识摇头,唇角微扬,“是有人想让别人做假账。”
她起身,踱至墙边悬挂的宫城舆图前,目光锁定城西一角。
“这批菌子,最后出现在城西无名别院的采买清单里——户主登记为周侍郎家仆,但院中每月初八必有密会,守卫森严,连内务府巡查都不敢靠近。”
白砚眸光一凛:“萧璟的心腹。”
苏识轻笑,笑得极淡,却带着锋利的寒意:“一碗汤里没毒,账里才有刀。他们根本不在乎皇帝是不是真的中毒——软筋散剂量极轻,太医院随时可解。他们要的是‘皇帝服毒’的流言,再配上‘御用之物私相授受’的实证,一步步把陛下架在道德火上烤。”
她转身,目光如刃:“萧璟不是想杀皇帝,他是想让皇帝‘失德’。一旦圣眷动摇,监国之名顺理成章,而主持宫务的尚宫局,便是第一个被推出去祭旗的替罪羊。”
白砚沉默片刻,低声问:“您早就知道?”
“我只是知道……这类角色会怎么走棋。”苏识语气平静,仿佛在复盘一场游戏,“傲慢的反派从不直接杀人,他们喜欢用规则杀人。用礼法、用道德、用程序的漏洞,把对手逼进死角,再冠冕堂皇地踩上去。”
她走回案前,提笔蘸墨,动作干脆利落。
“柳绿那边如何?”
“已拿到近三年‘赏赐外臣’清单。”白砚递上一叠纸,“崔氏族人名下,共有十七次‘代领’记录,涉及药材、绸缎、香料,总值超三千两白银,但无一次有皇帝亲批朱批。”
苏识看着那些空白的批注栏,眸光渐冷:“宫规写得清楚:御赐之物,非帝亲谕不得代领。可他们钻了个空子——尚宫局掌印姑姑有权‘暂代签收’,再转交领受者。只要我不签字,他们就无法完成流程。”
她冷笑:“现在倒好,我成了那个‘疏于核查’的罪人。一旦事发,崔氏咬定是我擅自做主,萧璟再以‘整顿宫务’为由,顺势接管内廷大权——妙啊,一石三鸟。”
她将两套账目拆开,分别誊抄、删减,只保留最关键的“残片”。
第一份,关于“贡菌流向”,她命人悄悄投给户部侍郎崔元衡的政敌——那人与崔家积怨已久,见此证据,必如闻腥血。
第二份,关于“赏赐无批”,她亲笔写下一行小字:“清流当自清”,匿名送至御史中丞陆明舟案前。
她太了解这种人了——执拗、自诩正统、容不得半点污浊,哪怕只是制度上的瑕疵,也会被他们视为大逆。
第三份,最隐晦,却是最致命。
她将二皇子监宫期间所有异常轮值记录整理成册,附上一句:“三月初七,陛下汤凉,二皇子笑。”交由白砚亲手递入内阁老臣张廷珸手中。
那位三朝元老看似昏聩,实则心如明镜,最忌皇子僭越。
“他们在用规则杀人。”苏识站在窗前,望着风雪中模糊的宫墙,“那我就用规则反杀。”
白砚低声问:“他们会信?”
“信不信不重要。”她淡淡道,“只要有人开始怀疑,只要有人愿意站出来质问——这局棋,就活了。”
风雪渐小,天边微露青灰。
苏识终于闭了闭眼,疲惫如潮水般涌来,却被她强行压下。
她知道,真正的风暴还未到来。
她布下的三枚棋子,正悄然落入朝堂深处,只待一声惊雷,便会引爆整个宫闱。
她转身,吹灭最后一盏灯。
黑暗中,她的声音轻如耳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锋芒:
“接下来,就看谁先出招了。”第34章 汤里没毒,账里才有刀(续)
三日后,大明殿。
朔风卷着残雪扑打金砖,百官列班,鸦雀无声。
皇帝萧玦端坐龙椅,神色冷峻如铁,目光却似沉入深潭,不起波澜。
朝会初毕,礼部刚呈上春祭仪程,忽见御史中丞陆明舟越众而出,红袍猎猎,声如洪钟:
“臣启陛下!户部侍郎崔元衡——监管失职,纵容内库外流,败坏宫规,其罪难辞!”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崔元衡当场色变,踉跄出列:“陆明舟!你血口喷人!内库出入皆有明账,何来‘外流’之说?”
“明账?”陆明舟冷笑,从袖中抽出一纸副本,高高扬起,“那请大人解释,为何近三年‘御赐外臣’十七笔,皆无陛下朱批?尚宫局掌印未签,却有实物流出!这‘御赐’二字,是您自己写的吗?!”
他声音如刀,字字劈向宫规底线。
百官心头一震——御赐非戏言,若无帝旨,便是僭越,轻则罢官,重则谋逆。
崔元衡冷汗涔涔,正欲强辩,忽听殿角传来一声苍老却沉稳的质问:
“更奇者,每逢二皇子监宫之日,内库损耗竟平增三成。”
三朝元老张廷珸拄杖而立,颤巍巍翻开一册泛黄簿录,“药材、贡菌、炭薪……名目繁多,去向不明。老臣斗胆问一句——这是监宫,还是监财?”
空气骤然凝固。
所有目光齐刷刷射向立于文官末列的二皇子萧璟。
他一袭墨色蟒袍,面容温雅如初,嘴角甚至还挂着一抹淡笑,可那笑意未达眼底,瞳孔深处却掠过一丝极快的阴翳。
“诸位大人所查之事,”萧璟缓缓出列,声音清润如玉,“或有误会。臣虽代天子监宫,然一切用度皆依规而行。若真有疏漏,臣愿亲自彻查,还宫闱清明。”
姿态谦恭,言辞得体,竟似大义凛然。
萧玦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此事交由内阁议处。”
退朝钟响,百官散去,风雪再度封锁宫道。
当夜,参政司。
檐下积雪压枝,簌簌作响。
门扉轻启,一道玄色身影踏雪而入,黑氅沾霜,来人摘下兜帽,露出一张冷峻如刀削的脸——萧玦。
他手中拎着一只青瓷汤碗,碗底刻着一个极小的“璟”字,隐秘如刺青。
“你说汤该换配方。”他将碗置于案上,目光如刃,直刺苏识双眸,“可若他们要的不是我的命,是我的位……你打算怎么还?”
烛火摇曳,映得他眉骨深陷,眸光幽邃如渊。
这不是质问,是试探——对盟友的最后一道考验。
苏识静坐不动,指尖轻抚茶盏边缘,仿佛在丈量一场博弈的温度。
她知道,这一刻,她不能再是“掌事姑姑”,而必须是那个执棋之人。
“陛下若信我,”她抬眸,目光如冰刃出鞘,清晰、锐利、不带一丝犹豫,“明日就让二皇子……亲自去查内库。”
萧玦眸光微动。
“让他查?”他冷笑,“你不怕他借机清洗异己,反将水搅得更浑?”
“正因他会‘查’,才要让他查。”苏识唇角微扬,那笑意不暖,却锋利如刀,“他若不查,便显得心虚;他若查,必动真格——而只要他动手,就会留下痕迹。他越是想证明清白,就越会暴露贪婪。”
她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指尖点向内务府库房:“贪墨案最怕什么?不是查,而是‘被赋予查的权力’。一旦他手握大权,昔日同党必争相献宝以表忠心,旧账新罪,自会浮出水面。”
她回头,直视萧玦:“陛下只需做一件事——把刀递给他,再让他亲手割破自己的袍角。”
风雪拍窗,室内却似有烈火燃起。
萧玦久久未语,只盯着她,仿佛第一次真正看清这个曾躲在尚宫局账册后的女人。
她不靠媚术,不靠眼泪,甚至不靠所谓的“忠心”——她靠的是对人心的精准切割,对规则的无情利用。
像极了他。
良久,他低笑一声,笑声冷,却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
“好。”他转身欲走,黑氅翻飞如夜翼,“明日早朝,我便下旨。”
门开,风雪涌入,吹得烛火剧烈摇晃。
苏识立于光影交界处,眸光沉静,却已映出万里江山将倾的预兆。
——棋局已落第一子。
风未止,雪更深。
而真正的杀招,尚在未启之匣中。
苏识端坐案前,指尖轻点桌面,像在敲击一局看不见的棋盘。
她没睡,也不觉得冷。
三年账册堆叠如山,纸页翻动声在寂静中如刀刃划帛。
白砚立于窗下,黑衣融于夜色,目光却始终落在她身上——不是守护,是信服。
他知道,这个女人从不做无谓之举,更不会凭空赌上一国之君的信任。
“南疆贡军,每月初七进宫,例由尚膳局签收。”苏识低语,声音冷静得近乎机械,“但每逢二皇子监宫当值,签收后第三日,必有一批‘替换记录’——以普通山菇充数,原品入库未销,流向不明。”
她抽出一册泛黄的采买细账,指尖停在一行小字上:“经手人:杂役赵五,领出‘贡菌十斤’,用途标注为‘赏赐内侍’,可尚宫局并无此批赏赐记录。”
白砚皱眉:“有人做假账。”
“不。”苏识摇头,唇角微扬,“是有人想让别人做假账。”
她起身,踱至墙边悬挂的宫城舆图前,目光锁定城西一角。
“这批菌子,最后出现在城西无名别院的采买清单里——户主登记为周侍郎家仆,但院中每月初八必有密会,守卫森严,连内务府巡查都不敢靠近。”
白砚眸光一凛:“萧璟的心腹。”
苏识轻笑,笑得极淡,却带着锋利的寒意:“一碗汤里没毒,账里才有刀。他们根本不在乎皇帝是不是真的中毒——软筋散剂量极轻,太医院随时可解。他们要的是‘皇帝服毒’的流言,再配上‘御用之物私相授受’的实证,一步步把陛下架在道德火上烤。”
她转身,目光如刃:“萧璟不是想杀皇帝,他是想让皇帝‘失德’。一旦圣眷动摇,监国之名顺理成章,而主持宫务的尚宫局,便是第一个被推出去祭旗的替罪羊。”
白砚沉默片刻,低声问:“您早就知道?”
“我只是知道……这类角色会怎么走棋。”苏识语气平静,仿佛在复盘一场游戏,“傲慢的反派从不直接杀人,他们喜欢用规则杀人。用礼法、用道德、用程序的漏洞,把对手逼进死角,再冠冕堂皇地踩上去。”
她走回案前,提笔蘸墨,动作干脆利落。
“柳绿那边如何?”
“已拿到近三年‘赏赐外臣’清单。”白砚递上一叠纸,“崔氏族人名下,共有十七次‘代领’记录,涉及药材、绸缎、香料,总值超三千两白银,但无一次有皇帝亲批朱批。”
苏识看着那些空白的批注栏,眸光渐冷:“宫规写得清楚:御赐之物,非帝亲谕不得代领。可他们钻了个空子——尚宫局掌印姑姑有权‘暂代签收’,再转交领受者。只要我不签字,他们就无法完成流程。”
她冷笑:“现在倒好,我成了那个‘疏于核查’的罪人。一旦事发,崔氏咬定是我擅自做主,萧璟再以‘整顿宫务’为由,顺势接管内廷大权——妙啊,一石三鸟。”
她将两套账目拆开,分别誊抄、删减,只保留最关键的“残片”。
第一份,关于“贡菌流向”,她命人悄悄投给户部侍郎崔元衡的政敌——那人与崔家积怨已久,见此证据,必如闻腥血。
第二份,关于“赏赐无批”,她亲笔写下一行小字:“清流当自清”,匿名送至御史中丞陆明舟案前。
她太了解这种人了——执拗、自诩正统、容不得半点污浊,哪怕只是制度上的瑕疵,也会被他们视为大逆。
第三份,最隐晦,却是最致命。
她将二皇子监宫期间所有异常轮值记录整理成册,附上一句:“三月初七,陛下汤凉,二皇子笑。”交由白砚亲手递入内阁老臣张廷珸手中。
那位三朝元老看似昏聩,实则心如明镜,最忌皇子僭越。
“他们在用规则杀人。”苏识站在窗前,望着风雪中模糊的宫墙,“那我就用规则反杀。”
白砚低声问:“他们会信?”
“信不信不重要。”她淡淡道,“只要有人开始怀疑,只要有人愿意站出来质问——这局棋,就活了。”
风雪渐小,天边微露青灰。
苏识终于闭了闭眼,疲惫如潮水般涌来,却被她强行压下。
她知道,真正的风暴还未到来。
她布下的三枚棋子,正悄然落入朝堂深处,只待一声惊雷,便会引爆整个宫闱。
她转身,吹灭最后一盏灯。
黑暗中,她的声音轻如耳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锋芒:
“接下来,就看谁先出招了。”第34章 汤里没毒,账里才有刀(续)
三日后,大明殿。
朔风卷着残雪扑打金砖,百官列班,鸦雀无声。
皇帝萧玦端坐龙椅,神色冷峻如铁,目光却似沉入深潭,不起波澜。
朝会初毕,礼部刚呈上春祭仪程,忽见御史中丞陆明舟越众而出,红袍猎猎,声如洪钟:
“臣启陛下!户部侍郎崔元衡——监管失职,纵容内库外流,败坏宫规,其罪难辞!”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崔元衡当场色变,踉跄出列:“陆明舟!你血口喷人!内库出入皆有明账,何来‘外流’之说?”
“明账?”陆明舟冷笑,从袖中抽出一纸副本,高高扬起,“那请大人解释,为何近三年‘御赐外臣’十七笔,皆无陛下朱批?尚宫局掌印未签,却有实物流出!这‘御赐’二字,是您自己写的吗?!”
他声音如刀,字字劈向宫规底线。
百官心头一震——御赐非戏言,若无帝旨,便是僭越,轻则罢官,重则谋逆。
崔元衡冷汗涔涔,正欲强辩,忽听殿角传来一声苍老却沉稳的质问:
“更奇者,每逢二皇子监宫之日,内库损耗竟平增三成。”
三朝元老张廷珸拄杖而立,颤巍巍翻开一册泛黄簿录,“药材、贡菌、炭薪……名目繁多,去向不明。老臣斗胆问一句——这是监宫,还是监财?”
空气骤然凝固。
所有目光齐刷刷射向立于文官末列的二皇子萧璟。
他一袭墨色蟒袍,面容温雅如初,嘴角甚至还挂着一抹淡笑,可那笑意未达眼底,瞳孔深处却掠过一丝极快的阴翳。
“诸位大人所查之事,”萧璟缓缓出列,声音清润如玉,“或有误会。臣虽代天子监宫,然一切用度皆依规而行。若真有疏漏,臣愿亲自彻查,还宫闱清明。”
姿态谦恭,言辞得体,竟似大义凛然。
萧玦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此事交由内阁议处。”
退朝钟响,百官散去,风雪再度封锁宫道。
当夜,参政司。
檐下积雪压枝,簌簌作响。
门扉轻启,一道玄色身影踏雪而入,黑氅沾霜,来人摘下兜帽,露出一张冷峻如刀削的脸——萧玦。
他手中拎着一只青瓷汤碗,碗底刻着一个极小的“璟”字,隐秘如刺青。
“你说汤该换配方。”他将碗置于案上,目光如刃,直刺苏识双眸,“可若他们要的不是我的命,是我的位……你打算怎么还?”
烛火摇曳,映得他眉骨深陷,眸光幽邃如渊。
这不是质问,是试探——对盟友的最后一道考验。
苏识静坐不动,指尖轻抚茶盏边缘,仿佛在丈量一场博弈的温度。
她知道,这一刻,她不能再是“掌事姑姑”,而必须是那个执棋之人。
“陛下若信我,”她抬眸,目光如冰刃出鞘,清晰、锐利、不带一丝犹豫,“明日就让二皇子……亲自去查内库。”
萧玦眸光微动。
“让他查?”他冷笑,“你不怕他借机清洗异己,反将水搅得更浑?”
“正因他会‘查’,才要让他查。”苏识唇角微扬,那笑意不暖,却锋利如刀,“他若不查,便显得心虚;他若查,必动真格——而只要他动手,就会留下痕迹。他越是想证明清白,就越会暴露贪婪。”
她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指尖点向内务府库房:“贪墨案最怕什么?不是查,而是‘被赋予查的权力’。一旦他手握大权,昔日同党必争相献宝以表忠心,旧账新罪,自会浮出水面。”
她回头,直视萧玦:“陛下只需做一件事——把刀递给他,再让他亲手割破自己的袍角。”
风雪拍窗,室内却似有烈火燃起。
萧玦久久未语,只盯着她,仿佛第一次真正看清这个曾躲在尚宫局账册后的女人。
她不靠媚术,不靠眼泪,甚至不靠所谓的“忠心”——她靠的是对人心的精准切割,对规则的无情利用。
像极了他。
良久,他低笑一声,笑声冷,却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
“好。”他转身欲走,黑氅翻飞如夜翼,“明日早朝,我便下旨。”
门开,风雪涌入,吹得烛火剧烈摇晃。
苏识立于光影交界处,眸光沉静,却已映出万里江山将倾的预兆。
——棋局已落第一子。
风未止,雪更深。
而真正的杀招,尚在未启之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