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农业布局-《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乡亲们那沉甸甸的请求与期盼的眼神,如同在北国冻土上凿开的第一道裂缝,让林见鹿意识到,他重生的视野与能力,或许不应仅仅局限于高科技的星辰大海,也应回馈脚下这片生养他的、略显贫瘠却充满韧性的土地。“灵犀优选·家乡味道”这个临时起意的构想,像一颗种子,落入了心田,开始悄然萌发。

  返回北江市的路上,车窗外的景色从北方冬日的萧瑟苍茫,逐渐过渡到城市边缘的杂乱与喧嚣,最后融入都市的繁华与冰冷。工作室里,等待他的是堆积如山的待处理邮件——华为尽职调查的资料清单、科峰电子预装合作的细节磋商、深蓝创投对赌期限的悄然迫近,以及“灵犀OS”开发本身永无止境的技术难题。

  然而,与以往不同,这一次,林见鹿在处理这些“高大上”事务的间隙,脑海中总会不时闪过王老栓那粗糙的双手、李婶那期盼的眼神,以及那网兜品相不佳却代表着一片心意的苹果。那个关于“家乡味道”的粗糙构想,像背景线程一样,在他那被代码和商业逻辑占据的大脑深处,持续运行着,不断被优化、被完善。

  他意识到,仅仅依靠收购乡亲们现有的、零散且品质不稳定的土特产,进行简单的包装销售,模式太过脆弱,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更无法真正带领乡亲们走出困境。这就像是在沙地上建塔,根基不稳。他需要找到一个更稳固的支点,一个能够提升产品内在价值、构建起真正壁垒的源头。

  这个支点,落在了**农业本身**上。

  一天深夜,林见鹿在查阅一份关于移动设备功耗优化的外文文献时,无意中点开了一个链接,跳转到了一个关于日本精细化农业和以色列滴灌技术的介绍页面。若是以前,他可能会一扫而过,但此刻,乡亲们土地里刨食的画面与这些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产生了奇妙的碰撞。

  他心中微微一动,放下了手头的代码,开始在网络上搜索更多关于农业技术的资料。从传统的作物轮作、土壤改良,到相对前沿的无土栽培、智能温室、生物防治……海量的信息涌入他的脑海。普通人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但林见鹿那逆天的悟性系统,却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运转起来。

  它不再仅仅解析代码逻辑和数学公式,而是开始尝试理解光合作用的效率瓶颈、土壤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水肥耦合的最佳配比、乃至不同光谱LED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些看似与计算机科学毫不相关的知识,在悟性系统的强大归纳、演绎和建模能力下,被迅速拆解、分析、去芜存菁,然后以一种超越现有农业科学体系的、更加整体和系统化的方式,重新组合、优化。

  一幅基于他家乡地理气候条件(温带半干旱、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和现有劳动力结构的 **“精细化、生态化、高附加值特色农业”** 的蓝图,开始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这不是简单的照搬国外技术,而是基于深刻理解后的、高度本土化的创新性整合!

  几天后,林见鹿抽空回了一趟家,这次他没有惊动太多人,只叫上了王老栓、李婶等几位最初来找他的核心乡亲,以及村里一位比较有威望、也相对开明的老支书,在他家的小院里,开了一个小会。

  初春的午后,阳光已经有了些许暖意。林见鹿没有寒暄,直接在地上用树枝画起了示意图。

  “王叔,老支书,我上次说的那个卖土特产的想法,我觉得可以做得更好。”林见鹿开门见山,眼神明亮,“咱们不能老是等着收别人家散种的东西,品质好坏全靠天。咱们得自己种,种出别人没有的、品质更高的好东西!”

  老支书吧嗒着旱烟,眉头微蹙:“见鹿,种地咱是行家,可咱这地方,除了玉米、小麦,还能种出啥金疙瘩来?”

  “这就是关键。”林见鹿用树枝点了点地上的图,“我们不跟风种大路货。我们要种**特色、高价值的作物**。”

  他首先圈定了几种作物:

  “第一,**高品质的鲜食水果玉米**。不是那种老品种,我查过了,有新品种甜度高、口感脆嫩,在大城市是抢手货,价格是普通玉米的好几倍。咱们这里光照足,温差大,正好适合糖分积累。”

  “第二,**药食同源的金银花**。市场需求大,管理相对简单,不跟粮食争地,可以在坡地、边角地种植。”

  “第三,**适合盆栽的矮化观赏辣椒和微型番茄**。这个主要是瞄准城市阳台族,单位面积产值极高。”

  这些作物的选择,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既考虑了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也兼顾了本地的自然条件和乡亲们的接受程度。

  王老栓听得眼睛发亮,但又有些犹豫:“见鹿,这些玩意儿……咱没种过啊,能成吗?”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林见鹿语气笃定,“**用新的方法来种**。”

  他开始阐述他那套经过悟性系统优化后的“生态精细化农业”理念,用最朴实的语言:

  “咱们不用拼命上化肥农药那老一套。我琢磨了一套法子。”

  “**施肥**:用咱们自家的农家肥做主,我再教大家配一种‘营养液’,是根据不同作物、不同长势‘量身定做’的,用滴灌的方式,一点点喂到庄稼根上,不浪费,还长得壮。”

  “**防虫**:尽量不用剧毒农药。咱们可以在田边种上些吸引益虫的花草,或者用粘虫板、防虫网这些物理法子。我还知道几种用烟叶、辣椒水自己熬制土农药的方子,效果好还不残留。”

  “**浇水**:推广滴灌。我画个图,咱们可以自己用塑料管和滴头组装,比大水漫灌省水一半以上,还能把肥料一起带进去。”

  “**管理**:咱们几家人,可以把地连成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每家出劳力,按劳记工分。收获后,按工分和土地入股来分红。”

  他甚至还提到了一个更超前的想法:“等以后咱们有了积累,可以建几个简单的温室大棚,里面装上补光灯和温湿度传感器,那样一年四季都能有产出,还能种些更娇贵但更值钱的东西。”

  这番讲述,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生态理念与经济效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听得老支书忘了抽烟,王老栓等人更是张大了嘴巴,仿佛在听天书,却又莫名地觉得……好像很有道理!尤其是那个“滴灌”、“营养液”、“按劳记工分”,都是他们从未听过的新鲜词,但经林见鹿一解释,又觉得无比贴合实际。

  “见鹿……你……你这些法子,是打哪儿学来的?”老支书忍不住问道,声音带着震撼。

  林见鹿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老支书,您就相信我。这套法子,是我结合咱们本地情况,琢磨出来的。不敢说百分百成功,但只要咱们严格按照要求来,我有八成把握,能让咱们的收成和收入,翻上一番,甚至更多!”

  他没有把话说满,但那份基于强大认知而产生的自信,极具感染力。

  “干!俺跟着你干!”王老栓第一个激动地表态,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金灿灿的玉米和红彤彤的辣椒。

  “对!见鹿是文化人,懂得多!咱们就听他的!”李婶也连连附和。

  老支书沉吟良久,猛地一拍大腿,眼中爆发出精光:“好!就按见鹿说的办!咱们这把老骨头,也豁出去,跟着年轻人折腾一回!搞这个……这个啥精细化农业!”

  看到乡亲们被点燃的热情和信任,林见鹿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从理念到实践,还有无数的困难需要克服,技术推广、资金筹措、市场销售……每一步都是挑战。

  但他更知道,这件事的意义,远超商业利润。这不仅是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尝试,更是他运用自身能力,反哺乡土、探索一种更具可持续性和人文关怀的发展模式的实践。这与他构建“灵犀”数字生态的梦想,在底层逻辑上,有着奇妙的共通之处——都是通过优化系统(无论是数字系统还是农业生态系统),释放其内在潜力,创造更美好的价值。

  潜龙之志,在九天之上,亦在阡陌之间。这一次,他将智慧的触角,探入了泥土的芬芳,开始在这片最古老的土地上,布局一个关于绿色与希望的未来。这幅农业的蓝图,与“灵犀”科技的梦想,如同两条并行的航线,共同指向一个更加丰饶、更具活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