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技术下乡-《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林见鹿那套融合了现代科技与生态理念的精细化农业构想,如同在干涸的土地上描绘出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绿色画卷,瞬间点燃了王老栓、老支书等乡亲们心中沉寂已久的激情。然而,激情过后,现实的冰冷很快便显露出来——图纸画得再美,终究需要有人一砖一瓦地去建造;理念再先进,也需要有人手把手地将它播种到田间地头。

  林见鹿不可能长期滞留家乡,他肩上的“灵犀”重担,与华为的合作,深蓝的对赌,任何一项都牵扯着他绝大部分的精力。而王老栓他们,虽有满腔热情和一把子力气,但对于“滴灌”、“营养液配比”、“生物防治”这些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却如同看天书,心里直打鼓,生怕一个操作不当,糟蹋了土地,辜负了林见鹿的信任和投入的启动资金(林见鹿已初步垫付了一部分用于购买种子、滴灌管材和基础肥料的钱)。

  “见鹿侄子,这……这滴灌管子咋铺?一头大一头的,会不会弄反了?”

  “营养液按你说的配好了,可这往滴灌里加多少?啥时候加?俺这心里没底啊!”

  “这金银花苗娇贵得很,跟咱以前种玉米完全不是一回事,万一……”

  电话里,王老栓的声音充满了焦虑和不确定。林见鹿隔着电话线,都能想象出乡亲们围着那些新式农资,手足无措的茫然模样。

  他知道,必须要有懂行的人去现场指导,将纸面上的蓝图,转化为土地上的实践。否则,再好的构想,也只会沦为一场空谈。

  可是,人才从哪里来?他身边的核心团队,陈默、赵昊等人,都是技术宅和商业苗子,对农业一窍不通。去农科院或者农业高校请专家?且不说费用高昂,那些学院派的专家,其理论能否与他这套经过悟性系统优化、高度本土化的“野路子”完美契合,也是个问题。更何况,那些专家未必愿意长期蹲点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县城。

  就在林见鹿为此事颇感棘手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人选,浮现在他的脑海中——**苏晚晴**。

  他想起之前与苏父苏建国交流时,曾听苏母提起过,苏晚晴的外公,退休前是省农科院的资深研究员,专攻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对农业有着极深的感情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苏母那边似乎还有一两位农科院退休的老同事,也住在北江附近,赋闲在家。

  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林见鹿没有贸然直接联系苏晚晴的外公,而是先找到了苏晚晴,将自己的困境和构想,以及希望聘请一位经验丰富、又能理解他这套新思路的农业技术指导的想法,坦诚相告。

  苏晚晴安静地听完,清泠的眼眸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理解和欣赏。她没想到,林见鹿在肩负着如此沉重的科技创业压力之时,还会分心去为家乡的农业劳神费力。

  “我外公他……确实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