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长安的天气渐渐转凉,西市的树木开始落叶,金黄的叶子落在青石板路上,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李世民决定在麟德殿设宴,招待各国商使,一来是感谢他们为大唐的繁荣做出的贡献,二来是向各国展示大唐的包容与气度。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侧,是大唐举办大型宴会的地方。殿宇高大雄伟,屋顶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屋檐下挂着一排排红色的宫灯,灯面上画着 “龙凤呈祥” 的图案。殿内的地面铺着白色的大理石,光可鉴人,四周的柱子上缠着金色的丝绸,丝绸上绣着五彩的祥云。殿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紫檀木长桌,桌上铺着白色的锦缎桌布,摆放着大唐最好的瓷器 —— 邢窑的白瓷碗、越窑的青瓷盘、唐三彩的食盒,还有波斯的琉璃杯、大食的银盘。
宴会开始时,夕阳正好透过麟德殿的窗户,斜斜地洒进殿内,落在紫檀木长桌的锦缎桌布上,将杯盏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李恪随李世民步入殿中时,目光无意间扫过殿外走廊,却见互市监方向,吉备真备正指挥着随从,将那两个贴着 “江南占城稻种” 封条的黑漆木箱搬上马车。
他脚步一顿,方才宴会上的热闹喧嚣仿佛瞬间褪去。吉备真备那句 “解东瀛粮荒,与大唐互通有无” 的话,此刻在耳边反复回响,可随之而来的,是近代中国土地上燃起的战火 —— 甲午年间,日本军舰的炮火撕裂黄海海面;南京城里,百姓的哀嚎淹没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租界的界碑旁,“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的牌子像一把尖刀,刺穿着民族的尊严。这些刻在骨子里的屈辱记忆,让李恪的指尖骤然发凉,脸色也沉了下来。
“殿下,可是哪里不适?” 身旁的内侍见他驻足,轻声问道。
李恪摇了摇头,目光紧紧锁着那两个木箱,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无事,你先随陛下入殿,我去去就回。” 说罢,他快步穿过走廊,朝着互市监的方向走去,腰间的玉带扣随着步伐急促地碰撞,发出 “嗒嗒” 的声响,打破了殿外的宁静。
此时,吉备真备正弯腰检查木箱的固定情况,见李恪走来,连忙直起身,躬身行礼:“殿下万安。”
李恪没有回礼,而是径直走到木箱前,目光落在红色封条上那 “江南占城稻种” 五个字上,语气凝重:“吉备大人,这稻种,是要带回东瀛?”
吉备真备以为李恪是来送行,笑着点头:“正是。承蒙大唐恩惠,得此良种,若能在东瀛试种成功,定能解我国粮荒,日后也能更多地向大唐输送东瀛的特产,以报大唐仁政。”
“报?” 李恪猛地抬眼,眼神锐利如刀,“吉备大人可知,这占城稻种,是江南百姓历经数年培育的良种,是大唐粮仓的根基之一?” 他顿了顿,脑海中浮现出近代日本凭借先进技术与充足粮食储备,发动侵略战争的画面,心中更是坚定,“大唐虽愿与各国通商交好,却也需防患于未然。今日你将稻种带回东瀛,若日后东瀛凭借此等作物壮大,反过头来侵扰大唐子民,这笔账,该如何算?”
吉备真备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他没想到李恪会说出这番话,连忙解释:“殿下多虑了!东瀛对大唐向来恭敬有加,绝无半分冒犯之意。此次带回稻种,只为解民生之困,绝非他用!”
“绝非他用?” 李恪冷笑一声,转头看向一旁的互市监主事官,“主事官,你可知这占城稻种的珍贵?江南每年产出的稻种,除了留作次年耕种,仅余少量用于与友邦交流。可友邦如吐蕃,与大唐签订盟约,世代友好;而东瀛与大唐隔海相望,人心难测,怎能轻易将如此重要的良种交出?”
主事官被李恪的语气震慑,躬身道:“殿下所言极是,只是先前已为吉备大人办理了通关手续,如今……”
“手续可改,良种不可外流!” 李恪打断他的话,目光重新落回吉备真备身上,“吉备大人,并非大唐不近人情。你若想学习大唐的农耕技术,可在国子监中研习农书;若想了解稻种的种植方法,也可派工匠留在江南,跟随大唐农师学习。但这现成的占城稻种,绝不能带离长安半步。”
吉备真备脸色涨得通红,他上前一步,还想争辩:“殿下!东瀛天皇对大唐敬仰已久,此次我奉命前来,便是为了促进两国友好。若连稻种都无法带回,天皇陛下定会误会大唐的诚意!”
“诚意?” 李恪眼神坚定,没有丝毫退让,“大唐的诚意,体现在通商互市的公平,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开放,而非无底线地付出,为后世留下隐患。” 他朝身后赶来的随从示意,“将这两个木箱抬回互市监库房,派专人看管,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取出。”
随从应声上前,就要搬动木箱。吉备真备急得伸手阻拦,却被李恪眼神中的威严震慑,手僵在半空。他望着即将被抬走的木箱,眼中满是失落与不甘,却也深知李恪态度坚决,再争辩也无济于事,只能颓然地垂下手臂。
李恪看着他的模样,语气稍缓:“吉备大人,你在大唐留学三年,应当知晓大唐的治国理念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今日我阻止你带走稻种,并非针对东瀛,而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为了后世子孙不再遭受战乱之苦。若东瀛真心与大唐交好,便该理解大唐的考量。”
吉备真备沉默良久,最终躬身道:“殿下的教诲,我记下了。只是此事,我需向天皇陛下如实禀报。”
李恪点头:“你可如实禀报,但稻种之事,绝无商议的余地。” 说罢,他转身望离去。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侧,是大唐举办大型宴会的地方。殿宇高大雄伟,屋顶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屋檐下挂着一排排红色的宫灯,灯面上画着 “龙凤呈祥” 的图案。殿内的地面铺着白色的大理石,光可鉴人,四周的柱子上缠着金色的丝绸,丝绸上绣着五彩的祥云。殿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紫檀木长桌,桌上铺着白色的锦缎桌布,摆放着大唐最好的瓷器 —— 邢窑的白瓷碗、越窑的青瓷盘、唐三彩的食盒,还有波斯的琉璃杯、大食的银盘。
宴会开始时,夕阳正好透过麟德殿的窗户,斜斜地洒进殿内,落在紫檀木长桌的锦缎桌布上,将杯盏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李恪随李世民步入殿中时,目光无意间扫过殿外走廊,却见互市监方向,吉备真备正指挥着随从,将那两个贴着 “江南占城稻种” 封条的黑漆木箱搬上马车。
他脚步一顿,方才宴会上的热闹喧嚣仿佛瞬间褪去。吉备真备那句 “解东瀛粮荒,与大唐互通有无” 的话,此刻在耳边反复回响,可随之而来的,是近代中国土地上燃起的战火 —— 甲午年间,日本军舰的炮火撕裂黄海海面;南京城里,百姓的哀嚎淹没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租界的界碑旁,“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的牌子像一把尖刀,刺穿着民族的尊严。这些刻在骨子里的屈辱记忆,让李恪的指尖骤然发凉,脸色也沉了下来。
“殿下,可是哪里不适?” 身旁的内侍见他驻足,轻声问道。
李恪摇了摇头,目光紧紧锁着那两个木箱,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无事,你先随陛下入殿,我去去就回。” 说罢,他快步穿过走廊,朝着互市监的方向走去,腰间的玉带扣随着步伐急促地碰撞,发出 “嗒嗒” 的声响,打破了殿外的宁静。
此时,吉备真备正弯腰检查木箱的固定情况,见李恪走来,连忙直起身,躬身行礼:“殿下万安。”
李恪没有回礼,而是径直走到木箱前,目光落在红色封条上那 “江南占城稻种” 五个字上,语气凝重:“吉备大人,这稻种,是要带回东瀛?”
吉备真备以为李恪是来送行,笑着点头:“正是。承蒙大唐恩惠,得此良种,若能在东瀛试种成功,定能解我国粮荒,日后也能更多地向大唐输送东瀛的特产,以报大唐仁政。”
“报?” 李恪猛地抬眼,眼神锐利如刀,“吉备大人可知,这占城稻种,是江南百姓历经数年培育的良种,是大唐粮仓的根基之一?” 他顿了顿,脑海中浮现出近代日本凭借先进技术与充足粮食储备,发动侵略战争的画面,心中更是坚定,“大唐虽愿与各国通商交好,却也需防患于未然。今日你将稻种带回东瀛,若日后东瀛凭借此等作物壮大,反过头来侵扰大唐子民,这笔账,该如何算?”
吉备真备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他没想到李恪会说出这番话,连忙解释:“殿下多虑了!东瀛对大唐向来恭敬有加,绝无半分冒犯之意。此次带回稻种,只为解民生之困,绝非他用!”
“绝非他用?” 李恪冷笑一声,转头看向一旁的互市监主事官,“主事官,你可知这占城稻种的珍贵?江南每年产出的稻种,除了留作次年耕种,仅余少量用于与友邦交流。可友邦如吐蕃,与大唐签订盟约,世代友好;而东瀛与大唐隔海相望,人心难测,怎能轻易将如此重要的良种交出?”
主事官被李恪的语气震慑,躬身道:“殿下所言极是,只是先前已为吉备大人办理了通关手续,如今……”
“手续可改,良种不可外流!” 李恪打断他的话,目光重新落回吉备真备身上,“吉备大人,并非大唐不近人情。你若想学习大唐的农耕技术,可在国子监中研习农书;若想了解稻种的种植方法,也可派工匠留在江南,跟随大唐农师学习。但这现成的占城稻种,绝不能带离长安半步。”
吉备真备脸色涨得通红,他上前一步,还想争辩:“殿下!东瀛天皇对大唐敬仰已久,此次我奉命前来,便是为了促进两国友好。若连稻种都无法带回,天皇陛下定会误会大唐的诚意!”
“诚意?” 李恪眼神坚定,没有丝毫退让,“大唐的诚意,体现在通商互市的公平,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开放,而非无底线地付出,为后世留下隐患。” 他朝身后赶来的随从示意,“将这两个木箱抬回互市监库房,派专人看管,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取出。”
随从应声上前,就要搬动木箱。吉备真备急得伸手阻拦,却被李恪眼神中的威严震慑,手僵在半空。他望着即将被抬走的木箱,眼中满是失落与不甘,却也深知李恪态度坚决,再争辩也无济于事,只能颓然地垂下手臂。
李恪看着他的模样,语气稍缓:“吉备大人,你在大唐留学三年,应当知晓大唐的治国理念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今日我阻止你带走稻种,并非针对东瀛,而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为了后世子孙不再遭受战乱之苦。若东瀛真心与大唐交好,便该理解大唐的考量。”
吉备真备沉默良久,最终躬身道:“殿下的教诲,我记下了。只是此事,我需向天皇陛下如实禀报。”
李恪点头:“你可如实禀报,但稻种之事,绝无商议的余地。” 说罢,他转身望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