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蝉鸣渐起,吴王府书房内,李恪刚在江南防汛完工的奏报上批复,门外便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工部郎中带着一位身着锦缎便服的老者匆匆而入,老者衣襟上绣着的缠枝莲纹样虽精致,却难掩眉宇间的焦灼。
“殿下,这位是益州锦坊的掌事陈老,有紧急事务求见。” 工部郎中躬身禀报道。
陈老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发颤:“殿下,救救蜀锦啊!近日坊里染匠接二连三染坏锦缎,这批要送往西域的贡锦若是误了工期,不仅坊里百余名工匠要失业,怕是还会耽误丝绸之路的商队带货。”
李恪连忙扶起老人:“陈老莫急,慢慢说来。染坏的锦缎是技艺问题,还是染料出了差错?”
“都不是。” 陈老叹了口气,“是染坊的老匠人上月染布时不慎烫伤了手,如今只能卧床休养。剩下的徒弟们技艺不精,用惯了的蓼蓝染料也不知为何,染出的颜色总发暗,试了十几次都不成功。”
李恪想起此前翻阅的贞观年间工商册,蜀锦乃是益州支柱产业,更是丝绸之路的畅销品,当即沉声道:“蜀锦关乎工匠生计,更系对外商贸。王忠,即刻备车,随我去益州锦坊看看。”
抵达锦坊时,数十名工匠正围着染缸发愁,缸中浸泡的锦缎颜色暗沉发灰,与样品上鲜亮的宝蓝色相去甚远。李恪捻起一缕染坏的丝线,又闻了闻染料缸中的液体,问道:“这染料是用本地的蓼蓝制作的吗?”
“正是,可今年的蓼蓝晒制时总遇阴雨,怕是发酵出了问题。” 陈老无奈道,“我们试过换染料商,可各地的蓼蓝都差不多,实在找不到好原料。”
“染料的事我来想办法。” 李恪沉吟道,“至于技艺传承,可请那位受伤的老匠人隔窗指导徒弟,王府再从工部调两名经验丰富的织染官来协助,务必把技艺传下去。另外,给老匠人送去最好的伤药,工钱照发,让他安心养伤。”
次日一早,李恪便提笔给扬州织造署写信 —— 扬州盛产蓼蓝,且染技精湛。信中恳请对方加急调拨一批优质蓼蓝,并派两名染匠前来指导。三日后,扬州的蓼蓝与染匠如期抵达,经他们调试,染出的锦缎终于恢复了往日的鲜亮色泽。陈老捧着新染的锦缎,对着李恪连连作揖:“殿下救了我们整个锦坊!这批贡锦定能按时送抵西域。”
解决了蜀锦的难题,李恪刚返回王府,西域都护府的急报便送到了案头。王忠念道:“沙州传来消息,近期有马贼频繁劫掠丝绸之路商队,已有三批载着茶叶、瓷器的商队遇袭,商人不敢再上路,西域的胡商也迟迟未到,市集日渐冷清。”
“丝绸之路乃大唐对外商贸的命脉,马贼不除,不仅商人受损,边疆民生也会受影响。” 李恪立刻召来侍卫统领张勇,“你带五十名精锐侍卫,即刻前往沙州驰援,协助当地守军清剿马贼。务必保护商队安全,同时安抚受惊的商人。”
张勇领命出发后,李恪又与户部商议,推出 “商队互助补贴”—— 凡结伴而行的商队,可凭通关文牒在驿站领取粮草补贴;若遇劫掠损失,由户部按三成赔付。此令一出,原本观望的商人纷纷组队,丝绸之路的商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忙。
半月后,张勇传回捷报:马贼已被击溃,抓获为首者十余人,还追回了部分被劫货物。沙州刺史在信中写道:“自蜀王殿下派侍卫驰援,又设补贴之策,西域商队络绎不绝,胡商带来的宝石、香料摆满市集,百姓们又能买到便宜的茶叶了。”
这日午后,长孙无忌亲自登门,手中捧着一份工商册:“殿下近日解决蜀锦困境、安定丝路商道,陛下颇为赞许。如今益州、沙州的工商渐兴,只是各地工匠技艺参差不齐,商人也常因度量衡不一起争执,老夫想与殿下商议,制定工商规范细则。”
李恪欣然应允:“工匠技艺关乎产品质量,度量衡统一关乎商贸公平,此事确实紧迫。我们可在各州府设立‘工匠学堂’,让老匠人传授技艺;再由工部统一铸造度量衡器具,分发到市集商铺,确保交易公正。”
两人商议至黄昏,终于敲定细则。长孙无忌看着案上的草案,笑道:“殿下既懂农时,又通工商,实为难得。有殿下这般务实理政,大唐的农工商定能齐头并进。”
“殿下,这位是益州锦坊的掌事陈老,有紧急事务求见。” 工部郎中躬身禀报道。
陈老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发颤:“殿下,救救蜀锦啊!近日坊里染匠接二连三染坏锦缎,这批要送往西域的贡锦若是误了工期,不仅坊里百余名工匠要失业,怕是还会耽误丝绸之路的商队带货。”
李恪连忙扶起老人:“陈老莫急,慢慢说来。染坏的锦缎是技艺问题,还是染料出了差错?”
“都不是。” 陈老叹了口气,“是染坊的老匠人上月染布时不慎烫伤了手,如今只能卧床休养。剩下的徒弟们技艺不精,用惯了的蓼蓝染料也不知为何,染出的颜色总发暗,试了十几次都不成功。”
李恪想起此前翻阅的贞观年间工商册,蜀锦乃是益州支柱产业,更是丝绸之路的畅销品,当即沉声道:“蜀锦关乎工匠生计,更系对外商贸。王忠,即刻备车,随我去益州锦坊看看。”
抵达锦坊时,数十名工匠正围着染缸发愁,缸中浸泡的锦缎颜色暗沉发灰,与样品上鲜亮的宝蓝色相去甚远。李恪捻起一缕染坏的丝线,又闻了闻染料缸中的液体,问道:“这染料是用本地的蓼蓝制作的吗?”
“正是,可今年的蓼蓝晒制时总遇阴雨,怕是发酵出了问题。” 陈老无奈道,“我们试过换染料商,可各地的蓼蓝都差不多,实在找不到好原料。”
“染料的事我来想办法。” 李恪沉吟道,“至于技艺传承,可请那位受伤的老匠人隔窗指导徒弟,王府再从工部调两名经验丰富的织染官来协助,务必把技艺传下去。另外,给老匠人送去最好的伤药,工钱照发,让他安心养伤。”
次日一早,李恪便提笔给扬州织造署写信 —— 扬州盛产蓼蓝,且染技精湛。信中恳请对方加急调拨一批优质蓼蓝,并派两名染匠前来指导。三日后,扬州的蓼蓝与染匠如期抵达,经他们调试,染出的锦缎终于恢复了往日的鲜亮色泽。陈老捧着新染的锦缎,对着李恪连连作揖:“殿下救了我们整个锦坊!这批贡锦定能按时送抵西域。”
解决了蜀锦的难题,李恪刚返回王府,西域都护府的急报便送到了案头。王忠念道:“沙州传来消息,近期有马贼频繁劫掠丝绸之路商队,已有三批载着茶叶、瓷器的商队遇袭,商人不敢再上路,西域的胡商也迟迟未到,市集日渐冷清。”
“丝绸之路乃大唐对外商贸的命脉,马贼不除,不仅商人受损,边疆民生也会受影响。” 李恪立刻召来侍卫统领张勇,“你带五十名精锐侍卫,即刻前往沙州驰援,协助当地守军清剿马贼。务必保护商队安全,同时安抚受惊的商人。”
张勇领命出发后,李恪又与户部商议,推出 “商队互助补贴”—— 凡结伴而行的商队,可凭通关文牒在驿站领取粮草补贴;若遇劫掠损失,由户部按三成赔付。此令一出,原本观望的商人纷纷组队,丝绸之路的商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忙。
半月后,张勇传回捷报:马贼已被击溃,抓获为首者十余人,还追回了部分被劫货物。沙州刺史在信中写道:“自蜀王殿下派侍卫驰援,又设补贴之策,西域商队络绎不绝,胡商带来的宝石、香料摆满市集,百姓们又能买到便宜的茶叶了。”
这日午后,长孙无忌亲自登门,手中捧着一份工商册:“殿下近日解决蜀锦困境、安定丝路商道,陛下颇为赞许。如今益州、沙州的工商渐兴,只是各地工匠技艺参差不齐,商人也常因度量衡不一起争执,老夫想与殿下商议,制定工商规范细则。”
李恪欣然应允:“工匠技艺关乎产品质量,度量衡统一关乎商贸公平,此事确实紧迫。我们可在各州府设立‘工匠学堂’,让老匠人传授技艺;再由工部统一铸造度量衡器具,分发到市集商铺,确保交易公正。”
两人商议至黄昏,终于敲定细则。长孙无忌看着案上的草案,笑道:“殿下既懂农时,又通工商,实为难得。有殿下这般务实理政,大唐的农工商定能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