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瓷业焕新,驿站便民-《穿越大唐,我助李世民打造盛世》

  初秋的风带着一丝凉意,拂过蜀王府的庭院。李恪刚在 “工匠学堂” 筹建进度的奏报上签下名字,内侍小禄子便引着一位满身尘土的中年男子走进书房。男子穿着粗布短褂,双手布满老茧,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破碎的瓷瓶,脸上满是焦急。

  “殿下,这位是邢州瓷窑的窑主赵师傅,说有急事求见。” 小禄子禀报道。

  赵师傅扑通跪倒在地,将破碎的瓷瓶捧到李恪面前:“殿下,求您救救邢州瓷业!近来窑里烧出的白瓷总出裂纹,一批要供往长安的餐具若再出问题,不仅窑里几十号工匠要断生计,连邢州的商路都要受影响啊!”

  李恪扶起赵师傅,拿起一块瓷片仔细查看 —— 瓷片质地细腻,却在边缘处有一道细微的裂纹,摸起来硌手。“赵师傅,这裂纹是出在烧制前,还是烧制过程中?”

  “都不是。” 赵师傅叹了口气,“拉坯、施釉都没问题,可一进窑烧到千度以上,就会从胎底裂开来。我们换了陶土、调了釉料,试了十几次都没用,实在没办法了才来求殿下。”

  李恪想起此前处理蜀锦问题时的经验,当即决定实地查看:“王忠,备车,我们即刻去邢州瓷窑。”

  抵达邢州时,天色已暗。瓷窑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工匠们围在窑口,看着刚出炉的一批白瓷,脸上满是失望 —— 半数瓷碗都带着裂纹。李恪走到窑边,伸手摸了摸窑壁,又翻看了烧制记录,忽然问道:“近来窑里用的柴火,是不是换了新的供应商?”

  赵师傅一愣:“是啊,之前的柴商涨价,我们换了一家山里的柴商,柴火更便宜,就是烟好像大了些。”

  “问题就出在柴火上。” 李恪指着窑壁上的黑色烟灰,“柴火烟大含硫量高,烧制时硫气渗入瓷胎,遇高温就会膨胀开裂。你让人把这批柴火搬来,再拿之前用的柴火对比,便能看出差别。”

  次日一早,工匠们将两种柴火对比 —— 新柴火果然杂质多、烟量大。赵师傅又急了:“可之前的柴商已经断供,去哪里找好柴火啊?”

  “邢州周边山林多,我们可以组织工匠自己进山选柴,再请工部派两名烧窑官来指导,教大家如何筛选低硫柴火、控制窑温。” 李恪说道,“另外,王府拨一笔款项,帮窑里改进窑炉,在窑顶加个排烟口,减少硫气残留。”

  不出十日,改进后的窑炉投入使用,用筛选后的柴火烧制出的白瓷,莹白细腻、毫无裂纹。赵师傅捧着新烧出的白瓷碗,激动地对李恪说:“殿下,您不仅救了邢州瓷窑,还让我们的白瓷比以前更精致了!长安的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

  解决了瓷窑的难题,李恪返程途中,特意绕路查看沿途的驿站。行至虢州境内时,他发现一处驿站外挤满了百姓,不少人背着包裹、牵着牲畜,脸上满是焦急。李恪上前询问,一位老农叹道:“大人,我们要去长安卖粮,可驿站的车马都被官差征用了,等了三天都没等到车,再耽误下去粮食就要发霉了。”

  李恪走进驿站,只见院内停着几辆空车,驿丞却支支吾吾说不出用途。经询问才知,这些车马是当地官员预留的,专供亲友使用。李恪当即召来虢州刺史,严肃道:“驿站乃便民之所,岂能为私人占用?即刻清退预留车马,优先保障百姓出行与货物运输;另外,要求各州府驿站登记车马使用情况,每月上报王府,严禁私用。”

  为了让驿站更便民,李恪还与户部、工部商议,推出 “驿站便民三策”:一是在驿站增设 “货物寄存处”,方便百姓临时存放货物;二是培训驿卒学习简单的医术,为过往行人提供应急诊治;三是在驿站周边设立 “市集角”,让赶路的商人与百姓能就近交易,省去绕路之苦。

  一个月后,虢州驿站的驿丞送来奏报:“自推行便民三策,驿站每日接待百姓逾百人,寄存货物、应急诊治的人络绎不绝,市集角的交易也热闹得很。百姓们都说,现在出门比以前方便多了!”

  这日,李世民召李恪入宫,指着案上的邢州白瓷与蜀锦,笑道:“恪儿,你近日解决瓷窑困境、优化驿站服务,各地官员与百姓的赞誉都传到宫里来了。你说说,为何总能想到这些便民之策?”

  李恪躬身答道:“父皇,民生无小事,无论是烧瓷的工匠、赶路的百姓,还是经商的商人,他们的需求皆是治国之本。儿臣不过是多走、多看、多听,将他们的难处放在心上罢了。”

  李世民点点头,眼中满是欣慰:“你能有这份心,朕很放心。如今农工商协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大唐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