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农寺卿梁瑞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臣,做事严谨刻板。接到皇帝的命令后,他虽然对甘薯的产量心存疑虑,但还是不敢怠慢,立刻召集寺丞和有经验的老农,与李恪一同商议试种事宜。
"吴王殿下,陛下对此事极为重视,咱们可不能出半点差错。" 梁瑞看着李恪,语气严肃,"这甘薯既然来自岭南,想必喜暖畏寒,京郊之地,冬季寒冷,不知能否存活?"
"梁大人放心," 李恪解释道,"甘薯确实喜暖,但只要在霜降前将薯块收获储存,便可安全过冬。而且,它的适应性极强,无论是沙土地还是黏土地,都能生长,只是产量略有差异。"
随后,李恪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甘薯种植法,上面详细记载了选种、育苗、扦插、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的要点。这是他结合在藤叶部落学到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中原气候土壤的分析,精心整理出来的。
梁瑞接过种植法,仔细翻阅着,越看越惊讶。他原本以为李恪只是偶然得到了这个作物,没想到连种植方法都考虑得如此周全。他不禁对眼前这个年轻官员刮目相看。
经过商议,众人决定将试验田选在长安城外的芙蓉园西侧。这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而且离皇城不远,方便皇帝和大臣们随时视察。
选址确定后,李恪立刻带领司农寺的官员和老农们开始忙碌起来。
第一步是选种育苗。 李恪从带回的甘薯中,挑选出表皮光滑、无病虫害、大小适中的薯块作为种薯。他亲自示范如何搭建苗床,如何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种薯能够顺利发芽。
一开始,老农们对这些"奇怪"的方法颇有微词。他们种了一辈子庄稼,从未见过如此复杂的育苗方式。
"吴王殿下,这红薯埋在土里不就能长吗?何必这么麻烦?" 一位名叫王老汉的老农忍不住问道,他是司农寺聘请的资深农艺师,经验丰富。
李恪耐心解释道:"王老汉,这育苗可是关键。只有育出强壮的薯苗,扦插后才能长势旺盛,结出的薯块才会大而多。咱们这是在试种,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他一边说,一边亲自给苗床浇水、覆盖稻草。看到李恪这位朝廷官员都如此亲力亲为,一丝不苟,老农们也不再多言,纷纷跟着他的样子忙碌起来。
第二步是扦插。 待薯苗长到二三十厘米高时,李恪带领众人将薯苗从苗床上剪下,按照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小心翼翼地扦插到整理好的田地里。他还特意叮嘱大家,扦插后要及时浇水,确保薯苗能够快速扎根。
在扦插后的日子里,李恪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看看。他仔细观察薯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每天的温度、湿度和薯苗的生长高度。遇到问题,他及时与梁瑞和老农们商议解决。
有一次,连续几天干旱,地里的土都裂开了缝,刚扦插不久的薯苗有些蔫蔫的。王老汉急得团团转:"蜀王殿下,这可怎么办啊?再不下雨,这些薯苗怕是要枯死了!"
李恪却很镇定,他早就考虑到了干旱的情况。他立刻让人从附近的河里引水,采用他设计的简易灌溉系统给薯田浇水。这种灌溉系统利用了杠杆原理,既省力又高效,很快就缓解了旱情。
看着薯苗重新恢复了生机,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舒展,王老汉对李恪佩服得五体投地:"殿下真是厉害!不仅懂庄稼,还会造这些新奇的工具,老夫真是自愧不如啊!"
李恪笑了笑:"王老汉过奖了。我只是多读了几本书,多琢磨了琢磨而已。种庄稼讲究的是因地制宜,咱们要不断尝试新方法,才能提高产量。"
在李恪的精心照料下,甘薯苗长势喜人。翠绿的藤蔓迅速蔓延开来,覆盖了整个地面,远远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吴王殿下,陛下对此事极为重视,咱们可不能出半点差错。" 梁瑞看着李恪,语气严肃,"这甘薯既然来自岭南,想必喜暖畏寒,京郊之地,冬季寒冷,不知能否存活?"
"梁大人放心," 李恪解释道,"甘薯确实喜暖,但只要在霜降前将薯块收获储存,便可安全过冬。而且,它的适应性极强,无论是沙土地还是黏土地,都能生长,只是产量略有差异。"
随后,李恪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甘薯种植法,上面详细记载了选种、育苗、扦插、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的要点。这是他结合在藤叶部落学到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中原气候土壤的分析,精心整理出来的。
梁瑞接过种植法,仔细翻阅着,越看越惊讶。他原本以为李恪只是偶然得到了这个作物,没想到连种植方法都考虑得如此周全。他不禁对眼前这个年轻官员刮目相看。
经过商议,众人决定将试验田选在长安城外的芙蓉园西侧。这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而且离皇城不远,方便皇帝和大臣们随时视察。
选址确定后,李恪立刻带领司农寺的官员和老农们开始忙碌起来。
第一步是选种育苗。 李恪从带回的甘薯中,挑选出表皮光滑、无病虫害、大小适中的薯块作为种薯。他亲自示范如何搭建苗床,如何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种薯能够顺利发芽。
一开始,老农们对这些"奇怪"的方法颇有微词。他们种了一辈子庄稼,从未见过如此复杂的育苗方式。
"吴王殿下,这红薯埋在土里不就能长吗?何必这么麻烦?" 一位名叫王老汉的老农忍不住问道,他是司农寺聘请的资深农艺师,经验丰富。
李恪耐心解释道:"王老汉,这育苗可是关键。只有育出强壮的薯苗,扦插后才能长势旺盛,结出的薯块才会大而多。咱们这是在试种,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他一边说,一边亲自给苗床浇水、覆盖稻草。看到李恪这位朝廷官员都如此亲力亲为,一丝不苟,老农们也不再多言,纷纷跟着他的样子忙碌起来。
第二步是扦插。 待薯苗长到二三十厘米高时,李恪带领众人将薯苗从苗床上剪下,按照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小心翼翼地扦插到整理好的田地里。他还特意叮嘱大家,扦插后要及时浇水,确保薯苗能够快速扎根。
在扦插后的日子里,李恪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看看。他仔细观察薯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每天的温度、湿度和薯苗的生长高度。遇到问题,他及时与梁瑞和老农们商议解决。
有一次,连续几天干旱,地里的土都裂开了缝,刚扦插不久的薯苗有些蔫蔫的。王老汉急得团团转:"蜀王殿下,这可怎么办啊?再不下雨,这些薯苗怕是要枯死了!"
李恪却很镇定,他早就考虑到了干旱的情况。他立刻让人从附近的河里引水,采用他设计的简易灌溉系统给薯田浇水。这种灌溉系统利用了杠杆原理,既省力又高效,很快就缓解了旱情。
看着薯苗重新恢复了生机,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舒展,王老汉对李恪佩服得五体投地:"殿下真是厉害!不仅懂庄稼,还会造这些新奇的工具,老夫真是自愧不如啊!"
李恪笑了笑:"王老汉过奖了。我只是多读了几本书,多琢磨了琢磨而已。种庄稼讲究的是因地制宜,咱们要不断尝试新方法,才能提高产量。"
在李恪的精心照料下,甘薯苗长势喜人。翠绿的藤蔓迅速蔓延开来,覆盖了整个地面,远远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