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一年,秋。
长安的风已经带上了几分凉意,吹得太极宫前的梧桐叶簌簌落下,铺了一地金黄。紫宸殿内,气氛却异常热烈。
李世民身着赭黄常服,正坐在龙椅上,听户部尚书汇报今年的秋收情况。关中平原今年风调雨顺,小麦和粟米都获得了丰收,群臣脸上都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陛下,今年关内诸州丰收,粮价平稳,百姓安居乐业,此乃国之幸事!" 户部尚书躬身奏道。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殿内群臣,最后落在了角落里一个略显年轻的身影上——那是刚从岭南"历练"归来不久的蜀王李恪。
"李恪," 李世民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在岭南一年,除了督建州城,可有什么见闻,或是奇珍异物,要呈给朕?"
此言一出,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恪身上。不少老臣脸上露出几分玩味,他们大多知道这位年轻皇子是凭借一些"奇思妙想"得到陛下赏识,但总觉得他年纪轻轻,难成大器。
李恪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启禀陛下,儿臣在岭南,确有一物,不敢称奇珍,却关乎国计民生,愿献与陛下,献与大唐。"
"哦?" 李世民来了兴致,"是什么东西,竟让你如此看重?"
"此物名为甘薯," 李恪朗声道,"其貌不扬,却能亩产千斤,且耐旱耐贫瘠,易种易活。若能在我大唐推广,必能解百姓饥馑之忧,为我朝粮谷储备增添一道坚盾!"
"亩产千斤?"
"这……这可能吗?"
"我大唐最好的良田,小麦亩产也不过三四百斤,一个不知名的'甘薯',竟能有如此产量?"
李恪话音刚落,殿内立刻响起一片哗然。群臣交头接耳,脸上满是怀疑和不信。就连一直沉稳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也忍不住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御史大夫韦挺出列,语气带着几分质疑:"吴王殿下,此言怕是有些夸大了吧?岭南多蛮荒之地,出产之物未必适合中原。且亩产千斤,闻所未闻,还请李丞明言,此物究竟有何凭据?"
李恪早料到会有此质疑,从容不迫地回答:"韦大人所言极是,空口无凭,臣自然有凭据。"
他向殿外挥手示意,两名内侍抬着一个盖着红布的大木筐走了进来。李恪上前掀开红布,露出了筐中沉甸甸、裹着湿润泥土的甘薯。
那甘薯外皮呈暗红色,形状不规则,有的圆滚滚,有的长条状,表面还带着细密的根须,确实算不上好看。
"陛下,诸位大人请看,这便是甘薯。" 李恪拿起一个约莫斤重的甘薯,"此物可蒸可煮,可烤可熬粥,口感香甜软糯,且饱腹感极强。臣在岭南时,已亲自试种,并让当地百姓品尝,均赞不绝口。"
李世民走下龙椅,饶有兴致地拿起一个甘薯,放在手中掂量了一下,又凑近闻了闻,只觉得有一股淡淡的土腥味和清甜气息。
"恪儿,你说它亩产千斤,可有实证?" 李世民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
"回陛下,儿臣在岭南韶州城外,开辟了一亩试验田,精心照料,今年秋收时,共收获甘薯一千二百余斤!" 李恪肯定地说,"这还是在臣初种,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若在中原沃土,加以精心培育,产量或许还能更高!"
"一千二百斤!" 这个数字再次让殿内陷入沉寂。所有人都被这个惊人的产量震撼了。如果这是真的,那意味着大唐的粮食问题将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百姓再也不用为饥荒发愁。
但怀疑的种子并未完全消除。侍中王珪出列道:"陛下,吴王殿下所言虽诱人,但此事关系重大,不可不慎。不如先将此物交由司农寺,在京郊试验种植,待明年秋收,验证了产量和适应性,再做推广不迟。"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赞同。李世民也觉得有理,点了点头:"王侍中所言极是。李恪,朕命你将这些甘薯交由司农寺,同时,你需亲自指导寺丞,在京郊选地试种。朕倒要看看,这红薯是否真如你所说,是个宝贝。"
"儿臣遵旨!" 李恪躬身领命,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他知道,第一步已经成功了,接下来,就是用事实来证明甘薯的价值。
长安的风已经带上了几分凉意,吹得太极宫前的梧桐叶簌簌落下,铺了一地金黄。紫宸殿内,气氛却异常热烈。
李世民身着赭黄常服,正坐在龙椅上,听户部尚书汇报今年的秋收情况。关中平原今年风调雨顺,小麦和粟米都获得了丰收,群臣脸上都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陛下,今年关内诸州丰收,粮价平稳,百姓安居乐业,此乃国之幸事!" 户部尚书躬身奏道。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殿内群臣,最后落在了角落里一个略显年轻的身影上——那是刚从岭南"历练"归来不久的蜀王李恪。
"李恪," 李世民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在岭南一年,除了督建州城,可有什么见闻,或是奇珍异物,要呈给朕?"
此言一出,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恪身上。不少老臣脸上露出几分玩味,他们大多知道这位年轻皇子是凭借一些"奇思妙想"得到陛下赏识,但总觉得他年纪轻轻,难成大器。
李恪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启禀陛下,儿臣在岭南,确有一物,不敢称奇珍,却关乎国计民生,愿献与陛下,献与大唐。"
"哦?" 李世民来了兴致,"是什么东西,竟让你如此看重?"
"此物名为甘薯," 李恪朗声道,"其貌不扬,却能亩产千斤,且耐旱耐贫瘠,易种易活。若能在我大唐推广,必能解百姓饥馑之忧,为我朝粮谷储备增添一道坚盾!"
"亩产千斤?"
"这……这可能吗?"
"我大唐最好的良田,小麦亩产也不过三四百斤,一个不知名的'甘薯',竟能有如此产量?"
李恪话音刚落,殿内立刻响起一片哗然。群臣交头接耳,脸上满是怀疑和不信。就连一直沉稳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也忍不住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御史大夫韦挺出列,语气带着几分质疑:"吴王殿下,此言怕是有些夸大了吧?岭南多蛮荒之地,出产之物未必适合中原。且亩产千斤,闻所未闻,还请李丞明言,此物究竟有何凭据?"
李恪早料到会有此质疑,从容不迫地回答:"韦大人所言极是,空口无凭,臣自然有凭据。"
他向殿外挥手示意,两名内侍抬着一个盖着红布的大木筐走了进来。李恪上前掀开红布,露出了筐中沉甸甸、裹着湿润泥土的甘薯。
那甘薯外皮呈暗红色,形状不规则,有的圆滚滚,有的长条状,表面还带着细密的根须,确实算不上好看。
"陛下,诸位大人请看,这便是甘薯。" 李恪拿起一个约莫斤重的甘薯,"此物可蒸可煮,可烤可熬粥,口感香甜软糯,且饱腹感极强。臣在岭南时,已亲自试种,并让当地百姓品尝,均赞不绝口。"
李世民走下龙椅,饶有兴致地拿起一个甘薯,放在手中掂量了一下,又凑近闻了闻,只觉得有一股淡淡的土腥味和清甜气息。
"恪儿,你说它亩产千斤,可有实证?" 李世民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
"回陛下,儿臣在岭南韶州城外,开辟了一亩试验田,精心照料,今年秋收时,共收获甘薯一千二百余斤!" 李恪肯定地说,"这还是在臣初种,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若在中原沃土,加以精心培育,产量或许还能更高!"
"一千二百斤!" 这个数字再次让殿内陷入沉寂。所有人都被这个惊人的产量震撼了。如果这是真的,那意味着大唐的粮食问题将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百姓再也不用为饥荒发愁。
但怀疑的种子并未完全消除。侍中王珪出列道:"陛下,吴王殿下所言虽诱人,但此事关系重大,不可不慎。不如先将此物交由司农寺,在京郊试验种植,待明年秋收,验证了产量和适应性,再做推广不迟。"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赞同。李世民也觉得有理,点了点头:"王侍中所言极是。李恪,朕命你将这些甘薯交由司农寺,同时,你需亲自指导寺丞,在京郊选地试种。朕倒要看看,这红薯是否真如你所说,是个宝贝。"
"儿臣遵旨!" 李恪躬身领命,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他知道,第一步已经成功了,接下来,就是用事实来证明甘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