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仲夏,长安城外的试验田已是一片喜人景象。那从岭南千里迢迢引入的甘薯,在吴王李恪的精心照料与司农寺的全力配合下,长势远超预期。翠绿的藤蔓如绿色的绸缎般铺满了田地,肥厚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微风拂过,沙沙作响,仿佛在吟唱着丰收的序曲。田埂边,负责照料的农人们脸上满是期待,他们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下正孕育着沉甸甸的希望。
然而,就在这充满希望的氛围中,一股看不见的阴霾却在繁华的长安城里悄然弥漫开来。
谣言,如同夏夜的鬼火,不知从哪个阴暗的角落开始闪烁,随即迅速燎原。
起初,只是在市井坊间的茶肆酒楼里,有好事者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传播着:
“喂,听说了吗?那个什么甘薯,长得圆滚滚、黑乎乎的,模样古怪,怕是个妖物吧?”
“何止是古怪!我听我远房表舅说,他在岭南见过,有人吃了那东西,就跟中了邪似的,顿顿都离不了,简直是上瘾了!”
“更吓人的是,我还听说,那东西的根扎得特别深,能把地里的养分全吸光。种了甘薯的地,来年再种庄稼,就只能长草了!”
“可不是嘛,那是岭南蛮夷之地才有的东西,咱们堂堂大唐,怎么能种这种邪物?我看呐,这准是要给咱们长安带来灾祸的前兆!”
这些毫无根据的流言,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长安的大街小巷迅速传播。从贩夫走卒到王公贵族的府邸,几乎人人都在谈论着这个神秘的“外来物种”。恐惧是会传染的,一些本就对新事物心存疑虑的百姓,被这些耸人听闻的说法吓得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有人开始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远离“甘薯之祸”。
谣言的威力很快就渗透到了朝堂之上。一些平日里就对吴王李恪锐意革新的做法颇有微词的官员,此刻仿佛找到了攻击的把柄,纷纷上奏唐太宗李世民,言辞恳切地建议停止试种甘薯,以免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一次朝会上,御史大夫韦挺率先出列,他身着绯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神色严肃,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忧虑:
“陛下,臣有本启奏!近日民间关于甘薯的流言甚嚣尘上,百姓人心惶惶,已影响到京畿之地的安定。吴王殿下贸然将此岭南异物引入关中,未经长期验证便大面积试种,此举过于轻率,恐会动摇国本,引发民变!臣恳请陛下即刻下令,销毁试验田中的所有甘薯植株,查封相关种子,以安民心,以固国本!”
韦挺的话音刚落,朝堂之上立刻响起了一片附和之声。
“韦大人所言极是!我大唐江山万里,物产丰饶,粟、麦、稻、豆,足以供养天下苍生,何须依赖此等蛮荒之地的奇技淫巧之物?”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出列说道,他是门下省的侍中,素来以保守着称。
“陛下,臣亦以为不妥。祖宗之法不可废,我朝世代耕种之法,皆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良法。吴王此举,是对祖宗智慧的质疑,长此以往,恐会导致纲常紊乱啊!”又一位大臣紧接着上奏。
一时间,朝堂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以韦挺为首的保守派大臣们忧心忡忡,引经据典,力陈引入甘薯的种种“弊端”与“风险”;而以少数支持吴王的官员则显得势单力薄,虽想辩解,却被淹没在一片反对声中。
唐太宗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他的目光扫过殿内争论不休的群臣,最终落在了站在一侧的吴王李恪身上。李世民深知自己这个儿子的为人,他聪慧、务实,且心怀天下,绝不会贸然行事。但民间的流言沸沸扬扬,朝中重臣又纷纷反对,这让他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粮食,乃国之根本,民生之命脉,任何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千千万万百姓的生死存亡,容不得半点疏忽与侥幸。
“恪儿,”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对于韦御史及诸位卿家的担忧,你可有什么要说的?”
李恪心中一紧,他知道,此刻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辱,更是甘薯这一作物能否在大唐立足,能否拯救未来无数饥民的希望。他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
“陛下,儿臣以为,韦御史所言,实乃危言耸听,民间流言,更是无稽之谈!”
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瞬间让喧闹的朝堂安静了几分。
“父皇,儿臣在岭南游历期间,曾亲眼目睹当地百姓种植、食用这种来自于南洋之外的吕宋岛的甘薯。此作物不仅无毒无害,反而富含淀粉与糖分,口感香甜软糯,饱腹感极强。儿臣在岭南时,曾连续多日以甘薯为食,身体并无任何不适,反而精力充沛。至于传言中说种甘薯会耗尽地力,更是毫无科学依据。”
李恪顿了顿,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反对的大臣,继续说道:
“儿臣曾仔细研究过甘薯的生长特性,其根系发达,且能与土壤中的根瘤菌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长期种植,反而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地肥力。这一点,司农寺的梁卿可以作证,他自始至终参与了甘薯的试种过程,对甘薯的生长情况了如指掌。”
为了让自己的言辞更具说服力,李恪早已做足了准备。他向殿外示意了一下,只见几名内侍端着几个精致的食盘走了进来,盘中摆放着热气腾腾的蒸甘薯、色泽金黄的烤甘薯,还有香气扑鼻的甘薯粥。
“父皇,诸位卿家,”李恪指着食盘说道,“这便是用甘薯制作的食物,今日特意带来,请陛下与诸位亲自品尝,以辨其味,以证其无害。”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那冒着热气的蒸甘薯上,他示意内侍将一个递到自己面前。他拿起温热的甘薯,轻轻剥开薄薄的外皮,一股香甜的气息立刻散发出来。他咬了一小口,软糯香甜的口感在口腔中散开,让他不禁点了点头:“嗯,此物味道确实不错,香甜软糯,很是可口。”
见皇帝品尝后并无异样,其他大臣也纷纷上前,或尝蒸甘薯,或品甘薯粥。一时间,朝堂之上香气四溢,不少大臣品尝后,脸上的疑虑渐渐消散了一些,看向甘薯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好奇。
然而,韦挺却依旧不依不饶。他并未品尝那些食物,而是再次出列,语气更加恳切:
“陛下,万万不可被此物的口感所迷惑!口感好坏,与是否有害并无必然联系。此物毕竟是从未在我大唐种植过的外来之物,其长远的生态影响、对人体的潜在危害,都尚未可知。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为了万千百姓的性命安危,还请陛下三思,收回成命,停止试种啊!”
他的话再次引发了一些保守派大臣的共鸣,纷纷点头附和,朝堂上的气氛又变得紧张起来。
就在这时,司农寺卿梁瑞往前站了一步,他身着青色官袍,面容沉稳,一字一句地说道:
“陛下,臣有话要说。臣作为司农寺卿,主管全国农业生产,自吴王殿下提出引入甘薯以来,臣便全程参与了试种计划。从选种、育种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臣都亲自监督。臣可以以项上人头担保,吴王殿下所言句句属实!”
梁瑞的声音铿锵有力,在大殿中回荡:
“甘薯在试验田中的长势喜人,远超预期,且经过数月的观察,并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至于民间的流言蜚语,臣以为绝非空穴来风,定是有人在背后故意散布谣言,蛊惑民心,其目的无非是阻碍我大唐的农业革新,动摇吴王殿下推行新政的根基!臣恳请陛下下令,命刑部彻查此事,找出谣言的源头,严加惩处,以儆效尤!”
梁瑞的话分量极重。他是主管农业的最高官员,他的亲身经历和担保,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了下来,那些原本附和韦挺的大臣,此刻也都沉默不语,面面相觑。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他看了看李恪,又看了看梁瑞,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他深知,革新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阻力和质疑。但如果因为一些无稽的流言就放弃一个可能造福万民的机会,那绝非明君所为。
片刻之后,李世民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猛地坐直身体,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内的群臣,沉声道:
“朕意已决!”
这四个字如同一声惊雷,让所有人都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到皇帝身上。
“朕相信吴王和梁卿的为人与判断。甘薯试种之事,不可半途而废!即日起,命吴王李恪与司农寺卿梁瑞共同负责,三日后在京郊的甘薯试验田举行一场盛大的‘甘薯品鉴会’,邀请京中百姓、士绅前来参观品尝,亲眼看看甘薯的长势,亲身体验甘薯的美味,以正视听!”
“同时,”李世民的语气变得更加严厉,“命刑部尚书亲自督办,彻查此次谣言的来源。无论涉及到谁,一旦查实,严惩不贷!朕倒要看看,是谁敢在背后兴风作浪,阻碍我大唐的发展!”
“陛下英明!” 李恪和梁瑞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们齐声躬身应道,声音中充满了感激与振奋。
韦挺等人见皇帝已经做出了最终决定,且态度坚决,知道再反对也无济于事,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心中却暗暗有了其他打算。
然而,就在这充满希望的氛围中,一股看不见的阴霾却在繁华的长安城里悄然弥漫开来。
谣言,如同夏夜的鬼火,不知从哪个阴暗的角落开始闪烁,随即迅速燎原。
起初,只是在市井坊间的茶肆酒楼里,有好事者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传播着:
“喂,听说了吗?那个什么甘薯,长得圆滚滚、黑乎乎的,模样古怪,怕是个妖物吧?”
“何止是古怪!我听我远房表舅说,他在岭南见过,有人吃了那东西,就跟中了邪似的,顿顿都离不了,简直是上瘾了!”
“更吓人的是,我还听说,那东西的根扎得特别深,能把地里的养分全吸光。种了甘薯的地,来年再种庄稼,就只能长草了!”
“可不是嘛,那是岭南蛮夷之地才有的东西,咱们堂堂大唐,怎么能种这种邪物?我看呐,这准是要给咱们长安带来灾祸的前兆!”
这些毫无根据的流言,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长安的大街小巷迅速传播。从贩夫走卒到王公贵族的府邸,几乎人人都在谈论着这个神秘的“外来物种”。恐惧是会传染的,一些本就对新事物心存疑虑的百姓,被这些耸人听闻的说法吓得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有人开始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远离“甘薯之祸”。
谣言的威力很快就渗透到了朝堂之上。一些平日里就对吴王李恪锐意革新的做法颇有微词的官员,此刻仿佛找到了攻击的把柄,纷纷上奏唐太宗李世民,言辞恳切地建议停止试种甘薯,以免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一次朝会上,御史大夫韦挺率先出列,他身着绯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神色严肃,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忧虑:
“陛下,臣有本启奏!近日民间关于甘薯的流言甚嚣尘上,百姓人心惶惶,已影响到京畿之地的安定。吴王殿下贸然将此岭南异物引入关中,未经长期验证便大面积试种,此举过于轻率,恐会动摇国本,引发民变!臣恳请陛下即刻下令,销毁试验田中的所有甘薯植株,查封相关种子,以安民心,以固国本!”
韦挺的话音刚落,朝堂之上立刻响起了一片附和之声。
“韦大人所言极是!我大唐江山万里,物产丰饶,粟、麦、稻、豆,足以供养天下苍生,何须依赖此等蛮荒之地的奇技淫巧之物?”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出列说道,他是门下省的侍中,素来以保守着称。
“陛下,臣亦以为不妥。祖宗之法不可废,我朝世代耕种之法,皆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良法。吴王此举,是对祖宗智慧的质疑,长此以往,恐会导致纲常紊乱啊!”又一位大臣紧接着上奏。
一时间,朝堂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以韦挺为首的保守派大臣们忧心忡忡,引经据典,力陈引入甘薯的种种“弊端”与“风险”;而以少数支持吴王的官员则显得势单力薄,虽想辩解,却被淹没在一片反对声中。
唐太宗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他的目光扫过殿内争论不休的群臣,最终落在了站在一侧的吴王李恪身上。李世民深知自己这个儿子的为人,他聪慧、务实,且心怀天下,绝不会贸然行事。但民间的流言沸沸扬扬,朝中重臣又纷纷反对,这让他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粮食,乃国之根本,民生之命脉,任何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千千万万百姓的生死存亡,容不得半点疏忽与侥幸。
“恪儿,”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对于韦御史及诸位卿家的担忧,你可有什么要说的?”
李恪心中一紧,他知道,此刻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辱,更是甘薯这一作物能否在大唐立足,能否拯救未来无数饥民的希望。他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
“陛下,儿臣以为,韦御史所言,实乃危言耸听,民间流言,更是无稽之谈!”
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瞬间让喧闹的朝堂安静了几分。
“父皇,儿臣在岭南游历期间,曾亲眼目睹当地百姓种植、食用这种来自于南洋之外的吕宋岛的甘薯。此作物不仅无毒无害,反而富含淀粉与糖分,口感香甜软糯,饱腹感极强。儿臣在岭南时,曾连续多日以甘薯为食,身体并无任何不适,反而精力充沛。至于传言中说种甘薯会耗尽地力,更是毫无科学依据。”
李恪顿了顿,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反对的大臣,继续说道:
“儿臣曾仔细研究过甘薯的生长特性,其根系发达,且能与土壤中的根瘤菌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长期种植,反而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地肥力。这一点,司农寺的梁卿可以作证,他自始至终参与了甘薯的试种过程,对甘薯的生长情况了如指掌。”
为了让自己的言辞更具说服力,李恪早已做足了准备。他向殿外示意了一下,只见几名内侍端着几个精致的食盘走了进来,盘中摆放着热气腾腾的蒸甘薯、色泽金黄的烤甘薯,还有香气扑鼻的甘薯粥。
“父皇,诸位卿家,”李恪指着食盘说道,“这便是用甘薯制作的食物,今日特意带来,请陛下与诸位亲自品尝,以辨其味,以证其无害。”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那冒着热气的蒸甘薯上,他示意内侍将一个递到自己面前。他拿起温热的甘薯,轻轻剥开薄薄的外皮,一股香甜的气息立刻散发出来。他咬了一小口,软糯香甜的口感在口腔中散开,让他不禁点了点头:“嗯,此物味道确实不错,香甜软糯,很是可口。”
见皇帝品尝后并无异样,其他大臣也纷纷上前,或尝蒸甘薯,或品甘薯粥。一时间,朝堂之上香气四溢,不少大臣品尝后,脸上的疑虑渐渐消散了一些,看向甘薯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好奇。
然而,韦挺却依旧不依不饶。他并未品尝那些食物,而是再次出列,语气更加恳切:
“陛下,万万不可被此物的口感所迷惑!口感好坏,与是否有害并无必然联系。此物毕竟是从未在我大唐种植过的外来之物,其长远的生态影响、对人体的潜在危害,都尚未可知。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为了万千百姓的性命安危,还请陛下三思,收回成命,停止试种啊!”
他的话再次引发了一些保守派大臣的共鸣,纷纷点头附和,朝堂上的气氛又变得紧张起来。
就在这时,司农寺卿梁瑞往前站了一步,他身着青色官袍,面容沉稳,一字一句地说道:
“陛下,臣有话要说。臣作为司农寺卿,主管全国农业生产,自吴王殿下提出引入甘薯以来,臣便全程参与了试种计划。从选种、育种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臣都亲自监督。臣可以以项上人头担保,吴王殿下所言句句属实!”
梁瑞的声音铿锵有力,在大殿中回荡:
“甘薯在试验田中的长势喜人,远超预期,且经过数月的观察,并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至于民间的流言蜚语,臣以为绝非空穴来风,定是有人在背后故意散布谣言,蛊惑民心,其目的无非是阻碍我大唐的农业革新,动摇吴王殿下推行新政的根基!臣恳请陛下下令,命刑部彻查此事,找出谣言的源头,严加惩处,以儆效尤!”
梁瑞的话分量极重。他是主管农业的最高官员,他的亲身经历和担保,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了下来,那些原本附和韦挺的大臣,此刻也都沉默不语,面面相觑。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他看了看李恪,又看了看梁瑞,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他深知,革新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阻力和质疑。但如果因为一些无稽的流言就放弃一个可能造福万民的机会,那绝非明君所为。
片刻之后,李世民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猛地坐直身体,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内的群臣,沉声道:
“朕意已决!”
这四个字如同一声惊雷,让所有人都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到皇帝身上。
“朕相信吴王和梁卿的为人与判断。甘薯试种之事,不可半途而废!即日起,命吴王李恪与司农寺卿梁瑞共同负责,三日后在京郊的甘薯试验田举行一场盛大的‘甘薯品鉴会’,邀请京中百姓、士绅前来参观品尝,亲眼看看甘薯的长势,亲身体验甘薯的美味,以正视听!”
“同时,”李世民的语气变得更加严厉,“命刑部尚书亲自督办,彻查此次谣言的来源。无论涉及到谁,一旦查实,严惩不贷!朕倒要看看,是谁敢在背后兴风作浪,阻碍我大唐的发展!”
“陛下英明!” 李恪和梁瑞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们齐声躬身应道,声音中充满了感激与振奋。
韦挺等人见皇帝已经做出了最终决定,且态度坚决,知道再反对也无济于事,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心中却暗暗有了其他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