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周末,刘晓艺裹着厚厚的棉袄,专门来到小洋房的电脑房早早的准备好了耳机、显示屏以及连起了网络。
呼出的白气在窗户玻璃上凝成一片雾,又被她用手掌匆匆擦去。这是她和洛锦川约好的通话时间,为此她特意提前半小时来排队。
刘晓艺的手指微微发抖,操作着电脑软件,拨通了那串熟悉的国际号码,屏幕上的图标正在闪烁。耳机里传来漫长的\"嘟——嘟——\"声,每一声都像敲在她心上。
“hello?”洛锦川的声音突然响起,带着些许杂音和时差带来的疲惫,随之而来的是慢慢亮起的视频,露出了她日思夜想的脸庞。
“阿川,是我!好想你呀!”刘晓艺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念。
“晓艺?我也想你。”电话那头的嗓音瞬间明亮起来,“你那边冷吗?我刚看天气预报,说悦城降温了。”
“还好,穿了你妈妈送的那件羽绒服。”刘晓艺把麦克风贴得更紧了些,仿佛这样能离他近一点,“那个...我收到北广的初试通知了。”
视频那头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行。初试是哪天?考什么内容?”
“下个月15号,先是自备稿件朗诵,然后是即兴评述。”
刘晓艺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耳机的电线上打着圈,绕了好几圈,“我选了《荷塘月色》的选段,张悦师姐说很适合我的声线...”
她突然停住了,环境陷入沉寂。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虽然转瞬即逝,但她太熟悉洛锦川的每一个呼吸节奏了。
“阿川,你怎么了?”少年眼神略显失落沉默了几秒。“没什么,就是...”
洛锦川的声音低了下去,“想到这么重要的时刻,我不能在现场...”
刘晓艺这才注意到他背景音外持续的键盘敲击声,还有他时不时走神的眼睛:“你那边现在是凌晨吧?又在熬夜写论文?”
“嗯,小组作业。”洛锦川轻描淡写地带过,“别担心,我习惯了。对了,北广复试要准备才艺展示,你打算...”
“阿川,”刘晓艺听出他的失落,打断他,“跟我说实话,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那头传来椅子挪动的声音,然后是洛锦川深深的吸气声:“...也没什么。就是有些课程合作项目,本地学生不太愿意和中国留学生组队。”
他说得轻巧,但刘晓艺能想象那种被孤立的感觉。九十年代中期的海外,中国留学生还是少数群体。
看着他脸上的疲惫,十分心疼,也想过去陪陪他;但他们都在为了彼此的未来努力着
“那个...我上次提到的詹姆斯,就是辩论赛认识的那个英国男孩,”她急忙转移话题,“他表哥在伦敦大学读传媒,说可以帮我搜集些资料...”
“你放心,我会加油的。你千万要保重身体,别太辛苦啦!”
“嗯~,快去休息吧,你那里都很晚啦!”
通话结束时,刘晓艺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
挂上电话的瞬间,她突然意识到,这是他们认识以来第一次,洛锦川在她面前流露出他能力之外的脆弱,还是在她无法触及的地方。
一周后的周六上午,刘晓艺正在家里整理艺考资料,门铃突然响起。
开门后,她惊讶地看见洛锦川的母亲站在门外——这位向来精明干练的周雅女士今天穿着休闲的米色风衣,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
“阿姨?您怎么...”
“小川托我带的书。”洛家妈妈笑着举起公文包,“顺便想请你陪我去逛逛商场?听说你要艺考了,得给你准备套像样的面试服装。”
九十年代末的悦城百货大楼刚刚翻新过,四层的女装部挂满了当季最新款式。这位翻译官大人熟门熟路地带着刘晓艺穿梭在货架间,时不时拿起一件衣服在她身上比划。
“这件驼色大衣不错,显气质。”洛妈妈取下一件羊绒大衣,“小川说你最喜欢这个颜色。”
刘晓艺受宠若惊地摸着柔软的衣料:“阿姨,太贵重了,我...”
“傻孩子,艺考是大事。我以前又没有女儿,你来啦正好。”洛妈妈不容拒绝地把大衣塞进她怀里,“小姑娘去试试。小川小时候第一次参加朗诵比赛,我也给他买了套新西装。”
更衣室里,刘晓艺望着镜中的自己——剪裁精良的大衣衬得她身形修长,领口的暗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
这是她两辈子以来穿过最贵的衣服。
“真好看!”洛妈妈满脸欣赏帮她整理着衣领,突然轻叹一声,“小川要是看到就好了...那孩子最近压力很大吧?”
刘晓艺点点头,把前几天视频电话里察觉到的异样说了出来。
“他还不让我说,果然瞒不过你。”洛妈妈从包里取出一个信封,“这是小川上周从美利坚寄回来的照片。”
照片上的洛锦川站在图书馆前,比出国前瘦了一圈,183公分的身高显得更高挑了,眼下的青黑即使透过相纸也清晰可见。
最让刘晓艺心酸的是他强撑的笑容——那种她再熟悉不过的\"我很好\"的伪装。
“他们那组有个教授,对中国留学生有偏见。”洛妈妈的声音很平静,但攥着包带的手指关节已经发白,她作为中国人的翻译官,曾经参与过其他国家对待中国人的商业手段,她见识过外国人的傲慢。
“小川不肯跟我说详情,但我知道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就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别人差。”
她突然握住刘晓艺的手:“所以他特别在乎你艺考的事。也托我和他爸爸,时不时的来帮你,那也是他...没能参与完成的梦想。”
刘晓艺心头一震。她从未听洛锦川提过这事。
“他高二时拿到了中传的夏令营邀请函,正好和他爸爸赴美考察的时间冲突。”周雅女士轻抚着灰色羊绒大衣的袖口。
“那孩子二话没说就答应和他爸一起去了,还说‘传媒这条路,有人替我走也一样',他要为着中国和你的广播事业保驾护航。”
走出商场时,暮色已经降临。洛妈妈执意送刘晓艺回家,两人并肩走在九十年代悦城刚刚亮起的霓虹下。
“这套衣服就当是阿姨送你的艺考礼物。”临别时,洛妈妈温柔替她拢了拢围巾,“小川那边别担心,你洛爸爸下个月要去美国开会,会亲自去看看情况。”
她突然眨了眨眼,露出一个和洛锦川神似的调皮表情:“对了,川川让我转告你——‘无论考上哪所大学,你都已经是最好播音员的料子'。原话哦!”
路灯下,刘晓艺抱着新衣服和那包沉甸甸的备考资料,看着洛妈妈的背影消失在街角,他家的司机在那里远远的等着。
她突然想起重生第一天许下的愿望——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守护身边重要的人。
回到家,她迫不及待地翻开洛锦川托母亲带来的书。在《播音发声技巧》的扉页上,有一行熟悉的字迹:
“晓艺,声音能穿越山海。我的耳朵永远为你倾听。——小川 1996.12于纽约”
呼出的白气在窗户玻璃上凝成一片雾,又被她用手掌匆匆擦去。这是她和洛锦川约好的通话时间,为此她特意提前半小时来排队。
刘晓艺的手指微微发抖,操作着电脑软件,拨通了那串熟悉的国际号码,屏幕上的图标正在闪烁。耳机里传来漫长的\"嘟——嘟——\"声,每一声都像敲在她心上。
“hello?”洛锦川的声音突然响起,带着些许杂音和时差带来的疲惫,随之而来的是慢慢亮起的视频,露出了她日思夜想的脸庞。
“阿川,是我!好想你呀!”刘晓艺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念。
“晓艺?我也想你。”电话那头的嗓音瞬间明亮起来,“你那边冷吗?我刚看天气预报,说悦城降温了。”
“还好,穿了你妈妈送的那件羽绒服。”刘晓艺把麦克风贴得更紧了些,仿佛这样能离他近一点,“那个...我收到北广的初试通知了。”
视频那头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行。初试是哪天?考什么内容?”
“下个月15号,先是自备稿件朗诵,然后是即兴评述。”
刘晓艺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耳机的电线上打着圈,绕了好几圈,“我选了《荷塘月色》的选段,张悦师姐说很适合我的声线...”
她突然停住了,环境陷入沉寂。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虽然转瞬即逝,但她太熟悉洛锦川的每一个呼吸节奏了。
“阿川,你怎么了?”少年眼神略显失落沉默了几秒。“没什么,就是...”
洛锦川的声音低了下去,“想到这么重要的时刻,我不能在现场...”
刘晓艺这才注意到他背景音外持续的键盘敲击声,还有他时不时走神的眼睛:“你那边现在是凌晨吧?又在熬夜写论文?”
“嗯,小组作业。”洛锦川轻描淡写地带过,“别担心,我习惯了。对了,北广复试要准备才艺展示,你打算...”
“阿川,”刘晓艺听出他的失落,打断他,“跟我说实话,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那头传来椅子挪动的声音,然后是洛锦川深深的吸气声:“...也没什么。就是有些课程合作项目,本地学生不太愿意和中国留学生组队。”
他说得轻巧,但刘晓艺能想象那种被孤立的感觉。九十年代中期的海外,中国留学生还是少数群体。
看着他脸上的疲惫,十分心疼,也想过去陪陪他;但他们都在为了彼此的未来努力着
“那个...我上次提到的詹姆斯,就是辩论赛认识的那个英国男孩,”她急忙转移话题,“他表哥在伦敦大学读传媒,说可以帮我搜集些资料...”
“你放心,我会加油的。你千万要保重身体,别太辛苦啦!”
“嗯~,快去休息吧,你那里都很晚啦!”
通话结束时,刘晓艺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
挂上电话的瞬间,她突然意识到,这是他们认识以来第一次,洛锦川在她面前流露出他能力之外的脆弱,还是在她无法触及的地方。
一周后的周六上午,刘晓艺正在家里整理艺考资料,门铃突然响起。
开门后,她惊讶地看见洛锦川的母亲站在门外——这位向来精明干练的周雅女士今天穿着休闲的米色风衣,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
“阿姨?您怎么...”
“小川托我带的书。”洛家妈妈笑着举起公文包,“顺便想请你陪我去逛逛商场?听说你要艺考了,得给你准备套像样的面试服装。”
九十年代末的悦城百货大楼刚刚翻新过,四层的女装部挂满了当季最新款式。这位翻译官大人熟门熟路地带着刘晓艺穿梭在货架间,时不时拿起一件衣服在她身上比划。
“这件驼色大衣不错,显气质。”洛妈妈取下一件羊绒大衣,“小川说你最喜欢这个颜色。”
刘晓艺受宠若惊地摸着柔软的衣料:“阿姨,太贵重了,我...”
“傻孩子,艺考是大事。我以前又没有女儿,你来啦正好。”洛妈妈不容拒绝地把大衣塞进她怀里,“小姑娘去试试。小川小时候第一次参加朗诵比赛,我也给他买了套新西装。”
更衣室里,刘晓艺望着镜中的自己——剪裁精良的大衣衬得她身形修长,领口的暗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
这是她两辈子以来穿过最贵的衣服。
“真好看!”洛妈妈满脸欣赏帮她整理着衣领,突然轻叹一声,“小川要是看到就好了...那孩子最近压力很大吧?”
刘晓艺点点头,把前几天视频电话里察觉到的异样说了出来。
“他还不让我说,果然瞒不过你。”洛妈妈从包里取出一个信封,“这是小川上周从美利坚寄回来的照片。”
照片上的洛锦川站在图书馆前,比出国前瘦了一圈,183公分的身高显得更高挑了,眼下的青黑即使透过相纸也清晰可见。
最让刘晓艺心酸的是他强撑的笑容——那种她再熟悉不过的\"我很好\"的伪装。
“他们那组有个教授,对中国留学生有偏见。”洛妈妈的声音很平静,但攥着包带的手指关节已经发白,她作为中国人的翻译官,曾经参与过其他国家对待中国人的商业手段,她见识过外国人的傲慢。
“小川不肯跟我说详情,但我知道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就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别人差。”
她突然握住刘晓艺的手:“所以他特别在乎你艺考的事。也托我和他爸爸,时不时的来帮你,那也是他...没能参与完成的梦想。”
刘晓艺心头一震。她从未听洛锦川提过这事。
“他高二时拿到了中传的夏令营邀请函,正好和他爸爸赴美考察的时间冲突。”周雅女士轻抚着灰色羊绒大衣的袖口。
“那孩子二话没说就答应和他爸一起去了,还说‘传媒这条路,有人替我走也一样',他要为着中国和你的广播事业保驾护航。”
走出商场时,暮色已经降临。洛妈妈执意送刘晓艺回家,两人并肩走在九十年代悦城刚刚亮起的霓虹下。
“这套衣服就当是阿姨送你的艺考礼物。”临别时,洛妈妈温柔替她拢了拢围巾,“小川那边别担心,你洛爸爸下个月要去美国开会,会亲自去看看情况。”
她突然眨了眨眼,露出一个和洛锦川神似的调皮表情:“对了,川川让我转告你——‘无论考上哪所大学,你都已经是最好播音员的料子'。原话哦!”
路灯下,刘晓艺抱着新衣服和那包沉甸甸的备考资料,看着洛妈妈的背影消失在街角,他家的司机在那里远远的等着。
她突然想起重生第一天许下的愿望——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守护身边重要的人。
回到家,她迫不及待地翻开洛锦川托母亲带来的书。在《播音发声技巧》的扉页上,有一行熟悉的字迹:
“晓艺,声音能穿越山海。我的耳朵永远为你倾听。——小川 1996.12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