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周一,玉江中学广播站举行了换届仪式。刘晓艺站在熟悉的麦克风前,最后一次以副站长的身份调试设备。
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她亲手贴上去的隔音海绵依旧牢牢粘在墙上,只是边角有些泛黄了。
“晓艺师姐,新节目单整理好了。”新任站长——学妹张丽双手递上一份文件夹。这个曾经说话咋咋呼呼的女孩,如今已经能通过广播流畅地主持全校晨会,担起管理广播站的重任。
刘晓艺接过文件夹,指尖抚过烫金的\"玉江中学广播站\"几个字。
五年半前,她刚入站时,这里只有一台老式收录机和几盘褪色的磁带,放送台都比较陈旧的。
现在,随着各大赛事,他们广播站几乎全市甚至全省都知名了,各大演讲赛事的常胜将军。
墙上贴着规范的播音流程表,柜子里整齐码放着各期节目存档,甚至连窗户上都挂着她设计的台标——一只展翅的鸽子衔着麦穗。
“这台调音台的第三个旋钮有点接触不良,”她轻声嘱咐,“轻轻拍两下就好,千万别使劲拧。”
黄钰潇正在角落指导新社员使用录音设备。这个曾经连自我介绍都会脸红的男生,如今已是成为全广播站的领导人。
他回头冲刘晓艺笑了笑:“老搭档,记得我们第一次播音吗?你把‘各位老师同学'说成了‘各位老同学师'。”
“你还把《运动员进行曲》放成了《葬礼进行曲》呢!”刘晓艺笑着反击。
欢笑声中,广播站的悠扬的开场曲在小礼堂盘旋——这是换届仪式的传统。
刘晓艺和黄钰潇并肩站在台前,将象征站长职位的金色麦克风胸针分别别在张丽和副站长文渊胸前。
“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舞台了。”刘晓艺的声音有些哽咽,“记住,广播站不只是念稿的地方,更是传递温暖的港湾。”
仪式结束后,她独自在广播站坐了很久。手指抚过控制台上每一道划痕——那道深的是冯超第一次调试设备时不小心划的;那几个小凹痕是去年校庆通宵做节目时,大家困得打翻可乐瓶留下的...
最终,刘晓艺只带走了两样东西:别在记事本上的广播站旧台徽,和一盘录有所有社员留言的磁带新一版的《春藤往事》。
轻轻关上门时,她听见里面已经传来新站长清亮的试音声:“这里是玉江中学广播站,现在开始今天的校园播报...”
走出教学楼,寒风裹挟着细雪扑面而来。
刘晓艺裹紧围巾,转向了艺术楼的方向——那里有她新的\"战场\"。
舞蹈室里,舞蹈社指导侯老师正在给几个本校艺考生拉筋。见刘晓艺进来,她拍了拍手:“唉,是晓艺!来得正好,刚热身完。”
之前她专门来和侯老师申请,艺考前期来舞蹈室练习。镜墙前,刘晓艺换上练功服,将头发挽成利落的丸子头。
镜中的少女与一年前判若两人——挺拔的脖颈线条,舒展的肩膀,连眼神都多了几分沉静的力量。
“艺考不光考声音,也考体态气质。”侯老师用竹竿轻点她的后背,听闻晓艺也要参加广播专业的艺考,也乐于在旁指导两句“挺胸,收腹,想象头顶有根线提着...”
汗水很快浸透了练功服。刘晓艺咬牙保持着“一位站姿”,小腿肌肉微微发抖。
这让她想起五岁时第一次跟着林老师学舞蹈的情景——那时的她总是缩着肩膀,像只受惊的鹌鹑。
“很好,现在走台步,我们社员来当观众。”侯老师按下录音机,《春江花月夜》的旋律流淌而出,“想象你是央视主持人,正在走向春晚舞台...这个台风很重要。”
刘晓艺深吸一口气,抬脚,落步,转身。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这段时间来苦练的成果。
镜中的少女步履从容,裙摆划出优美的弧线,完全看不出三个月前她连基本的猫步都走不顺。
“表情!注意表情!”舞蹈社侯老师突然喊道,“播新闻不是念悼词!我们舞蹈的艺考也很重视表情的。”
刘晓艺急忙调整面部肌肉,露出一个标准的\"播音微笑\"——嘴角上扬30度,眼轮匝肌微微发力,苹果肌自然鼓起。
这是她对着镜子练习了上百次的结果。
午休时间,刘晓艺匆匆扒完饭,就跑到空教室练习口部操。“八百标兵奔北坡...”
她字正腔圆地重复着绕口令,舌头灵活得像一尾游鱼。窗台上摆着的小镜子映出她不断变化的口型——这是洛锦川教她的方法,能直观纠正发音位置。
“晓艺,你又加练啊?”路过的周漾好奇地探头。这几个月在她忙着比赛、广播站换届和艺考中,周漾都在加强复习中,为了她的警校目标努力中。
“艺考只剩二十余天了。”刘晓艺擦了擦嘴角的白沫,继续\"噼里啪啦\"地练起唇舌力量。
这些基本功她一天不落,连刷牙时都要含着水练\"气泡音\"。
周五下午放学后,她照例骑自行车去了县文化馆。
方秀兰老师正在工作室里面绣一幅新的《孔雀开屏》,见她来了,立刻放下针线:“来得正好,帮我看看这个配色。”
刘晓艺凑近端详,突然福至心灵:“蓝孔雀的颈部可以用渐变色丝线,这样在镜头前更有层次感,还有波光感。”
“聪明!”方老师惊喜地拍腿,“这就是专业眼光了!”
老人家执意要教她最后一样绝活——盘扣制作。“艺考服装配上手工盘扣,绝对加分。”
她粗糙的手指灵活地翻飞着,一根红绳很快变成精致的蝴蝶结,“记住,细节决定成败。”
回家后,刘晓艺站在自家超市的玻璃橱窗前停下脚步。
镜面玻璃映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乌黑的长发束成高马尾,驼色大衣衬得肤色如玉,行走时肩背挺直如松,面若桃花。这与前世那个总是含胸低头的自己判若两人。
“晓艺?”刘妈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怎么站在风口发呆?”
王安梅手里拎着新进的货品,惊讶地打量着女儿:“你最近...好像长高了?”
刘晓艺笑着挽住母亲的手臂。不是长高了,是脊梁挺直了——这句话她没说出口。
晚饭后,她照例打开客厅里的收音机,收听省台的《新闻联播》。
随着专业主播的声音,她的嘴唇无声地同步跟读,手指还在桌面上轻轻打着节拍。
刘爸爸刘明达从厨房端来一盘切好的苹果,默默放在女儿手边,又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
深夜十一点,刘晓艺终于合上《文艺常识》的复习资料。
书页边缘密密麻麻贴满了彩色便签,重点处用荧光笔标得五彩斑斓。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翻开日记本:
“1997年1月10日,距艺考还有5天。今天林如卿老师和舞蹈社的说我进步很大,但即兴评述还要加强。张丽发来广播站的新节目,大家都做得很好...”
笔尖顿了顿,日记本又补上一行:“女大十八变,变的不仅是容貌,更是从内而外的气质。感谢重生让我明白:美丽不是天赋,是日复一日的修炼。”
刘晓艺知道,再过五天,她将站在人生的另一个重要考场。而这一次,她不再是那个畏手畏脚的旁观者,而是全力以赴的主角。
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她亲手贴上去的隔音海绵依旧牢牢粘在墙上,只是边角有些泛黄了。
“晓艺师姐,新节目单整理好了。”新任站长——学妹张丽双手递上一份文件夹。这个曾经说话咋咋呼呼的女孩,如今已经能通过广播流畅地主持全校晨会,担起管理广播站的重任。
刘晓艺接过文件夹,指尖抚过烫金的\"玉江中学广播站\"几个字。
五年半前,她刚入站时,这里只有一台老式收录机和几盘褪色的磁带,放送台都比较陈旧的。
现在,随着各大赛事,他们广播站几乎全市甚至全省都知名了,各大演讲赛事的常胜将军。
墙上贴着规范的播音流程表,柜子里整齐码放着各期节目存档,甚至连窗户上都挂着她设计的台标——一只展翅的鸽子衔着麦穗。
“这台调音台的第三个旋钮有点接触不良,”她轻声嘱咐,“轻轻拍两下就好,千万别使劲拧。”
黄钰潇正在角落指导新社员使用录音设备。这个曾经连自我介绍都会脸红的男生,如今已是成为全广播站的领导人。
他回头冲刘晓艺笑了笑:“老搭档,记得我们第一次播音吗?你把‘各位老师同学'说成了‘各位老同学师'。”
“你还把《运动员进行曲》放成了《葬礼进行曲》呢!”刘晓艺笑着反击。
欢笑声中,广播站的悠扬的开场曲在小礼堂盘旋——这是换届仪式的传统。
刘晓艺和黄钰潇并肩站在台前,将象征站长职位的金色麦克风胸针分别别在张丽和副站长文渊胸前。
“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舞台了。”刘晓艺的声音有些哽咽,“记住,广播站不只是念稿的地方,更是传递温暖的港湾。”
仪式结束后,她独自在广播站坐了很久。手指抚过控制台上每一道划痕——那道深的是冯超第一次调试设备时不小心划的;那几个小凹痕是去年校庆通宵做节目时,大家困得打翻可乐瓶留下的...
最终,刘晓艺只带走了两样东西:别在记事本上的广播站旧台徽,和一盘录有所有社员留言的磁带新一版的《春藤往事》。
轻轻关上门时,她听见里面已经传来新站长清亮的试音声:“这里是玉江中学广播站,现在开始今天的校园播报...”
走出教学楼,寒风裹挟着细雪扑面而来。
刘晓艺裹紧围巾,转向了艺术楼的方向——那里有她新的\"战场\"。
舞蹈室里,舞蹈社指导侯老师正在给几个本校艺考生拉筋。见刘晓艺进来,她拍了拍手:“唉,是晓艺!来得正好,刚热身完。”
之前她专门来和侯老师申请,艺考前期来舞蹈室练习。镜墙前,刘晓艺换上练功服,将头发挽成利落的丸子头。
镜中的少女与一年前判若两人——挺拔的脖颈线条,舒展的肩膀,连眼神都多了几分沉静的力量。
“艺考不光考声音,也考体态气质。”侯老师用竹竿轻点她的后背,听闻晓艺也要参加广播专业的艺考,也乐于在旁指导两句“挺胸,收腹,想象头顶有根线提着...”
汗水很快浸透了练功服。刘晓艺咬牙保持着“一位站姿”,小腿肌肉微微发抖。
这让她想起五岁时第一次跟着林老师学舞蹈的情景——那时的她总是缩着肩膀,像只受惊的鹌鹑。
“很好,现在走台步,我们社员来当观众。”侯老师按下录音机,《春江花月夜》的旋律流淌而出,“想象你是央视主持人,正在走向春晚舞台...这个台风很重要。”
刘晓艺深吸一口气,抬脚,落步,转身。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这段时间来苦练的成果。
镜中的少女步履从容,裙摆划出优美的弧线,完全看不出三个月前她连基本的猫步都走不顺。
“表情!注意表情!”舞蹈社侯老师突然喊道,“播新闻不是念悼词!我们舞蹈的艺考也很重视表情的。”
刘晓艺急忙调整面部肌肉,露出一个标准的\"播音微笑\"——嘴角上扬30度,眼轮匝肌微微发力,苹果肌自然鼓起。
这是她对着镜子练习了上百次的结果。
午休时间,刘晓艺匆匆扒完饭,就跑到空教室练习口部操。“八百标兵奔北坡...”
她字正腔圆地重复着绕口令,舌头灵活得像一尾游鱼。窗台上摆着的小镜子映出她不断变化的口型——这是洛锦川教她的方法,能直观纠正发音位置。
“晓艺,你又加练啊?”路过的周漾好奇地探头。这几个月在她忙着比赛、广播站换届和艺考中,周漾都在加强复习中,为了她的警校目标努力中。
“艺考只剩二十余天了。”刘晓艺擦了擦嘴角的白沫,继续\"噼里啪啦\"地练起唇舌力量。
这些基本功她一天不落,连刷牙时都要含着水练\"气泡音\"。
周五下午放学后,她照例骑自行车去了县文化馆。
方秀兰老师正在工作室里面绣一幅新的《孔雀开屏》,见她来了,立刻放下针线:“来得正好,帮我看看这个配色。”
刘晓艺凑近端详,突然福至心灵:“蓝孔雀的颈部可以用渐变色丝线,这样在镜头前更有层次感,还有波光感。”
“聪明!”方老师惊喜地拍腿,“这就是专业眼光了!”
老人家执意要教她最后一样绝活——盘扣制作。“艺考服装配上手工盘扣,绝对加分。”
她粗糙的手指灵活地翻飞着,一根红绳很快变成精致的蝴蝶结,“记住,细节决定成败。”
回家后,刘晓艺站在自家超市的玻璃橱窗前停下脚步。
镜面玻璃映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乌黑的长发束成高马尾,驼色大衣衬得肤色如玉,行走时肩背挺直如松,面若桃花。这与前世那个总是含胸低头的自己判若两人。
“晓艺?”刘妈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怎么站在风口发呆?”
王安梅手里拎着新进的货品,惊讶地打量着女儿:“你最近...好像长高了?”
刘晓艺笑着挽住母亲的手臂。不是长高了,是脊梁挺直了——这句话她没说出口。
晚饭后,她照例打开客厅里的收音机,收听省台的《新闻联播》。
随着专业主播的声音,她的嘴唇无声地同步跟读,手指还在桌面上轻轻打着节拍。
刘爸爸刘明达从厨房端来一盘切好的苹果,默默放在女儿手边,又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
深夜十一点,刘晓艺终于合上《文艺常识》的复习资料。
书页边缘密密麻麻贴满了彩色便签,重点处用荧光笔标得五彩斑斓。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翻开日记本:
“1997年1月10日,距艺考还有5天。今天林如卿老师和舞蹈社的说我进步很大,但即兴评述还要加强。张丽发来广播站的新节目,大家都做得很好...”
笔尖顿了顿,日记本又补上一行:“女大十八变,变的不仅是容貌,更是从内而外的气质。感谢重生让我明白:美丽不是天赋,是日复一日的修炼。”
刘晓艺知道,再过五天,她将站在人生的另一个重要考场。而这一次,她不再是那个畏手畏脚的旁观者,而是全力以赴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