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第一个周末,刘晓艺蹬着自行车回到了乡下奶奶家。车轮碾过金黄的稻茬,空气中弥漫着新米特有的清香。
远远地,她就看见刘奶奶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张望,蓝布围裙被风吹得微微鼓起,每次她回来奶奶都会在这里等她。
“奶奶!”刘晓艺跳下车,一头扎进老人怀里。奶奶身上还是那股熟悉的樟脑混着灶火的气息,让她瞬间回到了童年。
“瘦了!囡囡也长高了!”奶奶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她的脸颊,眼眶泛红,“城里读书辛苦吧?奶让你爷爷做了你爱吃的,回去,走!”
小院里,刘家爷爷正蹲在灶台前烧火,铁锅里炖着刘晓艺最爱的红烧肉,咕嘟咕嘟冒着香气。
“爷爷,我回来啦。”
见孙女回来,老人默默从床头木柜子里掏出一个油纸包——是镇上集市上老字号桃酥,还热乎着。
“趁热吃。”爷爷只说了这三个字,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笑意。
午饭桌上摆满了刘晓艺儿时最馋的菜色:奶奶拿手的梅干菜扣肉、爷爷特地去河里摸的鲫鱼炖豆腐、后院刚摘的青菜...老式八仙桌被压得吱呀作响。
“听说你爸爸来电话说要考那个...啥广播学院喃?”奶奶夹了块鱼肚子肉放进孙女碗里。
刘晓艺点点头,把北广、中戏、浙传的招生简章摊在桌上。这些资料是她托洛锦川请他爸爸从省城捎来的,边角已经翻得起了毛边。
“囡囡这丫头从小嗓门亮,”三旺爷爷抿了口自酿的米酒,“记得不?三岁就能把整首《东方红》唱得一字不差。”
奶奶突然起身,从里屋抱出个铁皮饼干盒。
掀开盖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刘晓艺从小到大的\"奖状\"——幼儿园唱歌比赛的红花、小学朗诵比赛的奖状,甚至还有几张她跟着收音机学播音时录的磁带。
“咱们晓艺啊,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小时候跟着林老师学的也不错嘛。”奶奶骄傲摸了把孙女的脑袋开心地说。
饭后,刘晓艺帮奶奶洗碗时,老人突然压低声音:“床头柜抽屉里,有个信封...你拿去。”
那是裹了好几层塑料袋的存折,上面赫然写着两万元整。
“奶奶!这...”
“奶奶给你读书用地,你爸不知道,”奶奶狡黠地眨眨眼,“我和你爷爷攒的棺材本。但用在孙女的锦绣前程上,值!”
回城前,爷爷执意送她到村口。
夕阳下,老人佝偻的背影在地上拖得很长。他往刘晓艺车筐里塞了个网兜,里面装着二十个土鸡蛋、两罐自制辣酱,还有一包用作业本纸包着的他做的炒瓜子——那是她从小最爱吃的零食。
周一放学后,刘晓艺拎着奶奶给的土特产,来到了县文化馆。
她的舞蹈启蒙老师林如卿还在这里教课。推开熟悉的排练厅大门,木地板上十几个孩子正在压腿,墙镜上的\"勤学苦练\"四个大字已经有些褪色。
“晓艺?”林如卿老师惊喜地迎上来。这位年近五十的舞蹈老师鬓角已经斑白,但身姿依然挺拔如松。“听说你在广播比赛拿了奖?”
刘晓艺把奶奶给的土鸡蛋递过去:“老师,我想请教艺考的事。”
“还带啥东西!,来来来练练基本功先。”
林如卿老师接过鸡蛋拉着她在把杆边坐下,听完她的想法后,突然拍了下大腿:“巧了!我以前的学生张悦,现在就在浙传当招生老师!”
她当即拉着晓艺去文化馆办公室拨通了省城的长途电话。
电话那头,张悦的声音爽朗明快:“小师妹?苏老师可是很少夸人的。这样,下周日我来悦城开会,咱们当面聊!”
接下来的周六,刘晓艺又拜访了另一位恩师——刺绣大师方秀兰。老人家住在县小学后两条街的老胡同里,院子里那棵老桂花树正值花期,香气浓郁得能醉人。
“广播?\"方老师推了推老花镜,“我以为你会继承我的绣花针呢。没想到这么久都没见你来呀?”
她转身从樟木箱里取出一个绣绷,上面是未完成的《百鸟朝凤》——这是刘晓艺三年级时跟着学的最后一件作品。
“手生了没?”方老师把针线递过来。刘晓艺接过绣花针,手指肌肉记忆瞬间苏醒,老师教的各种针法都很实用,金线在缎面上穿梭,很快补全了一片凤羽。
“好啦!”方老师满意地点头,“艺考也是这个理儿——功夫在平时。”
周日中午,刘晓艺在悦城饭店见到了张悦。
这位三十出头的师姐一身利落的职业套装,说话像连珠炮似的干脆。
“北广、中戏、浙传,三手准备很明智。”她翻看着刘晓艺准备的资料,“但各校侧重点不同。北广重视播音基本功,中戏偏表演,浙传则看重综合素质。”
她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沓资料:“这是近三年各校的真题和评分标准,你拿回去研究。”
饭桌上,张悦详细讲解了九十年代末艺术类招考的流程:先是每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省级艺术统考,通过后才能参加各校在2-3月组织的校考。
校考通常包括初试(朗诵、才艺)、复试(即兴评述、模拟主持)和三试(面试、文化课测试)。
“你的优势是语音条件好,又有实战经验。”张悦夹了块红烧肉,“但即兴表达是弱项,得加强训练。”
临走时,她塞给刘晓艺一张名片:“每周三晚上七点,我在省艺校有个备考班,专门辅导即兴评述。跟门卫报我名字就行。”
寒风渐凉的日子里,刘晓艺开始了魔鬼训练。
每天清晨六点,她就在学校后山练声;午休时间对着舞蹈室的落地镜子练习表情管理;放学后雷打不动两小时即兴演讲训练;睡前还要恶补文艺常识。
她的书包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播音发声学》教材、自制新闻剪报本、袖珍录音机——这是用比赛奖金买的,能随时录下自己的发音进行纠正。
十二月中的一个雨夜,刘晓艺在广播站加练到很晚。当她冒雨和冷风跑回家时,发现父母房间还亮着灯。
推门一看,刘爸爸正在组装一个小巧的取暖器,刘妈妈则在缝制一件厚实的棉袄。
“省城冬天冷,”刘妈妈头也不抬地说,“这件棉袄加了新棉花,轻便又暖和。”
刘爸爸调试着取暖器的旋钮:“听说北广的宿舍没暖气?这个你带上,功率小,不跳闸。”
刘晓艺站在门口,雨水从发梢滴落,与眼泪混在一起。
前世的父母从不会想到这些细节,那时的他们被工作变动压得喘不过气,哪有余力为女儿的梦想添砖加瓦?
深夜万籁俱寂时,她翻开日记本,郑重写下:“1996年12月15日,距艺考初试还有32天。今天张悦师姐说,我的即兴评述进步明显...”
笔尖顿了顿,又补充道:“这个时代给了普通人太多可能。而我,绝不能辜负这份馈赠。”
窗外,九十年代的冬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伴随着寒冷的冷风一起。刘晓艺知道,这场雨过后,迎接她的将是一个崭新的未来。
远远地,她就看见刘奶奶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张望,蓝布围裙被风吹得微微鼓起,每次她回来奶奶都会在这里等她。
“奶奶!”刘晓艺跳下车,一头扎进老人怀里。奶奶身上还是那股熟悉的樟脑混着灶火的气息,让她瞬间回到了童年。
“瘦了!囡囡也长高了!”奶奶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她的脸颊,眼眶泛红,“城里读书辛苦吧?奶让你爷爷做了你爱吃的,回去,走!”
小院里,刘家爷爷正蹲在灶台前烧火,铁锅里炖着刘晓艺最爱的红烧肉,咕嘟咕嘟冒着香气。
“爷爷,我回来啦。”
见孙女回来,老人默默从床头木柜子里掏出一个油纸包——是镇上集市上老字号桃酥,还热乎着。
“趁热吃。”爷爷只说了这三个字,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笑意。
午饭桌上摆满了刘晓艺儿时最馋的菜色:奶奶拿手的梅干菜扣肉、爷爷特地去河里摸的鲫鱼炖豆腐、后院刚摘的青菜...老式八仙桌被压得吱呀作响。
“听说你爸爸来电话说要考那个...啥广播学院喃?”奶奶夹了块鱼肚子肉放进孙女碗里。
刘晓艺点点头,把北广、中戏、浙传的招生简章摊在桌上。这些资料是她托洛锦川请他爸爸从省城捎来的,边角已经翻得起了毛边。
“囡囡这丫头从小嗓门亮,”三旺爷爷抿了口自酿的米酒,“记得不?三岁就能把整首《东方红》唱得一字不差。”
奶奶突然起身,从里屋抱出个铁皮饼干盒。
掀开盖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刘晓艺从小到大的\"奖状\"——幼儿园唱歌比赛的红花、小学朗诵比赛的奖状,甚至还有几张她跟着收音机学播音时录的磁带。
“咱们晓艺啊,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小时候跟着林老师学的也不错嘛。”奶奶骄傲摸了把孙女的脑袋开心地说。
饭后,刘晓艺帮奶奶洗碗时,老人突然压低声音:“床头柜抽屉里,有个信封...你拿去。”
那是裹了好几层塑料袋的存折,上面赫然写着两万元整。
“奶奶!这...”
“奶奶给你读书用地,你爸不知道,”奶奶狡黠地眨眨眼,“我和你爷爷攒的棺材本。但用在孙女的锦绣前程上,值!”
回城前,爷爷执意送她到村口。
夕阳下,老人佝偻的背影在地上拖得很长。他往刘晓艺车筐里塞了个网兜,里面装着二十个土鸡蛋、两罐自制辣酱,还有一包用作业本纸包着的他做的炒瓜子——那是她从小最爱吃的零食。
周一放学后,刘晓艺拎着奶奶给的土特产,来到了县文化馆。
她的舞蹈启蒙老师林如卿还在这里教课。推开熟悉的排练厅大门,木地板上十几个孩子正在压腿,墙镜上的\"勤学苦练\"四个大字已经有些褪色。
“晓艺?”林如卿老师惊喜地迎上来。这位年近五十的舞蹈老师鬓角已经斑白,但身姿依然挺拔如松。“听说你在广播比赛拿了奖?”
刘晓艺把奶奶给的土鸡蛋递过去:“老师,我想请教艺考的事。”
“还带啥东西!,来来来练练基本功先。”
林如卿老师接过鸡蛋拉着她在把杆边坐下,听完她的想法后,突然拍了下大腿:“巧了!我以前的学生张悦,现在就在浙传当招生老师!”
她当即拉着晓艺去文化馆办公室拨通了省城的长途电话。
电话那头,张悦的声音爽朗明快:“小师妹?苏老师可是很少夸人的。这样,下周日我来悦城开会,咱们当面聊!”
接下来的周六,刘晓艺又拜访了另一位恩师——刺绣大师方秀兰。老人家住在县小学后两条街的老胡同里,院子里那棵老桂花树正值花期,香气浓郁得能醉人。
“广播?\"方老师推了推老花镜,“我以为你会继承我的绣花针呢。没想到这么久都没见你来呀?”
她转身从樟木箱里取出一个绣绷,上面是未完成的《百鸟朝凤》——这是刘晓艺三年级时跟着学的最后一件作品。
“手生了没?”方老师把针线递过来。刘晓艺接过绣花针,手指肌肉记忆瞬间苏醒,老师教的各种针法都很实用,金线在缎面上穿梭,很快补全了一片凤羽。
“好啦!”方老师满意地点头,“艺考也是这个理儿——功夫在平时。”
周日中午,刘晓艺在悦城饭店见到了张悦。
这位三十出头的师姐一身利落的职业套装,说话像连珠炮似的干脆。
“北广、中戏、浙传,三手准备很明智。”她翻看着刘晓艺准备的资料,“但各校侧重点不同。北广重视播音基本功,中戏偏表演,浙传则看重综合素质。”
她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沓资料:“这是近三年各校的真题和评分标准,你拿回去研究。”
饭桌上,张悦详细讲解了九十年代末艺术类招考的流程:先是每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省级艺术统考,通过后才能参加各校在2-3月组织的校考。
校考通常包括初试(朗诵、才艺)、复试(即兴评述、模拟主持)和三试(面试、文化课测试)。
“你的优势是语音条件好,又有实战经验。”张悦夹了块红烧肉,“但即兴表达是弱项,得加强训练。”
临走时,她塞给刘晓艺一张名片:“每周三晚上七点,我在省艺校有个备考班,专门辅导即兴评述。跟门卫报我名字就行。”
寒风渐凉的日子里,刘晓艺开始了魔鬼训练。
每天清晨六点,她就在学校后山练声;午休时间对着舞蹈室的落地镜子练习表情管理;放学后雷打不动两小时即兴演讲训练;睡前还要恶补文艺常识。
她的书包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播音发声学》教材、自制新闻剪报本、袖珍录音机——这是用比赛奖金买的,能随时录下自己的发音进行纠正。
十二月中的一个雨夜,刘晓艺在广播站加练到很晚。当她冒雨和冷风跑回家时,发现父母房间还亮着灯。
推门一看,刘爸爸正在组装一个小巧的取暖器,刘妈妈则在缝制一件厚实的棉袄。
“省城冬天冷,”刘妈妈头也不抬地说,“这件棉袄加了新棉花,轻便又暖和。”
刘爸爸调试着取暖器的旋钮:“听说北广的宿舍没暖气?这个你带上,功率小,不跳闸。”
刘晓艺站在门口,雨水从发梢滴落,与眼泪混在一起。
前世的父母从不会想到这些细节,那时的他们被工作变动压得喘不过气,哪有余力为女儿的梦想添砖加瓦?
深夜万籁俱寂时,她翻开日记本,郑重写下:“1996年12月15日,距艺考初试还有32天。今天张悦师姐说,我的即兴评述进步明显...”
笔尖顿了顿,又补充道:“这个时代给了普通人太多可能。而我,绝不能辜负这份馈赠。”
窗外,九十年代的冬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伴随着寒冷的冷风一起。刘晓艺知道,这场雨过后,迎接她的将是一个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