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夔州医暖降明帅,秦淮堤固稳江南-《破落皇帝重整山河》

  四川夔州的城门紧闭,元兵守将明玉珍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的祥兴军旗帜,眉头拧成疙瘩——林啸带着新科进士、蓝珠领着医队,已在城外扎营三日,却没等来一句“投降”,只等来城上射下的警告箭。

  “明将军,咱们不是来打仗的!”林啸站在护城河边,手里举着稻种和山地犁图纸,“殿下让我来送稻种,这‘山地犁’能在四川的坡地耕种,亩产比普通粮多一石;蓝珠姑娘带了医队,能给百姓看病,还能教大家种草药——您若不信,先让百姓出城看看!”

  城楼上的明玉珍没应声,可他身边的副将却悄悄拉了拉他的衣袖:“将军,城里百姓都在传,祥兴军在大都分田、在集庆免赋税,还教百姓种稻……咱们守着这孤城,粮快吃完了,百姓也有怨言,要不……”

  明玉珍沉默着,目光落在城外——蓝珠的医棚前已围了不少流民,有的咳嗽不止,有的腿上生疮,医队的人正忙着煎药、包扎,没一会儿,一个老汉喝完药,竟能站起来走路了。“再等等。”明玉珍丢下一句话,转身下了城楼,可夜里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母亲的哮喘,每到冬天就咳得喘不过气,城里的郎中都治不好。

  第二天一早,明玉珍的亲兵悄悄出了城,捧着药碗找到蓝珠:“蓝珠姑娘,将军的母亲犯了哮喘,您能不能……”蓝珠二话不说,带着药箱跟着亲兵进城。在将军府里,她给老夫人施针、喂药,又教亲兵用艾草熏屋、煮金银花水,不到半日,老夫人的咳嗽就轻了。“这病得慢慢调,我留下药方,再教你们种几味草药,以后就能自己治了。”蓝珠说完,又把一包草药种子递给亲兵。

  明玉珍站在门外,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当天下午,他打开城门,对着林啸躬身行礼:“林大人,蓝珠姑娘,我明玉珍不是不降,是怕降了后,百姓还过苦日子。现在我信了,祥兴军是真为百姓做事!”他领着林啸参观夔州粮仓——粮囤已空了大半,百姓家里只剩杂粮。林啸立刻让人从江南调粮,同时把山地犁的图纸交给当地工匠:“先赶制一百架,教百姓在坡地种占城稻,明年就能有收成!”

  消息传到大都,赵昺正看着流民学堂的科举榜单——一个叫李东阳的少年,父亲是流民,母亲早逝,却凭着苦读考中了二甲,成了最年轻的新科进士。“赏他一套书,再让他去江南跟着王阳明学农桑。”赵昺笑着说,“百姓的孩子能读书、能做官,这才是真的复汉。”

  王老铁这时推着新改的“山地犁”进来,木犁的犁头是弧形的,还装了防滑铁齿:“殿下,这犁能在四川的坡地用,拉着省力,还能深耕!我已经让工匠做了两百架,用陈九的船送过去!”赵昺点头,让王老铁再改进一下,做些适合云南山地的农具——林啸下一步,就要去云南招降。

  集庆的秦淮河畔,一片热闹景象——刘伯温设计的“防洪堤”正在修建,徐达领着士兵、邓愈带着冶铁坊的工匠,和百姓一起挖土、筑堤。朱元璋站在堤边,手里拿着图纸:“这堤要修两丈高,能挡住夏天的洪水,堤边再种上柳树,既能固土,又能遮阴。”

  朱文正带着新兵在河边练兵,冯胜则领着人清理河道里的淤泥——以前秦淮河淤塞,一到雨季就泛滥,百姓的房子常被淹。“朱公子,咱们清理完淤泥,再把水车装在河边,百姓就能用水车浇地了!”冯胜喊道。朱文正点头,擦了擦额头的汗:“等堤修好了,百姓再也不用怕洪水,就能安心种稻了!”

  不远处的农桑司里,刘伯温正在整理江南的户籍——他把士族的田产、流民的分田都登记在册,还画了“鱼鳞图册”,每块田的位置、面积、主人都写得清清楚楚。“主公,有了这图册,就不怕士族偷偷兼并土地了。”刘伯温把图册递给朱元璋,“再设‘劝农官’,专门教百姓种稻、修水利,江南用不了三年,就能成为粮仓!”

  云南的曲靖城外,林啸的信使已到——元兵守将把匝剌瓦尔密是蒙古贵族,却一直善待百姓,只是不愿归降。信使带来了夔州的消息,还有蓝珠医队治好百姓的书信。把匝剌瓦尔密看着书信,又想起云南的粮荒,轻轻叹了口气:“若祥兴军真能让百姓有饭吃、有医看,我便归降。”

  西域的乃蛮部也传来好消息——钱明帮部落修了“坎儿井”,解决了灌溉问题,第一批占城稻丰收了,部落首领派使者给大都送来了新米和葡萄。使者跪在亲民殿里,捧着米袋:“殿下,这米是咱们自己种的,比游牧时吃的肉干还香!以后每年,咱们都给大都送新米!”

  赵昺接过米袋,打开一看,颗粒饱满的稻米粒泛着光。他让使者带些西域的葡萄种子回去,种在大都的农桑园里:“以后,西域的葡萄、江南的稻、四川的草药,都能在汉家的土地上生长,百姓们也能吃到各地的物产。”

  夜色渐深,夔州的工匠们还在赶制山地犁,火星映在坡地上,像点点星光;秦淮河的防洪堤上,百姓们举着火把筑堤,笑声顺着河风飘远;大都的农桑园里,李东阳正跟着老农学种稻,月光照在他身上,满是认真;云南的曲靖城外,把匝剌瓦尔密的亲兵正往夔州去,想看看祥兴军是如何治理百姓的。

  赵昺站在大都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灯火,心里清楚——复汉不是靠征服,而是靠民心;不是靠一时的胜利,而是靠长久的安稳。现在,四川归降、江南稳固、西域丰收,云南也即将归附,汉家江山的根基,已越来越牢。而这一切,只是开始,未来还要让更多百姓有书读、有工做、有好日子过,让汉家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