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乃蛮部的稻田刚泛青,甘麻剌的残部就偷偷摸了过来——三百多骑兵裹着羊皮袄,趁着夜色想烧了筒车和稻种,却没料到钱明早带着斥候守在田边。“来了!”钱明压低声音,手里的连发火铳对准领头的残兵,“等他们靠近筒车,再开枪!”
残兵刚摸到筒车旁,钱明立刻扣动扳机,“砰”的一声,领头的残兵栽下马。西域乃蛮部的牧民也举着弯刀冲出来,对着残兵喊:“这是咱们的稻田,不许你们破坏!”残兵们没料到牧民会帮忙,顿时慌了神,有的往漠北跑,有的跪地投降。不到半个时辰,叛乱就被平定,钱明押着俘虏来见秦峰:“将军,甘麻剌就剩这点人了,再也掀不起风浪!”
秦峰看着俘虏,笑着说:“你立了大功!殿下让我给你带话,等西域安稳了,就调你回通州,和你儿子团聚。”钱明眼眶一热,连忙躬身道谢——他现在不仅是为赎罪,更是为了守护这片刚种下希望的土地。
大都的蕃学里,第一批西域子弟毕业了。十几个少年捧着农桑课本,对着赵昺躬身行礼:“殿下,我们学会了种稻、修水利,想回西域教部落的人,让大家都能吃上饱饭!”赵昺点头,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套农具和稻种:“回去后好好干,遇到问题就传信来,大都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少年们刚出发,王阳明就从江南送来捷报——苏州的占城稻丰收了,亩产比预期多了三石,流民们不仅还清了之前的借粮,还存了余粮。信里还附了一张图纸,是王阳明设计的“双轮水车”,比之前的龙骨水车效率高两倍,能在江南的浅塘里使用。赵昺拿着图纸,立刻让王老铁组织工匠制作,打算推广到西域和集庆。
大都的街头,新建成的“流民学堂”挤满了孩子——学堂不仅免学费,还管午饭,教书的是新科进士和退休的老儒。一个穿补丁衣服的孩子,捧着课本大声朗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赵昺站在窗外,听着读书声,心里满是欣慰——让流民子弟读书,才能让汉家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集庆的议事厅里,朱元璋正和李善长、朱文正、邓愈商量治理之策。李善长捧着一本《农桑辑要》,轻声道:“主公,集庆刚安定,得先立规矩——建‘农桑司’,专门管分田、教种稻;设‘治安队’,让百姓自己管自己,减少冲突;还有,士族的田产要登记,避免他们偷偷兼并土地。”
朱元璋点头,刚要下令,门外传来通报:“有个叫刘伯温的先生,说要见主公,还带了一本《时务十八策》。”朱元璋连忙让人请进来——刘伯温穿着青布长衫,手里拿着书卷,目光锐利。他把书卷递给朱元璋:“朱公,集庆是江南重镇,若想安定江南,需‘轻徭薄赋、广纳贤才、兴修水利’,这十八策,便是具体办法。”
朱元璋翻开书卷,里面详细写了如何登记户籍、如何推广稻种、如何选拔官吏,甚至还有应对水患的办法。“先生真是奇才!”朱元璋激动地握着刘伯温的手,“请先生留下,帮我治理集庆,安定江南!”刘伯温点头:“我观朱公心系百姓,是能成大事之人,愿效犬马之劳。”
有了刘伯温的相助,集庆的治理很快步入正轨——农桑司给百姓发了田契,上面写着“永为私产,免五年赋税”;治安队由百姓推选的长者领头,解决邻里纠纷;邓愈的冶铁坊不仅打造农具,还做了一批水车,送到各村镇,帮百姓灌溉稻田。
蓝珠在集庆的医棚里,也有了新举措——她教当地百姓种草药,还培训了十几个流民当“赤脚医生”,让每个村都有能看病的人。一个农妇抱着孩子来复诊,笑着说:“蓝珠姑娘,孩子的咳嗽好了,现在村里就有医生,再也不用跑远路了!”蓝珠点头,把草药种子递给她:“把这种子种在院子里,生病时煮水喝,能预防风寒。”
漠北的草原上,甘麻剌的残部越来越少,克烈部、汪古部的牧民,纷纷迁到西域,跟着乃蛮部种稻、修水利。钱明站在西域的稻田里,看着牧民们插秧,心里满是感慨——他以前总想着士族的利益,现在才明白,百姓安稳,才是真的安稳。
大都的亲民殿里,赵昺收到了秦峰和朱元璋的双重奏报——西域平定,集庆治理有序,江南稻种丰收,流民学堂开课。他笑着对文武百官说:“复汉不是一句空话,是让百姓有田种、有书读、有医看。现在咱们做到了,接下来,还要让更多地方的百姓,过上这样的日子!”
张勇上前一步,躬身道:“殿下,现在西域安稳,江南平定,咱们可以派人去四川、云南,招降那里的元兵,让他们归附汉家!”赵昺点头:“好!让林啸带着新科进士去四川,让蓝珠的医队跟着去,先给百姓看病,再谈招降——民心安了,归附自然水到渠成。”
夜色渐深,西域的稻田里,牧民们举着火把灌溉,火光映在水面上,像撒了一地碎金;集庆的农桑司里,刘伯温和李善长还在整理户籍,油灯下,田契上的“永为私产”格外醒目;大都的流民学堂里,孩子们已经睡熟,课本整齐地放在桌角;江南的苏州城外,王阳明正领着百姓修新的水渠,月光照在渠水上,泛着银光。
赵昺站在大都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灯火,知道复汉大业已稳如磐石。曾经的战乱早已远去,如今的汉家土地上,是百姓的笑脸、丰收的稻穗、朗朗的书声。这一切,都是无数人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而他,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让汉家江山,永远安稳,永远繁荣。
残兵刚摸到筒车旁,钱明立刻扣动扳机,“砰”的一声,领头的残兵栽下马。西域乃蛮部的牧民也举着弯刀冲出来,对着残兵喊:“这是咱们的稻田,不许你们破坏!”残兵们没料到牧民会帮忙,顿时慌了神,有的往漠北跑,有的跪地投降。不到半个时辰,叛乱就被平定,钱明押着俘虏来见秦峰:“将军,甘麻剌就剩这点人了,再也掀不起风浪!”
秦峰看着俘虏,笑着说:“你立了大功!殿下让我给你带话,等西域安稳了,就调你回通州,和你儿子团聚。”钱明眼眶一热,连忙躬身道谢——他现在不仅是为赎罪,更是为了守护这片刚种下希望的土地。
大都的蕃学里,第一批西域子弟毕业了。十几个少年捧着农桑课本,对着赵昺躬身行礼:“殿下,我们学会了种稻、修水利,想回西域教部落的人,让大家都能吃上饱饭!”赵昺点头,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套农具和稻种:“回去后好好干,遇到问题就传信来,大都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少年们刚出发,王阳明就从江南送来捷报——苏州的占城稻丰收了,亩产比预期多了三石,流民们不仅还清了之前的借粮,还存了余粮。信里还附了一张图纸,是王阳明设计的“双轮水车”,比之前的龙骨水车效率高两倍,能在江南的浅塘里使用。赵昺拿着图纸,立刻让王老铁组织工匠制作,打算推广到西域和集庆。
大都的街头,新建成的“流民学堂”挤满了孩子——学堂不仅免学费,还管午饭,教书的是新科进士和退休的老儒。一个穿补丁衣服的孩子,捧着课本大声朗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赵昺站在窗外,听着读书声,心里满是欣慰——让流民子弟读书,才能让汉家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集庆的议事厅里,朱元璋正和李善长、朱文正、邓愈商量治理之策。李善长捧着一本《农桑辑要》,轻声道:“主公,集庆刚安定,得先立规矩——建‘农桑司’,专门管分田、教种稻;设‘治安队’,让百姓自己管自己,减少冲突;还有,士族的田产要登记,避免他们偷偷兼并土地。”
朱元璋点头,刚要下令,门外传来通报:“有个叫刘伯温的先生,说要见主公,还带了一本《时务十八策》。”朱元璋连忙让人请进来——刘伯温穿着青布长衫,手里拿着书卷,目光锐利。他把书卷递给朱元璋:“朱公,集庆是江南重镇,若想安定江南,需‘轻徭薄赋、广纳贤才、兴修水利’,这十八策,便是具体办法。”
朱元璋翻开书卷,里面详细写了如何登记户籍、如何推广稻种、如何选拔官吏,甚至还有应对水患的办法。“先生真是奇才!”朱元璋激动地握着刘伯温的手,“请先生留下,帮我治理集庆,安定江南!”刘伯温点头:“我观朱公心系百姓,是能成大事之人,愿效犬马之劳。”
有了刘伯温的相助,集庆的治理很快步入正轨——农桑司给百姓发了田契,上面写着“永为私产,免五年赋税”;治安队由百姓推选的长者领头,解决邻里纠纷;邓愈的冶铁坊不仅打造农具,还做了一批水车,送到各村镇,帮百姓灌溉稻田。
蓝珠在集庆的医棚里,也有了新举措——她教当地百姓种草药,还培训了十几个流民当“赤脚医生”,让每个村都有能看病的人。一个农妇抱着孩子来复诊,笑着说:“蓝珠姑娘,孩子的咳嗽好了,现在村里就有医生,再也不用跑远路了!”蓝珠点头,把草药种子递给她:“把这种子种在院子里,生病时煮水喝,能预防风寒。”
漠北的草原上,甘麻剌的残部越来越少,克烈部、汪古部的牧民,纷纷迁到西域,跟着乃蛮部种稻、修水利。钱明站在西域的稻田里,看着牧民们插秧,心里满是感慨——他以前总想着士族的利益,现在才明白,百姓安稳,才是真的安稳。
大都的亲民殿里,赵昺收到了秦峰和朱元璋的双重奏报——西域平定,集庆治理有序,江南稻种丰收,流民学堂开课。他笑着对文武百官说:“复汉不是一句空话,是让百姓有田种、有书读、有医看。现在咱们做到了,接下来,还要让更多地方的百姓,过上这样的日子!”
张勇上前一步,躬身道:“殿下,现在西域安稳,江南平定,咱们可以派人去四川、云南,招降那里的元兵,让他们归附汉家!”赵昺点头:“好!让林啸带着新科进士去四川,让蓝珠的医队跟着去,先给百姓看病,再谈招降——民心安了,归附自然水到渠成。”
夜色渐深,西域的稻田里,牧民们举着火把灌溉,火光映在水面上,像撒了一地碎金;集庆的农桑司里,刘伯温和李善长还在整理户籍,油灯下,田契上的“永为私产”格外醒目;大都的流民学堂里,孩子们已经睡熟,课本整齐地放在桌角;江南的苏州城外,王阳明正领着百姓修新的水渠,月光照在渠水上,泛着银光。
赵昺站在大都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灯火,知道复汉大业已稳如磐石。曾经的战乱早已远去,如今的汉家土地上,是百姓的笑脸、丰收的稻穗、朗朗的书声。这一切,都是无数人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而他,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让汉家江山,永远安稳,永远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