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州东门的吊桥还没完全放下,两匹乌骓马已踏破夜色冲来。前一匹马上的汉子,身披玄铁鳞甲,腰悬虎头刀,脸上一道刀疤从眉骨划到下颌,正是常遇春;后一匹马紧随其后,骑手青布战袍上沾着风尘,手握长枪,目光如炬,正是徐达。
“重八!”常遇春翻身落马,声音像惊雷般炸响,几步就冲到朱重八面前,蒲扇大的手拍在他肩上,“老子就知道你没死!当初在滁州找你找得快疯了!”
朱重八眼眶一热,刚要开口,徐达已上前一步,对着赵昺单膝跪地,声音沉稳:“末将徐达,率滁州三千弟兄,叩见陛下!愿为大宋效死,共击元贼!”
常遇春也反应过来,连忙跟着跪下,粗声粗气道:“末将常遇春,参见陛下!只要能杀元兵,陛下让俺砍谁,俺就砍谁!”
赵昺快步上前,亲手扶起两人,指尖触到徐达冰凉的枪杆,又落在常遇春甲胄的血痕上——那是他们从滁州赶来时,遇上元军游骑留下的伤。“二位将军一路辛苦,快随朕入城,有要事相商。”
府衙内,烛火通明。赵昺铺开地图,指着卫辉城郊的粮草营:“张勇今夜率两万禁军,突袭海都的粮草囤放地,按计划此刻该动手了。”
徐达俯身细看,手指点在粮草营西侧的山道:“此处地势险要,元军必设伏兵。张将军若从正面攻,恐难速退。末将愿带一千骑兵,从这条山道绕后,接应张将军,顺便把元军的伏兵一锅端了!”
常遇春立刻拍案:“俺也去!徐大哥带骑兵绕后,俺带步兵正面佯攻,把元兵的注意力都引过来!”
赵昺点头:“好!就依二位将军之计。朱重八,你刚训练的两百骑兵,全拨给徐将军。今夜三更出发,务必在天明前与张勇汇合。”
朱重八咧嘴笑:“陛下放心,这些骑兵都是挑出来的精锐,保证能跟上徐将军的脚程!”
几人正议事,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亲卫浑身是汗,手里举着一封烧得边角发黑的信:“陛下!张将军急报!粮草营已烧!但海都早留了后手,派了五千骑兵守在粮营外围,张将军突围时被缠住,现在被困在卫辉西南的落马坡!”
“落马坡?”徐达眉头一拧,“那地方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能进出,是个绝地!”
常遇春猛地拔出虎头刀,刀光映得他眼冒火光:“俺这就去!就算把落马坡踏平,也要把张将军救出来!”
“别急。”赵昺按住他的刀,目光落在地图上,“海都留五千骑兵,不是为了拦张勇,是为了诱我们出兵——他想趁我们分兵救援,突袭濠州。”
徐达立刻会意:“陛下是说,海都故意放张将军烧粮,再用他当诱饵,引我们的主力去落马坡,然后他趁机打濠州空虚?”
“正是。”赵昺指尖点在卫辉城:“察八儿招供,海都在卫辉还有一万精兵,今夜必定出动。”
常遇春急道:“那咋办?张将军不能不救,濠州也不能不守!”
“分兵。”赵昺语气果决,“徐将军,你带一千骑兵,按原计划去落马坡,不用硬拼,只须在外围虚张声势,牵制元军,让张勇知道援兵已到,稳住军心即可。”
他转向常遇春:“常将军,你带两千步兵,守在濠州北门——那是海都来犯的必经之路,记住,只守不攻,拖到天明,张勇的禁军就能突围回援。”
最后看向朱重八:“你带剩下的兵马,守好东门和南门,再让周德兴的弟弟周德茂,把垦荒的百姓组织起来,拿着锄头镰刀,在城外扎营造势,让海都以为我们兵力充足。”
三人同时躬身:“末将遵旨!”
三更的梆子声刚响,徐达的骑兵已悄悄出了东门,马蹄裹着布,在夜色中只留下细碎的声响。常遇春则带着步兵,在北门布防,城墙上堆满了滚木礌石,士兵们弓上弦、刀出鞘,目光死死盯着北方的黑暗。
赵昺站在北门城楼,望着徐达骑兵消失的方向,又看向北方——那里,隐约能听到马蹄声从远处传来,越来越近,像是闷雷滚过大地。
“来了。”他轻声道,抬手示意士兵点燃烽火。
城头的烽火冲天而起,照亮了濠州城的夜空,也映亮了常遇春紧绷的脸。他握紧虎头刀,对着身后的士兵大喝:“兄弟们!元贼来了!今日咱们就守在这儿,让他们知道,大宋的城门,不是那么好进的!”
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城砖都在发颤。
就在这时,东南方向突然也燃起一道烽火——那是徐达在落马坡发出的信号,说明他已抵达外围,与元军接上了火。
赵昺松了口气,却没放松警惕。他知道,海都的一万精兵只是先头部队,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而此刻,通州的周德兴,是否已经说动脱脱帖木儿?察八儿吐出的眼线据点,又能否帮他们摸清海都的后路?
夜色更深,北境的风裹挟着杀气,吹到濠州北门。海都的骑兵已出现在视野里,黑压压的一片,像潮水般涌来。
常遇春猛地举起虎头刀,大喝一声:“放箭!”
箭雨如蝗,射向元军骑兵。一场围绕濠州的血战,就此拉开序幕。
而落马坡那边,徐达正率骑兵,在元军外围游走突袭,他望着被困在坡上的张勇部队,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撑到天明,撑到援军来!
北境的暗流,终于化作了明面上的刀光剑影。这场仗,不仅要守住濠州,还要救出张勇,更要打破海都和铁穆耳的联盟——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重八!”常遇春翻身落马,声音像惊雷般炸响,几步就冲到朱重八面前,蒲扇大的手拍在他肩上,“老子就知道你没死!当初在滁州找你找得快疯了!”
朱重八眼眶一热,刚要开口,徐达已上前一步,对着赵昺单膝跪地,声音沉稳:“末将徐达,率滁州三千弟兄,叩见陛下!愿为大宋效死,共击元贼!”
常遇春也反应过来,连忙跟着跪下,粗声粗气道:“末将常遇春,参见陛下!只要能杀元兵,陛下让俺砍谁,俺就砍谁!”
赵昺快步上前,亲手扶起两人,指尖触到徐达冰凉的枪杆,又落在常遇春甲胄的血痕上——那是他们从滁州赶来时,遇上元军游骑留下的伤。“二位将军一路辛苦,快随朕入城,有要事相商。”
府衙内,烛火通明。赵昺铺开地图,指着卫辉城郊的粮草营:“张勇今夜率两万禁军,突袭海都的粮草囤放地,按计划此刻该动手了。”
徐达俯身细看,手指点在粮草营西侧的山道:“此处地势险要,元军必设伏兵。张将军若从正面攻,恐难速退。末将愿带一千骑兵,从这条山道绕后,接应张将军,顺便把元军的伏兵一锅端了!”
常遇春立刻拍案:“俺也去!徐大哥带骑兵绕后,俺带步兵正面佯攻,把元兵的注意力都引过来!”
赵昺点头:“好!就依二位将军之计。朱重八,你刚训练的两百骑兵,全拨给徐将军。今夜三更出发,务必在天明前与张勇汇合。”
朱重八咧嘴笑:“陛下放心,这些骑兵都是挑出来的精锐,保证能跟上徐将军的脚程!”
几人正议事,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亲卫浑身是汗,手里举着一封烧得边角发黑的信:“陛下!张将军急报!粮草营已烧!但海都早留了后手,派了五千骑兵守在粮营外围,张将军突围时被缠住,现在被困在卫辉西南的落马坡!”
“落马坡?”徐达眉头一拧,“那地方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能进出,是个绝地!”
常遇春猛地拔出虎头刀,刀光映得他眼冒火光:“俺这就去!就算把落马坡踏平,也要把张将军救出来!”
“别急。”赵昺按住他的刀,目光落在地图上,“海都留五千骑兵,不是为了拦张勇,是为了诱我们出兵——他想趁我们分兵救援,突袭濠州。”
徐达立刻会意:“陛下是说,海都故意放张将军烧粮,再用他当诱饵,引我们的主力去落马坡,然后他趁机打濠州空虚?”
“正是。”赵昺指尖点在卫辉城:“察八儿招供,海都在卫辉还有一万精兵,今夜必定出动。”
常遇春急道:“那咋办?张将军不能不救,濠州也不能不守!”
“分兵。”赵昺语气果决,“徐将军,你带一千骑兵,按原计划去落马坡,不用硬拼,只须在外围虚张声势,牵制元军,让张勇知道援兵已到,稳住军心即可。”
他转向常遇春:“常将军,你带两千步兵,守在濠州北门——那是海都来犯的必经之路,记住,只守不攻,拖到天明,张勇的禁军就能突围回援。”
最后看向朱重八:“你带剩下的兵马,守好东门和南门,再让周德兴的弟弟周德茂,把垦荒的百姓组织起来,拿着锄头镰刀,在城外扎营造势,让海都以为我们兵力充足。”
三人同时躬身:“末将遵旨!”
三更的梆子声刚响,徐达的骑兵已悄悄出了东门,马蹄裹着布,在夜色中只留下细碎的声响。常遇春则带着步兵,在北门布防,城墙上堆满了滚木礌石,士兵们弓上弦、刀出鞘,目光死死盯着北方的黑暗。
赵昺站在北门城楼,望着徐达骑兵消失的方向,又看向北方——那里,隐约能听到马蹄声从远处传来,越来越近,像是闷雷滚过大地。
“来了。”他轻声道,抬手示意士兵点燃烽火。
城头的烽火冲天而起,照亮了濠州城的夜空,也映亮了常遇春紧绷的脸。他握紧虎头刀,对着身后的士兵大喝:“兄弟们!元贼来了!今日咱们就守在这儿,让他们知道,大宋的城门,不是那么好进的!”
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城砖都在发颤。
就在这时,东南方向突然也燃起一道烽火——那是徐达在落马坡发出的信号,说明他已抵达外围,与元军接上了火。
赵昺松了口气,却没放松警惕。他知道,海都的一万精兵只是先头部队,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而此刻,通州的周德兴,是否已经说动脱脱帖木儿?察八儿吐出的眼线据点,又能否帮他们摸清海都的后路?
夜色更深,北境的风裹挟着杀气,吹到濠州北门。海都的骑兵已出现在视野里,黑压压的一片,像潮水般涌来。
常遇春猛地举起虎头刀,大喝一声:“放箭!”
箭雨如蝗,射向元军骑兵。一场围绕濠州的血战,就此拉开序幕。
而落马坡那边,徐达正率骑兵,在元军外围游走突袭,他望着被困在坡上的张勇部队,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撑到天明,撑到援军来!
北境的暗流,终于化作了明面上的刀光剑影。这场仗,不仅要守住濠州,还要救出张勇,更要打破海都和铁穆耳的联盟——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