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捷报传汴,北境暗流-《破落皇帝重整山河》

  濠州城的晨光,裹着粮草的麦香,飘进了府衙。赵昺刚洗漱完毕,朱重八就捧着一份战报闯进来,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陛下!察八儿的五千骑兵,除了投降的一千余人,其余尽数被歼!我们还缴获了三百多匹战马,二十车箭矢,还有察八儿随身携带的漠北地图!”

  赵昺接过战报,指尖扫过“战马三百余匹”的字样,眼底亮了亮。宋军骑兵一直是短板,这些战马正好能补充濠州的兵力。他抬头看向朱重八,见他盔甲上还沾着昨日的血渍,却精神抖擞,忍不住笑道:“看来你这一夜没睡,忙着清点战利品?”

  “臣是激动得睡不着!”朱重八挠挠头,语气里满是振奋,“百姓们听说打赢了,都在城门口摆了案,要给陛下和兄弟们送粥呢!周德兴还说,今日开垦荒地的百姓,比昨日多了一倍,都说要多种粮,给军队当后盾!”

  “好。”赵昺点点头,将战报折好,递给陈武,“立刻快马送回汴梁,交给刘先生。让他知道,濠州稳住了,察八儿被俘,海都暂时不敢轻举妄动。”

  陈武接过战报,躬身离去。朱重八看着赵昺,犹豫了片刻,还是开口道:“陛下,察八儿被关在大牢里,整日喊着要见您,说有重要的事要讲,还说……能帮陛下对付海都。”

  “哦?”赵昺挑眉,“他倒会找机会。走,去看看。”

  大牢里阴暗潮湿,察八儿被铁链锁在墙上,肩膀上的箭伤还在渗血,却依旧带着蒙古贵族的傲慢。见赵昺进来,他抬了抬下巴:“你就是大宋的皇帝?果然年轻。”

  “你找朕,想说什么?”赵昺在他对面的石凳上坐下,语气平静。

  “我可以帮你杀了海都。”察八儿直视着赵昺,声音急切,“海都那老东西,根本不把我们这些小辈放在眼里,他霸占漠北,克扣粮草,我早就忍他很久了!只要你放我回去,我就带漠北的部众,起兵反他!”

  赵昺笑了笑,没说话。察八儿的心思,他一眼就看穿了——不过是想借宋军的力量,报被俘之仇,顺便争夺海都的权力。

  “陛下,我是真心的!”察八儿见他不信,连忙补充,“海都现在把主力放在卫辉,漠北空虚,我回去后,只需振臂一呼,就能召集上万部众!到时候,我在漠北牵制他,你在中原攻打他,两面夹击,定能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你凭什么觉得,朕会信你?”赵昺反问,“你是海都的儿子,父子反目,不过是为了权力。就算你杀了海都,漠北还会有新的首领,依旧是大宋的威胁。”

  察八儿脸色变了变,却依旧不死心:“我可以向大宋称臣!只要陛下给我足够的粮草和兵器,我愿永镇漠北,不再南下!”

  赵昺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你的提议,朕会考虑。但在那之前,你得先告诉朕,海都在卫辉的兵力部署,还有他和铁穆耳的关系——别跟朕说不知道,你是他的儿子,这些事,你不可能不清楚。”

  察八儿眼神闪烁,沉默了片刻,终于松口:“海都在卫辉有两万五千兵力,分驻东、西、北三门,南门由元军溃兵把守,战力最弱;他和铁穆耳表面和睦,实则互相提防,铁穆耳怕他趁机夺取大都,暗中派了五千人驻守通州,监视卫辉的动向。”

  “还有呢?”赵昺追问。

  “没了……真的没了!”察八儿急忙道,“陛下,我都说了,你快放我回去吧!”

  赵昺没接话,转身走出大牢。朱重八跟在后面,低声问:“陛下,要放他走吗?”

  “不放。”赵昺摇头,“察八儿野心太大,放他回去,只会给漠北添乱,说不定还会反过来咬我们一口。把他关着,既能牵制海都,又能从他嘴里套出更多情报,比放他走有用得多。”

  朱重八恍然大悟:“陛下英明!”

  两人刚回到府衙,就见一名亲卫浑身是汗地冲进来,手里举着一封染血的信:“陛下!汴梁来的急报!刘先生说……铁穆耳派了使者去卫辉,要和海都结盟!”

  赵昺心里一沉,接过信,快速浏览。信上写着:铁穆耳以“共分中原”为诱饵,派使者前往卫辉,劝说海都联手——海都负责攻打汴梁、濠州,铁穆耳则从大都出兵,攻打山东,双方约定,事成之后,以黄河为界,以北归元廷,以南归海都。

  “铁穆耳倒是会算计。”赵昺冷笑,“他怕海都趁机夺权,又怕我们趁机北上,干脆先拉拢海都,想先灭了大宋,再回头收拾他。”

  “那海都会答应吗?”朱重八急道,“若是他们结盟,我们就腹背受敌了!”

  “会。”赵昺语气肯定,“海都急需一场大胜来稳固地位,铁穆耳的提议,正好合了他的心意。而且,他以为铁穆耳是真心结盟,却不知道,铁穆耳早就留了后手。”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落在卫辉和通州之间:“铁穆耳派五千人驻守通州,就是为了防备海都。一旦海都和我们打得两败俱伤,他就会趁机出兵,吞并海都的兵力。”

  “那我们该怎么办?”朱重八看着地图,眉头紧锁。

  “有两个办法。”赵昺沉吟道,“第一,派人去通州,给铁穆耳的守将送封信,告诉他海都的野心,挑拨他们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猜忌,延缓结盟的速度;第二,速调张勇的两万禁军,从卫辉南下,突袭海都的后路,打乱他的部署。”

  他顿了顿,继续道:“还有,濠州的骑兵要尽快组建起来,用缴获的战马,挑选精锐,由你亲自训练。一旦海都和铁穆耳动手,我们就从濠州出兵,直捣卫辉,断了海都的根基。”

  朱重八立刻躬身:“臣这就去办!挑选骑兵,训练兵马,保证不耽误事!”

  赵昺点点头,看着朱重八匆匆离去的背影,心里稍稍安定。铁穆耳和海都的结盟,虽是危机,却也藏着转机——只要他们的联盟出现裂痕,宋军就能趁机破局。

  这时,陈武拿着一份情报进来:“陛下,细作回报,朱元璋的旧部,在滁州一带聚集了约三千人,领头的是徐达和常遇春,他们正在寻找朱重八的下落,还说……要等朱元璋回来,再决定下一步动向。”

  “徐达?常遇春?”赵昺眼睛一亮。这两人可是朱元璋麾下的猛将,若是能收拢他们,宋军的战力将大大增强。

  “立刻派人去滁州,告诉徐达和常遇春,朱重八在濠州,朕也在濠州。”赵昺语气急切,“让他们速来濠州,共商抗元大计。就说……朕答应他们,只要他们肯来,朱元璋的旧部,依旧由他们统领,朕绝不干涉。”

  陈武躬身:“臣遵旨!”

  看着陈武离去,赵昺走到府衙门口,望着北方的天空。晨雾渐散,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濠州城的街道上,百姓们扛着农具,朝着城外的荒地走去,脸上带着对未来的期盼。

  他想起汴梁城头上的血迹,想起蓝珠临终前的笑容,想起落马坡上士兵们的欢呼。这条路,走得太难,可每当看到这些百姓,看到朱重八、徐达、常遇春这些愿意跟着他的人,他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铁穆耳,海都……”赵昺轻声自语,眼底闪过一丝锐利,“你们想结盟灭宋,朕就先让你们的联盟,从内部烂掉!”

  风从北方吹来,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他眼底的坚定。濠州的捷报已传往汴梁,滁州的猛将即将来投,而他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机会,在铁穆耳和海都结盟之前,布下一张天罗地网,将他们一网打尽。

  北境的暗流,已开始汹涌。而这场风暴的中心,濠州城,正悄然凝聚着一股足以燎原的力量。